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basis "as the enlightenment of architecture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The author with you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found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goal and homework evaluation system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 Reflections; reform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前言
《建筑設計基礎》作為建筑學的啟蒙課程,既是建筑學課程的第一門專業課,也是學生邁入建筑學領域的第一步,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何通過《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講授來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初步培養設計、創造及創新能力是每一位講授《建筑設計基礎》的老師需要深思的問題。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高校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還是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課程以繪圖基本功訓練為主,同時配合一些理論知識介紹。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往往感到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在我國各建筑院校的建筑教育中一直占較重要的位置,歷來也是各建筑院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特別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所有的建筑院校都針對該課程進行了改革,有的進行局部調整,有的全面更新,各有特色,對該課程的關注度也日益熱烈[ ]。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教學改革,但改革的重點多數仍在作業內容上,跳不出模式化教學的框架約束。仍不能很好的解決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教學內容的整合和提煉、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專業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業評價體系的合理性等。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2 對傳統《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模式的反思
2.1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建筑學是一門綜合了建筑設計以及與其相關的建筑藝術和技藝的學科,需要兼具能力、學識和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反思傳統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過程,其重“基本功”輕“設計思維培養”的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建筑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
首先,受傳統西方“學院派”建筑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在多數高?!督ㄖO計基礎》教學以鍛煉學生繪制線條、水墨水彩渲染、臨摹等基本功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迅速掌握專業繪圖表現手法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枯燥的學習模式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僵化、模式化。對培養學生創造、創新意識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其次,多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是理科生,這些學生有著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空間感、尺度感相對較弱。而從建筑學角度而言,空間創造力是在空間認知和空間想象的基礎上對空間進行創造。實現一個新空間從無到有、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充分調動各種空間要素,組合構建一個新的空間的過程[ ]。因此加強《建筑設計基礎》課程過程中空間理念的培養尤為重要。
2.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建筑設計基礎作為建筑學的啟蒙教育,大多數人認為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經過相應的訓練,每個人都應具備扎實的“畫圖”基本功。然而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研究:“建筑教育強調培養具有廣博的知識、扎實的基本功、高度的文化藝術修養、關注建筑與生態環境、有較高社會責任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未來建筑人才[ ]”的認識逐步得到認可。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包含更廣泛的內容。
建筑設計基礎應包含建筑概論、建筑設計的基礎理論、建筑設計的技能和建筑設計意識幾部分內容。力求培養除建造表現能力之外的創新能力、造型能力、抽象能力、構圖能力、動手能力等建筑表現技能,樹立正確的建筑設計意識,包括理性設計觀、環境意識、整體意識、經濟意識、技術意識、安全意識等。
2.3對作業評價體系的反思
作業評價環節也是課程的重要環節。在作業的過程和最終環節往往被老師根據個人主觀意識進行否定或者修改,并通過刻板的分數呈現出來,甚至會直接完全否定學生的方案。這樣的做法勢必會約束學生的創造創新意識、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作業評價環節應由傳統的“關門打分”的評價模式向開放公開的定性評價轉變。同時在評教過程中,充分傾聽學生的設計理念、合理的鼓勵與肯定必不可少。
3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改革,應包括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方法)和作業評價三部分內容,僅僅對其中一個環節進行改革是不夠的。
3.1對教學內容的改革
3.1.1目標驅動,完善教學內容體系
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是一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本著以學為主、個性教學以及創造能力培養的思想,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教的互動環節[ ]。課程以培養設計基本功為途徑,樹立正確的建筑觀和設計思維,順利對接二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為主要目標。課程內容體系應包含三部分的內容,培養不同的能力:第一,知識與理論體系,通過一定的理論介紹,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建筑,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建筑形式美學、歷史知識、空間理論、色彩知識和歷史知識等基礎理論。第二,建筑設計的技能,通過一定的繪圖訓練、空間訓練和模型表達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構圖能力、動手能力、造型能力等。第三,設計意識,通過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結合建筑的基本特點,形成一定的創造性意識、安全意識、理性意識等。結合合理的作業訓練和教學方法,進而形成結構完整的體系,教學內容體系如圖1。
3.1.2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訓練內容
建筑設計基礎的培養目標不僅是訓練技能,也不等同于建筑設計的能力培養。而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設計意識,熟練掌握基本設計技能,具有一定設計基礎的基本能力,更好地與二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相對接。各高校的建筑設計基礎的訓練作業也形式多樣,涵蓋了各個方面的內容,大都以多為主要特征,反復訓練,單個作業時間短。如墨線練習,每個作業都要畫正圖,重復訓練。2個學期的課程,大作業近20個,作業周期短,使學生沒有時間做深入思考,便草草結束了作業。優化作業內容可以從培養目標出發,以理論教學為引導,著重技能和思維訓練。通過不同的技能訓練,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培養設計意識。
3.2對教學過程的改革
關鍵詞:建筑專業制圖 “1+3”教學模式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c)-0185-01
建筑制圖課程是一門技術和技能要求較高的課程,不僅要求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讀圖和繪圖的技能,讀圖技能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后面專業課的學習。在前期研究中筆者將建筑制圖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劃分為畫法幾何、制圖基礎、土建設計常識、專業制圖、計算機繪圖和課程實訓六個模塊,具體內容見文獻[1]。其中畫法幾何、制圖基礎、土建設計常識為基礎理論性質的教學內容,是讀圖的理論基礎;專業制圖模塊是介紹應用基礎理論知識去讀懂建筑專業圖的關鍵部分,是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課程實訓模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平臺。本文專門研究專業制圖模塊和課程實訓模塊下教學方法和思路。
1 建筑專業制圖部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建筑制圖課程是建筑類學科學生必修的主干專業基礎課,是后續課程以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基礎。而建筑專業制圖部分(包括專業制圖模塊和課程實訓模塊)是整個課程內容的核心,也是學生能否真正掌握讀圖方法和技巧的關鍵部分。但在現階段建筑專業制圖部分的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仍舊按傳統方式來授課,就是按教材內容,由前到后逐章逐節教授。對于專業制圖部分,一般教材都按施工圖的種類,分設成如下章節,包括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建筑裝修施工圖和設備施工圖。各章節是分別獨立的系統,各章節都有獨立的概述和背景介紹,因此,按章節授課勢必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也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事實上,由于學時有限,教師的授課只能針對相對重點的知識講授,忽略了許多細節知識點,造成課堂效率低。這樣也容易導致學生不能系統掌握各章節的知識點,學習目標不明確,對重點專業知識掌握不扎實,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等問題。
第二,課程教材的內容與設計實踐脫節。比如平面整體標注法,很多教材都沒有介紹或介紹很少,而實際設計中絕大多數都采用此法標注。再比如國家規范不斷更新,但教材卻需要延遲數年后才能作出相應的修改,導致學生將來不能零距離就業。
2 關于“1+3”教學模式[2]
2.1 “1+3”教學模式
1--指基本工程實例,該實例要有代表性。3--指同基本工程實例緊密結合的教學三方面,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建設三方面。“1+3”教學模式是以基本工程實例為主線,圍繞工程實例建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三方面,使之有機結合,從而構建出完善的教學模式?;竟こ虒嵗钦麄€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它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建設緊密結合。
2.2 “1+3”教學模式的特點
首先,“1+3”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按照逆向原理,先選擇實例,再使用任務分解法,建立新的教學順序;其次,以實現基本工程實例的任務為驅動來完成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從被動接受理論知識轉化為任務驅動下的主動學習;再次,由于首先建立了基本工程實例形象,而且原本分散的理論知識被穿插在完整的基本工程實例中教授,這樣就增強了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另一方面,教授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例要解決的問題相對應,使得學生自動理解了理論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學習驅動性大大增強,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而有趣,同時理論知識直接與實際問題相聯系,也解決了學生在處理實問題時,無從下手的情況。
3 “1+3”模式下的建筑專業制圖教學改革
根據建筑專業制圖部分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筆者采用“1+3”教學模式的思路,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建設三方面作了具體的研究。
3.1 理論教學
(1)選擇有代表性的實例。第一,要求這個實例在校區內真實存在,或者通過計算機建模構造出工程實例的形象,該實例是可以看得見或摸得著的;第二,要求實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比如:可以選擇框架結構的教學樓。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在腦海里建立基本工程實例的工程形象。(2)提出任務。以實現該基本工程實例施工圖的閱讀和繪制作為任務,并將其分解,具體可以按施工圖的種類分為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裝修施工圖和設備施工圖等,這恰與一般教材的各章節理論內容相對應,這樣各個任務就與各章節理論相掛鉤了。(3)針對提出的任務,教授理論。將理論知識的教授融于實例中,對于學生是為了完成工程實例的任務而學習理論內容。
3.2 實踐教學
理論知識學習之后,需要讓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設計了課程實訓環節。課程實訓環節也要緊緊圍繞著基本工程實例而展開,具體實訓任務可包括抄繪和補繪基本工程實例的各類圖紙,還可單獨選取樓梯部分,進行測繪樓梯平面圖和補繪樓梯剖面圖等實訓練習。實訓結束后,還要將所完成的實訓任務與基本工程實例相比較。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它是一個學習再思考的過程,能讓學到的理論知識重新升華沉淀,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的讀圖能力逐漸提升,從而轉化為一種職業技能。
3.3 教材建設
具有與基本工程實例配套的教材,是保證“1+3”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的必然要求。設計教材編寫大綱時,應以基本工程實例為主線,以對基本工程實例提出的任務和問題為主要出發點,緊密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來進行。在教材的具體編寫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注意與建筑設計的實踐相結合,比如采用最新的規范和平面整體表示法等方面;第二,注意結合本校專業設置方向和學生特點[3]。建議針對建筑專業制圖部分編寫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更新周期快,與實踐緊密結合,針對性強的特點,所以更適合“1+3”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使用。
4 結語
建筑制圖課程的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有限的課時中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課題。本文從“1+3”教學模式的思路出發,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教材建設三個方面對建筑專業制圖部分的教學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李春柳,金喜平,李冰心,等.基于工程能力培養的職技高師土木工程制圖教學——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為例[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25(4):67-70.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性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使畢業生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1]?!秷@林建筑設計》是高職園林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進行小型園林建筑方案和施工圖設計的能力,培養景觀設計員、監理員、施工員、預算員等方面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不考慮高職教育的目標和高職學生的特點,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不能滿足企業、市場的需求。
而項目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各項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教學活動[2]。在教學過程中,與項目工程融為一體,圍繞項目工程的需要構建課程體系,組織實施教學。教師以項目為綱,引導學生分析、設計,學生則通過具體項目的實踐,學習掌握各個知識點,并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獲取職業崗位的各項能力。
本文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化教學進行教學方式的應用和實踐,探索適合高職園林專業課程的項目化教學的具體實施模式。
1《園林建筑設計》項目化教學的思路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過程中應該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3]。因此,《園林建筑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總體設計思路是,在能力目標指導下,基于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任務引領型課程為主體的項目化教學模式[4]?;诠ぷ鬟^程,從企業崗位需求調研結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來制定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內容,然后應用實施,最后聽取學生以及畢業生的教學評價及反饋,再適時的進行調整。先根據學生將來面臨的工作任務,來設計學習情境,布置相關工作任務;然后根據工作任務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來選取和組織教學內容;根據任務流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保證教學程序的有序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實踐能力。
以公園茶室設計這部分內容為例,先布置任務,然后根據任務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來講解理論知識,讓學生對園林建筑進行實測或者抄繪著名園林建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下一步,通過工程項目設計,結合繪圖軟件,CAD,SU,PS的應用,讓學生繪制建筑設計圖紙;最后將成果進行匯報,師生之間相互交流。
2《園林建筑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應用
2.1課程對應崗位群
通過對園林就業市場的調查,本課程對應的崗位群及各崗位對應的知識技能見表1。
2.2教學內容的項目化處理
根據本課程相關的職業崗位需要作為組織教學的依據,選取實際工作典型案例,設定如表2所示內容。
2.3教學設計
根據表2中9個項目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通過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2.3.1根據項目內容,布置任務
布置茶室設計的任務及具體要求,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2.3.2教師講授理論知識
教師講解工作任務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師的說明、分析、描述、設疑、解疑等教學語言,讓學生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教學方式,使課程教學生動、形象、直觀,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3.3學生動手,完成任務
學生通過完成多個項目任務,可以了解社會新的崗位需求,主動去適應市場和企業的變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成為主體,以完成項目任務作為主要的途徑,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和技能,從而能夠在較短時間里掌握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作為茶室方案投標會中的投標單位代表,匯報方案。通過工程項目中的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等模擬方式創設情境,讓師生更直觀地感受現場,激發興趣,調動情緒,引發觀察和思考,進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2.3.4學生評價
讓學生分別扮演甲方、乙方、評委等對完成的項目任務進行評價,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可以讓學生從方案設計、建筑構造、工程造價等更多的方面來理解職業崗位,更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2.3.5教師總結
總結本項目任務中的知識要點及學生出現的問題,完善和梳理知識要點。
這樣的教學程序設計,運用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他們的職業技能,為從事相關崗位工作打下基礎。
3《園林建筑設計》項目教學效果
筆者通過兩年項目化教學的應用和實踐,發現學生對項目化教學非常感興趣,課堂氣氛積極活躍,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1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性更強
由于選取的案例都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跟就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緊密相關,符合實際工作需求,學起來積極性更高,目的性更強。且項目教學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有機結合,能讓學生更系統的建構知識體系,不容易遺忘。
3.2實現了實踐和理論教學更好地銜接
通過典型的項目任務,使枯燥的理論教學內容變為生動的實際項目,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更好的銜接,實現了學科教學體系和行動教學體系的有機融合,更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3.3學生崗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項目教學法將教學過程與工程項目充分地融為一體,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工作崗位。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學生提前了解了社會需求,在就業時,已經熟悉了相關工作的流程,提升了就業競爭力。
一、高職院校園林建筑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失調
目前,由于我國許多高職院校園林建筑設計類的課程內容比較偏重于園林建筑發展史、中西方園林建筑文化、園林建筑設計原理和方法等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只增加了少量的實踐實訓課程,從而形成了“以理論教學為主體,實踐教學為有益補充”的局面(和本科教學內容類似)。高職學生接觸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形象思維得不到培養,動手制圖和設計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畢業后面對自身學歷不高,實踐能力不強的嚴酷現實,很難在市場上找到適應本專業需要的工作崗位。
2.教學模式和手段單一
與傳統文化課重視邏輯思維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不同,園林建筑課程需要學生以大量的感性認識為基礎,以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為重點培養內容。而有些教師上園林建筑課程基本保持“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學生見的照片圖片和方案實例比較少,即使所講授的知識很新穎很生動,因為頭腦中沒有形成印象,所以聽上去也還是感到難以理解。
3.教學思路狹窄
教學缺乏系統化,沒有體現出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聯系。比如:有些園林建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撇開園林,就建筑講建筑”的現象,只是就園林建筑的自身結構和特點進行分析講解,并沒有把它視為園林設計中的一個基本要素,與山石、水體、道路、植物等其他園林構成要素以及周邊環境結合起來,教學思路缺乏整體性。
4.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不高
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過硬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就必須要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近些年由于高職院校的新建和學生大規模擴招等因素,師資力量比較短缺,教師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有的甚至是“出了校門就進校門”,沒有太多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又缺乏去企業學習鍛煉的機會,所以自身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不是很強,想培養適合行業和企業需求的園林人才難度比較大。
二、高職學生在園林建筑課程教學學習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學生的基礎比較差
許多高職學生入學前對園林建筑的專業相關內容比較陌生,并且在校期間的外出實踐機會不多,所以對園林建筑的感性認識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加之自身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在課程學習中熱情不高,興趣不大。
2.學生學習缺乏主人翁意識
大學的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把自己作為一個有主導性的個體去參與到園林建筑的設計和制圖里,而是在一種“不得不”的被動狀態下學習,所以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
3.學生“拖圖”現象較為嚴重
園林建筑的圖紙繪制作業是反映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指標。而許多學生對于老師布置的制圖和設計作業總是前松后緊:前面不認真下功夫努力做,等到后邊快交作業了再挑燈夜戰熬通宵趕圖,結果變成了隨便應付交差了事,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高職院校園林建筑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和對策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
傳統教學過于注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忽視了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耙詫W生為本”的教育觀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主人翁責任感的培養。尤其是像園林建筑設計這樣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意識到他們自己設計的思想火花,引導學生把部分設計想法有效結合并通過圖紙、模型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動手操作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經驗,這對學生自信心也是很大的提升。
2.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高職的職業性教育特點決定了實踐性教學成為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最主要途徑。課程設置上,增加實踐課在教學中的課時比例,濃縮和提煉園林建筑課程的理論知識,考慮到高職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接受能力一般低于本科專業學生,所以在課程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上盡量淺析化,以便于高職學生有效學習。根據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園林專業應用的廣泛性和教學的需要,增加AutoCAD,3Dmax等內容在園林建筑課程實踐教學中的講授與訓練,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平立面圖紙的繪制和三維圖紙的制作能力,這也是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的領域之一。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加強園林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參加園林企業項目的實踐操作,同時通過組織教師利用假期參加企業頂崗實踐、外出考察實踐、邀請園林企業項目負責人和專技人員到校講座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更好的指導教學。
3.教學以市場為導向
在教育體系中,教學培養目標十分重要,它是對學生幾年教育方向的把握。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以市場調研為基礎,經過對企業人才崗位要求分析之后制定的。作為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園林專業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深入企業調研,根據園林企業具體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制定教學培養目標,并把目標分解到園林專業的各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中去。同時,積極與用人單位聯系的過程也是學校向企業推薦自己產品的過程。
4.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ACDsee、powerpoint等多媒體軟件是園林建筑課經常使用的軟件。它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看到較多的圖片信息,增加感性認識。將它與“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交替使用,可以使學生從多角度接受知識和信息,從而增強記憶力。E-Learning軟件的使用,為園林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提供了網上資源建設的共享平臺,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園林建筑方面的視頻文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四、高職院校園林建筑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理論教學做到精簡實用在理論教學中,盡量縮減中外建筑發展概述、中外建筑文化等理論內容,補充一些實用的建筑構造知識。比如:地基與基礎、磚墻結構、樓底層、門窗尺寸等,這些知識為后面的實踐課學習奠定基礎,也是實踐中經常用到的,對學生學習很有幫助。
2.實踐教學采用“項目導入,任務驅動”教學法“項目導入,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將園林建筑設計具體的任務或項目交給學生自己完成的一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是學生在實地調研、收集資料、方案構思、草圖繪制、修改、詳細方案制定、匯報方案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懂得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課程學習任務(項目)茶室建筑設計。在設計前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空間的圍合和體塊的拼接,完善建筑空間的平面組合,調整建筑平、立、剖面設計和平面細部設計,并以口頭表達和設計說明的形式表述設計構思與分析。具體的教學環節和流程如圖1所示:通過課程實習,使學生了解將來所從事工作的特點和企業對他們的要求,掌握一定的崗位操作技能和檢驗技術,全面提高職業素質。通過展示和交流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實踐證明,這種“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3.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將講授法、師生互動交流法、討論法、演講辯論法和體驗式教學方法相結合,運用到課堂教學環節中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充實教學的內容。(如圖2)講授法是教學中的傳統方法和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可以直接有效的拉近彼此的距離,學生能夠及時解答自己的疑惑,而教師也能很容易的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討論法主要是對于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大家各抒己見,交流探索,目的在于形成一個共識;方案匯報通常是演講與辯論相結合的過程。學生通過演講匯報實訓實踐方案,而對此有分歧的同學則發表不同的見解,學生之間互相辯駁。通常對設計過程思考深入,理論知識掌握牢固的同學觀點被承認和接受,因為主角是學生,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展示學生的才華。體驗式教學是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課堂練習,如:讓幾個學生同時依據某段景觀文字描述,繪出平面圖。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很容易讓學生在娛樂和練習中獲得靈感和收獲。
關鍵詞:工民建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工民建專業是實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專業,在教學和學習方面不同于其它專業。如何使學習者能夠掌握建筑專業知識,使學生畢業能熟練掌握企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并積極探討的問題。
1 制定切合實際的課程內容和課程模式
現行的教材內容存在知識滯后及脫離實際問題,交叉學科的內容存在不同的教材里重復出現,浪費了教學教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我們必須對教材內容及教學模式進行大膽及必要的改革。理論教學堅持“少而精”,大膽刪除那些過深過繁的理論知識;將重點放在應用性、實踐性的教學內容上,講那些在實際工作中最常用、最實用的知識。在教學內容中,基礎知識教學應以職業崗位應知應會為標準,按照實用、夠用、先進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重新取舍教學內容,突出技能教育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2 更新教育理念,明確培養目標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學校能否生存發展,關鍵在于培養的人才規格能否適應社會需要,能否找準自己的崗位群。辦學一定要走向市場,培養的人才才能夠適應經濟建設的要求。在知識層次上,理論知識可以淺一點,少一點,操作技能要多一些、精一些,到了施工企業要馬上能頂崗操作,來了就能干,干就能干好。 因此,必須主動適應建筑企業的需求,打破舊的傳統教學模式,明確新的階段培養目標,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努力將培養預備型人才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社會急需的實用型人才轉化。
3 改革考核方法
在考試內容上加強對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在卷面上出一些靈活性大、知識面寬、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題目。改革標準答案式的考試成績評價方法,注重考查學生的解題思路和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改革單一的閉卷筆試的方法,分別采用開卷筆試、作業、課堂提問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實踐證明,只有面向市場,加大實踐性教學力度,根據市場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才能使職業學校真正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
4. 結論
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作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生產一線受過專業學歷教育的技術人員比較少, 相當一部分只是受過短期培訓的民工,嚴重缺乏能夠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精通實踐技能的基層技術人才。因此,教育要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全面推進專業教學改革,針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在進行充分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本著“寬基礎、活模塊、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原則,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 駱長里. 培養工民建專業學生建筑設計能力的嘗試[J]. 高等建筑教育, 1990, (02)
[2] 穆峰, 肖營, 胡云芳. 關于工民建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1988,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