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疾病預防策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R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630-01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指從發現之日起算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大都是與職業、環境、生活與行為方式等因素有關,如腫瘤、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無傳染性。分析研究目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現狀,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提出預防和控制策略。
1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現狀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隨之也產生了一系列疾病,以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我國曾在1997年做過死因順位統計,發現糖尿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是死因的三巨頭,占62.11%[1]。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水平和行為方式有所變化,老齡人口也逐漸增多,我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越發嚴重,必須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2 預防和控制策略
2.1實施綜合干預
根據資料記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因素與人口年齡、生活方式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有關,而生活方式是起關鍵性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實施綜合干預來控制[2]。飲食上,制定健康的飲食計劃,合理膳食,控制脂肪、糖分和鹽分的攝入量,不酗酒,降低酒精中毒和酒精對身體健康的各種影響;積極開發關于食品和營養的政策和行動方案,強調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給人們提供正確、均衡的信息,提高人們在飲食上的健康意識。運動方面,在休閑區域或者社區設立相關的體育運動設施,創造良好的鍛煉環境,鼓勵人們堅持運動,增強體質,提高對抗疾病的能力,形成規律的生活方式。
2.2開展社區衛生服務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為載體,以人群健康為中心,以降低危險因素為目的,建立起社區醫生和居民之間長期、穩定的健康服務關系,鼓勵病人積極參與,支持病人的自我管理,定期對病人進行隨訪,充分利用每一次機會宣傳健康知識,提高居民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時,通過社區服務可以全面及時的掌握居民的身體狀況,及早發現病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與康復, 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的發生, 改善生存質量。
2.3加大經費投入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潛在的危險因素也隱藏在衛生部門以外,涉及到農業、交通、貿易、教育等方面,需要各部門綜合作用,并在政府的領導下密切協同作戰,建立一套完善的內外協作機制,有效保障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正常運行[3]。同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更需要充足的資金給予保障,政府應該加大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經費投入,給予專項撥款,并在社會上倡導各界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工作的支援,想方設法從多方面籌措資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體,企業、個人、慈善機構等其他多渠道募集為補充的多元化籌資模式,從而保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工作開展的經費,完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健康教育,確保人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務,降低人們的醫療費用。
2.4培養專業防治人才
我國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較晚,相對的專業人才非常緊缺,為了增強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必須加大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各相關部門應該定期開展專業培訓,確保從業人員及時掌握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趨勢、最新防治知識以及最新的預防和控制策略等;社區服務隊伍也必須經常參加學習培訓,提高預防保健常識,力爭給社區居民提供集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全科醫療服務,全面掌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演變趨勢。
2.5加強實時監測
通過監測可以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進行量化和動態跟蹤,從而為制訂國家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國家應該建立健全監測和評估系統,通過監測和評估,了解由早死和殘疾造成的疾病負擔以及疾病危險因素,進而采用生命全過程措施,有效預防疾病、促進健康[4]。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實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要手段的綜合干預, 盡量爭取公共政策的支持,加大經費的投入,以衛生部門為主協調各部門共同努力, 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 大力宣傳防病知識, 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 降低危險因素的暴露水平, 才能達到有效預防與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緩[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3(06):78-79.
[2] 孫玉蓮.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1,5(16):88-89.
云南維西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維西 674600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兒手足口病的有效防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縣小兒手足口病患者120例,對其易發年齡、易發時間、院隔離治療及相關防控制措施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結果 1~4歲年齡組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為67.50%,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發病32.50%,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5~7月份的小兒手口足病發病率為65.83%,明顯高于其他月份發病率34.16%,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居家治療和門診留觀治療組人數比分別占37.50%和41.67%,明顯高于住院隔離治療組人數比20.83%,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播和蔓延,對保護兒童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小兒手足口病;護理;治療方法;預防措施;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7(a)-0055-02
手足口病(HFMD)是臨床上一種以手、足、口以及臀部等皮膚處出現水皰疹為特征的兒科疾病,其主要的發病機制為腸道病毒引發的皮膚感染,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1]。少數病情進展較為迅速,且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質量。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兒手足口病的有效預防、治療及控制措施,并將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縣小兒手足口病患者120例,所有患兒參照相關標準確診為小兒手足口病。其中,男性患兒為75例,女性患兒為45例;1~4歲患兒85例,其他年齡段患兒35例。所有患兒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發熱現象,其中50例患兒為高熱狀態、42例患兒為中等熱狀態、28例患兒處于低熱狀態。此外,所有患兒均出現口腔黏膜病變以及皮疹等癥狀,患兒手足及口部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小水皰和皮疹現象。
1.2方法
按具體病情需要對120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包括居家治療、門診留觀治療以及住院隔離治療等[2]。同時,積極落實所有患兒的檢測、報告、指導以及消毒等綜合防控措施。對于住院隔離治療患兒,給予其口服維生素B、C等常規藥物治療,并結合患兒的具體病癥,將其明確劃分為輕、重、危三類,給予針對性治療。例如,對于臨床癥狀較為嚴重者,如患兒伴有嚴重頭疼發熱、咽腔充血,或扁桃體腫大,厭食、精神萎靡者,采用抗感染補液或者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出現皮膚丘皰疹的患兒,則使用阿昔洛韋軟膏外敷,每天擦拭3次,堅持一個療程七天;家庭條件寬裕者亦可患兒肌肉注射丙種球蛋白[3]。
1.3護理干預
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保持態度親切、和藹,并適當應用特殊語言如音樂、網絡等進行溝通,同時注意做好家長情緒安撫工作,給予其相應的心理支持。
②發熱護理:對于高熱患兒,采用溫水擦拭等物理降溫的方式進行治療;體溫在37.55~38.5℃的患兒,則注意及時散熱、溫水裕以及多喝溫水;體溫過高者,給予其托蒽及泰諾等相應的小兒退熱藥。
③口腔護理:飯前飯后詞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漱口,對于少數無法自行激口的患兒,則使用蘸過生理鹽水的稀棒幫助其清潔門腔;同時,可以采用口服維生素B、C以及超聲霧化吸人等方式,減輕疼痛,促進其剖面盡快愈合。
④皮膚護理:堅持每晚給患兒洗澡一次;勤換棉質內衣;注意及時給患兒剪指、趾甲;對于發生破潰處的皮膚,應選擇注射甲蒙藥液,貼膠布時記得避開皮損處;皮疹初期,可在其傷口處涂爐甘石洗劑,待皰疹破潰后再給予其0.5%的碘伏;發生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藥膏涂抹。
⑤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多給予患兒高蛋白、高熱量以及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偏溫涼為宜,以減少對其口腔潰瘍處的刺激;切忌食用過于辛辣的食物;對于因疼痛而拒食的患兒,則給予其靜脈補液。
⑥健康教育:耐心叮囑患兒家屬注意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帶兒童到一些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病人接觸;注意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兒童的一些衣物、玩具、餐具以及日用品等應經常消毒;注重患兒的營養與休息。
1.4統計學意義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年齡組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情況比較
1~4歲年齡組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為67.50%,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發病率32.50%,兩組結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月份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情況比較
5~7月份的小兒手口足病發病率為65.83%,明顯高于其他月份發病率34.16%,兩組結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同治療方式的小兒手足口病人數比較
居家治療和門診留觀治療組人數比分別為37.50%和41.67%,明顯高于住院隔離治療組人數比20.83%,結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住院隔離組臨床治療效果
25例住院隔離治療患兒中,通過強化臨床護理預防干預措施,治愈9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92.0%。
3討論
手足口病(HFMD)是臨床上一種以手、足、口以及臀部等皮膚處出現水皰疹為特征的兒科疾病,其主要的發病機制為腸道病毒引發的皮膚感染,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4]。臨床上認為手足口病具體的病原體主要包括埃可病毒、腸道病毒7l型以及柯薩奇病毒等[5]。患兒發病后,少數病情進展較為迅速,且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
本組研究中:1~4歲年齡組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為67.50%,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發病率32.50%,證實小兒手足口病在各年齡斷均可感染發病,但1~4歲年齡段的感染發病率最高;5~7月份的小兒手口足病發病率高達65.83%,其他月份發病率僅34.16%,證明小兒手足口病可在全年范圍內發病,但大多集中于夏秋兩季,為該病高發期;本組患兒居家治療和門診留觀治療組人數比分別占37.50和41.67%,明顯高于住院隔離治療組人數比20.83%,表明該疾病例主要以輕型為主,重癥病例人數較少,因而大多選擇居家或門診治療,并無死亡病例。
小兒手足口病的相關預防控制策略:①加強健康宣教。醫院應積極通過建立宣傳欄以及加強廣播宣傳等方式,向患兒家屬全面普及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根據不同患兒家庭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家庭教育,以期能夠及早發現、報告并進行隔離治療,從而有效遏制其疫情的蔓延和傳播[6]。②加強醫院醫護人員的相關知識培訓,使其能夠充分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相關的診治標準和預防措施。③醫院應及時成立專業的專家小組,對一些可疑病例進行共同診斷。一經確診后應及時采取有效的隔離治療,同時做好相關的登記程序和報告工作,并對患兒的具體身體狀況進行追蹤工作,然后交予本地疾控制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理,切斷傳播病源[7]。④加強醫院的消毒隔離的措施。例如,在手足口病區及門診部設置一些醒目的標識;加強患兒生活用品和室內的消毒工作;患兒室內的一些物品、儀器需使用消毒液進行擦拭;患兒的玩具、書籍等也必須采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才可使用。⑤建立完善的預檢與分診制度。⑥利用宣傳標語、宣傳櫥窗等,加強對相關疾病防控知識的健康宣教,以提高家屬對嬰幼兒健康的關注。⑦積極致力于提高小兒的身體綜合素質,加強小兒的運動量和營養補給,增強其機體免疫力,也是有效預防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綜上所述,小兒手足口病為一種傳染性疾病,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其傳播和蔓延,對保護兒童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而對于已確診為小兒手足口病的患者,積極對其進行治療,并在治療過程中做好全面預防、控制護理工作,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
參考文獻]
[1] 龍海燕.小兒手足口的預防與控制的探析[J].醫藥前沿,2013(20):299-300.
[2] 孫浩淼.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對策[J].黑龍江藥,2012,25(2):101-102.
[3] 黃顯慧.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治療與預防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5):265-266.
[4] 白亮東.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治療與預防[J].中國醫藥指南,2011,19(9):101-102.
[5] 黃海濱,鄧美珍.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治療與預防[J].醫藥前沿,2012,34(26):246.
[6] 白刃.小兒手足口病傳染的有效防治[J].醫學理論與踐,2013,15(21):45-46.
【關鍵詞】 對比劑腎病; 發病機制; 預防策略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0-0161-03
對比劑使用48 h內,新發腎功能障礙,且未發現其他引發原因,或者加重原有的腎功能障礙稱之為對比劑腎病(CIN),臨床診斷時,診斷標準為血肌酐增高25%以上,或升高44 μmol/L以上。現階段,醫源獲得性腎衰竭病因中,占據第三位的為對比劑腎病,病死率較高,需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降低CIN的發生率。本研究中,介紹了CIN的發病機制及預防策略。
1 CIN流行病學
目前,臨床上尚未形成統一的診斷CIN的標準,導致各家在報道CIN發病率時各異。關于CIN的診斷標準,歐洲泌尿生殖學會所提出的受到廣泛的認可:血管內注入對比┖螅血肌酐在3 d內增高超過25%,或升高44 μmol/L以上時即可判斷患者發生CIN[1]。但患者的年齡、性別等相關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血肌酐的水平,因此,有學者提出,反映CIN時,采用肌酐清除率[2]。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警惕CIN,分析相關的危險因素后,有針對性的預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住院患者CIN的發病率,而且改進了含碘對比機,將其腎毒性降低,盡管如此,CIN的發病率依然較高。CIN發生后,會增加院內相關事件發生率,比如大出血、靶血管血運重建等,而且會增加死亡、卒中等遠期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這說明,遠期不良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CIN促進作用明顯。
2 CIN的發病機制
2.1 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髓質缺血性損傷
CIN發病機制中,最為主要的一項即為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人體血流動力學被對比劑改變后,包含收縮相及舒張相。血管內部注入對比劑后,血液中流入對比劑,促進血漿滲透壓提升,增加血容量,因此,在第一階段中,會短暫擴張腎臟血管,時間為20 min左右[3]。之后,隨著尿液,大量的流失水、鈉及其他電解質,減少血容量,腎素、血管緊張素等縮血管物質的釋放受到反射性刺激,故而第二階段中,會痙攣性收縮腎血管,時間為4 h左右,或更長[4]。第二階段時,血管中舒張因子和收縮因子的平衡被打破,縮血管物質占據的比例增加,導致血管收縮,重新分布腎內血流,髓質相對缺氧,血液由此流至腎皮質,而髓質對缺氧的敏感性非常高,因而產生嚴重的缺血缺氧性損傷[5]。同時,鈉的重吸收和運送由髓質負責,第二階段中會排出大量的水、鈉,導致氧及能量過多的消耗,造成髓質工作負荷增加,進一步加重髓質缺血缺氧性損傷。在這一系列變化的影響下,腎臟細胞發生壞死或凋亡,損害腎功能。
2.2 腎小管的直接損傷
CIN發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為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應激。對比劑進入人體后,導致腎臟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增高腎內滲透壓,并導致腎實質發生缺血缺氧性損傷,黃嘌呤氧化酶被激活后,分解腺苷,產生活性氧(ROS)[6]。在生理條件下,ROS產生的量比較少,機體酶系統可迅速的將其清除,并不會損傷機體,但ROS產生過多,酶系統不能有效清除時,Ca2+/Mg2+依賴性核酸內切酶會被多余ROS激活,導致核酸結構及功能受到破壞,DNA分子損傷,氧化、交聯蛋白質和氨基酸[7]。細胞凋亡中,第二信使為ROS,結合刺激信號,可磷酸化p53,促進其結合Bax啟動子中的p53結合位點,導致Bax被上調,抗凋亡基因Bei-2的表達下調,線粒體在Bax促進作用下,前凋亡分子細胞色素c及凋亡誘導分子的釋放量增加,導致Caspases家族被激活,誘發細胞凋亡[8]。生物膜在ROS影響下,完整性被破壞,脂質過氧化物產生量顯著提升,導致細胞微環境穩定狀態被打破,誘導細胞凋亡,損傷組織,并影響臟器功能。誘導型NO合酶(iNOS)在上皮細胞氧化應激的促進作用下,增加產生量,腎小球系膜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等為iNOS的分布位置,iNOS產生量提升后,或增加NO的釋放量,盡管超氧陰離子可被有效清除,但二者發生反應后,過氧亞硝基陰離子生成,氧化性更強,過氧化內環境下,增加其氧化性,導致氧化損傷加重[9]。
2.3 腎小管的間接損傷
對比劑使用后,重新分布腎內血流,腎髓質相對缺氧,導致血液流向腎皮質,造成缺血缺氧性損傷髓袢升支粗段,同時,水、鈉在對比劑高滲作用下,會增加排泄量,加重所致的工作負荷量,提升氧需求量,導致缺血缺氧性損傷進一步加重,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死亡[10]。對比劑會增加血壓黏稠度,降低血細胞比容,髓質血管中會聚集大量的紅細胞,減低其流速,甚至造成停滯,而且會造成紅細胞皺縮、變形,降低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加劇髓質的缺血缺氧損傷。
2.4 腎小管阻塞
對比劑注入血管后,增高血漿滲透壓,提升血容量,形成滲透性利尿,增多尿酸鹽及草酸鹽的形成,腎小管被其形成的結晶堵塞,加重腎小管損傷程度。對比劑中,電解質含量比較多,較易增加Tamm-Horsfall蛋白的分泌量,腎小管上皮細胞在ROS誘導下,細胞產生壞死、凋落,結合Tamm-Horsfall蛋白后,膠狀物形成,導致腎小管被堵塞,影響腎功能[11]。
3 預防CIN的策略
3.1 篩查高危患者
注射對比劑之前,醫護人員應準確的評估患者發生CIN危險性,依據評估結果,制定恰當的預防策略。如患者評估結果顯示,基礎腎功能正常,其他的危險因素并不存在,使用對比劑過程中,充分水化有效保證即可,特殊處理措施并不需要;如患者評估結果顯示,基礎腎功能伴有損傷,或者其他危險因素存在2項及以上,判定患者屬于高危人群,發生CIN的風險性非常高,使用對比劑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嚴格的進行處理,盡量的將對比劑的腎毒性降低,預防CIN的發生[12]。
3.2 控制對比劑使用量
關于對比劑的使用劑量,目前已經形成如下共識: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不超過60 ml/(min?1.73 m2)時,使用劑量應控制在100 ml之內[13]。使用對比劑時,可參照公式來確定使用劑量,公式為5(ml)×患者體重(kg)/血肌酐(mg/dl),計算出的結果即為推薦的最大劑量[14]。醫生臨床應用過程中,可參照共識及公式確定具體的對比劑用量,盡量將對比劑對腎臟的損害降低,保護患者的腎臟功能。
3.3 選擇恰當的對比劑
臨床上普遍認為,安全性較高的對比劑為等滲對比劑碘克沙醇,但隨著人們對對比劑認識的提升,人們發現,對比劑在影響腎臟血流動力學時,主要影響因素為對比劑黏度,因此,在以后的CIN防治工作中,主要的研究方向為探索具有低滲透壓及低黏度的對比劑,以有效的降低對比劑對腎臟的毒性危害[15]。
3.4 停用腎毒性藥物
經過CIN發生風險性評估后,如評估結果顯示為高危患者時,注射對比劑前24 h,潛在的腎毒性藥物應停止使用。目前,非甾體類抗炎藥、氨基糖苷類、雙胍類降糖藥物、環孢霉素、他克莫司、兩性霉素B為已經明確的具有潛在腎毒性藥物,患者治療期間,若正在使用上述藥物,在注入對比劑前24 h停用,降低CIN的風險[16]。
3.5 水化治療
CIN預防策略中,能夠明確降低其發生率的措施之一即為水化治療。對于住院患者,從注射對比劑前12 h開始,給予患者0.9%氯化鈉注射液1 ml/(kg?h),靜脈滴注,直至造影后12 h停止;對于門診患者,注射對比劑前囑咐患者飲水,造影后6 h,靜脈滴注0.9%氯化鈉溶液[17]。通過水化治療,可顯著的降低CIN發生率,而且此種方法價格低廉,患者較易接受,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3.6 血濾
排出機體中的含碘對比劑時,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為血液透析,患者腎病比較嚴重時,必須要在術前及術后給予患者血液透析,減少對比劑在患者體內的沉積,降低其腎毒性,保護患者的腎臟功能,防止進一步加劇腎臟損傷[18]。通常,介入前4~8 h為開始血濾及擴容的最佳時機,且持續進行血濾及擴容,術后18~24 h后方可停止。
3.7 應用有益中和作用的藥物
(1)他汀類藥物: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保護人體的內皮細胞,將氧化應激減少,降低CIN的發生可能[19]。他汀類藥物于術前給予患者后,可有效的減少CIN的發生,但對于他汀類藥物預防CIN的作用,部分患者并不認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2)維生素C: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患者腎臟缺血后,給予患者維生素C后,損傷可減輕,而且可降低腎毒性藥物損害腎臟的程度,在氧化應激、腎血管收縮方面,維生素C的作用也較為明顯;(3)N-乙酰半胱氨酸(NAC):臨床治療心肌梗死患者時,給予患者NAC后,CIN的發生率可有效降低,而且具備劑量依賴性,目前,多數學者普遍認為,CIN老年高危患者中,預防性的常規用藥可選擇為NAC,并與水化治療相聯合[20];(4)普羅布考:該藥物的抗氧化作用非常強,可降低血肌酐的增高幅度,預防CIN的發生。
綜上所述,CIN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臨床預防CIN時,盡管已經研究出較多的預防措施,但仍然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更多的預防策略,減少CIN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巫穎,李茜.心血管介入治療中碘對比劑對腎功能的影響及其防治[J].內科,2012,23(1):54-57.
[2]許建國,宮劍濱.對比劑腎病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2012,11(1):76-79.
[3]李福秀,張明瑞.圍術期對比劑腎病的研究及防治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2(12):1311-1313.
[4] Jain S, Kumar C H,Suranagi U D,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N-acetylcysteine on bisphenol A-induc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J].Food Chem Toxicol,2011,49(6):1404-1409.
[5]曹世平,王鵬,崔凱,等.阿托伐他汀通過抑制氧化應激預防對比劑腎病[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2,33(11):1600-1602.
[6]張功霖,趙衛.對比劑腎病的預防及危險分層的研究進展[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17(12):889-892.
[7] Awal A,Ahsan S A,Siddique M A,et al.Effect of hydration with or without n-acetylcysteie on 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Mymensingh Med J,2011,20(2):264-269.
[8]王琦武,張瓊方,鐘繼明.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預防對比劑腎病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24(1):49-51,55.
[9]曹紅霞,梁改琴,賈有福.輕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碘對比劑的安全措施探討[J].中國優生優育,2014,18(5):350-352.
[10]李鴻杰,唐方明.對比劑致急性腎損傷研究進展[J].心臟雜志,2015,30(2):241-245.
[11]何海燕,李文華,王琳,等.左卡尼汀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發生對比劑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循環雜志,2015,15(4):322-325.
[12]何小姣,楊淵,蔡琳,等.ACEI/ARB對經皮冠脈介入診療后對比劑腎病影響的系統評價[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5,14(4):522-527.
[13]閆美玉,王康,彭文輝,等.冠脈造影術后對比劑腎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0(23):4580-4584.
[14]郭曉華,李俊萍,張昕.阿托伐他汀通過促進熱休克蛋白90表達減少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對比劑腎病的發生率[J].中國循環雜志,2015,15(9):845-848.
[15] Sudarsky D,Nikolsky E.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Int J Nephrol Renovasc Dis,2011,7(4):85-99.
[16] Seeliger E,Becker K,Ladwig M,et al.Up to 50-fold increase in urine viscosity with iso-osmolar contrast media in the rat[J].Radiology,2010,256(2):406-414.
[17]鄭志偉,陳翠儀,康彥紅,等.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研究[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2,18(1):17-19.
[18]劉同強,李娟娟,馮曦,等.N-乙酰半胱氨酸對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劑腎病的預防作用[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1,27(8):613-614.
[19] Marenzi G,De Metrio M,Rubino M,et al.Acute hyperglycemia and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in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Heart J,2010,160(6):1170-1177.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病毒;黑客攻擊;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1-0000-01
Computer Network Virus Prevention Technology and Hacking Prevention Strategies
He Dan
(Shandong Yantai Border Check Points,Yantai264000,China)
Abstract:As sci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derived from viruses and hacker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people's use causes great inconvenience.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es and computer networks the way hackers do some analysis and some control prevention methods.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viruses;Hacker attacks;Precautions
互聯網的擴大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人們行動上依賴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此同時,計算機網絡病毒和黑客對計算的攻擊也不斷的增加,且產生的破壞新日益加劇。計算機網絡病毒的防治與黑客攻擊的防范的研發成為保證信息安全的重要課題。
一、計算機網絡病毒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危害
計算機網絡病毒主要通過計算機網絡將病毒傳播擴散,攻擊網絡中存在的漏洞和較為薄弱的環節或者是對網絡資源惡意篡改。計算機網絡病毒的攻擊途徑主要是網絡文件的傳送、軟盤拷貝(移動存儲介質數據拷貝)以及固化病毒等程序。這類病毒一般能夠突破網絡安全防御,入侵網絡主機,計算機的工作效率受此影響往往會降低,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系統癱瘓。
計算機網絡病毒具有極強的破壞性。除了程序受到它的攻擊,網絡硬盤分區也會遭到破壞致使主機不能正常啟動,使得整個網絡都無法正常運行。網絡病毒的繁殖能力或者是再生機制都很強,一個公用的實用工具或者是使用的軟件一旦被一個網絡病毒入侵,整個網絡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感染。而在網絡中潛伏的病毒一旦遇到成熟的觸發條件,就會立刻活躍,而觸發條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各種軟件和網絡的用戶名,網絡的操作程序以及偶然的一次網絡通訊或者是對話等等。
二、針對計算機網絡病毒提出的防治措施
軟件和硬件作為計算機網絡的主要服務器和工作點,計算機網絡病毒的防治最先考慮的應該是這兩個部分。除此之外,計算機網絡的綜合治理工作也不能疏忽。要做好網絡病毒的防治工作,首先就要把好工作站這扇大門,這樣才能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服務器的網絡病毒防治是針對整個計算機網絡中心進行防治。服務器作為網絡的支柱,一旦服務器癱瘓,整個網絡也就癱瘓。而通常情況下網絡服務器只要被擊垮,所造成的損失將是災難性的無法挽回的。就現狀來看,防治服務器網絡病毒的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防病毒可卸裝模塊,以便能夠提供實時病毒掃描的服務。有的時候也可以根據服務器上防毒卡的插入等相關技術去保護服務器免受病毒的攻擊,以斬斷網絡病毒傳播的途徑,避免它們通過這些途徑進一步傳播。
單純的利用技術手段去診治計算機網絡病毒并不能有效地對其起到杜絕和防止其蔓延,計算機使用者應該將技術手段和管理機制進行有機結合,提高自身的病毒防范意識,才能從根本上確保網絡系統的安全運營。
三、黑客經常使用的攻擊術及應對策略
(一)協議欺騙攻擊手段及其防范措施。源地址欺騙性攻擊和源路由欺騙性攻擊是協議欺騙攻擊的兩種主要手段。
1.網絡源地址欺騙性攻擊及其防治手段。基于許多網絡應用程序都具有數據傳輸功能,就是數據包能夠經由路由達到傳送目標,而應答包也能順應這個路線回到原地。這樣的源IP地質就是有效地,這也是黑客利用源地址進行欺騙攻擊的首要前提條件之一。也就給黑客攻擊提供了有效地路徑。
要有效地防止黑客利用源地址進行欺騙,可以采取以下相關措施。其中最為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讓計算機放棄將地址作為驗證基礎,不再允許R類遠程使用調用命令。此外還有刪除rhosts文件。但是這種方法的使用會迫使用戶改用其他的遠程通訊方式,比如說telnet、ssh、skey等。
2.源路由欺騙性攻擊方法及其防治手段。在一般情況下,信息包的傳送都是經由起點到終點兩點之間的路由器進行,但是數據包只是知道去的目的地但不知道怎么去沒有輸送方式。源路由可以讓信息發的輸送者把需要經過的路徑寫進數據包內,讓數據包遵循一個出乎意料的路名陸續達到目標主機。
防止這類路由欺騙性攻擊,通常使用兩種方法。一種是選擇配置好的路由器,讓它拋棄外部進入的卻自稱為內部主機的報文。第二種就是關閉路由器上的路由,選擇使用命令no IP source-route。
3.緩沖區溢出性攻擊及其防范措施。緩沖區溢出性攻擊作為一種系統性的攻擊手段,一般寫出超出其長度的內容,使得這些內容溢出緩沖區,造成程序堆棧造成破壞,致使程序執行其他的命令,最終達到攻擊目的。當然往緩沖區內亂填東西并不能造成攻擊的目的,最為常見的方式就是制造緩沖區溢出,讓程序運行一個用戶,然后再執行與之無關的命令。
堆棧保護是一種利用程序指針進行完整性檢查的手段,屬于編譯器技術,主要是通過對函數活動記錄中的返回地址的檢查去實現。使用這種防護策略主要是在函數返回地址中加入一些附加字節,在其返回途中,對這些字節進行檢測,看看是否被改動。一旦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過緩沖區溢出的攻擊行為,這種攻擊則非常容易在返回前被檢測到。
四、結束語
計算機技術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同時帶來的病毒損害也越來越多。面對網絡病毒的侵害和黑客的惡意攻擊,我們必須加強防范技術的研發和使用,多注意日常系統維護,做到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雷震甲.網絡工程師教程(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8
[2]謝希仁.計算機網絡[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1
楊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樹種。楊木的用途很廣,不僅用作于木材,而且主要用于加工業用材,楊樹已成為膠合板、纖維板、造紙火柴、衛生筷和包裝業的重要加工原料。種植楊樹,不僅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很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用科學的方法種植楊樹,可以在短期內得到較高的經濟收入。但是近年來由于商丘市造林多為楊樹純林,林種結構不優,樹種搭配不科學,給楊樹病蟲害發生埋下了隱患。目前,商丘市有近12.67萬hm2楊樹,該市楊樹純林之所以面積如此之大,據梁園區李莊鄉農民劉本生表示,前幾年由于楊樹生長周期短、收購價格高,成為農民植樹造林的首選樹種,楊樹開始被大面積種植,商丘市的楊樹主要分布在連霍高速、國道、省道兩旁和村的楊樹片林和防護林區。由于受暖冬和春天干旱少雨及風災等因素影響,林木生長勢弱,抵抗能力下降,為林木病蟲害暴發提供了溫床[1]。每年商丘市的楊樹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蟲害發生,為此2011年1—12月對商丘市全市9個縣市區230個鄉鎮楊樹的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了定點調查和病樣采集,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旨在為商丘市的林業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楊樹病蟲害調查情況
1.1調查范圍和地點
重點地區:民權縣、梁園區、睢陽區、虞城縣,調查80%鄉鎮;一般地區:柘城縣、睢縣、夏邑縣,調查65%的鄉鎮;次要地區:永城市、寧陵縣,調查50%的鄉鎮。重點、一般和次要地區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楊樹株數。
1.2調查方法與時間
每個鄉鎮調查5個村莊,每個村莊隨機取5個地點,每個地點隨機取10株楊樹,做好標示牌,每月15日調查1次,調查楊樹的病蟲害種類,同時調查病害發生率、危害程度、危害程度。
1.3楊樹病害發生種類及危害
此次商丘市內調查發現的主要病害種類有楊樹腐爛病、楊樹潰瘍病、楊樹黑斑病、楊樹銹病、楊樹葉枯病、楊樹葉斑病等。由表1可以看出,楊樹腐爛病發生普遍,嚴重病株發病級別最高達到3~4級,病斑呈潰瘍狀,初期病皮為水漬狀,暗褐色,表面略腫脹。皮層內部變軟,腐爛,有酒糟氣味。后期病斑失水下陷,表面有龜裂,邊緣變黑褐色,纖維呈麻絲狀。楊樹潰瘍病在重點地區較重發生,嚴重的地區發病率可達25%~30%,病級為2~3級,初期在皮孔邊緣產生1cm水泡狀斑,后期病斑下陷,中央常有縱裂。楊樹黑斑病,病葉背面先生針葉亮點,后擴大成小黑斑,中央有乳白色分生孢子堆,病斑連片時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大黑斑,嚴重時全葉枯死。楊樹銹病、楊樹葉枯病、楊樹葉斑病輕發生,病級1~2級。病害在發生時呈交叉重疊感染,同一株可能感染多個病害。
2病害發生原因
一是缺乏經費,抗災減災能力差。二是檢疫防控不得力。三是科技含量低,防治技術落后。四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蟲情,并預警指導防治[2]。五是氣象條件適宜楊樹病害的發生。由于受暖冬和春天干旱少雨及風災等因素影響,林木生長勢弱,抵抗能力下降,為林木病蟲害暴發提供了溫床。六是林種結構不合理,樹種搭配不科學[3]。
3防治對策
3.1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對區域內的所有森林資源病蟲害發生情況都要進行調查監測,要全面、及時、準確地分析森林病蟲害發生趨勢,及時預測預報,建立一個健全、能覆蓋全森林系統的預報網絡體系,實現預報工作的現代化,實現網絡化、系統化管理,實現實時監測預警,以為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4]。
3.2加強森林檢疫工作
一是加強森林撫育。在林分改造中合理種植抗病蟲害樹種,提高林分的抗逆能力[5]。二是建設檢疫檢查站,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切斷病蟲害跨區域傳播的途徑。三是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