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欺凌的主要表現形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小學時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而發生一些不正當的行為,而受到欺凌的學生也容易產生焦慮感和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身心的健康發育。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欺凌事件的發生并非只是個別學生的過失,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探究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園欺凌行為的定義
許多年來,有很多人為欺凌行為做出定義,其中欺凌行為研究領域的杰出先驅Dan Olweus教授對欺凌的定義是:當一個人反復地暴露在一個或更多他人的負面行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蘇格蘭則在法律中定義:欺凌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一個在真實情況下無法自我保護的人施以長期的暴力,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肢體上。
綜上我們對校園欺凌行為作出定義:校園欺凌行為是指在校園內發生的強勢方長期地單方面地對弱勢方進行身體、心理上的攻擊,使弱勢方感到痛苦的行為。校園欺凌行為是一個過程,受害者在這個過程里會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壓。欺凌行為具有攻擊力,受害者不會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與自尊會受到摧毀,最終會導致嚴重且長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
通過了解欺凌的定義,我們不難理解所謂的校園欺凌行為就是在校園內發生的施暴者對受害者施以毫無正當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體的暴力的行為。一般來說,區別校園欺凌行為與其他形式的攻擊行為主要在于校園欺凌行為強調施暴過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復性。年齡和肢體力量或社會力量差不多的人偶爾發生爭執與打架并不能稱之為欺凌行為。雖然單一的攻擊事件不會納入欺凌行為,但對當事人造成長期持續感到強烈威脅和不安的恐嚇行為也可以稱之為欺凌行為。
中小學是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高發期,此時不論是強勢施暴者還是弱勢受害者都處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強、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長期,校園欺凌行為不僅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對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欺凌行為的發生是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除了欺凌者外還包括起哄或圍觀的旁觀者,因此校園欺凌行為的傷害是受害人無法擺脫的。
(二)校園欺凌行為的類型
傳統上提及欺凌行為,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肢體沖突。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肢體沖突只能涵蓋校園內發生的欺凌行為的一小部分。根據校園欺凌行為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欺凌行為分類為直接欺凌行為和間接欺凌行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開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發生在學生間的語言欺凌、肢體欺凌、敲詐勒索、威脅恐嚇與網絡欺凌等。網絡欺凌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如微博、QQ、論壇等對受暴者進行攻擊。
2.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是指隱晦的、有計劃有目的的、通過操控受暴者的社交關系來孤立受暴者的攻擊行為,主要表現為故意忽略或誘導他人對受暴者進行孤立、傳播蓄意傷人的謠言、對同學名譽和權利的侵犯等。
二、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分析
(一)個人原因
1.性格、人際關系、家庭情況和經濟狀況、身材、長相、學習成績等因素都有可能成為誘發校園欺凌的成因。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與人交流,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選擇對欺凌行為逆來順受不反抗,這會加劇此類學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轉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現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家長的過分寵愛使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同時容易讓形成了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的扭曲價值觀。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蠻橫,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會強制別人聽信自己,服從自己的管理。所以當這些孩子身處校園大環境中,就容易與其他孩子產生沖突,他們通常會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來彰顯自己權威。
3.青少年正處在身心都飛速發展的時期,身體的成長使他們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較身體往往發展緩慢。心智發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們容易受到不良行為的誘惑和影響。隨著學習壓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劇,他們急需一種接近成年人的解決方式,各種“黑社會暴力”、“江湖幫派”題材的影視和文學、繪畫作品的出現恰好提供了一種不正確的示范,學生們效仿這些方式來解決人際交往關系。
4.以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忽略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的學生從進入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學習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知識以應付各種考試,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與同齡人交往。學校和家長過分關注成績導致了學生成長過程中性格與行為的弱點被忽視,沒有人來管教和約束學生的行為是否規范,縱容了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學習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家庭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F如今,人們追逐物質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長過于市儈、虛榮、功利,他們忽略了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沒有做到以身作則。只重視分數使得家長只要求孩子成績好,其他方面的教導都被忽視,當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也沒有及時制止和勸導。
2.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氛圍能使人樂觀、積極、充滿正能量,反之則會使人消極、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環境和不正確的教養使得孩子長期沒有正確的道德示范和行為標準,長期得到不到關心和愛護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終將成為誘發欺凌行為的不確定因素。
預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園欺凌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預防監控為主。預防政策包括: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將校園欺凌行為的懲戒措施和后果編入學生守則;學校定期在校內開展相關的宣傳,加強德育建設;教師加強對學生關系的關注度,提高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察覺力;教師應定期開展班級活動,調節班級學生的關系,促進學生彼此間的了解。
(四)社會層面
1.提供社工服務和心理咨詢輔導
社工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社工服務如暴力危機介入、協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務、創后壓力恢復等,通過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幫助涉事學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個案工作方法發掘個案或學校轉介案主開展服務,也可以通過小組的形式將有同樣經歷的學生聚集起來一起輔導。無論是欺凌者還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幫助。社工通過充分的需求評估與調查分析,確定輔導的目標,制定出合理可行計劃和方案,在服務對象的積極配合下完成計劃和方案,最終達到預防、制止、消除欺凌行為的發生,改善校園環境,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此外,社工還可以提供心理咨詢輔導服務。心理咨詢輔導能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和認知習慣,提高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燃起對生活和學習的希望。為受到欺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與糾正,能盡可能地將欺凌事件對學生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確保學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響,健康成長;心理咨詢輔導還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放松心情,教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加強對學生的德育,對欺凌行為起到了預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訓練
學校和家長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社交技巧的訓練,導致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缺失,從而容易與其他學生發生沖突。這是現在青少年群體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學校社會工作者是學生行為和情緒的輔導者,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社工可以提供給學生拒絕欺凌行為的動機和必要技巧,通過加強學生社會技巧的訓練和人際交往技巧的訓練,能夠使學生學會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異,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讓學生學會合理控制情緒和發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欺凌行為的導火索是學生之間的沖突,從根本上杜絕了交往沖突的產生,是預防校園欺凌發生的最好的辦法。
四、結語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關鍵期,人在學校中完成一部分社會化,在這個時期中受到的影響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當校園欺凌發生時,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不止是軀體上的,心理上的傷害影響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體的觀察和該校校園欺凌發生情況的調查,秉承著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參與式觀察和問卷調查法,對校園欺凌行為發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學校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從不同層面提出的相應的對策建議。但由于筆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議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欺凌行為發生情況,僅針對所得數據呈現的校園欺凌現象。我國已經開始重視校園欺凌這一事件,國務院教學督導委員會已經引發相關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出現,我國的校園欺凌發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丁一杰.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關鍵詞:青少年 學習生活 事故隱患
當前,中小學生中相繼出現了不少因思想、心理、行為上的偏差而引發的傷亡事件,暴露出了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為上存在普遍性的安全隱患。安全事故不僅造成了大量青少年的永久性殘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醫療費用。不僅給孩子及家庭帶來痛苦和不幸,而且給社會、政府及學校造成巨大的負擔和損失。一個個觸目驚心、血淚交織的悲劇不能不叫人扼腕嘆息、心有余悸,也更對我們敲響了安全的警鐘。因此,校園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保護好每一個孩子,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安全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已成為中小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
1.學校校園安全現狀分析
在校園安全教育工作中,校方的重視程度、師生對安全問題的認識程度、學生掌握安全技能的熟練程度、校園硬件設施完備程度以及危機狀態的心理應急反應都是影響校園能否安全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上述工作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幾乎所有學校都對學生進行了在校如何處理突發和意外情況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統性不夠,且有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演練的傾向。并且學生更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師傳授的安全知識。對于父母傳授的安全知識,則認為比較零碎不夠全面。導致學生掌握的安全知識僅限于書面化,而且不夠靈活、牢固。因此,只有學校、家庭雙管齊下,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才會真正得到提高。
1.2師生對常見安全問題認識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園最常見的隱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學或課間活動時,大量的學生涌出教室就可能發生事故,而在大型集會散會之后學生擁擠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屢見不鮮。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踩踏事故離自己很遠”,部分教師也持此觀點。我們學校為防止踩踏事件的發生,采用錯時放學的方法,這一方法值得考慮推廣。但仍需要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控制擁擠的人流,從根本上解決踩踏問題。踩踏問題的解決,除了有賴于一定的基礎設施之外,師生足夠的重視也很重要。
1.3學生實際安全技能欠缺
學生實際安全技能欠缺,是所有安全事故中隱患最為嚴重的一環。當火災等安全事故初發時,使用滅火器等能夠控制災患,保護自己,從而大大降低災患威脅。然而調查結果表明真正會使用滅火器等安全器械的學生數目偏少。至于其他的應急逃生技能,掌握的學生也很少。
1.4安全逃生演習效果欠理想
中小學生普遍認為地震離自己較遠,在問及地震來臨的對策時,絕大多數學生選擇“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撥打急救電話”。師生普遍認為地震的威脅離自己十分遙遠,幾乎“無須考慮”。但是,所有學校也都組織了相應的“地震逃生演習”。在對地震逃生演習用時情況的分析中發現,全體師生逃離現場所用的時間偏長,基本都在兩分到兩分半鐘之間,很難實現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學校對此類演習盡管比較重視,但是細節組織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門學生的出逃順序、不同班級學生樓梯間的使用先后等問題沒有考慮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學生對此不夠重視,往往以“游戲”心態來對待逃生演練。
1.5系統安全教育與心理輔導有待加強
中小學生普遍缺乏面對校園危急情況的心理應急教育。實際上,迄今為止,我國并未開展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的面對危急情況的心理教育,僅在部分地區有針對危急過后的心理疏導等。中小學生在獨自面對前所未見的意外和危急情況時,心理往往極不平靜,很容易反應過激或者失去理智。據報道,很多學生在樓內起火很小的時候就選擇了跳窗逃生。而許多學生在校園里遭遇勒索敲詐或者毆打之后,要么反應過激拿刀傷人,要么忍氣吞聲被繼續敲詐。種種現象表明,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急情況,學生并沒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另外,除了面對突發和意外事件時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心理防御以保護身體健康之外,也要防止與身體傷害同時發生的心理傷害,這樣的傷害是不直接呈現后果的、隱秘的、影響滯后的傷害,可以認為是伴隨身體傷害發生的“二次傷害”。
2.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事故隱患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對青少年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事故隱患進行了細致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不當活動事故
學生在課余時間相互追逐、戲耍、打鬧時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筆、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傷害。
2.2擠壓、踐踏事故
放學和下課時在樓道、門口等黑暗和狹窄的地方互相爭先而造成的擠壓、踐踏等事故。學校樓房走廊欄桿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園設深水池;體育設備不定期檢查、維修、更換,有些危房在帶病使用;校園設施老化。
2.3交通事故
不走人行道、隨意橫穿馬路、強行超道、高速騎車等造成的交通事故。乘座貨車或超載車輛而造成車翻人傷亡的事故。
2.4體育活動事故
體育活動或課上不遵守紀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隨意,體育器械使用時不得要領而造成的傷害。
2.5勞動或社會實踐事故
在勞動或社會實踐中安全意識差,操作不熟練或不按要求操作而造成的傷害。
2.6校園暴力事故
學校安全保衛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學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們義氣拉幫結伙;為小事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費導致偷盜;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數教師有體罰行為。
2.7消防事故
學生取暖、用電、飲食不當而造成火災、觸電、中毒等事故。一是僥幸心理嚴重,導致老化的供電線路和設施仍在湊合著使用、消防器材不足、樓房過道設計不符合消防規定等等。二是消防知識缺乏,大多數師生不會使用滅火器,消防課極少上,發生火情更不知如何處理。三是管理措施松懈,如學生隨便使用電器,煤氣,蠟燭等易燃易爆物品。
2.8學生身體特殊事故
因學生特殊疾病、特殊身體素質、異常心理狀態受到意外沖擊而造成的傷害。
2.9自然災害事故
學生自救自護能力差,遇到暴風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無法有效防衛造成的傷害。
2.10衛生事故
校衛生管理重視不夠,工作機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實,特別是農村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條件落后,衛生設施差等問題仍很突出,已成為學校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隱患。
2.11設施事故
學校沒有定時檢查設施,導致學校里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3.學校加強校園安全管理,應對安全事故的對策
3.1成立安全教育共同體,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與自救能力
學校應將培育新的校園安全文化的重點定位于: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群策群力進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師生整體的安全素養。面向全體家長、學生、教師,做到全員參與,對學生定期進行法律安全意識和防范應變技能教育;教育形式短少精悍,持之以恒,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反復強化,長期堅持,才能讓安全意識扎根在師生心中。
3.2健全校園安全管理機制,降低校園安全事故的危害度
校園安全無小事,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安縣桑棗中學師生們僅用1分36秒迅速地從不同的教學樓和教室沖到操場,學校全體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毫發無損。正是得益于“史上最牛校長——葉志平”4年來堅持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演習。
學校要制定一整套詳細的安全管理辦法、安全考核指標、具體操作規程和評價體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從而保證校園安全管理體系和制度的完備。
3.3加強校園暴力事件研究,明晰師生的是非觀念與應對技能
當今時代,以斗毆打架、欺侮學生、勒索錢物、殘害師生、逞兇作歹為典型表現形式的校園暴力有蔓延發展的趨勢,成為校園中一顆急待治理的“毒瘤”;另外,給同學起外號、語言譏諷、歧視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這些外顯的和潛在的暴力行為給眾多學生的心靈深處蒙上了不安全的陰影,一些被欺凌的學生由于面對校園暴力不敢抗爭,無力抗爭,只好消極容忍;一些學校由于校園暴力愈演愈烈,致使學校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如何積極應對校園暴力,是未成年人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師生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對校園暴力進行理性的分析與研究,開展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尋求學校、家庭、社會多方位的支持是校園安全的有利保障。
3.4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疏導,增強學生的抗挫及自我調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