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調研員述職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院校 詩性 藝術教育現狀 調研報告
近年來,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特色也日益顯現,所培養的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時,職業教育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也日益明顯,很多職業院校單純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所需的實際知識和技能,學生也把學習的主要目標定位于努力學好專業技能和實用技能上,以能獲得各種各樣的等級證書、職業技能證書為目的,而對于培養獨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則重視不夠,對人文知識教育、人文精神培養、審美情感的養成、人格的全面發展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人文教育處于邊緣狀態。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從而確立了文化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劉士林在《中國詩學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本體是詩,其精神方式是詩學,其文化基因庫是《詩經》,其精神頂峰是唐詩。一言以蔽之,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或者說,詩這一精神方式滲透、積淀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藝術各個門類中,并影響甚至是暗暗地決定了它們的歷史命運”“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國詩詞’為文體形式、以‘中國詩學’為理論系統,以及以‘詩性智慧’為哲學基礎的一種詩性文化形態”。中華民族這種獨特的詩性精神機能與生命本體也造就了中華民族藝術特有的詩性內涵。對此,承擔著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高職院校,有沒有將詩性藝術教育納入他們的教育范圍?廣大師生又是如何理解詩性藝術教育的?站在企業角度又是怎樣理解學校的藝術教育的?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選取了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和浙江物產集團、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通過實地走訪,發放調查問卷2600份,其中教師問卷400份,學生問卷1900份,企業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490份,基本掌握了這些院校和企業對詩性藝術教育的認識,了解了藝術教育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代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復合型、高素質
高職教育是為企業培養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職院校培養的“產品”是學生,產品不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產品質量不合格,受損的是企業,因此,高職辦學離不開行業的指導與企業的參與。而“產品”(學生)質量的好壞,首先也應該由企業來鑒定。那么,什么樣的高職人才會受到現代企業的青睞?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認為,當今企業需要復合型人才。可見,高職院校也要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這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那么,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是什么?43%的受訪者選擇了團隊協作精神,選擇文化修養和道德誠信的各占29%,而專業技能的比例僅占14%。可以看出,企業關注高職應屆畢業生團隊協作精神、文化修養和道德誠信的比例遠高于專業技能比例,換句話說,企業更加關注高職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養。有67%的被調查者表示在招聘畢業生時會關注所在院校的校園文化氛圍。高達90%的企業人員表示,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錄取文化藝術修養較高的畢業生。而且,76%的受訪者認為,這類學生自信心更強,因而發展機會更多;48%的人認為,這類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更強;33%的人認為,這類學生鍛煉平臺更大,因而發展前景更好;認為與其他人沒有區別的僅占5%。也因為如此,66%的被調查者認為高職院校有必要開展詩性文化藝術教育,認為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個人修養。而現狀是,只有1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公司招聘的應屆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很好,38%的人認為一般。同樣,只有5%的被調查者認為招聘的應屆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很好,62%的認為一般。究其原因,29%的受訪者認為當今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67%的員工認為學校培養方式與企業脫節;24%的員工認為學校只注重技術,不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71%的企業人員認為他們公司聘用的畢業生有待提高職業技能;高達81%的企業人員認為需要提高人文素養、團隊精神、道德修養等綜合素質。62%的受訪者認為應改變目前高職院校“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認為不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66%的人認為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缺失會影響其就業。
據此調查中,企業人員對當今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如下建議:一是希望學校辦學與社會接軌、與企業合作。希望辦學者多了解社會,不要關起門來辦教育。要密切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建立企業與學校聯合育才的思路,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對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實習基地。二是希望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多開展實踐活動,注重學與做的結合,多開展模擬職場等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希望學校注重職業技能與人文素質培養并重,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全方位培養學生。
二、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對詩性藝術教育的認識:有需求,需創新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1年度全國職成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以及綜合職業素養,不僅教會學生一技之長,而且培養其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確實只有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在校的高職生是否認識到通過詩性藝術教育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調研數據表明,70%的學生認為文化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個人修養,53%的學生認為可以提升就業競爭力,54%的學生認為可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有6.6%的學生認為沒任何用處。56.3%的學生認為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藝術修養,28.9%的學生認為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識。可見,大多數的高職學生還是認識到了文化藝術教育對其整個人生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他們多數希望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認為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文化藝術修養十分必要,當然也有部分學生對此無所謂或認為沒有必要。但同時調查也發現,由于長期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認為非常了解的比例僅占到8.8%,81%的學生了解不多,希望了解更多,只有3%的學生認為過時,沒有必要了解。
從學生獲得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形式來看,僅有22.6%的學生是從課堂形式獲得,其他學生都是從網絡、影視等其他形式獲得。因此,他們希望開設文化藝術類的選修課,41%的受調查學生已經選修了文化藝術類的選修課,16.8%的學生希望能多開設一些相關課程;當然也有24.4%的學生對此不感興趣,8.4%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此類課程,可見,學生由于對傳統文化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學習態度也存在差異。由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踐課程一般要占50%的課時,因此,文化藝術類的選修課較難滿足學生需求,社團文化活動和講座等是文化藝術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但從調查來看,這方面的活動和講座開設情況并不樂觀,調查顯示,只有24.7%的學生認為文化藝術社團活動很豐富,54%的學生認為活動很少,10%的學生所在院校幾乎沒有這樣的社團活動,學生希望能開設文化藝術社團。73%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很少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講座,希望多舉辦,僅有7.7%的學校經常舉辦,很受歡迎,有16%的學生認為經常舉辦,但不受歡迎,究其原因,是活動內容和形式較為陳舊,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研數據表明,23%的學生喜歡以課堂方式進行文化藝術教育,17%的學生喜歡以講座方式進行文化藝術教育,53%的學生喜歡以社團方式進行文化藝術教育,可見,對于活潑好動的青春期學生來說,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藝術活動更受歡迎。而在社團文化活動中,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開展“詩性藝術教育”,不失為一種創新的舉措。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各個區域開展“詩性藝術教育”的優勢條件各有千秋,59%的學生認為學校所在的區域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34%的學生認為此方面人才輩出,59%的學生認為有著良好的人文環境,只有13%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優勢。那么學生是否愿意參加利用當地本土文化開展的“詩性藝術教育”活動呢?調查顯示,97.8%的學生希望組織學生開展如“人文之旅”等形式的活動,充分利用當地本土文化開展的“詩性藝術教育”,90%的學生表示會參加,其中24.7%的學生表示會積極參加。
對目前高職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學生又是怎么認識的?調研數據表明,39.5%的學生認為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50%的學生認為部分學校存在,只有8.4%的學生認為不存在,91%的學生認為這種現象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發展,其中29%的學生認為會嚴重影響其個人發展,僅有4.4%的學生認為應該不會有影響。調查中也發現,學生希望通過一定的途徑改善高職院校“重技術、輕人文”的現狀,61%的學生希望文化藝術教育應和專業技能教育齊抓共管,68%的學生希望能開設文化藝術教育的必修和選修課,67%的學生希望開展文化藝術教育系列活動,59%的學生希望能提升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在注重專業技能的同時,同樣注重文化藝術教育,希望通過開展系列活動、開設課程、提升教師修養等手段來豐富學校的文化藝術教育。但同時,學生們也發現,高職院校開展詩性文化藝術教育仍然存在著不少困難,主要原因是學校、教師、學生本身重視程度不夠:48%的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62%的學生認為缺少相關優秀教師;67%的學生認為是學生自身不重視;也有63%的學生認為,目前活動內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為此,學生們提出了如下建議:一是多舉辦詩性藝術的文化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藝術修養;二是活動要精致、形式要創新。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活動形式要新穎、豐富,吸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多開設易提高學生興趣的文化藝術必修課和選修課,創造性地舉辦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并由優秀專業教師指導;三是建議學校層面多途徑宣傳傳統詩性文化,引導學生培養興趣,積極主動參與此類活動。
三、高職院校教師對詩性藝術教育的認識:很重要,有壓力
教師是教育的根本,他們的價值觀會直接反映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學活動中,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取向。為了解高職院校教師對文化藝術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我們也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調查。當問及身邊的學生對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了解程度時,100%的教師都認為身邊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不多,58%的老師認為這些學生渴望了解更多,42%的教師認為身邊的學生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多數教師認為高職學生沒有必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因為,87%的教師認為高職畢業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藝術修養,11%的教師認為不是很必要,但學一點也無妨,有5.2%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不如把時間用在專業學習上。那么,教師是否會自覺地在日常的授課內容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升傳統文化藝術的修養?48%的教師表示會經常引導;47%的教師表示會偶爾引導;也有8.9%的教師只注重專業技能教育,沒有意識或認為沒有必要引導。我們也調查了作為教師對提高自身詩性文化藝術素質的意義。結果顯示,89%的教師認為可以提高教師個人人格魅力;84%的教師認為有利于推動學校整體人文素質教育;66%的教師認為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50%的教師認為可以對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有2.6%的教師認為意義不大。
在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中,到底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的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在今后的發展中是否存在某方面的優勢?調查顯示,68%的教師發現這類學生更加自信,因而學習效果好;53%的教師發現這類學生想象力豐富,能促進專業技能的掌握;53%的教師發現這類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更強;53%的教師發現這些學生較受用人單位青睞,就業競爭力更強;68%的教師發現這些學生后續發展潛力更大;50%的教師認為這些學生個人整體修養較高。
然而,這些教師所在的學校對文化藝術教育重視程度如何?調查顯示,39%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開展文化藝術教育,34%的教師認為學校不太注重,只是偶爾為之;18%的教師認為學校層面很少開展,只是學生自發組織一些活動;11%的教師不太關心這方面的事情。可見,還是有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對文化藝術教育重視不夠。如何改變這種局面,61%的教師認為領導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63%的教師希望各二級學院(系)應更加重視;61%的教師認為教師本身的文化藝術修養有待進一步提高;68%的教師認為活動內容和形式需要進一步創新。66%的教師認為缺少文化藝術教育方面的優秀教師;34%的教師希望進一步調動學生對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的興趣,24%的教師認為還存在著外界壓力。
可喜的是,受訪教師所在的學校均開設了文化藝術類選修課,但只有42%的教師認為學生選修積極,18%的教師發現學生選修不夠積極;37%的教師所在學校少量開設,不能滿足學生需要;2.6%的教師認為學校少量開設,但他們認為已經能滿足學生需要了。87%的教師認為開設選修課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藝術修養的主要形式;74%的教師建議開設相關講座;68%的教師建議組織相關社團活動;42%的教師建議開設相關必修課。對于調查組提議的利用所在地區的本土文化對學生開展“詩性文化藝術實踐活動”,87%的教師表示贊同,認為是一種良好的載體,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人文資源,讓學生有更切身的感受,還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文化素質教育對學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對于目前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存在的“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53%的教師認為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現象帶來的后果,正在逐步改變,42%的教師認為這種現象的存在主要是對高職教育的誤解,很難改變;還有5%的教師認為這很正常,沒有必要改變。如何改變“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教師們提出了如下建議:一是學校領導層應重視文化藝術教育;二是開設足夠的課時,66%的教師建議從政策層面規定每位高職學院必須修滿一定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必修學分;三是建議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課程與活動相結合,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74%的教師建議開展常規性文化藝術教育系列活動;四是加強技術層面指導,通過引進相關人才和在職教師加強學習,提升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58%的教師建議先要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來帶動文化藝術教育的開展。可見教師本身在文化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結論:提升認識、創新載體
從調查結果來看,企業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人文素質要求在不斷提高,他們把人文素質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從學生方面來看,大多數學生對于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知識知之不多,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認識到傳統文化藝術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學校能高度重視。從教師角度看,“重技術、輕人文”的弊端也越來越遭到教師的質疑,他們也普遍認識到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意義。在學校層面,越來越多的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專題講座、社團活動等形式來提升文化藝術教育的效果。但他們也普遍認識到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學校層面,甚至教師、學生自身層面都應該更加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內容的創新性方面更需要加強。對于本課題組提出的以本土詩性文化為依托的詩性藝術教育實踐活動,即根據當地的資源開發“詩性文化”藝術教育,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加強素養的教育。無論是企業人員、教師,還是學生都積極認同,認為是創新的舉措,而且大多數地區都有條件開展。
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認識,如調查中我們也發現,6.6%的學生認為文化藝術教育對自己沒有任何用處;8.4%的學生認為開展文化藝術教育是浪費時間;3%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沒有必要了解;24.4%的學生對文化藝術類選修課不感興趣,8.4%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設此類課程;10%的學生認為有沒有文化藝術類社團活動無所謂;3.3%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舉辦文化藝術類講座;有7.7%的學生表示不會參加詩性文化藝術實踐活動,2.2%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組織。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從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學生的認識,認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足夠了,文化藝術教育對他們的發展沒任何用處。從教師層面看,也同樣存在著這種認識,如5.2%的教師認為高職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沒有必要提升文化藝術修養,不如把時間用在專業學習上。因而有8.9%的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只注重專業技能教育,沒有意識到或認為沒有必要引導學生重視文化藝術教育。11%的教師表示看不出文化素質對畢業生有什么優勢和作用,因而他們也不關心學校是否有這方面的教育,有13%的教師認為即使開展了也不會有什么效果,5%的教師甚至認為高職存在“重技術、輕人文”很正常,沒有必要改變。有2.6%的教師認為教師自身提升文化藝術修養意義不大。因此,建議各類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引導教師和學生形成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共識,關鍵是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實際效果出發,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藝術教育的滋潤,而結合當地的資源和自身的實際情況系統設計詩性文化,開展詩性文化的教育研究、開發以本土詩性文化為依托的詩性藝術教育實踐,采取靈活的方式、多樣的形式開展“詩性文化”活動,不失為良好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