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建筑藝術論文

      建筑藝術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筑藝術論文

      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建筑藝術道理是什么?建筑藝術道理如何發生?雖然我們只能從作品的外在形式追問建筑藝術道理的問題,不過為了能夠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并更加清楚問題中的內容,則必須先澄清建筑作品中藝術道理的生成與發展。對于這個問題,若能選擇某一種無內容性、無敘述性的藝術作品來探究,自然就清楚明白。建筑物總是極其靜默地座落在土地上,既不以人們熟知的符號表述內容,也不描述任何影像,因此我們以一棟想象中的寺院為例來嘗試分析前述命題。通常,寺院置身于山中,也有藏身于巷底,不管身處何處都能表現出其包含著神祇的形象與涵義,信徒們通過中國式龍柱、石獅、雕像、牌樓、山墻與鐘樓,和膜拜祈禱被神召喚、感動和獲得啟示。建筑所呈現的相貌加上膜拜,輕易地就讓神的形象或意旨深刻地進入信徒們的心靈,人與神就這樣真正而實在地接觸了。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在寺院的建筑形體與空間里,我們較能直接感應到神的存在。這個膜拜神的場所,就因此成為神圣的領域。當信徒們進入到寺院,神就在寺院中現身。神的現身,并不是單純地通過神像才現身,而是通過寺院自身的一切(建筑物、器物、神像、儀式、經文、神樂、……)對一個人進行了啟示的作用,讓這個人產生了神圣領域的勾勒與擴展,然后集中投射在神的形象、意旨上而使神現身。由此看來寺院及其所構成的神圣領域,并不是處于漂浮不定、時有時無的不確定性之中,而是確確實實真正存在,無時無刻不常在。在這樣的統一體中,屬于人類的誕生、死亡、災禍、福祉、道德、墮落、倫理、違常等構成人類命運的種種形態就從而產生。就這樣我們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看到屬于某個人的民族性與歷史性一起構成的世界———屬于一個民族的文化世界。

      二、建筑中藝術世界的顯出

      建筑藝術的心靈性,就如同教堂中神的存在一樣,建筑的形體、空間與人的生活儀式使建筑作品與人的精神領域結為一體。因此,各種使用機能也成為一種社會性儀式,例如住宅、教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的使用都有各自的倫理與規范,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展現。我們進教室,與進住宅的心情感受絕然不同,這個不同感受本身就是建筑藝術性的顯現物。在這些不同之中,我們看到建筑藝術與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從屬關系。寺院給我們敞開一個心靈信仰的世界,也給出一個與建筑作品緊密關聯的涵義。就在這個信仰世界中,一種民族性的東西才回歸到民族自身,也因此才實現信仰的使命。在寺院的建筑世界中,建筑不用任何符號就能進行表述神的意旨,并真實地呈現它的民族性與歷史性共同構成的文化意義。住宅,四合院也一樣在它的場域中,給我們敞開一個與文化和生活緊密關聯的世界,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我們就擁有了一種屬于某人生活的民族性與歷史性的東西,并且是全部回歸到這個民族的文化自身上。住宅建筑呈現的是這個民族的家庭倫理、生活與心靈的表象,以及該民族社會的文化性樣貌。在這些實在的內容呈現當中,建筑的藝術性就體現出來了。建筑藝術的存在結合成一個總體,并注入屬于我們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之中,因此同樣的集合住宅在美國與在中國所顯示出來的內容就幾乎完全不同。若我們因建筑形式與技術全面的全球化而用策略去維持文化與文明的等距,是極其不智,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非常不當。因為民族文化自有它的世界,這些民族性、歷史性等文化內容在建筑作品中的顯現,全部都是來自于建筑作品以及它所在的土地與天空,其中的天空與土地是孕育一個民族文化的母體。由于寺院的屹立道出了天地與人的關聯,另一方面建筑實體又接受大自然的、曝烈與酷凍,這就更顯其屹立不搖,更加與該民族牢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建筑作品的天地與人構成了該民族的生活顯影,建筑不必藉用表達符號或文字,就能自行開啟自身的觀念世界,并在開啟的同時,把它的觀念世界重新置回到作品自身之中。所以,建筑作品不必描繪也不必借用語言敘述的形式就能以它自有的方式進行表達。建筑有自己的語匯。建筑就是由于處在建筑作品中的藝術性能夠與生活文化循環靈動,建筑作品才不必透過描述就能以作品的身份而露面。建筑作品藝術道理的經驗不是自身構成并自行存在,而是人與建筑的形體、空間、基地、環境的共同參與,并透過使用在生活中界定出建筑作品的世界。其中,民族性與歷史性的內容是由建筑作品與人的關聯所界定。據此,我們又看到建筑藝術中的一切外延的內容,都是從建筑作品之外被創作出來,而非來自于建筑師。建筑師對作品的內容性事物,只能掌握作品的內在本質部分,也就是建筑師只能掌握到將純自然物轉化為作品形體這一部分――攜帶著建筑學去“創作”。建筑藝術的內在是由建筑師轉化出來,作品的外延則由民族共同創作出來。建筑物是人類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器物。沒有建筑物,就沒有人的社會。在社會生活下的人類,沒有人能脫離建筑物而還能觸及真善美的藝術世界。

      三、結語

      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我希望“都市山水”的理念不僅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藝術樣式,更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在建筑形式上,在美術、設計、電影、時尚等多方面也都能夠秉承這樣的理念,去汲取和傳承中國美好的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許多作品都曾在喜馬拉雅美術館中展出,而“喜馬拉雅藝術中心”不僅包括這個占地2萬平米的美術館,還囊括了劇場、商場和藝術酒店,這個體量巨大的建筑物,是對于“都市山水”概念的再次實踐。與“九間堂”不同的是,“喜馬拉雅藝術中心”是一個公共建筑,這是使文化與藝術在公共空間與建筑相交融的一次突破,術源于生活體驗,不應被封閉在固定空間之內,而應與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我希望通過“山水建筑”的實踐,使現代人重新回到古典的生活方式當中。在喜馬拉雅,藝術并未停留在裝扮一個酒店的程度,而是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無縫融合,比如酒店的大堂也可以是唱堂會的劇場,同時也可以是美術作品的展覽館,我們希望改變數十年來藝術為商業服務的現狀,使商業為藝術服務。在尋求突破的道路上,我們迎來了磯崎新,這位日本的建筑大師真正將我們帶入了使建筑與藝術相得益彰的新境地,在上海做出了一個時代的新地標。上海喜馬拉雅藝術中心正式運營三年之后,我們又開始尋找新的項目,我拿著自己收藏的明朝畫作向建筑大師們解釋我希望要什么樣的建筑,和他們一起探索“高山流水”,先后找過庫哈斯、托馬斯(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建筑師)還有潘石屹,但可惜最終都未能合作成功。直到南京的“喜馬拉雅”項目,這將是一個比上海外灘項目更大的綜合生活中心,我們找到了中國建筑師馬巖松,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對“山水城市”和“山水建筑”有著深刻的理解,憑借天才的創造力,南京城里的“高山流水”被出人意料地呈現了出來,這里繼續實踐著文化藝術與商業、生活相結合的宗旨,使商業地產能夠為市民與社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綠色生態空間,將傳統的山水美學融入現代的城市生活。山水城市不是烏托邦,它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山水城市應該成為一個大眾話題,成為大眾化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像“喜馬拉雅”這樣的大社區,就是為大眾服務的,各式設施可以使市民足不出戶而滿足各種文化與生活的需求。現代山水城市中的“山水”意涵,不僅限于古代中國文人生活中的自我修養式的精神生活,更是一種分享的、開放的、為大眾服務的共有文化空間。現代中國充斥著太多的由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印記,不論是資本市場的運作方式,還是大街小巷里無處不見的包豪斯式建筑,在上海外灘,整整齊齊的一排石頭房子,是上海百年來的象征,雖然看上去也很漂亮結實,但在我心目中卻是硬邦邦的——他們并不親切,還有點異己,上海留下了太多的外來強權的痕跡,我想要挑戰這種歷史。作為中國人,我們骨子里流淌著中國文化的基因,我想要將東方的文化和智慧轉化為一種產業力量,使追名逐利的商業社會中,能夠綻放一些人文關懷的光輝。

      二、從“附庸風雅”到文化資本

      爭議和負面的評價一直包裹著“喜馬拉雅藝術中心”的整個建立過程,在西方傳統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建立形式中,藝術和商業之間有一條鮮明的“楚河漢界”,商業大亨即使涉足藝術領域,也是通過對美術館建設的資助來實現,這種藝術基金的制度一直處于壟斷的地位,因而“喜馬拉雅”的混合模式引發了許多人的不信任,對于文化藝術推動商業發展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將文化和藝術當做一種商業理想,就大大刺激了人們的神經。表面看來,將商業和藝術放到一起的混合模式是十分生硬的,現代的商業文化使大眾對感官享受和物質娛樂趨之若鶩,而傳統的、古典的、高雅的往往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二者似乎不可調和。但在“喜馬拉雅”,商業與藝術交相呼應,美術館里鋪排著宋代的山水畫,演繹著元代的昆曲,還有現代藝術家和蔡小松的藝術作品,商業和物質離人文和藝術僅一步之遙,有人也許會質疑這僅僅是在附庸風雅,但我認為這種看法不對,若我們不去附庸風雅,難道要去附庸低俗?當我們將高雅的藝術放到這里,把它從高閣上請下來,商業文化就被它浸潤了,我們也就能夠被它所引領了,在我看來,文化就是社會生活的方式。從前流行的說法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確中國需要發展,發展就離不開經濟建設,但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看見,一味追求發展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物質和欲望在瘋長,而環境質量和精神素養卻在沒落,我一直在反思,認為從前這種追求發展的意識形態是不正確的,由西方舶來的這種社會進步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線性增長的邏輯也是不成立的。于是我回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去尋找一種舊的邏輯,我又開始相信輪回和循環:世界是一個圓,而不是一條往上升的直線。我們一直處在與過去無窮的聯系當中,而西方的發展邏輯將我們與過去分裂開來,認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應該摒棄,但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直接獲得一個更新更好的未來,除非將這個未來與我們原來的根連接起來。所以喜歡傳統,并不是要返回過去的時代,而是要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就如將過去的“山水精神”拿到現代的城市生活中來實踐。既然西方原有的資本制度已經出現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去創造一個新的體系。

      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1)瑞云塔佛菩薩像所處的位置較為隱蔽,更像是其他雕刻題材的配景,塔的整體佛教氣氛相對較弱。(2)群眾喜聞樂見的羅漢、高僧形象較多。瑞云塔每層塔壁都有許多高僧、羅漢造像,數量和體量比佛菩薩像更多更大,人物動態更像是將尋常百姓的生活形態加以提煉與夸張,表情活潑,有著明顯的世俗化印記,具有社會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趨向世俗化特征(圖5)。(3)瑞云塔的神將、力士顯得溫文而雅,貼近百姓的生活,其中須彌座束腰有兩尊負塔力士用手拿著海螺拼命地吹著,仿佛在用號令指揮其他力士們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形象地反映出福清當地海邊漁民日常的生活情景(圖6)(4)瑞云塔的動物形象有龍、鳳凰、獅、麒麟、馬、鹿、鶴、猴、兔、金翅鳥、喜鵲等,均為常見的瑞獸,具有吉祥的象征含義,反映了當地官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這些生動有趣的瑞獸上。(5)瑞云塔與純粹的佛塔不同,浮雕中一些植物與山水是作為主要形象來表現的,具有明代文人畫的風格特征,如瑞云塔第三、四兩層上的假山造型頗為奇特,表面紋理縱橫,姿態奇特竣削,曲折圓潤,通靈剔透,具有蘇州園林中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征,因此,這些假山應是太湖石。塔上雕山石在許多塔中也有出現,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國古塔中卻極其少見,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絕無僅有,頗具生活氣息,說明福清當地官民向往江南地區文人士大夫抒情悠閑的生活情趣。從瑞云塔雕刻中可以領會到,它的樣式和表現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儀軌的制約,體現工匠們的創意思維,反映了佛塔中國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理想的向往,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滲透著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還洋溢著世俗人情的詩意光輝,使之成為既和諧,又矛盾的建筑藝術,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漸減弱,崇高的佛性與俗世的人性在瑞云塔雕刻中得到統一[3]。5.塔心室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瑞云塔為八角空心塔,每層均有方形塔心室,但空間較小,其塔壁、樓層和塔心室緊密結合為一體。登塔時由塔門進入,從一層到上一層,先需登七至八級臺階進入塔心室中心,然后拐90度彎,再登七至八級臺階,方才登臨到上一層平座,如要再上一層,需環繞塔半周,才能進入通往上一層的塔門,這樣逐層循序漸進,這是標準的“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圖7),在我國一些樓閣式空心塔中經常出現。

      二、瑞云塔繼承了福建沿海地區

      樓閣式石塔的建筑樣式通過以上對瑞云塔建筑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建筑構造繼承了福建樓閣式石塔的樣式,大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瑞云塔的外部特征,特別是斗拱與塔檐結構,明顯借鑒了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的莆田釋迦文佛塔、建于南宋紹定元年(1227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的泉州東西塔、建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的石獅六勝塔等石塔,雖然它們彼此之間略有差別,但基本樣式十分相似,瑞云塔斗拱與塔檐是在這些早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另外,瑞云塔整體造型也與福清當地較早的樓閣式石塔比較類似,如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的龍山祝圣塔、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的萬安祝圣塔和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鰲江寶塔等,這些塔與瑞云塔一樣,皆是七層八角仿木樓閣式空心石塔,造型筆直細長,玲瓏秀氣。(2)瑞云塔的內部結構與福州、莆田地區早期的一些樓閣式塔頗為雷同,比瑞云塔年代更早的建于唐大中2年(848年)的連江仙塔、建于五代永隆3年(932年)的福州崇妙保圣堅牢塔、建于北宋大化年間(1107—1110年)的莆田龍華雙塔、建于北宋鄭和七年(1117年)的長樂三峰寺塔,以及上面提到的龍山祝圣塔、萬安祝圣塔和鰲江寶塔的塔心室均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因此,可以推斷出,瑞云塔在修建時參考了這些古塔塔心室構造,繼承了福建早期穿塔繞平座式石塔的建筑模式,從中可以梳理出福建此種樓閣式石塔建筑技術的發展脈絡(圖8)。綜上所述,瑞云塔不僅吸取了福清當地古塔的特點,而且還參考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唐宋元時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特征,是福建樓閣式石塔的典范。

      三、瑞云塔多樣化的文化內涵與功能

      研究一座建筑,不僅要關注它的結構特征,還需進一步探究其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中國古人往往把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思想感情等融入塔的建造之中,形成獨特的古塔文化,瑞云塔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多種功能性質。

      1.風水學思想

      我國從明代中葉開始,南方各地大量興建風水塔,主要起了三個作用:①彌補地形的不足;②祈求文運發達;③鎮煞壓邪,保一方平安。而瑞云塔兼具這三方面的功能。瑞云塔原是由福清人時任明萬歷年間首輔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和縣令凌漢聊募捐而建的,據說建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點綴融城風景之不足”,“補龍江地勢之曠”,因此,瑞云塔首先是座風水塔。葉向高博學多聞,對堪輿之學頗有研究,重視風水地理,葉成學造瑞云塔無疑繼承了父親的思想觀念,據說塔建成之后,葉向高非常滿意,稱贊兒子的膽識和能力超過自己。風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環境藝術思想,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天、地、人相互聯系統一整體的建筑文化生態系統,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環境。我國古代無論建造一座城市,還是修建一棟建筑,都需考慮風水學上的因素,如果城市有一方空缺,就需建一座塔來彌補,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瑞云塔首先是彌補地形之不足的,但也具有其它風水塔的作用,如瑞云塔塔頂的形狀如尖錐,類似筆鋒,既有龍角之喻,又象征文筆,可振興當地的文運,因瑞云塔是由一班儒士所建,自然有祈求福清當地文風鼎盛的作用。作為風水塔,就需遵照傳統風水的思想,在堪輿文化中,城鎮的興衰,決定于河流的出口,按風水理論來說就是“水口”。由于福清地形西高東低,龍江是當地最大的河流,自西往東流入福清灣,每年4—9月是汛期,龍江水肆虐,福清城關會遭到洪水的侵害,故葉成學等人選擇在福清城區的東南向,龍江畔的山坡上建塔,以鎮河妖,防止水患。另外,在風水學理論中,“水”是財,在城區東面的龍江邊建塔,還可防福清的財運外流。瑞云塔的建造,體現了福清當地官民重視教育和人文取仕,反映了中國人注重地理環境和景觀對人文的影響,蘊含儒、道兩家學術思想。總之,瑞云塔有利于福清地區民眾的生活,四百年來,它靜靜地保護著四方群眾,完美地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親和性[4]。

      2.佛教意蘊

      瑞云塔是座風水塔,具有儒家和道教以及民俗的文化特征,但是,瑞云塔上的雕刻也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與義理,有著佛教文化的因素,所以也是座佛塔。瑞云塔上的佛、菩薩、羅漢、高僧、飛天、蓮花等造型,組成一幅生動的佛國縮影,而且每層的塔心室內,都設有一佛兩菩薩造像,可供信徒禮拜。因此,瑞云塔具有一定的佛教意蘊。據史料記載,葉向高經常參加佛、道兩教的活動,多次倡義興修寺廟、道觀,在家鄉福清重修不少佛寺,終身與佛教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葉成學建塔必然會考慮到父親的意愿。我國許多風水塔,其實也是佛塔,主要是因為人民渴望通過佛菩薩的神力,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

      3.船舶航行標志

      瑞云塔同時還可做為航標塔,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龍江岸邊,可以為往來龍江的船舶提供導航。每當船舶經過福清灣,即將進入福清縣城時,遠遠的就能望見山頂上高聳的瑞云塔。如今,站在塔上,東望福清灣,西望層巒疊翠的群山,南北皆是平原與丘陵,龍江蜿蜒曲折地流過塔旁,福清全城盡收眼底,風景美不勝收,我們不禁感嘆古人建塔的智慧。

      4.多種功能性質

      瑞云塔具有多樣的功能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供民眾禮佛拜佛;②以塔來彌補福清風水上的缺陷,完善當地的景觀;③振興文運,希望能多出人才,多中科舉;④鎮龍江的河妖,預防洪水的侵害;⑤防止龍江水帶走財運;⑥作為船舶的航行標志。瑞云塔既是佛塔,又是風水塔和航標塔,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塔上的雕刻除了佛教題材內容外,還有許多與佛教關系不大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瑞云塔與其它傳統的佛塔不同,在嚴肅的宗教氣氛里,流淌著民風民俗的氣息,這也體現了明代以后,我國古塔功能逐漸多樣化和世俗化的發展趨勢。瑞云塔是由多種塔文化形式的組合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明清時期建塔的總體思想,說明我國古塔經過千年的演變,已由原來珍藏佛祖舍利的圣物、佛教的標志性建筑,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瑞云塔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思想與民俗特征,融合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含了對人生價值的向往和追求,創造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功能建筑物,將崇高的宗教世界同普通的現世生活聯系起來,達到人道與天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和諧圓滿的精神追求[5]。

      四、結語

      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中國的傳統思想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過去的建筑設計在空間上講究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布局上講究中軸對稱。發展到現在,仍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所以在設計、布局中像書畫一樣安排,把藝術的韻律感帶到空間結構中,寫字賞畫、陶冶情操,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絲樂趣。書畫講究謀篇布局,需要注意留頭留尾、字與字、行與行等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建筑設計中也要注意各個建筑物之間的位置、空間大小的安排等,整個設計要自然、柔和、完美。書畫藝術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同樣在建筑設計中也采用了虛實結合的辦法。一般在主建筑之前都會有壁的設計,只有穿過障壁才會看到建筑物,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營造一種神秘感,使人們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在室內的設計通常使用屏風或是書柜或是家具的擺設來隔斷空間,形成一種虛虛實實的效果,增強空間的層次感。

      二、書畫藝術中的建筑設計

      我國著名的建筑師與水彩畫家張易生,以其獨有的風格,運用清雅筆墨,將寫實美景與巧妙的建筑構圖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其代表作之一的《冰雪覆蓋的教堂》,描述的是冬季北歐的雪景,在銀裝素裹的大地上,被冰雪覆蓋的歐式教堂,屹立在白色的世界中,給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厚厚的冰雪覆蓋了一切,目光所及之處,僅僅是一點點出入的門面。北歐的教堂建筑,極具特色,極富有北歐濃重的風土人情,在白雪皚皚的世界中,盡顯寧靜,冰凍與莊重。教堂,承載著人們虔誠的信仰與希望,在晨光的照耀下,給這靜謐與冰凍的畫面中,平添了許多溫暖,祥和的基調。整幅畫中最中間的一個人,背著簡單的行囊,在教堂門前的站立與仰望,更為畫面增添了不少肅靜,使整個畫面顯得不十分單調。張易生的作品中,將建筑設計的構圖完美的展現在了書畫藝術中,將書畫藝術與建筑設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建筑的風土人情完美展現,又為繪畫作品增添了不少的莊重與敬仰。

      三、建筑設計中的書畫藝術

      建筑設計,追求的崇高理想就是要與自然合二為一。而書畫藝術對大自然的完美解析使得它與建筑設計緊密聯系。中國畫是講究“寫意”的,對真實性沒有刻意的追求,而以建筑為主體的中國古代園林的安排,布局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往往運用寫意的手法,以少概多,以簡勝繁,以偏概全,在布局安排上錯落有致,既體現了書法的對稱、平衡之美,又通過有限的園林空間,表現著無限的人生遐想、樂趣,將中國文化的書畫藝術,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了建筑上,實現了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理想。園林中,山、石、花、木、建筑的有序安排,每個部分看似分開,實際又緊密聯系,就如同中國書畫一樣,虛實相間,相隔相通,與小中見大,大中看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看,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心境,達到“以管窺豹”的效果。建筑設計同中國書畫一樣,都要講究一定的秩序,“無規矩不成方圓”,不管做出怎樣的創新,都不能違背自然科學,與自然背道而馳,要追求“天人合一”,與自然相輔相成,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

      四、結語

      建筑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1.1重表皮

      由于技術水平和資金條件的限制,在過去大多的傳統建筑和現在的許多普通建筑中,它們的建筑表皮都屬于重表皮,常用的材料如磚塊、石頭、混凝土等。重表皮即是建筑的外立面,也是建筑構造的一部分,與建筑主體結構密切聯系,甚至是一種內部結構的外在表現。因此重表皮根據與建筑主體的關系還可以分為結構性重表皮和功能重性表皮。結構型重表皮,實質就是建筑結構的一部分的外在介質,比如承重的墻體。結構柱等。這些既是建筑的主體結構,也被視作建筑外層表皮的一部分,但嚴格來講是屬于建筑體量范圍。它們的裝飾,更多是通過附加構件完成的,如在外墻或柱子上做個浮雕拼花等造型。這種建筑表皮一般多屬于傳統的建筑或現代一般性砌塊建筑。功能性重表皮,表現出的是一種與結構相對獨立的狀態,其表達和功能聯系緊密,如框架建筑的外填充墻或附屬物、橫向的陽臺板、懸窗下臺等。

      1.2輕表皮

      這種表皮,常見于分離于建筑立面荷載以外的圍護結構,其材料多以輕型材料為主,如金屬、合金、木質板材、塑膜、帆布、玻璃、磚瓦瓷片等。表皮結構較為獨立,可搭接在建筑主體上也可獨自成體圍在建筑。因此輕表皮對于建筑外形態改變更加自由多變,能更好的解決建筑內外物理能效的問題。同時輕型材料的多樣化結合不同的結構搭建方式可以為建筑造型帶來各種特色形態構成,如玻璃幕墻帶來簡潔流暢、鋼結構帶來自由曲線、帆布帶來各種抻拉曲面、合金板材帶來各種拼貼組合等形態。形態豐富的輕型表皮構成較之重表皮能有更多的途徑和方法去適應、改善、創新現代建筑發展的需求。因此,在這里指出本文所表達的側重點在于建筑表皮的輕表皮的分析,對其與建筑之間的關系方面展開論述研究。

      1.3建筑表皮形態構成

      這里主要指建筑表皮視覺表達和形態構成問題,在現代形態學的基礎上探討現代建筑表皮形態構成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并解析各種形態構成方法在表皮設計中的應用。建筑表皮形態根據不同分析的角度我們大致有以下幾類劃分,從視覺形態可分為: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形態、材料構成、肌理構成;從技術功能角度分為裝飾性構成、生態性構成、媒介性構成;從結構角度分為附屬結構、獨立結構、裝飾結構。這些不同的形態構成方式組成了表皮形態構成的規律方法,使未來建筑表皮向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2建筑表皮的本質屬性

      在當代的建筑領域尤其是建筑表皮形態這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快速發展,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性,與古典或傳統風格的建筑物相比,我們會越來越多的發現外表“怪異”的建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折板的、流線的、巨構的;伴隨著用各種各樣的材料:金屬網、腐蝕板材、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塑料、玻璃。現代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模方法和造型的概念、思維變得非常靈活,中國和世界的流行形式似乎在傳達一個“現象”想象力有限的,創造力無限。綜合當代建筑皮膚各種形態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建筑表皮本質屬性的以下三個不同層面:

      2.1建筑表皮是建筑內外空間的介質

      從空間角度來看,它是各種空間形態的基本物質基礎,表皮不僅為幫助建筑內部過濾外部影響、提供安全私密內部環境基本保障。同時,表皮形態也是建筑內部結構延伸到外部空間的介質,對于空間的轉換可以起到和好的作用。

      2.2建筑表皮是建筑視覺傳達的“特色臉面”

      古語云:“面由心生”。建筑表皮就是建筑的“臉面”,有什么樣的建筑屬性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臉面”;相反建筑的“臉面”—表皮又是建筑對外視覺傳達的直接載體。通過建筑表皮可以傳達出建筑的結構形式、技術功能、歷史內涵及文化風格等諸多特色,所以,建筑表皮作為建筑的“特色臉面”記載了建筑發展歷程,形成了城市地域文化,蘊藏了人類豐厚的文明遺產。

      2.3建筑表皮的變化反映社會變革中的訴求

      當世界發展到今天,社會環境巨變:人口膨脹、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惡化,人類生存環境受到極大挑戰!因此,在建筑表皮與環境的交互中,表皮的變化開始越來越多的向著人性化、生態性、節能性的方向發展,表皮的作用被重新認識,其形態結構進一步的被創造發展,新技術新材料也為表皮形態增加了更多的變化與選擇。

      3建筑表皮的意義與作用

      3.1建筑表皮的意義

      在傳統的建筑理念中,建筑表皮與建筑結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大程度制約了建筑表皮形態的革新,從而抑制表皮結構在整體建筑形態中應有功能的有效發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近現代許多建筑表皮形態已經開始逐漸破除舊的表皮理念,而是把表皮形態看作既與建筑形態有機組成,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內在構成方法與組合規律的獨立形態,這樣更加確立現代建筑表皮在整個建筑構成中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同時隨著現代虛擬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使用,更加多元化的形態與造型方法充斥著建筑與表皮的形態—材料、技術、光影、媒介、色彩等元素為現代建筑表皮提供出了豐富的形態元素與造型方法,從而把表皮形態的美學視覺品質與實效應用功能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總結歸納它的形態構成方法也可為建筑師充分表達各種理念情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這也是本文表達含義。

      3.2建筑表皮的作用

      建筑是空間界定的一種方式,無論在單體建筑和組群建筑的內外都會擁有一種空間與之密切聯系,我們常把這種相對被建筑限定的空間稱之為建筑環境,它又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而建筑表皮就是同時聯系內外環境的介質。我們知道不同的建筑表皮變化,可使得建筑內外環境的層次、內涵、情感及文化現顯出不同的意境,給人以多樣的感受。所以,表皮是構筑建筑內外空間環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皮與內外環境的交互融合,使建筑成為附著了時間、性格、生命的載體。在建筑環境的營造中,表皮所呈現的形態美是建筑的感官印象,而建筑與環境之間所形成的那種和諧的質感美、意境美則恰恰需要表皮的參與并成為之間的紐帶。

      4總結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第一男人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中文字幕不卡亚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