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模塊化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探究度;模塊;興趣
在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對于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基礎之上,高中化學新課程進一步將“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旨在倡導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積極創設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情景,幫助學生構建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中理解化學知識,并獲得對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由于高中化學課程由必修和選修構成,大部分課程內容設計為螺旋上升的不同階段,教師必須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和教材對內容的深廣度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有計劃、分階段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要注意適應高中生不同年級的能力基礎和學習的特點,整體考慮探究度的把握,安排設計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由簡單到綜合,先扶后放,循序漸進,使學生探究能力逐漸發展。下面以“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的探究學習在蘇教版教材不同模塊中的活動設計為例加以闡述。
一、化學必修模塊的探究
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必修模塊具有全面性和基礎性的特點。就模塊1而言,其在課程內容上的功能定位,簡言之,就是“承前啟后”。
所謂“承前”,是指必修模塊內容與義務教育課程內容是繼承發展的關系。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同義務教育新課程一樣,依然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經驗,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要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所謂“啟后”,是指必修化學模塊要為選修模塊打下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有所準備。但是,這種打基礎并不意味著選修模塊內容的所有基礎都由必修模塊承擔,有的基礎性內容可以在選修模塊進一步提升,這是由必修模塊的教學時間決定的。
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已經改變了,所以也需要我們改變教學策略。教師在實施新課程必修模塊元素化合物教學的時候,不要像以前那樣過多地關注全面透徹。在必修1中,“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是安排在離子反應學習之前,是離子反應學習的鋪墊知識,所以在這節內容學習時不適宜探究碳酸鈉溶液與鹽酸互滴反應、碳酸氫鈉與堿的反應。教師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核心觀念的建構,尤其是元素觀、分類觀和轉化觀;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元素化合物內容的深廣度,站在觀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層面上。
對于必修化學1、2模塊,應以指導性的實驗探究為主。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通過老師提出問題逐漸過渡到促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理猜測與假設,指導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逐步學會自己思考并與同學、老師思維交流碰撞,感受到探究學習帶來的快樂,并且能夠形成化學學科的思想。相對原來的化學知識體系的掌握,教師要注意把握教學的難度和知識量,必修不要過多延伸,重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興趣。
因此,關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的探究在必修1模塊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根據碳酸鈉所屬物質類別探究它能與哪些物質反應?(建立分類觀,學會合理假設)
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探究物質性質的一般程序(觀察物質的外觀了解物質的部分物理性質根據物質的類別預測物質可能的化學性質設計并實施實驗驗證預測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和方法。
初中學習碳酸鈉沒有將它作為鈉鹽或碳酸鹽來研究。《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則強調從物質的類別及通性的角度來學習物質性質。因此,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從鈉鹽和碳酸鹽的性質特點來推測碳酸鈉的溶解性和化學性質。組織學生討論:與碳酸鈉溶液反應的酸堿鹽試劑的選擇(簡單實驗設計),實驗后匯報實驗現象與結論,歸納總結碳酸鈉的性質。
2.根據碳酸鈉的俗名和用途探究其溶液的酸堿性。(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碳酸鈉為什么稱為純堿?它的水溶液為什么可以作洗滌劑?)
學生會進一步提出問題:碳酸鈉屬于鹽類,可它的水溶液有堿性,為什么?
教師可以讓學生復習堿的概念,引導學生從問題的矛盾性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碳酸鈉可能是與水反應生成堿性物質。接著介紹在《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會深入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選修模塊的興趣。
3.根據教材提供的信息:碳酸鈉與碳酸氫鈉水溶性、堿性、熱穩定性、與酸反應劇烈程度的性質比較探究如何區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學會查閱資料提取相關信息,交流與討論,初步學習簡單的實驗方案設計)
4.探究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相互轉化及其在除雜中的實際應用。(以課本上習題學以致用,討論交流解決實際問題檢驗學習成果)
二、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的探究
《化學反應原理》揭示了化學反應的本質規律,是基礎理論模塊之一。由于高中化學課程不再是學科中心課程,而且課程分為若干的模塊,原先基礎理論在中學化學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和主干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化學反應原理在高中化學課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它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能促進學生的化學反應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能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在本模塊應積極開展探究活動和專題研究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獲得對化學反應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學反應本質的認識,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探索化學反應原理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根據模塊的要求和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水平,在《化學反應原理》模塊教學中應重視實驗探究與交流研討、問題分析和推論、解釋說明等理性思維方式的培養,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適當增加過程比較完整的、綜合性較強、自主開放程度大一些的、有一定難度的探究活動。
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在《化學反應》模塊中只出現在鹽類水解的信息提示中以及多元弱酸的分步電離的資料卡中有涉及,但是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是元素化合物重要內容,跟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它們之間有共性又有不同點,特別容易混淆。探究碳酸鈉或碳酸氫鈉的各類反應實質,不僅有助于對它們性質的掌握,而且對離子反應、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沉淀平衡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問題分析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總之,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逐步提高、持續進步的過程。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教師要在這一基礎上制訂高中階段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案,并認真加以實施。
參考文獻:
[1]王磊,劉克文,等.高中化學選修課教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論文關鍵詞:一體化,數控,探索
隨著越來越多高精尖技術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使用,以數控機床為代表的高科技裝備,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雖然我國的數控機床的使用率還不如歐美發達國家,但是隨著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凸現,數控機床的使用率將持續增長,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主力軍。隨著數控機床普及率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數控編程與機床操作的高級技術工人。中等職業學校便面臨著為國家培養高級數控技術工人的新的挑戰。
傳統的中職數控教學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數控專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被相對分開,各成一體。導致學生跟著理論老師學完一個學期的理論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數控車間跟著實踐老師再學習實踐。因為數控技術對于中職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的時候,積極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書的理論學完了,真正掌握的學生很少。而期末到車間實踐的時候,很多學會的東西也已經忘了很多。這樣一來,導致學生覺得數控技術難學,普遍抱有恐懼心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不好的癥結后,我校從2005年開學以數控專業為試點教育教學論文,進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即把數控專業學生第二年所學的專業課分成數控車削技術、數控銑削技術、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若干素質技能模塊。將這些素質模塊全部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進,每一個模塊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由一個老師全部完成。學生在學習每一模塊時,先由老師講解當天所學理論,學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車間實驗室進行實踐練習。經過近幾年的試點,我校數控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學習效果也顯著改善。
但是隨著這幾年一體化教學的展開,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學中顯現出來。數控專業學生所學的素質技能模塊彼此相對獨立,學生由于個人興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對其中的幾個模塊感興趣,而對剩余的模塊提不起學習興趣,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偏科。這樣一來,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便失去了意義。為此,我校機械系的教師以近五年一體化教學中積累的經驗為基礎,對數控一體化教學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與嘗試。
我們從學生在技能模塊學習中偏科的問題著手,分析學生偏科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是學生個人的興趣不同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師積極探索,把學生第二學年所學習的若干模塊進行了整體規劃。以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兩個模塊為主線,把鉗工技術、電器與PLC、CAD/CAM等模塊的內容穿插在數控車削技術與數控銑削技術的學習中。
具體實施的步驟分為:首先,數控專業的學生升入二年級學習后,我系老師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對學生進行素質技能模塊學習前的動員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動員大會上,老師會向學生介紹整個技能模塊學習的總目標。總目標的實施依靠具體項目進行落實。具體的項目是由我系老師在假期中經過細致篩選,以數控中級工國家職業標準為考核依據,設計出的由軸類零件和平面輪廓零件組成的配合工件。通過把配合工件的內容分解,其中的知識點主要由學生將要學習的技能模塊組成。接下來,學生在進行每個模塊學習的第一節課里,專業老師都會向學生詳細介紹學生所學模塊在整個總體項目中所占的地位,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標。
在CAD/CAM模塊的學習中,老師會把學生要完成的總的配合工件的三維實體造型展示給學生,讓他們首先從直觀感受到學習完所有模塊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師會把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進行逐步分解,最終分解成學生所要學習CAD/CAM模塊中的最基本的知識點,使學生明白,通過從最基本的知識點開始學習,逐步深化,最終才能完成整體的配合工件的實體造型。學生通過對CAD/CAM模塊中零件的實體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學論文,在鉗工技術的學習中,首先從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師發給每名學生原始毛坯。學生通過學習鉗工技術的劃線、鏨削、鋸削、銼削、鉆孔、锪孔、鉸孔、攻螺紋、套螺紋、研磨、測量等知識后,對原始毛坯進行加工,以保證在數控車削和數控銑削加工中對毛坯的精度質量要求。得到達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學生就開始在數控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從數控機床的組成、基本操作、數控程序編制、自動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識點開始由淺入深地學習。學生學習數控車削技術和數控銑削技術同時,同步開始電器與PLC的學習。電器與PLC主要包括各種電器元件、控制電路和PLC編程。而這些知識點恰恰涉及數控車床和數控銑床的電器控制部分。在學生學習數控車床、數控銑床操作的同時理解機床動作的原理,使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學生根據第二學年開始時的總項目介紹,逐步隨著一體化教學的進行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由于總目標劃分了若干小的模塊化目標。當學生由于興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塊學習時,就會造成后面的模塊學習無法進行,進而影響了整個總體目標的達成。在一體化教學中,教師還引入了團隊競爭,把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當完成一個基本模塊學習實踐后,各個小組會進行評比排名。基于以上兩點,學生在學習中偏科的現象大大減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學生考取兩個或多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也有大幅提高。
事實證明我校在一體化教學中引入總項目引領各個分項目的一體化教學嘗試非常成功。但畢竟只是嘗試,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需要我們不斷改進與完善。只有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一體化教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才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始終立于國際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孫文堂數控加工專業教學之我見[J] 職業教育研究,2004,2
[2]馬春峰,于宏輝.職業技術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探討[J] 遼寧高職學報,2007,9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
一、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以“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文件精神及“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為指導思想,以現代教育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地方教育局、地方中學、教育機構為合作伙伴,培養師德高尚、語言功底過硬、教學技能突出、理論基礎扎實的、自我發展能力強的高水平中學英語教師,為中學和各種社會辦學教育培訓機構提供合格的中學英語師資。
(二)構建“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模式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中學(教育培訓集團)協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質量。
1.協同合作辦學
實施“引企入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項目,開設“卓越英語教師班”。與新東方投資集團(香港)、南寧星火教育、明大教育等教育培訓集團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引入以上教育培訓集團落戶學校,開辦對社會開放的教育培訓學校。聘請教育培訓集團經驗豐富的教師為英語專業(師范方向)專業指導委員會成員,共同修訂專業培養方案,協同制定培養目標、建設課程資源、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設計評價體系。
2.協同制定培養目標
圍繞提升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中學(教育培訓集團)確定人才培養規格。
3.協同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中學(教育培訓機構)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以新東方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以教師教育專業主干課“新東方英語教學法”為中心的模塊化課程。
4.協同組織教學團隊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聘請百色市教育局中學英語教研員、中學優秀老師、教育培訓集團經驗豐富教師為兼職教師,加入學院英語教師教育團隊,參與課堂教學、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及就業指導,實行教師和中學教師、教育培訓集團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雙導師制”。
5.協同建設實踐教學基地
“引企入校”,把百佳新東方、南寧星火教育等教育培訓集團建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在培訓學校擔任助教與教學實習工作,學中做,做中學,是一種在崗式學習,教學技能得到了提高,也可以從中獲得報酬。
6.協同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質量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與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中學(教育培訓機構)協同研究師范生培養中的重點、難點和其他突出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案;協同申報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構建開放式、立體化的評價體系,校內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考核評價,校外,教育管理部門、中學(教育培訓機構)參與對學生見習、實習的評價。
7.協同開展“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教師發展新機制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與百色市教育局、中學、教育培訓集團協同開展教學專項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大賽,有計劃安排教師各高校或赴境外訪學進修、見習觀摩、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三)加強課程教學信息化建設,實施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1.實施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首先,在教學理論講授課上,教師講得少,學生討論活動多;照本宣科少,實際教學問題探討的多;師生互動多,學生分組討論活動增加,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其次,通過組織研討小組、學習沙龍、工作坊、名師講堂等多種方式與途徑,培養學生學習研究興趣,加大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力度。
2.加強課程教學信息化建設,積極建設網絡教學環境
不斷完善課程資源庫建設,加強網上教學平臺建設,充分利用現擁有的多間多媒體教室和語言實驗室和校園網、電子閱覽室、網絡教室、英語在線學習軟件以及調頻臺等現代教學設備與條件,改善課程的網絡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從考核“學習成績”向評價“學習成效”轉變,構建開放式、立體化評價體系
實踐課程評價內容:微格教學技能,教案設計、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等課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期末考試與課堂表現、考勤與學習態度相結合。實踐教學環節包括畢業論文設計、調查(讀書)報告、實踐測評等多樣化評價方式,畢業論文設計要求結合見習、實習中出現的教育教學問題,真題真做,改變畢業論文設計單一化模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培養成效
(一)英語教育人才培養成效
1.提高了英語教育人才語言運用能力和專業技能,學科競賽成績良好2010年以來,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人才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獲得省級及以上獎勵30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00余項。
2.提高了英語教育人才社會服務實踐能力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以服務地方為宗旨,已在百色市東合小學等中小學開展支教活動10余次,參與師生人數達200余人。
3.提高了英語教育人才科研創新能力
近三年來,參加見習活動近1000人,參加教育教學實習近100人。學生基于實踐教學基地的見習、實習活動,撰寫教學論文143篇、畢業設計77篇。學生參與教師教研課題近20項。
4.提高了英語教育人才創業就業能力
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立項42項,其中國家級7項、區級31項。2010年起,在學校、培訓機構等擔任英語教師的學生有560人,畢業生自主創辦培訓學校的案例有30多個。
(二)師資培養成效
1.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大為提升
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參加廣西高校師范生教師技能大賽獲二等獎2人次。受聘為廣西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受聘為廣西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開展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素質提升實驗項目”自治區級指導專家2人。指導百色市中小學教師獲得各級各類英語教師優質課比賽一等獎2人次、二、三等獎5人次。與中學、企業合作開展教育研究相關課題24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00余篇。獲各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教師教學大賽20余項、教學多媒體課件大賽20余項、教學論文獲獎10余項等。
2.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近幾年,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組織教師外出到兄弟院校聽課、參加專業教學技能培訓等近200人次;6人獲校級骨干教師培養工程培養;雙師型教師44人;校外兼職教師共51人。
三、結語
一、教師教學觀念轉變
要從關注自身的“教”向關注學生的“學”轉變。更新數學理念,研究教學對象,從學生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平等交往,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數學學習的“共同體”。
二、教師教學行為轉變
由做“蠟燭”向做“指明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教師是蠟燭,教師是園丁。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要求數學教師不能只做“蠟燭”燃燒自己,而要做“指明燈”。不僅照亮別人還要不斷地自我“充電”,注重自身的發展。學生是發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應在數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得以形成并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教師角色轉變
長期以來,教師將學生當作“容器”,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技能,卻很少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方法,要做到教師由“訓誡者”向“促進者”轉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懂得如何獲取需要的知識,引導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需要獲得多種信息的辦法。由“執行者”向“研究者”轉變,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不能被動地等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貨上門,應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環境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研究教學理論,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由“傳授者”向“創新者”轉變,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和新時期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教師在創新教育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在繼承和傳播人類已有的自然成果的同時,給學生提供質疑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指導學生著眼于未被發現的世界。由“獨唱者”向“合作者”轉變,數學課程模塊化的趨勢,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需要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多邊互動、主體交流的合作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團隊作用。
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做一個學者型、智慧型的教師
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首先就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學者,其本身就應該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和象征。因此,作為新課改下的數學老師,需要潛心于教學研究,從各個方面提高自身素養。從數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技巧,到社會科學、人類科學、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都要有廣泛的涉獵和研究,并將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使自己的整個知識深度和廣度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面,使自己的教學視野更敞亮。數學老師要在大量的閱讀中提升自我,還要不斷地練筆。數學教師只有經常動筆做題,才能寫出有質量的教學論文,才能高效地輔導自己的學生,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
關鍵詞:聲樂課 教學改革 教學研究 思考
聲樂主要教授發聲的基礎知識、咬字吐字、通道建立、腔體共鳴、歌唱技能技巧等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訓練及藝術實踐,培養學生的演唱能力及舞臺表演能力、強化聲樂藝術節目組織編排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其就業的主要崗位是:針對文藝團體表演、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音樂教學以及企業、社區、農村文藝活動等職業崗位,以及琴行、文化館站等崗位。同時音樂管理人員、創作人員、制作人員、唱片公司、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等大眾媒體的音樂編輯和策劃人員為本專業的發展崗位。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聲樂課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與演出情景高度一致的情景教學中,使學生逐步具備崗位職業能力。我們總結經驗總結如下:
一、明確了聲樂課程教學目標
聲樂課程組教師注重探討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結合,在多年教學實踐基礎上,尤其針對高職學生特點,逐步確定了聲樂課程的教學目標,解決了區別于本科教育的培養什么樣人才的問題。
因此我們明確了聲樂課程的培養目標,即面向社會文化生活的實際需求,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音樂教育與表演工作第一線需要,具有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以教授、輔導為主,表演為輔,同時具備編創、評論和鑒賞、組織和策劃等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摸索出聲樂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
聲樂課程堅持基于工作過程,為了工作而學習, 通過工作而學習,將職業能力的培養整合到學習任務中,即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教、學、做一體,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掌握職業技能和實踐經驗。經過多年的摸索,確定了聲樂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
1、工學交替促進學習的主動性
2、項目導向推進知識構建
3、課堂與實踐地點一體化加強工作經驗
4、個別授課與集體授課相結合提高創新精神
5、聲樂教學連續幾年采取師生互選的方式分配學生。
6、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目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
三、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一)、針對職業崗位要求,科學選取教學內容
貫徹課程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課程標準以工作崗位要求為依據的原則,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針對文藝團體表演、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音樂教學以及企業、社區、農村文藝活動等職業崗位的特點和要求,首先從優秀聲樂教材中,選取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難易程度的中外典范性歌曲,作為聲樂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其次,注重體現課程時代性、社會性、民族性和區域性的特征,將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戲曲唱段等列為聲樂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第三,充分考慮學生今天的“學唱”與明天的“教唱”,今天的訓練與明天的舞臺表演的關系,從中小學音樂教材和群眾喜歡的歌曲以及當地科爾沁民歌中選取部分曲目,作為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補充。
(二)、堅持適用、實用原則,不斷優化教學內容
堅持適用、實用的原則,針對課程教學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整體設計全程教學安排,科學編制各階段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實際適時調整優化。在具體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重視聲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運用,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突出聲樂課程的實踐性,通過穩定性和梯度性相結合的歌唱訓練,突破聲樂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尊重學生個體條件差異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按照人才培養規格的一般要求確定必修內容,依據學生個體優勢和發展需要確定選修內容。
這樣,通過完整的工作過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使學生在不斷的變化中獲取新的職業能力。
四、開發了多套獨具高職特色的教材
高職教材的編寫應以應用為目的,在量上以必需、夠用為度,在質上要做到科學。通過多年演出和教學工作的經驗的積累,我們全體課程組的成員在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完成了《科爾沁民歌在地方高校的傳承與利用》科研課題,撰寫科研論文和教學論文18篇,著書3本。這一系列工作主要是為了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教、演、編、排能力、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體現了高職特色。
五、課程建設上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
在鞏固和發展以往課程建設成績的基礎上,努力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聲樂課程體系成為我們的目標。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精選教學內容,重視學習過程,強調聲樂演唱、教學實際應用能力,利用現代技術開發課程資源,注重職業素質教育,認識聲樂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各個方面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大力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聲樂課程改革中主要突出了應用、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大體由兩個模塊構成:聲樂基礎訓練和聲樂教學(歌曲、語言、表演等)
聲樂課程教育以培養學生適應音樂教育與表演工作第一線需要,具有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以教授、輔導為主,表演為輔,同時具備編創、評論和鑒賞、組織和策劃等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我們重構課程體系,把實踐教學始終貫穿教學的全部過程。
六、更新了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教學手段開始進入數字化、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時代,聲樂教學在學校和學院支持下,不斷更新硬件設施。
七、建構長期有效的教師培養機制
我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培養和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培養出一支充滿活力的現代教師隊伍。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教師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師資培養采取了如下措施:
1.提高職業教育理論水平,通過各種資源獲得職教理論培訓。我們通過學習對國外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地認識和體驗,對聲樂教學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2、提高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提供教師出國進修或國內培訓、學習交流機會。比如參加學校、國家舉辦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短期培訓,參加第二屆全國高校社科項目結題與成果發表專題研討會,參加全國高校優化專業結構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
3、注重職業能力培養,鼓勵參加職業認證考試,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員做教師,有計劃分期分批組織專業教師到工廠、企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并盡量在此期間獲得一門職業資格證書。
近年來,積極參加高職高專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能力,教學效果提高顯著。近年來多次獲得院系舉辦的教學比賽一等獎。
4、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教學研討活動。
總之,通過聲樂課的設計和建設,我們更新了理念、鍛煉了隊伍、增強了課程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豐富了課程資源,對聲樂課程有了整體的認識。今后還需加強高職教育理念的學習,不斷豐富網絡內容。使我們的聲樂課程更加適應社會需求,更加適合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