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餐飲業考察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產業集群;農村利余勞動力;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0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078-03
一、引言
國內外關于產業集群通用的定義為: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馬歇爾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指出了產業區內專業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以及知識溢出帶來的學習效應,穩定的當地勞動力市場為技術交流提供了重要機會,勞動力在企業之間的流動促進了知識在成員企業間的擴散。
縱觀發達國家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無一不是伴隨著產業集群的大發展而展開的,從英國的紡織工業城到美國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城再到韓國和日本大阪的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是承載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主體。但由于西方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基數小并且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拉動作用較強,不存在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壓力,因此國外理論界對產業集群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人力資本積累效應和產業集群的范圍經濟等方面。如2005年日本經濟學家Yuji Furukawa在《產業集群考察報告》一書中指出了產業集群的人力資本積累能力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
國內關于產業集群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江浙、廣東等地區的實證分析為基礎,探討產業集聚對農村勞動力吸聚的作用機理。指出了在市場機制環境下,以“關系”這種非正式網絡組織形態為紐帶的產業集聚―專業勞動力市場形成―社會網絡的基本傳導模式,以及集群內勞動力市場形成―通過非正式網絡和企業培訓效應得以壯大―促進產業集聚的作用方式,但沒有對集群吸聚勞動力的能力以及影響這種能力的原因給出評價標準。二是主要從市場機制的教育培訓方面,在人力資源投資收益率最大化前提下,通過投入產出分析考察了集群產業對勞動力的培訓和職業技術提升的動力來源,構建了集群產業人力資本存量發展的基本模型,給出了集群產業勞動力技術提升的基本路徑。但研究中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規律及選擇空間,缺乏對地區差異性因素的考量。
二、產業集群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勢
由于特殊的社會制度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在向非農產業轉移過程中遇到許多限制。由于自身教育和技能水平并不高及缺乏對城市的了解,農村勞動力在離開農村向城市流動時通常受到排斥,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系統的運行為他們提供的生存空間并不大,因此很多農民工在涌到城市后只是限于做一些臟活、累活,收入水平相比城市人口來說仍然差距懸殊,但卻要承擔同樣的生活成本。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廣大農民工特別是年輕而且具備一定教育水平的新生代農民傾向于流向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工業區和產業聚集的地區,那里相比城市來說生活成本更低且收入相對更高。
產業聚集區不僅能為農民工提供收入保障,而且隨著大批農民工的涌入使得這些地區的服務業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從而為外來農民工提供生產和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因此產業聚集區或者說產業集群就成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經濟要素,而農民工的涌入也為產業集群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資源,進而又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向該區域集聚。從這一點上看,產業集群的發展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密切相關。
(二)農村勞動力的臨時轉移和永久轉移
單純向產業聚集區流動并不能完全解決農民工永久轉移的問題,由于目前產業集群普遍由眾多的中小企業組成,而中小企業發展的周期波動性導致農民工的工作并不穩定,達到5年以上工齡的農民工只占50%左右。解決農民工永久轉移的核心問題是改變目前農民工的低技能水平,提高他們在第二、第三產業工作的技能。
通常來說,產業集群的生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不是所有產業都具備吸聚和承載大量農民工的能力。產業集群的生命力與產業所生產產品的附加值高低有關,進而取決于產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由于產業集群具有內在的人力資本積累機制,這種技術上的差別性也決定了農民工在“干中學”的過程中所掌握技術的回報率和回報周期,進而影響到他們是否能永久轉移。
(三)產業集群的特征及勞動力市場表現形式
產業集群是經濟發展過程有的經濟單元。或者是基于生產上的互補性,或者是基于范圍經濟的存在,又或者是基于特定的資源環境和市場環境,產業集群一旦形成便具有某種穩定的特征或屬性,在這些特征屬性影響下的人力資源市場形式更加豐富。從專場招聘會到獵頭公司,從產業園區的勞務中介到專業職業技術學校的求職平臺,這些市場或集中或分散,或為有形載體或為無形網絡,構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平臺,也構成了地區經濟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律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勞務市場的作用和引導并具有自身的內在規律性和地區差異性。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和從眾心理,農村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存在集體轉移的現象。例如佛山張槎的針織產業工人半數以上來自廣西梧州和柳州,北京的裝潢產業主要由湖北和江西人組成,東莞大朗的毛織業洗水技工則主要由潮州人組成。在跨區轉移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地區間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受到形態各異的勞務資源市場的約束和影響。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各地區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流向,同時決定了農村勞動力產業技能培訓的取向。
所以說,產業集群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揭示其聯系對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又快又好轉移,推動地區工業化進程、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人力資源存量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三、產業集群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證檢驗
綜上所述,產業集群以勞務市場為紐帶影響轉移勞動力的結構,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又受到目的地務工成本的影響。這里的務工成本包含務工人員的生活成本和搜尋成本兩個方面,搜尋成本主要為務工人員找工作時獲取信息的成本。產業集群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降低務工成本:企業的集聚將導致勞動力的集聚,而大量勞動力集聚不僅有利于管理部門提供低水平的生活設施,降低人均務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圍繞產業集群的服務業的形成。大量企業集聚在一起,一方面可以降低務工人員的搜尋成本,另一方面其所形成的集聚經濟具有技術的溢出效應,能降低務工人員學習技能的成本。
為此,本文以外來務工人員的人口數作為因變量,由于制造業的集聚是以工業區為代表,因此以工業區的面積來代表產業集群的規模,并假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到目的地生活條件的影響,以住宿和餐飲業的發展水平來代表其生活條件,以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代表目的地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并以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反映剩余勞動力轉移壓力的控制變量,從而構建表1所示的簡單線性模型來擬合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般規律:
如表2所示,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8322,模型基本能夠擬合我國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F檢驗和D-W檢驗均能通過要求。x4、x5、x6三個指標的顯著性水平不明顯,說明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受自身居住地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影響較小,其轉移主要受到目的地的影響,但同時由于我國的農村勞動力在轉移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跨省轉移,這一實際情況也影響到了這三個指標的顯著性水平。
工業區面積和住宿業發展水平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兩個指標均在5%水平上顯著。其中工業區面積每增加1平方公里將能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7743人,這說明廣大外出務工人員已經對產業集群有了一種不尋常的認識,有大量工廠集聚的工業區成為外出打工的首選。同時,農村人口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將是轉入地的住宿水平,能不能找到地方住是外出務工過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問題,餐飲業的發展水平不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出務工人員以從事工業生產為主。
在吸引農村勞動力的變量中,城鎮人口的消費水平比收入水平更能吸引農村勞動力,說明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存在非理性因素,有將消費水平完全等同于收入水平的認識誤區。
四、結論及啟示
(一)實證結果基本證明了產業集群及其所具有的經濟特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有著重要影響,產業集群越發達的地區其吸引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越強,這不僅是因為集群內的企業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集群本身具有的范圍經濟也能給農村勞動力帶來最大程度的便利,不僅可以降低務工時的生活成本,而且也降低了務工人員找工作時的搜尋成本。
(二)服務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不足,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以第二產業為主。相反,在服務業發達的地區,反而會擠出工廠制造業的投資收益率,從而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產生不利影響。在務工成本上,住宿問題是外出務工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產業集群雖可以集聚經濟的優勢帶動私人資本提供廉租房,但由于外出務工人員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在務工的初始階段仍然需要解決臨時住宿問題,因此地區住宿業的整體規模將會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程。
(三)受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在向城鎮轉移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產業布局越集中的地區其轉移勞動力的能力越強,產業布局越是分散,越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這種差異甚至表現在發展階段上,所以每個地區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清楚地認識當前的發展階段,不能只以產業政策為重點,盲目發展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筆者認為,東部發達地區信息化優勢明顯,具備產業升級的條件,可以將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重點,而西部地區則仍需以工業為重點,集中布局制造業,通過形成產業集群來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恒產業集聚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轉移能力、轉移模式與績效評價[J]河南大學學報,2008(5)
[2]許昆鵬,黃祖輝,賈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市場機制及政策啟示[J]中國人口科學,2007(2)
[3]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進步[M]科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