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學創新背景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背景下的風險管理在金融體系中占據著最為核心的位置。隨著新型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商業銀行為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開發新的金融產品來提高盈利能力。但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文章通過分析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現狀,提出相應建議,以此來使我國商業銀行能更好的發展,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管理
一、金融創新背景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分析
商業銀行在網絡金融時代,從面臨的各類風險來看,主要有技術類、業務類、法律類、監管類、易擴散和放大類風險等五類風險。根據上述對于金融創新的風險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力促進金融創新監管工作,是目前亟需關注的重點。首先,風險的跟蹤處置難度相對較大,在國內一些信用體系還存在漏洞,一部分交易數據無法追蹤溯源,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風險難以準確定位和跟蹤。另外,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數據量相對較大,數據的操作都是基于平臺完成的,很多環節都存在著風險。其次,信息安全風險的防范難度有所提升。在互聯網中,金融數據大多是存儲在云端,這就使得這部分數據很容易遭受攻擊和竊取等。基于現有的監管體系,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和網絡安全監管部門共同發力,而現如今這一機制還未完善,再加上一些法律規范的落后,使得信息安全風險防范的困難重重。推動商業銀行金融產品進一步發展,有效的規避風險也是一條不錯的途徑。
二、金融創新背景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挑戰分析
現階段我國面臨著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滿足市場需求各銀行業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擴張,造成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加劇,隨之出現以下問題。
(一)缺乏規范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
商業銀行將其金融創新服務向上游供應前端和下游消費終端延伸,供應鏈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如何有效的推介和及時宣傳都存在一定的匱缺。供應鏈金融領域從銀行業到金融機構乃至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缺乏一定的行業交流。商業銀行以及銀行業金融機構健全供應鏈金融業務激勵約束及容錯糾錯機制依舊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完善的考核體系,使得風險發生的概率日益提升。供應鏈金融業務參與的企業數量多,設計的業務流程相對復雜,同時供應鏈上所有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但凡其中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對其環節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供應鏈上的各個單位的合同條款如果缺乏完善,出現問題后往往會互相推卸責任,導致運營風險的出現。隨著供應鏈金融模式的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新的風險隨之顯現,這都是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把控的挑戰。
(二)缺乏風險監管與防控機制
目前,商業銀行風險防范存在許多問題,相對較大,基本業務相對單一,這就使得很多銀行從業人員在面對嚴苛的規章制度下大多選擇不予遵守。另外,目前相關監管越來越嚴厲,但在營銷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很多人選擇放棄一些規范要求。假如明文規定的制度成為一種虛設的形式,那就很容易出現風險。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商業銀行的會計工作缺乏一定的風險意識,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思想不端正。另外,商業銀行會計的分支領導分工存在問題,導致內部管理人員失責。最后,因為一些銀行的會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水平普遍較低,因此他們無法適應會計工作。貸款結構管理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關鍵部分,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銀行信貸管理的狀態。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源多集中于資源行業、教育等貸款絕對額占比較大,貸款結構同質性嚴重。銀行越來越暴露在單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中,行業利潤一旦收縮,對貸款威脅相應上升;另一方面,銀行的國有背景使商業銀行對諸如政府平臺類的貸款風險管理不夠到位。若銀行信用風險資產五級分類不準,會導致減值準備計提不足、風險緩釋能力不夠,進而影響銀行資本充足。而常規的套利手段主要有不良貸款非真實處置,借通道在會計報表中騰挪轉移,從而達到減少不良貸款數據,減輕撥備計提壓力,虛增利潤的目的,導致銀行面臨的風險的隱患增加。
(三)違規操作導致出現管理失控
狹義的操作風險指只有金融機構中與業務運營部門有關的風險才是操作風險。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實際上是指由于控制、系統以及運營過程中的錯誤或者疏忽而可能引起的潛在的損失風險。首先,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可能存在不按規定流程操作導致有意或無意違規。如在日常檢查中:柜員對單證、印章等實物缺乏妥善保管意識。營業終了或臨時離柜,柜員卡、庫箱鑰匙未隨人走,現金、重證及印章未入箱上鎖;柜員號、柜員,密碼口令保管不善等。其次,下級服從上級因素導致服從性違規。如,個別貸款抵押手續并沒有辦理完畢,卻因客戶要款急,支行負責人要求先放款、后補辦相關手續的情況,導致貸款放款時間在前,抵押手續時間在后的貸款違規操作情況。再者,內部員工礙于情面導致無意識違規。如,某城商行某分行客戶經理泄露客戶信息事件,深層次原因就是柜員礙于內部員工的情面,違反規定泄露了客戶資料和交易信息。上述行為均直接導致管理失控,形成風險事件和案件隱患。
三、金融創新背景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措施
目前,對商業銀行而言,發展金融創新在創造良好的金融業務環境、推動監管機制完善、深化規范管理體系的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一)創造規范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環境
按照目前商業銀行產業鏈的基本情況,確定整體的綜合服務方案,同時大力推動和供應鏈中關鍵企業的合作,促進銀行之間的信息分享,借助一些關鍵企業來大力保障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穩定發展。第一,推動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運用科技技術與核心企業合作共同搭建服務產業鏈金融服務平臺。第二,商業銀行需要拓展符合企業實際的支付結算服務,加強與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讓金融服務擁有更加廣闊的覆蓋范圍。要想提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整體水平,就需要著力提升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可以借助和一些電商平臺、物流公司的合作,逐漸構建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體系,幫助銀行積極參與到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工作中,實現全方位的客戶資金跟蹤和檢測,挖掘其潛在市場價值。第三,商業銀行應當增強對每種風險的有效識別,并對每種風險來源進行分析,找出造成風險的原因,為下一步的風險管理工作打下基礎。一方面,借助大數據技術和先進的信息整理技術,對于電商平臺的數據處理工作已經趨于成熟,商業銀行和一些電商平臺合作設定對于企業的企業的資信評判標準等其他數據基本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有助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在和物流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可以實現交易流程的追蹤,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降低有明顯幫助。
(二)風險監管與防控機制
商業銀行要逐步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要將風險管理貫穿于業務發展全過程,對不符合規范的風險要實行零容忍。第一,要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到完善的內部規范管理機制是商業銀行穩健運行的前提和基礎。第二,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實行集約化經營,履行“規范創造價值、制度保障發展”的管理理念;第三,應當針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情況對風險進行再識別和再評估,針對現有的風險控制支付和政策進行評估和優化,不斷完善相關的技能和方法,將之前未出現過的風險控制在萌芽狀態。一般來說,由于人員因素所帶來的操作風險也非常常見,它的主要特征是發生頻率高而危險性相對較低,在銀行的日常管理運營過程中,人為因素帶來的風險時主要的風險來源。銀行需要人為操作的業務相對較多,只要有人為操作,就有一定的風險。在形成風險的過程中,操作人員的個人素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員工素質有兩種:一是專業素質,二是道德素質。道德素質是操作風險的主要來源和誘因,因此要對員工定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對銀行、尤其是商業銀行來說,信譽是其發展的根本,信譽不良對于銀行發展有嚴重的阻礙,嚴重時還會導致銀行破產。商業銀行要加強資產質量遷徙趨勢分析,增加利潤留存,及時足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強風險緩釋能力,同時各級監管人員要對商業銀行采取風險緩釋措施有效性進行跟蹤評估,對風險抵補能力不足的機構,應督促其限期整改。引導商業銀行業通過上市融資、增資擴股、發行新型資本工具等措施,提高損失吸收能力。由此看來,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在進行日常的運營時,做好安全可靠的會計風險防范工作,對于提升銀行的運營可靠性以及挽救其信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三)建立體系化并可持續改進的規范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對于操作風險應當全面且深刻的認識,在實際工作中也需要改善重業務發展,輕風險防范的現象。商業銀行要堅持主次分明、有序管理,建立系統、透明、文件化的規范管理體系,以此達成經營管理的基本目標,借助多種系統性的政策和方案,積極進行風險識別,將所有識別出來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檢測,并給出應對方案。一是正確認識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內控管理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科學的進行內控管理的組織架構。而且,明確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在內控管理上的職責。二是科學的進行業務流程風險識別與評估。建立風險識別與評估的程序文件。組織人員按照程序文件要求積極匯總、整理和優化所有管理和流程,將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業務模塊,都進行內外部的識別,按照常規和非常規兩種情況分別處理。按照銀監會提出的風險情況,逐一全面地識別流程中各類風險點。判斷出可接受風險和不可接受風險。
四、結語
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背景下促進了其產品發展,在創造規范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環境,加強風險監管與防控機制,促進建立體系化并可持續改進的規范管理體系方面,有效預防風險問題。
參考文獻:
[1]范思藝.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新的研究[J].中國商論,2017(31):32-33.
[2]陳四清.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3]許文,徐明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
[4]王昭強.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挑戰[J].經貿實踐,2017(08):114.
作者: 廖星晨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