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過度化原因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過度高等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供給超過高等教育需求,出現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過剩,高等教育生產的勞動力過剩,即個人或社會擁有的高等教育存量超過了現有職業崗位的需要。美國教育學家亨利•萊文(HenryM.Levin),他提出了衡量“教育過度”的三項具體標準:一是相對于歷史上受較高教育水平的人,現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人的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過教育者未能實現其對事業成就的期望;三是工人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過去十幾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所要實現的根本目標是實現計劃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精英化”到市場經濟時代“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轉型。可以說,高等教育的過度發展已開始忽略市場需要,而且其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辦學條件的可能性,情況如持續下去,教育質量以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堪憂。
二、為何會出現高等教育過度化
(一)社會原因
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高等教育就像是一種投資活動一樣,對它進行投資會產生各種收益。第一,投資高等教育必然能產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行各業之人才,而現代社會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源于人才的供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更高更優質的服務,產出更多的產品,帶來更高的收益;第二,通過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拓寬國民的視野,使他們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了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同時還能主動地維護國家利益,從而造就一個穩定發展的社會。
(二)個人原因
高等教育的過度化發展除了社會發展需要推動外,人的個人發展需要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能夠更容易進入報酬高的職業領域因為他們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產品。另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能夠接觸到社會高層名流,從而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拓寬眼界,使自己躋身上流社會,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尊重,實現自我價值。于是,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所帶來的高收益促使人們對其需求過于旺盛,為了讀大學人們不顧一切地躋身高校,全然不顧其是否適應自身發展需要。
三、如何有效遏制高校過度發展
我國還是一個工業發展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我國還未實現,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世界強國還是有很遠的距離,而且,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產業仍是農業、制造業等,因此我國對大學生的需求規模并未像想象中那樣大。而高等教育忽視市場需求的發展,不論其發展水平的高低,走向過度化發展具有必然性。但是,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應當穩中求進,適度發展,貫徹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方針不動搖,具體措施如下:
(一)以市場為導向,適度穩妥地發展高等教育
高校作為為社會源源不斷輸入人才的機構,它需要對市場具有敏銳的嗅覺,以市場為導向穩妥的發展高等教育。首先,高校需要樹立真正市場觀念,研究市場發展規律,了解市場對人才的規格需要,分析國家出臺的相應政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模式,在把握其發展規律和模式的基礎上,確定人才培養方式和目標。其次,目前在社會上不同學科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高校必須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專業設置,而不能僅根據其自身師資條件來進行專業設置和調整,這樣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大教育的財政投入
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意義重大,但我國對教育的經費投入卻很低。所以,政府應該加大財政對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進一步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在財政的教育投入力度方面,應該按照保證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持續發展的需要,明確各級政府的教育投入責任。另外,政府應當合理調配教育資源,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通過政策、教育投資及信息引導等措施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引導社會需求和資源配置,使我國由人力資源的成本優勢轉變為人力資本的素質優勢。
(三)做好宣傳工作,轉變人們盲目追求高等教育的心態
高等教育的過度化的源頭之一來源于人們對高等教育的盲目追求,盡管現在高等教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是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追求卻未見松懈,在此過程中人們為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不惜犧牲自己的興趣需要和實踐知識的追求,一心埋頭于書本以應付考試,只求這樣能在高校為自己爭取一個名額。殊不知這樣做不利于人的個性發展,在高等教育不斷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多方位發展的人才和創新性人才,而不只是看考試成績,因此,這需要政府和高校做好宣傳工作,避免人們用傳統的思維盲目地追求高等教育。
作者:鄧永恒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