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專業教學改革探索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不斷發展,高職教育也隨之蓬勃發展。而職業化教育教學尚未完全擺脫本科教育的模式,為便于學生掌握建筑結構基本原理,更好地實現直接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的轉變,結合《建筑結構》實踐教學經驗逐步形成職業化教育的教學方法,形成研究成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建筑結構
在2014年6月份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會議指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重要精神上,加快當代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為青年實現人生理想,服務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一、高等職業教育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現狀
(一)改革意識淡薄
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中,在學校硬件設施和課程體系引進方面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往往脫離實用,導致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效果。部分職業院校還停留在許多年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上,沒有改革意識,更不用說有沒有效果。有些院校領導則以利益為出發點,將學校建設的重點放在教材的選取以及課程的設置方面,完全不考慮在校學生專業相關技術應用及職業崗位技能的要求,對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是嗤之以鼻,拒絕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要求,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學模式效仿本科教學
高職教育的培養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造就技術應用型人才,使其勝任具體職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雖早已提出了應用型本科的概念,但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得到權威論證,大部分本科院校仍主要培養學術性、理論研究型人才。在本科院校里,建筑結構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一致重視,很多學校也出版了相應教材。而在高職教育中這門課程是最容易被學生和老師忽視的,究其原因,在學校層面上很多職業院校在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內容的安排上都沒有完全擺脫本科教育的模式,一味模仿本科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得痛苦教師講得很辛苦,最后走向工作崗位時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事倍功半。學生方面一方面是因為重視度不夠,很多學生畢業以后從事的是施工員的工作,認為不需要掌握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計算;此外,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相對比較薄弱,學習起來比較吃力,興趣不高。
(三)教師自身實踐能力較弱
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來源于高校畢業生,這些教師直接從學校到學校,雖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專業實踐經驗、教學組織能力、教學責任心,很難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引進企業建筑工程專業人才,他們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以及技術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內部學習、鍛煉,使產教融合,提高教師職業技能。
二、建筑結構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之路
隨著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當今社會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要求的提高,一間多媒體教室、一本教材、一份講義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高職課程教學組織的需要。高等建筑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等技能、善于讀圖、識圖,能熟練準確地將工程圖紙轉化為實物,以及能夠在現場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和管理的應用實踐型人才。這就需要結合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需求對建筑結構的教學進行改革,使其適應高職教育的環境,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使《建筑結構》既滿足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又讓學生掌握相應現代職業技能,就要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道路。以校企合作為契機,制定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方案,堅持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教師假期到企業調研實踐,與校企專家共同研究探討課程改革。將行業企業最新、最先進的方法工藝引入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建筑結構的教學效果。建筑結構高職人才培養計劃要求學生具有常用結構構件計算、設計和驗算能力,以及處理施工過程中一般結構構造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施工技術和工程造價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專業基礎。結合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重要指示,在建筑結構課程上形成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培養模式。通過深度校企合作,修訂建筑結構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與其支撐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業知識的實用性,又培養了學生專業技能,一舉兩得。建筑結構與建筑設計單位合作,提高學生結構施工圖的識讀和繪制能力。另外,跟施工管理類單位合作,主要培養學生結構圖識讀、結構施工管理能力,為今后項目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堅持走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之路,帶動高職院校建成理念成熟、設備優良、管理先進、可提供充足實習崗位的系統化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實習基地。此外,結合職業教育的職業需求,編制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做到因需施教,培養具有職業技能的畢業生,縮短他們由學生到專業技術人員轉變的時間,不但“能就業”而且要“就好業”。
(二)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步驟
1.改革教學模式。
與企業合作依據職業教育的要求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課程標準進行修訂,確定實踐課程體系;并對實踐課程內容進行劃分,編制實踐教學組織計劃以及相應的授課計劃表和單元設計文件。在實際教學中應用該課程標準,檢查效果,改進不足之處,探索出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
2.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結合高職生的抽象思維比較弱、認知能力較差的特點,加大學生動手實際操作比例,減少理論學習時間,建設建筑主體結構構件、樓梯以及基礎的鋼筋實物模型識圖基地。例如,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以推進創新強校“1177”工程建設為契機,把握好改革的時機,已先后建成了建筑材料實驗室、工程測量實訓室、巖土力學實驗室、建筑模型室、建筑工程實訓室、建筑裝飾實訓室、材料力學實驗室、工程造價實訓室等八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室。隨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不斷更新,結合企業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要求,新增設仿真模擬綜合訓練項目、地基基礎檢測技術實訓室、建筑制圖與房屋構造綜合實訓室、BIM實訓室等。這些實驗實訓條件為建筑工程技術方向課程改革提供了優越的硬件支持。
3.加強校企合作。
將企業引入學校建立實訓基地,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實訓項目,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體驗企業工作的氛圍,最終實現學生學完《建筑結構》掌握常見結構構件的設計計算的能力、簡單繪制結構施工圖的能力以及主體結構構件、樓梯、基礎施工圖的識讀能力。
三、結語
傳統《建筑結構》的課程標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已不適合新時代的職業教育的模式,必須做出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做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體驗企業的工作環境、掌握職業技能,畢業后順利實現由學生向工作崗位的轉變。此外,打破傳統的關于建筑結構難學、學了沒用的錯誤思想,提高該課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地位。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而繁重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要結合行業的發展變化不斷做出調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勝任自己的崗位,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于曉陽.淺談高職高專教學的現狀與改革前景[J].科學導刊,2014(4).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6-11-20)[2015-12-23].
作者:趙方鴿 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