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變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想就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究竟進入到一個什么樣的階段談點看法。也不一定對,特別最近我覺得我們要高度注意一下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實際上是從1992年開始的,回顧一下,因為我一直經歷這個過程,但開始可能是1985年算起,85年國務院有個文件,但是85年到92年在鬧學潮,所以學校很多事和教育界很多工作都沒法做,所以真正開始是1992年,是第四次高教會。這一輪的改革經歷了幾個階段,今天不仔細講。
第一個就是體制和結構的大調整,第二個階段就是大的發展階段,今天可不可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個人覺得會比較長,任務也比較艱巨。另外,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階段,還會有改革,還會有發展,也就是說還會有體制結構方面的調整和改革,也還會有規模的一些發展,但是主體上應該是提高質量。第一階段大家知道,體制結構的調整,當年是瞄準什么問題呢?記得當年我們也組織過很多的研究,全國也有一個大的幾乎是包含了所有我們國家主要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團,包括在座的潘老和蔡教授都是當時的主要成員。每年大家都要進行一次到兩次的討論,當時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什么問題?主要的問題是:怎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么是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帶來的體制結構,包括制度方面的毛病。同志在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特別提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提出來“體制改革是關鍵”。所以中國高等教育第四次高教會以后首先考慮的一個問題也包括第四次高教會議上討論的,就是如何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也包括結構和運行的一些制度。應該說中國的高等教育長期在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經過一段的討論,最后明確了兩個字,一個叫“包”,一個叫“統”,一切由國家“包”下來,一切由政府“統”起來。一包二統,中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打破這個“一包二統”。大家知道,我們的大學是包上大學,我有時候還很高興,特別在留學的時候碰上臺灣的一些學生,給他們說這是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連我們出國都是公費,國家都包下來了;大學生畢業以后叫“包分配”,由班主任宣布到哪去,大家就各奔東西,叫“包分配”,所以歸納一下“包”和“統”是很多的。一切都由政府“統”起來,學校辦學的經費完全由國家統起來,辦什么學校,學校怎么辦,學生上學不要錢,連水電費都不用交等等。大家總結一下,“包”字和“統”字在當時是我們辦學的最大的特色。現在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重要就是要打破“包”和“統”,這就是我們當時總的一個指導思想。所以,現在我們一開始把統一分配改成就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了。特別是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幾年分配的形勢不大好,但是分配改成就業以后,我們的體制改革已經到位。另外我們的學生要交費,過去不用交費呀,這件事情最近攻的比較多,甚至有人寫文章說醫遼體制改革已經失敗了,那教育改革呢,打了一個非常大的問號,意思是教育改革也要失敗了。我也在想,醫遼體制改革我不太懂,我只知道當時嵐清同志首先在一點一點地抓醫遼改革。當然他們怎么改,我不是很清楚,教育改革難道一下就否定掉了?幾個人寫篇文章就能把我們打倒嗎?我們能回到過去嗎?另外這么多合并的學校都解散嗎?就業再改成統一分配?這個行不行呢?我看誰要做到這件事情,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不是在一個小報上寫篇文章,打個大問號就能做到的,所以大家也要堅定信心。
大家回顧一下交費的改革,中央臺找我訪問過,后來沒播,我第一句話就說交費的改革是中國高等教育一個成功的改革,當然這句話他同意不同意我不清楚。大家想想如果沒有這個交費的改革,中國的高等教育能發展到現在嗎?學校能成為社會上大家覺得比較好的、很愿來的單位嗎,能招那么多的學生來嗎?兩千萬大學生,如果沒有交費的改革這不大可能。這個交費改革在當時也有很多思想斗爭,現在回顧起來也是冒了很大風險的。剛才我說我在臺灣留學時給臺灣學生說過我們上學不用交費,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夸下海口,并且我自己講起來很興奮,我說我上學一分錢家里都沒拿過,臺灣學生還不相信。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完全由國家包下來,中國的高等教育什么時候能發展到一個像樣的規模?什么時候能讓高等教育資源比較寬松一點?我記得1992年我參加一個黨建會,這個黨建會按道理應該討論黨的建設,當時我是高教司的司長,我去旁聽,討論了大概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轉入到討論經費,后來我說你這個黨委書記怎么也討論起經費來呢?大家想想在92年、93年學校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就是“投入”,所以說中國的高等教育如果仍然是由國家包下來的,不大可能有很大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國外也不是所有的學校都交費。我就問過英國的教育部長,他們就不是所有的都交費,有個別的是象征性的,包括歐洲的有些國家。我們派一些同志去日本,日本的教育部長就講交費這個問題,說,“你們走到我們資本主義前頭去了”。當然他不是說所有的國家,只有一部分的國家。這個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怎么辦,后來就提出來是要交費。交費的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到哪去了呢?后來大家經過討論,討論到一點,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體現在使我們的貧困學生不能因為經濟的原因而失學。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那年我在電視里講了一句話,不要讓一個學生失學。對于這句話,后來也有些學校質問我,他說你說不要讓一個學生失學,現在我們好多學生不交費,拖欠費用,你拖欠工資,他拖欠學費,怎么辦?(當然也有很多學校采取了措施,讓能交的起的學生的交了學費)。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交費試點,4年功夫,兩年多的試點,還有一年多的鋪開,成功的改革,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經過四年的試點改革工作,全國統一了思想,全面配合,全體學生交費上學。這件事情現在我估計很多同志并不是十分理解,如果沒有交費的改革,現在我們的擴招是不大可能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學校的發展,是利用了學生交費這一部分。由于學雜費的交費,又帶來了住宿費一千多元錢的交費,所以又帶來了擴大規模的住宿問題,后來搞了后勤的社會化等等也基本解決了。所以交費改革,大家很好地理解一下,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我們一些學校,政府給它兩千五百萬或三千萬,而它的學費就收了快一億。那些對這些中小學校來說,就是不得了的事情。我覺得全國高教應該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如果沒有收費這項改革,我們高等教育不可能有這么大的發展,另外這也符合高等教育的規律,也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大家都搞教育研究,這叫成本分擔原理吧,我不太懂這個,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非義務教育階段嘛。非義務階段是可以收費的,但沒講非義務教育階段就一定收費,不敢講這句話,因為沒研究透。所以進行交費的改革,這個交費改革是交多了還是交少了,我認為我了解的,大部分地區是適應我們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的。
現在問題在哪里呢?兩條,第一,我們怎么保障貧困學生的上學問題?國家采取很多措施,像銀行貸款,朱镕基同志當時給銀行講得是苦口婆心呀。中國的事也難辦,因為朱镕基同志叫他們做的事也不止這一件,雖然苦口婆心讓他們搞貸款,但是仍然有些省市不聽話。而且這個貸款過程也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說不交費啊,學校和銀行扯點皮呀等等。我們有的銀行,有的縣的銀行,寧愿呆賬,變成死賬也不去執行,因為那樣可能個別人會有回扣,而學生貸款他沒有這條,所有表現得不是特別積極。另外,還有一些認識問題,就是確實學生貸款也可能有很多困難,比如學生這么多都走了,到期怎么交回呀。所以多年來國家對貸款采取了很多措施,嵐清同志管財政,他是花了很大的力氣來推進這件事情的。另外學校也采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我們當時有句話叫“湊富濟貧”(當然現在看并不一定很合適,就是大家交了錢,拿出一部分給貧困學生),綠色通道,吃飯發飯票呀(吃飯給學生發飯票不發錢,為什么不發錢,怕發了錢寄回家,所以不發錢,發飯票)等等措施。應當說這么多年來沒有因為學生吃不上飯或者怎么樣上告或小字報什么的,據我了解是這樣的。我記得當年在五幾年上高中的時候,我交不起學費,就“停餐”呀,當時有個詞叫“停餐”,就是你沒交餐費的時候,就停你吃飯,貼個布告——“周遠清從今天中午開始停止用餐”,這叫停餐呀。那怎么辦呢,我就去睡覺,不止一個人,好幾個我們這些吃不上飯的,睡覺睡了一天,班主任就來找你,說我是不是給你擔保下,恢復吃飯,不是一次兩次啦,我們這幾年沒出現這個吧。
第二個就是政府加大投入的問題,就是說政府的投入是個很大的問題,現在擴招以后,各級政府(并不是所有的,有個別的)并沒有按原來規定加強投入。我可以舉個例子,有的省原來的生均經費是六千多,現在擴招以后,他并沒有給擴招的學生下生均經費,還是原來的。這不是說增加一百個人就增加一百個生均經費,所以最后人多了,平均一下,政府的投入就大幅度下降了,變成了兩千多或三千多。所以現在也有的省市考慮要按生均的投入了,這就是很大的問題,我不知道我們的記者看到這些沒有,我是到處宣傳這些。
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按原來的規定繼續加大投入的話,我估計我們的狀況會比原來的要好。現在經濟問題上也有一些隱患,這個問題我不再多講了。因為攻的最多的就是交費這個問題,大家還有一些關于合并呀,中央學校下放呀等等,這些也有,得慢慢來,比原來少,最厲害的是開始那幾年。為什么合并呀,大家可能有很多同志說那個學校的老師反映合并以后怎么不行呀,也是有的,但大部分都是說好的。也有的人說這些人碰上你以后都是說好話的,其實現在對我說好話沒用的,我現在已退役了,我是退役干部了,有時候有些老朋友還是可以談上心的,應該說絕大多數合并以后沒有太大問題的,并且有不少的學校現在已經開始急劇的上升了。為什么合并就使中國的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更加融合起來,可以解決我們過去叫的人文教育過弱的問題?最近錢學森同志也在說我們高等教育的一些毛病,就是我們高等教育科類比校單一,學校里頭,各個學科的交叉,校長的事業、教授的事業都比較窄,何況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融合,因為我們很難有高水平的學者,所以就進行了一些合并。也有的人反過來就對我們講,“你們合并是圍繞越大越好”。其實我早就說過我們大家都是從學校來的,誰會去相信學校就越大越好,學生越多就水平越高?我們主要是為了解決52年院系調整以后,我們國家所有的學校都是文、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單獨辦校,今天我就不仔細講了。這些改革我們當時歸納為五大體制改革,應當說這些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甚至是歷史性的成績,如果沒有這些改革,特別是有些改革,比如說學校如果不調整,都是科類單一的,我不知道我這個話對不對,我個人的體會是:學校長期處于單科性的話,中國的高等教育可能沒希望,適應不了高等教育經濟社會的發展。這是第一階段,我今天主要不是講這些。
第二階段是大發展,我們1990年在校學生190萬,92年我到教育部去以后,當時師生比是1比9,一個老師培養九個學生。現在很多學校跟我說他們學校是微型學校,在學校劃一個火柴可以轉好幾圈,轉三圈,就六七百學生。長期是這樣,效率很低,所以在92年的高教會上提出“規模有較大發展”。大家可能沒有人仔細鉆研,“較大發展”這在當時也是經過來回的反復的考慮,有很多同志說這個“較大發展”是不是提得合適,是不是該提個“更大的發展”,但多數人認為“較大的發展”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當時提出“規模較大發展,質量上一個臺階,結構更加合理,效益明顯提高”十六字方針,并且提出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同發展。據笛梅同志考察“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同發展”是我們教育部先提出來的,后來很多部門用了這個方針。“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同發展”這個口號有兩年也不大香,現在開始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家慢慢又都重新來理解這里頭的意思。
第二階段大發展,這個大家都經歷了,眼前的我就不仔細講了。為什么有一個大的發展?兩條,第一,中國人一般是一個大改革以后必然會有一個大的發展,這個好像是一個是客觀規律。如果按照哲學上講,生產關系得到解放以后,生產力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另外,當時92年高教會也是希望有個較大發展,當然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個大家的看法不完全一樣。第二,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現有的狀況已經確實滿足不了大家對上大學的愿望和需求。所以那年的全教會一開完,規模很快就上去了,得到了一個很大發展。應該說這個發展也是很不容易的,沒有哪個學校因為發展了以后,住不上或者是吃不上而鬧學潮。當然還帶來很多問題,這需要我們今后的工作。
第三個階段,我們經過大改革,經過大發展以后,高等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進入了一個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階段。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十一五”規劃非常明確地對高等教育提出兩句話而且就這么兩句話,“高等教育提高質量”,“要促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的建設”這兩個。“十一五”規劃是經過很多專家最后討論出來的,這就非常明確了我們國家在“十一五”期間高等教育的任務,這是國家的決策。同志在接見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的代表時講了三句話,“要鞏固和提高基礎教育的普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提高質量”。就教育部來說,這多年來都在呼吁采取措施,所以開了第二次教學工作會議,還搞了個名師工程、精品課程,最近教育部黨組決定五年要評一次教學評估,當然也有些學校哇哇直叫,但是這是教育部采取的措施來提高教育質量。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江蘇省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會議,正式提出建立教育強省,并且有很多措施,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轉變。
高等教育就是一句話“提高質量”,由過去的大發展轉到現在的質量大提高。并且上次還專門開了一個建立高等教育強省論壇,我也去了,好多同志都去參加了這個會議。這也是一個信號,我們地方政府首先提出來建立強省,教育的強省,高等教育的強省,還舉行論壇,并且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浙江省也由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我說的這些都不是哪個單位或者哪個領導的講話,而是省委省政府正式做出決定的,作為今后的一個目標,建立教育的強省。浙江也是省委、省政府正式做出決定建立教育強省,并且我看到他們很多措施,比如學科建設投多少億、什么什么投多少,都是有一定的措施的。這個措施夠不夠,那是進一步的問題。我是鼓勵要建立高等教育強省的,多年以前就寫過文章,并且我認為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就是要建立高等教育的強省。當看到兩省提出的這個目標,并且很有些措施,我覺得非常高興,這樣有利于大家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的目標。
這個新的階段主要抓什么,思路是什么,我今天提出來了,如果大家同意,如果覺得是一個問題,我也希望大家都來研究。21世紀走到今天,我們新的“十一五”規劃出來了。另外中央最近又開了一個職教的會議,特別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這個職教的會議絕不是職教本身。頭兩天我在中華職教社的一個會上,最后總結的時候我也說了,這絕不是職教本身。我們這一屆政府,以國務院的名義召開的第一個會就是職教,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要投入一百個億。好像當年基礎教育普九國家就是一百個億,現在為了發展職教,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要投入一百個億,這是很大的力度,并且是作為國家的一個重大的方針來解決。我是非常贊成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頭幾年,至立來的時候,我們座談的時候,我就特別講了,我說基礎教育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普九”,至少現在是這樣,高等教育的目標也是非常清楚的,“提高質量”。中等職業教育怎么辦,在我們國家是個大問題,并且這是我們中國教育要特別關注的一個地方。為什么呢?因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發展基礎教育,是發展高等教育重要的一環。所以周濟同志提出來今后每年要增加一百萬,在幾年之內要爭取中等職業教育里的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是1比1,現在是6比4。這件事情我覺得非常重要,第一是涉及到我們的教育能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能不能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現在很缺這個,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過去我在實驗室,我們就有幾個實驗員,這幾個實驗員一般都是中技畢業或中專畢業,大家要有問題,儀器的問題,或者實驗過程中的問題解釋不了或儀器壞了,都去請教他們,并且大家對他們的尊重,并不亞于對教授副教授的尊重。我想工廠企業也有這個問題,缺乏這個,你想工人技工用車床車這個圓,那就是成為全廠很大的、很震動的事情,他們的地位都很高。現在我們很多產品的質量上不去,我們很多產品的質量不行,我看跟這個中等職業教育有很大關系。歷史上,很多國家在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們可能在一定的時間會有點動搖,頭幾年,有一種輿論要大力發展高中,因為大學發展以后,高中畢業生就不夠了,這只是一時的。中專最后變成了家具展覽會什么的,很多地方的中專都垮了。中等職業教育,它不僅僅是中等職業教育,它涉及到整個國家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也是非常有影響的,并且會影響高等教育的結構。
所以綜合這些看,我覺得我們高等教育是否進入到這么一個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階段呢?這里面的思路我想有兩條,不知道對不對。第一,就是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提高質量意識。這個科學發展觀,我一再講,我個人是非常得興奮,心里感覺非常高興,多年來在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過程中碰到一些問題,如果真正按照科學發展觀去解決,我覺得我們的改革發展會更順利地過,所以對科學發展觀的提法,我是由衷的高興,我想很多同志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貫徹科學發展觀我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重數量、輕質量。大家可以回顧回顧,92年的時候,我曾經講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要提高數量很容易、很快,放松政策、一號召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后來也證明了這個。但是從發展來說,大家比較容易重數量的發展,你看這幾年這個數量的發展很快就翻了好幾翻,并且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現在有的省市剎也剎不住,今年增加的量還很大,并且很多數字還不是特別準確。科學發展觀比較全面,所以過去重數量、輕質量的這種觀念我覺得逐漸逐漸要來解決。很多報紙上也講,地方官員數量作為政績,容易看到,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一種觀念,多年來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這個要根除不是短時間,但是我們總要認識到這個問題不是科學發展觀,是非科學發展觀。
重智育輕德育,重普教輕職教,這是我在中華職教社講的,大家覺得念普教很神氣,很好,念職教就低人一等,所以中國的職業教育,是非科學發展觀,觀念上就這樣,你要轉變那個觀念都很難,這就是一種非科學的發展觀。
重科研輕教學,一談到學校提高質量,就有一個重科研輕教學。很多教育稍微發達一點的國家,他的教授和名教授或有名的專家是愿意去講的。中國就是這樣,有些搞科研的教授,他還講不好課程。我在學校當過教務處處長,系主任,當過教研室主任,我也很清楚,有的人他雖然是大教授,但是你讓他講課他還講不好,為什么呢?這就是長期重科研輕教學的結果。留學生絕大部分在國外沒有受到教學工作的熏陶,當年出去培訓主要是科學研究。我感到這幾年,在教育部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再回到學校,一了解,一些有名的老教授,過去講課深受學生歡迎的都退下去了。大家在科研上拿了多少獎金,這個學者那個學者的人越來越多,但學生反映真正終身受益匪淺的這樣的課不是很多。重科研輕教學、重智輕德,重理輕文,也是教育的很大問題。其實這幾年我們的很多措施,包括文化素質教育也好,包括我們調整專業目錄也好,包括我們合并學校也好,包括提倡文化素質教育也好,都是為了解決我們過去人文教育過弱的問題。
重普教、輕職教的事情,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之中,不要認為我們就沒事,都有轉變觀念的問題。我覺得這次五中全會提得非常好,轉變發展觀念,我們是不是有這個概念,“我們要轉變發展觀念”,我看沒幾個人特別是一些政府官員沒幾個提到要轉變自己的發展觀念,哪個方面的發展觀念,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這個事情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經驗,究竟規模、質量、結構、效益怎么協同發展,也還沒有聽到哪一個研究所、哪一個單位對這個的研究很有見解。一般都是隨著現在政府要我們改革了,大家就改革,要發展了,就大力發展,這種狀態比較多。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到底對還是不對,如果不對,還有什么新的思路,如果是對,怎么去貫徹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今后能不能貫徹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的方針,比如說,結構的調整,我在講這次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如果我們認為是對的,我覺得是非常及時的,這不是今天的看法,是過去常提的一貫的看法,我看到中等學校都變成其它的,心里覺得不是滋味。如果說對,這個在中國教育結構調整就有重要的作用,我們自身的高等教育結構,頭幾年我們講專業結構,專業結構的一些提法也不一定準確,平時我是覺得整個國家專業結構,是專業目錄決定的,你學校是不能調整這個結構的。我們定了多少目錄,過去是800個,后來到500個,現在到249個。我曾經夸下海口,如果我還在位,我要再調整,調整到一百多個,但是當時也沒想得非常透,調整到一百多是對還是不對,但總的趨勢就是不要使這個專業數量太多,這樣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近聽說又發展了很多很細的專業,這個思路是對還是不對,現在據說有很多很細的專業也冒出來了,這是一個專業結構;各個省有一個人才培養結構,就是說我這個省按照國家專業目錄,哪些專業應該多培養,哪些專業應該少培養,有的省就業就很困難你就應該減少這個專業的招生。過去包括現在也有的省是這么做的,信息哪些專業現在就業不好,有利于引導,去調整。學校是專業師資結構,現在我們控制得也不夠,國外很多是用錢,你要辦這個專業就給你錢,沒給你錢你就辦不起來,方法也是很多的。不管怎樣,我要辦了就辦了,原來我們也有很多評審的機構,這些評審的機構也還起作用,但很多地方不聽這個,一個副教授都沒有,他就辦起了一個專業來。學校不是什么專業都得設置,根據你的優勢學科和與你優勢學科相近的一些專業來設置,所以我這里有三個結構: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結構。我記得有一段討論都是專業結構,其實各家都有各家的責任,各家認真研究好自己這方面的結構調整。人才的結構,當然這個結構有很多問題,比如說我們國家各種類型,也是個很大問題,特別是擴招以后,文科招收就很多,類似文科的一些學校增長也很多,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主要還是沒有人很認真地研究研究,調查調查。對于地區結構,我們這幾年也做了一些調整,但這些調整顯得很困難。專業的布局結構,這個機構調整也還是很大的問題。規模、質量、結構、效益,規模我就不講了,學校總的規模是很大了,這個時候,效益是高了還是低了,我也說不清楚。但終究呢,我自己感覺到在未來的幾年,現在社會的熱點在交費的多少呀、是不是亂收費呀、就業很困難啦等等。過兩年以后,可能社會的熱點就會轉到我們的質量上來。但這個質量呢,因為各個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模式,它也需要來改變這些培養的模式,來更好地提高質量。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要多在這方面進行研究。有些學校這些問題也有,它不是像整個國家那樣。上次科學發展觀發表以后,中央這個精神發表以后,我們找過一些老校長和在任的一些校長座談,最后討論來討論去,高等教育怎么貫徹科學發展觀,最后一致的意見,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協同發展。所以我覺得大家經過多年歸納總結出來,可能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討。我記得過去我們提過把一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帶入21世紀,在座的很多同志都知道,把一個體制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水平更高、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帶入21世紀。21世紀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提過要建設一個高等教育強國,但21世紀究竟要遵循一個什么樣的指導思想,不是非常清楚。經過科學發展觀發表以后,我就深感到,從內心感到,從我多年工作的經歷碰到的問題感到,科學發展觀就是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要遵循的一條思路,這個階段就是要完善體制改革、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我們在上一段,體制機構大改革這一階段,曾提出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大家知道,這個先導是后來加上的,前兩句話是第四次高教會提的。新階段,就是這一段應該遵循什么呢,我想來想去,主要還是三方面的問題:一個完善體制改革,就是體制怎么辦,體制結構怎么辦;第二個教學,說教學就是提高質量的問題;第三個教育思想觀念怎么改革,我也寫過文章,不一定對。未來我們要明確的一個思路,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首先要完善體制改革,這是十六大的精神,十六大講,2020年前,我們國家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開放。所以我們有一個完善體制改革,我覺得這幾年,有些人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者引起大家議論的一些問題,其中有一個原因。要從我們主觀上講,就是我們對完善體制改革做得不夠,我不知道這個話對不對。我記得政府在交接的時候,我是因為管這個體制改革,多次提出,幾次提?四次提過,甚至至立同志講,遠清同志對這個體制改革非常重視,要有人管這個,要完善。因為當年是個大的改革,主要的到位,但是很多的問題沒解決。從中央學校到地方,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包括經濟上的問題、財務上的問題,包括醫學院校還有一些問題,這個當年就知道,但沒有精力去解決。交費的問題,究竟交多少,要不要立個法?各級政府應該怎么來貫徹,交費改革應該收多少?這些問題沒有來得及很好地去完善,多了,今天也不可能說完。所以有一個完善體制改革,當然還有很多事情還在做,比如我們提出醫學院校,衛生部也正在調查,一些好醫學院校應該在重要的大學里比較好。清華大學也正在建,醫學院正在發展。最近我問他們清華大學怎么想,他們講,未來的十來年,知識的新增長點主要是醫學、醫藥和其它學科上。日本現在調整,在合并,大家看看,所以這個合并院校,這些學校學科更加綜合點,我們口號是這樣。所以有條件的學校使學校更加綜合一點,是我們合并的宗旨。
有人說,你們搞巨無霸,刮合并風,好像學校是越大越好,沒這種事情。我開過一次記者招待會,專門講這個,但有個別學校是不是辦大了,有。這就是中國的事情不完全是你的思路決定的,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包括行政、政府、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會使個別學校辦大的,這就是我對個別學校辦大的看法。完善體制改革、深化教學改革這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怎么深化,我們在上一個階段,跨世紀的階段,抓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曾總結了教學上的五大毛病:專業面過窄、教學內容偏舊、外語水平偏低,人文教育過弱、培養人才模式單一。應該說我們圍繞這五大問題都做過工作。專業面過窄我們調整了專業目錄,教學內容偏舊,搞了一個21世紀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人文教育過弱,我們開展了人文素質教育,等等都做了。那下一步怎么辦?特別是21世紀教學內容作為一個重點和難點。最近我們出版社開了兩個報告會,物理教育的報告會,我也去參加了,很多老師,都八十多歲了,也來了,講他的體會。原來準備200多人,來了600多人,反映出一種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所以我說,比當年改革條件好多了。當年為了面向20世紀的教學內容課程體制改革,在籌措資金時,有時要十萬、二十萬請求出版社給捐點。最后還是高教社支持了點,現在的條件遠不是這樣,要籌措幾百萬,甚至是千百萬都不成問題。教師這么高的積極性,200人的會來了600多人,這些都是專業的教師。現在又開了數學,馬上接下來是計算機等(會議),要連續開八個、十個,反映出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但是這一階段,究竟抓什么?過去我們講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是它的難點和重點,大家認為當時抓的還是對的。這個階段我個人認為,不知道對不對,建設一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我們的難點和重點,原因是這幾年我們教師隊伍退下來以后,教師補充受到了一定限制,原來留學回來以后,在教學上的訓練也比較少,加上擴招以后,教師隊伍比較缺乏,大量引進了一些新教師,再加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所以學校的商業氣氛濃。在這種情況下,怎么去培養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可能是我們這個事情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其它的改革也很難。這個問題,但愿國家也采取些措施,比如名師、優秀教師成果獎等,但是需要加大力度。再一個就是強化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上個階段如果有體會的話,就感覺到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的重要,所以現在各個學校幾乎是所有的學校都有教育思想的討論會。一兩年之內選擇一個題目,并且校長們認為辦學的理念、辦學的思想是尤為重要的,這個階段我們要強化教育思想的觀念的討論。要沒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先進的教育思想,不可能有先進的高等教育,這就是我今天說的兩條:一個科學發展觀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提高質量的意思;第二,完善體制改革、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這一階段,如果全國各大戰線思想明確,共同努力,我相信,在2020年前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會有個更大的發展!
(本文根據錄音資料整理,未經本人審閱,請勿擅自引用)
周遠清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長、專職委員,國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主抓高等教育改革。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