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詩歌閱讀寫作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歌內容
藝術來源于生活,作家對生活細微觀察,用心體會,把主觀感受、審美形態、社會共識、轉化為高尚的精神修養。學生對詩歌閱讀應結合自然風物、社會形態、人生經歷,去搜索文字底隱藏的信息。透視有形的文字里蘊涵的哲理,從不同角度審視詩歌所表現的思想。結合生活實際歸納詩歌所表現的主題和內容。
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思維過程。教師教學不光停留在詩意講解上,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細致觀察生活,經受生活磨練。誦讀古典名作,賞析現代文人作品。提高鑒賞能力。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應結合現實社會,面對臺灣問題,祖國母親深情呼喚漂泊的游子歸來。詩歌反映的不僅僅是詩人家庭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它已超越了個人的情感,而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情感。教師以此為教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寫景的詩歌的理解,讓學生掌握景物描寫所飽含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情景統一,對狀物的詩歌應結合生活實際掌握其象征意義。總之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參照、對比、辨別、歸納。不能對詞句作支離破碎的解釋,應結合寫作背景、作者個人情思、詩歌表達的深刻意義。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合理想象,弄清詩歌的表意。
二、重視詩歌朗讀能力培養
現代教育著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如:對人的價值、權力、命運等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它是人的靈魂的食糧,沒有它,人的靈魂就會蒼白而空虛。詩歌以語言為美、意境為美。抒發詩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因而引導學生將詩歌介入關于社會、關于自然、關于人生的思考。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迫切任務。把學生的目光推向社會生活前臺關乎“人”的思考,逐漸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思考習慣。陶冶學生情操,讓“人”融入“文”,“文”又包蘊著“人”。詩歌的閱讀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內在相連、外部相通。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審美觀念、鑒賞能力、思想意識形態局限于對詩歌的閱讀。學習詩歌從朗讀入手,使語言的節奏美、韻律美、意蘊美脫離物質的書本,表現為學生的精神感受。學生用聲音觸摸藝術殿堂里跳躍的字行,與詩人崇高思想交匯、相融,培養美的道德情操。朗讀不只停留在字面上、語面上,應逐漸理解字、詞、句的深層含義。對詩意作初步理解。通過詩歌朗讀,激發學生生活意氣,讓美的字符、美的音質,激起點滴浪花,感化生活,激活思想。
三、在詩歌寫作中感悟生活情趣
初中教師往往不重視學生詩歌寫作,任何文學作品的創作貴在立意。稚嫩的兒童心靈深處蘊藏著美好的事物,他們認識事物的感受是獨特的,不帶任何功利性。純潔、美好的心靈通過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表達出來,作品具有光澤、鮮活特色。是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真正體現。
部分教師作文教學著重于技法培養。僵化學生思維,對學生個性寫作產生壓力。往往作品不帶學生的主觀色彩和個人感受,心靈情感得不到宣泄。詩歌寫作也如此,教師只稍作提示,主觀愿望不強加于學生,讓學生自由寫作、意向寫作。幾年前,我曾經從報紙上讀到一首詩:題目是《一碗油鹽飯》。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媽媽的墳前。這是一首文字極其簡單的小詩。不曾用任何一個渲染情緒的形容詞和華麗的詞藻,然而它的意境又是深邃而豐富的,給人們的思索和想象以無窮廣闊的空間。這首小詩正體現孩子寫作的真意和靈感,表現出人類共同關注的人性光輝。
詩歌寫作具有個性化,詩歌寫作的個性化應從小培養。詩歌寫作應結合人生閱歷,注重“人氣”的培養,及個人修養、氣質、精神力量的形成。自然達到詩歌寫作的境地,詩作就具有“文氣”了。在生活中寫作,在寫作中感悟。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生活情趣。
詩歌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連,是初中語文教學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的具體體現。我認為,教師應提高認識。培養學生的詩歌的趣味閱讀和詩歌的個性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