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院立德樹人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迅猛轉型階段,經濟全球化發展賦予當代大學生們更多的學習機會和選擇,大學生思想獨立性增強,價值追求呈現多樣化。在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我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遭到挑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利已觀念日趨深入,社會價值與理想淡薄,社會責任意識下降。從事高校教學任務的英語教師們必須肩負“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深刻反思如何在教授英語及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根據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發展規律,在英語教學內容、方法及手段上進行創新改革,通過實踐科學化培育大學生成長成才,切實為學生成長成才貢獻我們的力量。
【關鍵詞】個人主義;立德樹人;英語教學;創新改革;科學化培育;成長成才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肩負著保衛祖國建設國家的重擔,然而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卻讓人擔憂。西餐、咖啡、美劇,西方節日,以及溝通時經常性冒出的英語單詞,尋求著彰顯自身獨特性格的生活方式,這一切凸顯出西方文化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維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們的外語學習和文化交流使得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比較膚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價值觀淡薄,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外語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重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入改革若干重要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1]”。“立德樹人”將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與方向。針對醫學院校,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是未來既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水平,又能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救死扶傷的合格醫生。那么從事公共英語課教育的教師們又該如何完成在教學中“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一個較為獨特而又需要深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1以“師風師德建設”為重要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教師是實施立德樹人的主要力量,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高校外語教師更應該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良好的師德修養,以自己的身教印證言傳,進而使言傳化為學生的德行。
1.1教師要更新知識和技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如果教師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專業,就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3]。一個知識面窄,學術不精的教師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就無法給學生以人格的感召。學生們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隨之而大打折扣。強調教師應“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更新知識,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4]。同時,教師應利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擴寬教學內容,分析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點,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為同學們提供高山流水般自然流暢藝術般的體驗。
1.2外語教師更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自己
外語教師不僅要精通外語知識和文化,還要具有扎實而淵博的中國文化,做到博學多才。從事外語教學的老師們更應該不斷儲備中西方文化教育資源,拓寬自身文化視野,掌握中國英語以增強自我言說,以和諧、平等的理念去包容、借鑒他國文化,提升中外文化異同鑒別能力,明辨英語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殖民化”傾向[5]。此外,英語教師要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武裝自己,具有正確的價值立場,才能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問題,才能在西方各種思潮的沖擊下保持頭腦清醒,洞察復雜的表象下隱藏的事物本質和規律,為國家教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2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教育為隱形路徑
2.1增進傳統文化輸入
英語教學不應該是單純的“語言教學”缺少文化動感而失去跨文化作用[6]。教學書籍中可適當增加中西比較類的文章或資料,擴大知識面,不要將知識局限于目的語文化之內,更要多涉獵本民族文化精髓,使教材成為傳播中西文化的媒介。外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認同教育不僅可以傳授文化知識,而且還能通過歷史事實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來激發愛國熱情。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滋潤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其他任何一種文明不能替代與超越的。將母語文化與目的與文化交替互動性地傳遞與灌輸,可以提升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識與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解構。我國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目標與授課內容的關系應進行重新審視和研究,制定系統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授課計劃和教學大綱,增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扭轉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失語的局面[7]。
2.2漢語文化成就外語表達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明確指出的“提高文化素養”主要是靠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予以實現的。外語教育就應該充分地導入中國文化的精華并尋求最貼合的外語表達。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如林語堂、巴金、林紓等,都是中國文學作家和文化專家,他們的譯作成為權威經典。而當代青年翻譯達不到這些前輩的造詣是何原因?答案就是前輩們具備扎實的漢語根底、積累了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才成就了他們高超的外語水平和交際能力。母語與母語文化在外語學習和交際能力培養中發揮著顯著的優勢。“你說文化的力量有多大?它看不見、摸不著,沒法像數學那樣精確計算,但是中國文化的魅力,經過我的意譯,就能讓西方人感動。”著名的翻譯家、《江雪》的英譯者許淵沖這樣說[8]。當代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述一些從事外語學習和研究的大家的故事,講述他們生命不止奮斗不息執著堅持的故事,增強學生們的精神力量,滿足學生們的精神需求。
2.3感化點滴式輸入途徑
在培養英語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意識、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有些學生把學視為獲取錢和舒適生活的手段,重視專業課學習并視掌握英語是到外企求職,出國留學的必備條件,對綜合素養學習考慮甚少,功利性思維讓他們陷入到對物質欲望過度追求之中,精神生活缺失并且自私與冷漠,人成為了一種缺乏精神內涵的物化存在[9]。灌輸式的精神教育和說教學生覺得很機械,只能接收卻難以接受,很難產生共鳴。提升德育效果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不斷改變、協調、進化的過程[10]。英語教師們必須認真備課、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將德育教育自然而然恰到好處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畫龍點睛式的“點”到為止。教師們還要有意識的,敏銳地挖掘與課本相關又符合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和學科特點的學習案例。即授課案例應是鮮活的、有正能量的,或飽含哲理,能夠啟發學生,又或是鮮活的能夠鼓勵學生,觸發其內心感觸的事例。思想教育的精髓在于感化,點滴輸液式的滋潤,隱性教育的方式轉變學生被灌輸的逆反心態,潤物細無聲地持續浸潤學生的心田[11]。老師們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采用探究式、批判性思維、討論式、辯論式等互動教學方式,讓英語課飽滿起來。根據國際醫學教育界和我國政府提出的培養要求,我國人文醫學教學應當將尊重生命、關愛患者、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竭力維護生命和健康,作為人文醫學教學的目標。可貴的是,大學英語教師在灌輸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人文素養,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12]。“登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教師們應把握學科特色,把關愛社會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耳濡目染中漸漸熏陶。不論是大學英語或是其他課程,目標無疑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同課程,使“育德”與“成才”彼此交融,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完善的人格。
作者:周娜 張宏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公共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