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了增強中國經濟實力和應對“入世”后面對的激烈競爭,必須發展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還很弱,在技術創新能力、多樣化經營能力、適應市場能力和贏利能力等方面都與發達國家的大企業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必須從體制、機制、技術創新、增加人力資本、改善外部環境等方面多做工作,促進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既是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經濟戰略調整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入世”后中國企業應對國際競爭的重大舉措。我們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落實和完善有關的政策措施,堅定不移地推進這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工作。
一、中國仍然需要發展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
近些年來,一些人認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二歷史階段,即工業化階段已被第三歷史階段即信息化階段取代,企業規模的大型化、集中化趨勢即將停止,企業將出現分散化、小型化的新趨勢。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有些人認為,韓國出現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發展了大型企業集團。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顯然是片面的。
確實,近些年來小企業在某些部門如雨后春筍般日益增多,在社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小企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大公司的數目仍在增加,大公司的規模仍在增大,企業集中的趨勢并沒有停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上百億美元的兼并事件就發生了數十起,而且出現了跨行業兼并、跨國兼并、強強聯合、立足于國際競爭等新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全球跨國兼并年均增長54.3%。1999年,全球并購交易額達33100億美元,2000年全球并購有增無減,并購數量達38292起,交易額高達35000億美元,無論是并購數量還是并購金額都遠遠超過了1999年,創下了新的記錄。??松兔梨趦杉沂凸竞喜⒑?,其市值高達28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2000年,世界500家大企業的營業額達14.1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這些事實說明,在現階段,企業規模并不僅僅是呈單向的向小型化、分散化方向發展,而是出現了集中與分散、大型與小型“反向協調”發展的趨勢。那種認為大公司的發展勢頭已經停止,大公司的優勢已經消失的觀點顯然是十分片面的,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企業的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強調發展中小企業的同時,還必須十分注意培育和發展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
第一,中國大公司的數量還不多。世界500家最大企業的排名顯示,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其擁有的大公司數是正相關的。1999年世界500家大企業數按照國家的排序是:美國179家;日本107家;英國38家;德國37家;法國37家。2000年各國進入500強的企業數略有變化,但是這個排序基本上沒有改變。中國內地2000年進入500強的企業雖然已經達到11家,但是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排在世界第6位,進入500強的企業數與中國經濟總量所處的位置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而且在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11家企業中至今還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
第二,中國工業企業的平均規模要比先進工業國家的企業小得多。近年來,中國大公司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骨干作用進一步提高,但是,與發達國家比,差距還很大。2000年,中國516家重點企業的銷售額約為4120億美元,僅相當于世界500強前兩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沃爾-馬特百貨公司的銷售總額,516家重點企業總資產和銷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別相當于當年世界500強平均值的1%和2%左右;中國122家國家試點的企業集團2000年的產品銷售額約為2500億美元,僅相當于當年世界500強排名第一的??松梨谑凸句N售額2104億美元的119%,排名第二的沃爾-馬特百貨公司銷售額1933億美元的129%。在世界500強中,中國排名最靠前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銷售額僅為排名第一的??松梨谑凸镜?1.6%。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2000年的銷售額還不到50億美元,僅為當年通用汽車公司銷售額1846億美元的3.7%。中國缺乏與國外同行業世界級企業相抗衡的大型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
第三,中國的單廠企業多,真正復合體的公司企業比較少。許多企業名為公司,但它們并不擁有許多家工廠、分公司和子公司,實際上是單廠企業,沒有形成托拉斯和大公司集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組織程度。
第四,即使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中國能達到合理規模的企業也很少。據前幾年的統計分析,中國的汽車工業還沒有一家達到最小合理規模的,在全國1600多家造紙廠、400多家啤酒廠中,達到最小合理規模的分別為8%和12%左右;全國130多家洗衣機廠中,只有9家達到年產量20萬臺的最小合理規模,僅占全部企業的6.9%。
第五,大中小企業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工,企業的規模結構也不合理。多數中小企業并不是圍繞著為大公司提供零部件和其他服務而建立起來的。據統計,中國機械行業的大中企業之中約有80%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廠。大中小企業的結構也不合理,中小企業多,尚沒有國際級的大公司。
以上這些差距說明,中國企業的平均規模必須進一步擴大。在企業規模上,中國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能忽視發展大型企業,特別是發展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骨干,成為科研和新產品開發的強大陣地,成為發展對外貿易的主力軍,成為改善產業組織結構的核心力量。而且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和發展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使某些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向國際化方向發展。
二、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必須具有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通過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國有經濟的戰略改組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促進一批大公司在境內外上市、鼓勵發展企業集團等措施,形成了一批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發展勢頭喜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多數是由行政機構或行政性公司演變而來的,行政色彩還很濃厚,公司和集團內部的許多關系還沒有理順,重組的任務還很重。即便是通過自身實力發展起來的少數大公司和企業集團,也缺乏國際競爭力。事實證明,大并不意味著強,只有那些既具有很大的規模,又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所謂核心能力,又稱核心競爭力,主要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積累性知識和能力,尤其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整合多種技術的知識和能力,并據此創造出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的獨特的經營理念、技術、產品和服務??v觀國際上成功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盡管成長途徑千差萬別,主營領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它們經過長期積累和不懈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正是這種核心能力使它們能立于不敗之地,永葆青春與活力。在這方面,中國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與國外的企業相比差距還很大。
第一,技術創新方面的差距大。技術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國外的大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都是靠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靠核心競爭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和無形資產。所以,都十分重視技術創新,不僅有實力很強的研究開發機構,而且投入很大。以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來衡量,20世紀90年代,美國、日本的企業平均在3%左右,大型企業這一比例遠遠高于平均水平。美國惠普電子公司每年用于研究開發的資金占銷售額的9%左右,美國的通用公司達到6%,IBM公司達到5.8%;日本的日立公司、富土通公司、日立電氣公司都超過了10%,東芝公司、三菱電機等也達8%左右。從行業來看,美國航空飛行器制造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達27%,電子行業為7.8%,精密機械為7.0%,化學工業為4.8%。大投入帶來了高回報。世界80%左右的高技術研究和開發被跨國公司所壟斷。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差距很大。1998年,全國工業企業用于研究與開發的資金占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0.7%,已經設立國家級技術中心的231家重點企業平均也只達2%。2000年,在中國2655家企業集團中,研究開發資金只占主營業務收入的0.9%,只有84家超過5%。按照國際上比較一致的看法,研究開發基金(包括技術和產品)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生存,占2%僅能維持,占5%才有較強的競爭能力。按照平均計算,中國的企業還處于“難以生存”的水平,多數大企業只達到“僅能維持”的水平。從在企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全體科技人員的比重看,美國和日本平均超過30%,一些大企業和從事高技術產業的企業里有些甚至超過50%。而中國在企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全體科技人員的比重平均只有10%,比美國、日本等國低20個百分點。正因為如此,中國大企業的研究開發力和競爭力差。國家統計局2000年的調查顯示,即便按照企業自己的評價,在中國2655家企業集團中,有34.8%的企業集團科研開發能力弱,40.2%的企業集團認為目前本集團的產品缺乏競爭力。
第二,缺乏有效的多樣化經營能力。實行多樣化經營是國外大公司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多樣化經營可以劃分為主導型、關聯型和非關聯型三種類型。主導型是指企業生產一種產品為主,同時也生產和主產品相關聯的其他產品;關聯型是指企業同時生產幾種相關聯的產品;非關聯型則是指企業同時生產幾種在生產技術等方面缺乏聯系的產品。從一般規律看,大公司的多樣化經營是逐步由主導型—關聯型—非關聯型的次序發展的,企業發展的關聯產品和服務越多,企業內部資源更能夠得到有效使用,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就越好。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因為它們都有某種核心技術,這種核心技術成為一種“技能源”,能延伸出一系列相關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它們有條件和能力實行主導型和關聯型多樣化經營。美國、日本等國的大公司70%左右都是采用主導型和關聯型多樣化經營,其效果也就好。由于中國的大多數大公司缺乏核心技術,它們只能被迫采用非關聯型的多樣化經營,盲目向自己沒有專長和不熟悉的行業擴張,而自己管理能力又差,效果自然不好,有的甚至遭受失敗。
第三,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不強。目前,中國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在體制、機制、管理和發展等方面都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不少大企業管理體制還沒有理順,經營機制還不健全;企業治理結構與企業的法律形態、產權組織形式等還不相適應;管理組織結構不合理,管理層次多;管理手段現代化程度低,方法不科學;新產品研究開發力量弱,產品升級換代的周期長,等等。由于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企業很難及時隨著外部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推出新產品和新的經營方式,很難消化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也就更談不上能主動地創造市場、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