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都市農業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鄭州市都市農業定位和目標
根據鄭州市都市農業的特點、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鄭州市環城區“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的定位:一是發揮各種資源優勢,將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效益統一起來,用系統工程的理論來綜合開發,協調發展;二是河南省乃至全國的“三農”活動的極核;三是河南省乃至全國知識經濟在“三農”領域創新的極核。應具備四個功能:一是防風固沙、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功能;二是服務城市帶動農村城市化的功能;三是觀光休閑文化旅游的功能;四是農業結構調整富裕農民的輻射帶動和示范的功能。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目標:中原區域化生態綠化中心,目標為建成以喬灌草、果花菜染綠環城寬6-9公里,長100公里的環城綠帶;全省現代化農副產品加工中心,目標為采取國內先進技術、產品規格、衛生標準,建設一流的加工企業;全國現代化農副產品貿易中心,目標為采取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技術、營銷策略,創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建一流的商貿企業;中國北部現代化黃河文化休閑旅游中心,目標為運用現代化理念,將黃河文化作為無形資產經營開發與農業結合的特色旅游產品,把市民及國內外游客盡量吸引到鄭州來。
二、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與世界上某些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家相比較,中國都市農業起步較晚,而且與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不協調,鄭州市也是如此,制約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政策機制尚未健全目前,尚未出臺必要的配套政策和建立有效的經營機制。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完備的政策體系和行之有效的經營機制的支撐,都市農業也不例外。但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針對都市農業的政策尚未形成,其經營機制尤其是土地流轉機制等也不健全,這是制約都市農業發展原因之一。
(二)布局規劃有待強化雖然各大城市都在規劃布局都市農業,但城市化進程等總是比都市農業建設更快,都市農業的地盤往往讓位于城市化建設等。健康有序的都市農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政府全面監督之下。但就中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實踐過程看,大部分地區未將其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整體布局、統籌安排、合理規劃等政府宏觀調控措施不力,單純的市場行為導致了都市農業的盲目發展。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后。世界上工業化和城市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大都有著較為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然而,中國都市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正處于建立健全過程中,尚未系統化,更缺乏全面性,成為制約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缺乏競爭有序的投資主體缺乏競爭有序的投資主體。就比較利益而言,都市農業的投資回報率高于傳統農業,理應成為社會閑散資本的關注點。但由于整個農業的投資回報率低于工業等其他部門,使其投資者主要局限在原農戶范圍內,而其他投資者大都舉目觀望,導致都市農業投資不足、發展緩慢。
三、鄭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方略
(一)主導產業的確定
1.綠色蔬菜產業
蔬菜是鄭州市農業中的一大支柱產業。2008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74.27千公頃,2008年全省設施蔬菜生產面積達588萬畝,占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的23%,設施蔬菜總產量達2000萬噸,占全省蔬菜總產量的31%。據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介紹,每畝露地蔬菜收益一般在1000~2000元,比一般大田作物多5~8倍;每畝設施蔬菜效益一般可達5000~10000元,高的可達3萬元以上,是一般大田作物的15~20倍。2008年,全省蔬菜純收入約540億元,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額約為670元,占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4454.2元的15%,蔬菜產業已成為鄭州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2.生態林產業
隨著鄭州市城市化進程的大大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轉向城市生活和工作,城市生態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在城市化的同時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同步是21世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鄭州市大力發展森林生態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生態農業建設,實施荒山荒灘造林、農田林網、封山育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建立以路域、水系、農田林網為骨架的高標準防護林體系,增強和恢復生態功能,林業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8年全市完成林業生產總值3.77億元,分別比1949年的0.06億元和1978年的0.19億元增長61.6倍、18.7倍;2008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積27.37千公頃,其中,用材林6.89千公頃,經濟林1.14千公頃,四旁植樹1339.1萬株。
3.畜牧產業
2008年全市肉類總產量達到21.89萬噸,比1978年的3.13萬噸增長6倍,年均遞增6.7%;禽蛋總產量19.44萬噸,比1978年的2.67萬噸增長6.3倍,年均遞增6.8%;奶產品總產量42.13萬噸,比1978年的0.32萬噸增長130.7倍,年均遞增17.7%。人均占有畜產品產量明顯提高,2008年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分別為29.4公斤、26.1公斤、56.7公斤,分別比1978年增加22.3公斤、20.0公斤、54.9公斤。
4.水產產業
淡水養殖是沿黃一帶優勢突出、比較效益很高的主導產業。2008年水產品總產量12.96萬噸,比1989年增長22.2倍,比2002年增長1.1倍。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平衡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1.確立以“一帶三區”的方針
按照鄭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鄭州市內五區的農村屬于都市農業的圈層,“一帶三區”基本涵蓋這一范圍。“一帶三區”包括:沿黃觀光農業示范帶、西部花鄉農家風情游示范區、果鄉體驗風情游示范區和東南部農業生態旅游示范區,他們分別以沿黃河的觀光農業、中原區花卉苗木基地、二七區的櫻桃、葡萄特色雜果基地和管城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園為依托,為城市市民打造富有農業特色、旅游觀光特色和體驗特色的新型都市農業。
2.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以農業局牽頭聯合涉農部門參加承辦的公益性網站———商都農網為依托,逐步與北至北京、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烏魯木齊,以及沿海城市和周邊省會城市建立信息直通、資源共享的信息服務;加快各縣(市)區農業信息化建設步伐,與市網聯網;通過建設網站、發行刊物、電視廣播等形式,及時信息,從而引導農業生產和經營。
3.培育龍頭企業
按輻射面的大小(產品輻射能力、產品占有市場份額),帶動農民多少(依簽訂合同和合同履行率為準)銷售、加工本地農產品多少,成交額或銷售收入多少,稅收貢獻大小分等級分別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農業科研企事業研發的科技成果給予獎勵;對通過國家認證的綠色或有機食品進行獎勵;對創匯農業產品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