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危機下農業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發展受到一定沖擊,實際增速階段性回升勢頭受到抑制自2004年以來,我國農業增加值增速開始進入新一輪周期的回落階段,年均增長率逐年下滑。2008年第三季度后,增速下滑趨勢出現反轉,農業經濟開始進入增速回升通道,并最終實現全年增長5.5%。但是,進入2009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加速顯現,我國農業增速轉而掉頭迅速下行,一季度實際增長率下降到3.5%,第二季度增速雖有所加快,但上半年的實際增長率也僅為3.8%。農業增速階段性回升的勢頭明顯受到抑制。
(二)出口比重高的農產品內外需緊縮“雙碰頭”,出口嚴重受阻、內銷趨緩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受金融危機收入效應、價格效應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疊加影響,我國部分出口比重高的農產品外需急劇萎縮,出口嚴重受阻。2008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8.5個百分點。2009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降幅收窄,但出口總體下滑態勢仍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1~8月,我國農產品累計出口同比下降8.1%。農產品大多屬于生活必需品,收入消費彈性較小,受到的沖擊相對有限,但2008年以來,我國不少地區的主產農產品均出現了賣難問題,其中,內需縮減產生的負面影響不能小視。
(三)進口比重高的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農業生產收益下降明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加深,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振,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據農業部監測,2008年9月份以來,國內多數農產品價格均由前期的持續上漲轉為掉頭下行。2009年8月份,在農業部重點監測的58種農產品中,有30種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另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總指數同比下降6.2%。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產品生產價格分別下跌1.9%、12.5%、12.7%、2.3%。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擠壓了農業生產收益,農戶生產積極性受挫,部分農產品的生產意向明顯下降。據農業部農情調查,預計2009年全國大豆意向種植面積同比減少400萬畝,下降2.9%,大豆生產恢復發展的勢頭可能難以為繼;棉花意向種植面積減少近1000萬畝,降幅達11.5%;糖料意向種植面積減少67萬畝,下降2.4%。2009年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出現較大波動的可能性加大,保障農業穩定發展、農產品有效供給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四)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效益嚴重下滑,農業產業轉型和農民增收放緩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市場需求趨淡、競爭加劇,導致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銷售價格持續走低,經營風險加大,發展嚴重受阻,部分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效益更是大幅下滑。據調查,目前甘肅省227家農產品出口企業中過半出現虧損,盈利的僅占30%左右,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感到市場萎縮、需求減少、價格下降、銷售困難。另據吉林省農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該省較大的深加工企業大多處于半停產狀態,實際開工率不足70%。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受阻,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轉型和農民增收。一是在市場前景看淡、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的情況下,投資者信心不足。二是龍頭企業效益下滑,危機很快沿著產業鏈向簽約農戶傳遞,造成農戶農業收入下降。三是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工不足甚至關停倒閉,影響到農民工就業,造成農民工資性收入減少。
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1.一攬子強農惠農政策密集出臺,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空前寬松。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農業改革發展列為會議主題,在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有過半涉農,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4月國務院又通過了八項扶持農業生產的措施,這為我國農業有效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穩定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金融危機形成市場“倒逼機制”,有利于加速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我國長期以來進行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這是部分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多有反復或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全球金融危機造成我國部分農產品需求萎縮,迫使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這為政府主導性的農業結構調整轉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調整提供了難得契機。
3.金融危機迫使國內外風險投資轉向,我國農業利用內外資可能出現較大幅度增長。相比其他產業而言,農業生產周期長,大多數農產品需求是剛性的,具有較強的抗周期性,投資農業的收益比較穩定,這為境內外資金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我國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經濟基本面良好,農業發展較為穩定,加之國家出臺了許多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強,使我國農業領域受到國內外資金的青睞。
4.金融危機調整全球生產要素,為我國引進技術、人才提供難得機遇。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出售技術的意向有所增強,這為我國掌握一批國外核心關鍵技術提供了可能。同時,全球金融危機使世界一些大企業紛紛裁員或倒閉,國際就業市場萎縮,大量高技術人才需要尋找新的出路。由于我國經濟所受的沖擊相對較小,而且長期以來對高端農業人才需求較大,更多的海外人才把目光投向我國,這為我國吸納國外高端農業技術人才提供了機會。
(二)挑戰
1.全球糧食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一方面,由于國際和國內糧食普遍增產,市場供求關系由產不足需轉為產大于需,階段性供過于求的特征比較明顯。同時,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能源價格和消費者信心下降,國際市場對糧食特別是其加工制成品的需求減少,投機性資金大量撤離國際糧食市場,投資炒作因素推動糧價上漲的作用弱化,加之糧食貿易商融資難度加大,導致其推遲糧食采購,上述因素共同推動市場糧價下跌。另一方面,國家為了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大幅度提高了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這是支撐糧價上漲的政策因素。當前,我國糧食調控既要抑制糧價大幅下行,避免出現“谷賤傷農”,在連續多年增產的高基數上進一步做到穩糧增收,又要防止因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引發的過度進口對國內市場產生嚴重沖擊,糧食宏觀調控的難度很大,保障糧食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2.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維持農產品高成本與高價格的難度越來越大。改革開放以來,為彌補農資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支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國家幾次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又先后提高了小麥、稻谷、油菜籽等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當前我國多數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經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今后繼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的操作空間已經很小,繼續維持農產品高成本與高價格的“兩高”模式難度越來越大。
3.農產品進口沖擊和外資并購加劇,對我國農業產業安全構成嚴峻挑戰。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短期內持續走低,部分外向依存度高的農產品進口激增,沖擊了國內市場,打亂了國內的農業生產布局,對農業產業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農業領域成為外資關注的焦點,一些外資機構借機加快對我國糧油、生豬和乳制品流通加工企業的并購步伐,使我國保護農業產業安全的難度加大。
當前我國農業政策需要處理好的幾個突出矛盾
(一)補貼糧食作物保障糧食安全與扶持經濟作物促增收的矛盾近年來,政府持續加大對糧食種植的補貼,推動了我國糧食連續多年增產。但不容忽視的是,受資金、技術等要素制約,當前農業補貼的增產效應有下降的趨勢,部分地區補貼的非農使用還造成財政資金的極大浪費。既補貼生產又補貼收購的“兩頭補貼”做法,因補貼方式欠妥,又造成糧食等部分大宗農產品庫存不斷增加。然而,國家對經濟作物種植的扶持卻十分有限,不少地區經濟作物種植意愿大幅下降。實際上,經濟作物對農民增收貢獻更大。
(二)托市收購保證種植業收益與扶持農產品加工業、養殖業的矛盾為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國家對主要農產品采取了托市收購政策,但該項政策增加了農產品加工業的成本。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價格走低,農產品加工企業很難通過提價方式消化新增成本,由此造成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甚至出現虧損。對畜牧業發展而言,糧食“價高量少”還加大了畜牧業養殖成本,不利于養殖戶增收。
(三)農業補貼的短期增產效應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單純的農業補貼政策只會加劇農業面源污染和過度開發,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當前,我國農業補貼政策與環保、地力培肥脫節,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化肥、農藥、農膜等各種農用化學物的使用以及土地的掠奪式利用,不利于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持土地的生產力。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和科學評估農業補貼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及時調整補貼的方式和方向,我國農業現代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就可能是空談。四、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的思路與政策措施與其他產業相比,我國農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農業生產、加工和貿易的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發展面臨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鑒于此,下一步我國農業政策應該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在保持政策總體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局部調整,重點著眼于消除長期以來制約農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一)加快完善我國農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針對性地實施農產品促銷計劃首先,及時收集、整理、跟蹤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動態變化,建立起相關數據庫和評估體系,同時參照國際標準法規和經驗,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合理利用國際規則加強對農產品進口的管理。其次,在加快落實當前出口退稅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其他扶持農產品出口的有效方式,減輕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壓力。第三,增加農產品促銷專項經費投入,在分析國外市場需求形勢和我國出口利益的基礎上,選擇部分受危機沖擊較大的優勢農產品,制定詳細的國際市場開拓目標和戰略,促進我國農產品特別是優勢農產品出口。
(二)抓緊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方式,減輕政府托市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壓力一是逐步穩定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雙軌模式。國家實施的最低收購價僅限稻谷和小麥,需要定期提前公布預案;臨時存儲不超過目前已保護的品種,每年根據市場行情相機抉擇,控制臨時存儲量上限。二是調整最低收購價的制定依據,主要參考前三年的平均成本和國內外市場價格確定,增強價格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大民營企業的參與力度。這是因為,旨在穩定市場的臨時收儲與確保糧食安全的常規儲備不同,可充分吸收民營加工企業參與。四是探索實行差價補貼。國家不再以最低收購價直接收購農產品,而是按照最低收購價和市場價之間的差額直接補貼農民。一種方案是按承包地面積直接補貼主產縣農民。另一種方案是按播種面積直接補貼主產縣規模經營戶(如20畝以上)。
(三)全面科學評估農業補貼的效應,探索農業補貼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全面、科學地評估農業補貼效果。既要注重農業補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又要認真評估其產生的環境效益;既要注重農業補貼短期增產、增收效應,又要認真評估其對農業生產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在此基礎上,加快探索農業補貼政策和農村環保、養地政策的結合方式,在繼續進行農業補貼的同時,將對農業環境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補貼資源轉移到有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上來,引導農民進行環保生產、培肥地力,實現農業增產與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結合。
(四)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農資損害賠償制度加強農資價格監測,科學編制農資價格指數,及時分析農資價格變動對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將農資價格上漲與增加農資綜合補貼、提高農產品最低收購價等掛鉤,合理確定農資補貼量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確保農民生產收益不因農資價格上漲而下降。同時,充分重視假冒偽劣農資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和農業生產的沖擊,在加大農資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的同時,加快建立農資損害賠償機制,如設立商業保險、設立賠付準備金“先行賠付”等,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五)做好農業產業安全調研,加快建立國家農業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調整外商投資目錄,完善農業以及相關產業外資兼并、入股辦法,加強對外資企業的靜態和動態監管;加快培植農業國有控股企業,發揮國有經濟在穩定農業安全方面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