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食管癌病人放化療后調查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食管癌病人10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4歲~79歲(60.88歲±8.14歲)。入選標準:①確診為食管癌病人,接受放療及應用PF方案化療;②未患有其他病癥或較為嚴重的慢性疾病;③認知正常,言語表達清楚;④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參與;⑤卡氏功能量表(KPS)評分≥80分。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焦慮自評量表(SAS):該量表由Zung于1965年編制,信度、效度較高,國內外應用廣泛。量表有20個條目,采用四級評分法(1分~4分),總分為20分~80分,標準分=原始分×1.25,標準分<50分表明無焦慮,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表明焦慮反應越嚴重。②影響因素調查表:自行研制并經一致性檢驗,調查表有20個條目,采用0級~1級評分法,以有影響為1分,無影響為0分,統計單因素百分比。
1.2.2調查方法由研究者向被調查者說明研究目的和意義,征得其同意。現場指導病人根據近1周的實際情況獨立填寫。對于文化水平低,無法自己填寫調查問卷者,由調查者按問卷內容逐項詢問并填寫。填完后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和分析,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焦慮癥狀評分本次100例食管癌病人放化療后焦慮得分為46.41分±8.34分,與國內常模(29.78分±0.46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94,P<0.01)。其中3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輕度29例,中度7例。
3討論
食管癌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病人伴發焦慮情緒較為常見,本次調查顯示,100例食管癌病人放化療后焦慮癥狀評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t=19.94,P<0.01)。由于腫瘤尚未被徹底征服,人們認為癌癥是病死率高、療程長、治療效果差的疾病。除了癌細胞,心理因素正成為扼殺腫瘤病人生命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心理生理學的研究成果指出,焦慮、抑郁、恐懼等消極的情緒,會使人整體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影響生理功能,造成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并及時發現病人存在的心理障礙。本研究顯示,影響食管癌病人焦慮的相關因素為恐懼疾病、治療副反應、家庭支持、治療效果、死亡威脅、照護問題、治療費用方面、疼痛(P<0.05),提示應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方法,以減輕病人心理負擔,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放化療對于中晚期食管癌必不可少,但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有一些副反應。
①放射性食管炎:最常發生的一種副反應,大部分病人在照射治療1周~2周時出現,由于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腫,臨床表現為已經出現的吞咽困難逐漸加重或進食疼痛,嚴重影響飲食的攝入,讓病人誤以為病情加重。
②放射性皮炎:較常見,病人感覺瘙癢、局部皮膚潮紅、皮下可有點狀出血。
③放射性肺炎:大多數在放射治療結束后2個月~3個月內發生。
④食管癌化療后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重要臟器損害(如肝功能異常)等。
放化療前應向病人耐心解釋并指導相關應對措施,告知這些不良反應是可以預防和減輕的,反應也是因人而異,因此不必太過緊張和恐懼。嚴重者予以輸液,適當對癥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家屬對病人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葉久紅等表明較好的家庭支持更利于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我們采用并加強對腫瘤病人家屬的同步健康教育。讓家屬參與整個治療護理過程,監督并協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工作。食管癌不但給病人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家庭也隨之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雖然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及醫療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腫瘤病人經濟壓力較前有所減輕,但由于癌癥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存在醫療費用上的問題。本次調查對象中教師1例,工人2例,職員2例,家庭主婦4例,退休7例,自由職業者9例,無業人員9例,個體戶17例,農民49例,經濟問題同樣對這些病人的情緒造成一定的影響。必須根據病人不同的社會、經濟家庭背景提供個體化的減壓護理,特別了解其醫療費用的來源及經濟狀況,幫助病人爭取最廣泛的社會支持。對農村經濟條件較差的病人,除了加強與其家庭成員的溝通,還要向他們說明食管癌同期放化療的重要性,以尋求其親屬的經濟支持。
4總結
綜上所述,食管癌病人放化療后出現焦慮情緒相當普遍,其發生發展與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有關,嚴重困擾病人的生活和工作。醫護人員應對病人的焦慮情緒予以高度的重視,幫助病人調整心態,積極應對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以提高治療效果及生存質量。
作者:陳衛鑾周純華陳楚君單位:汕頭大學醫學院腫瘤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