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下農網發展分析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網的發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支撐與促進作用。然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年深化,農網發展出現了新問題、新困境。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大背景下,探討農網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并針對農網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從電網層面、企業層面、制度層面和人員層面等四個角度,提出與之對應的措施和建議,對于促進農網發展和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農村電網發展戰略改革創新
1前言
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隨著政府相關配套政策的頒布,許多大中型企業逐漸向縣城、農村轉移,農村電力負荷在逐年增長,農網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擔負著服務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1-2]。為進一步促進農網發展,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啟動新一輪農網改造,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快推進農網升級,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繼續深化農網改造升級工作,為響應中央號召,國家電網公司2015年農網改造升級資金投入達到了1600億元。由此可見,黨中央對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網發展情況給予了高度重視,因此,針對新形勢下農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對于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新農村建設理論
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這是我國發展現代化進程中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其核心是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新格局,黨中央為新農村建設制定“生產發展”、“生活寬?!?、“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3]。
3農村電網特點
農村電網是電力系統的末端電網,是國家電網網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水平與城市電網存在差距,具有特殊的技術經濟規律。在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大背景下,農網發展迅速,其特點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3.1傳統農村電網特點
(1)電網網架規劃建設不合理。由于農村電網負荷預測方法較為簡單,造成電網規劃與實際需求出現脫節,甚至有重復建設的情況,線路路徑雜亂無章,迂回線路較多,導致建設成本加大,浪費資金;(2)電力設備陳舊。農網電力設備大多運行多年,老化現象嚴重,能耗高、性能差,影響供電可靠性,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的用電需求;(3)網絡線損比較嚴重。農村用電負荷波動較大、導線截面較小、線路路徑較長,并且由于農網用電管理工作較為落后,使違章和竊電現象普遍存在,導致農網損耗一直偏高[4];(4)低電壓現象較為普遍。由于農村大多數變壓器未設置在負荷中心,同時,農網負荷幾乎全是感性負載且網架結構內的無功補償設備匱乏,這就使農網線路末端電壓無法滿足標準要求,電能質量不合格。
3.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網特點
(1)分布式能源接入農網。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影響,大量小型風力發電、家庭式太陽能發電和小水電等多種新能源電力接入農村電網,影響了農網網架結構,既豐富了電力來源,又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2)具備故障自我判定能力。當發生電力事故時,農網保護裝置可以對故障做出迅速判斷,隔離故障,維持農網安全運行;(3)能夠孤島運行。當城市電網出現故障,需要網架解列時,農網要具備一定的孤島運行能力,保障用戶的可持續性供電[5];(4)電能質量明顯改善。由于新型電力設備、無功補償設備和智能繼電保護裝置的普及,網絡損耗可最大程度降低,消除末端電網低電壓現象,農網供電質量將明顯提高。
4農網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電網的供電服務、供電質量、供電可靠性提出了高層次要求,同時,高效、快速的農網發展可以對新農村建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4.1新農村建設是農網發展的外在環境
新農村建設要求加快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村莊規劃治理,良好的道路交通狀況和日益提高的居民消費水平,為農網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在環境。農村建設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農村需要新服務,以往的農網規模、農網技術、農網觀念等內容將無法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新農村建設加劇了農網升級改造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農網改革的步伐。
4.2農網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
農網作為發展農村生產和保障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系統的一部分。農網發展促使農村加快電氣化進程,為“家電下鄉”等政策的落實提供必要基礎,進而推動農村經濟增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改善農村生產及生活條件。構建堅強的農網網架,可以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為新農村提供穩固的電力保障。由此可見,沒有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農村經濟、農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整均難以實現,新農村建設工作將無法順利實施。
5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網發展困境
隨著新農村建設程度的逐步深化和國家對農網建設投資力度的加大,促使農村經濟迅速增長,農網建設較以前明顯加快,然而,農網發展瓶頸依然存在,困難的重點已不再是建設資金問題,在新農村建設影響下,農網發展困境的形式和內容逐步發生了變化:
(1)設備更新速率有待提高。
農村用電量的激增給農網供電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用電高峰期[6],老化的供電設備難以承受高負荷的長時間運行,跳閘斷電的現象時有發生,供電設備更新換代速率將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2)農網高素質管理人才匱乏。
農網企業管理人員學歷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問題表現為職業素養不高、維修能力不足、專業水平欠缺等方面,并且缺乏有效的再教育,難以培養技術精湛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素質管理人員,當農網發生事故時,無法及時維修和排除故障,影響居民日常生活和企業日常生產,制約了農網發展及新農村建設。
(3)居民安全用電意識淡薄。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家用電器日益普及,農村用電量逐年增長[7],但居民安全用電意識淡薄,購買價格便宜的低質量插座、開關等,導致漏電、短路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引發家庭用電事故,影響農網運行安全。
(4)農網電價制度有待完善。
農村用電負荷分散、季節性強且日常峰谷差較大,導致農網電價固定費用分攤率大,供電成本較高,而農網企業收入來源主要是購、售電量的價格差,所以高額的供電成本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農網用電負荷的電價分類需進一步細化,使其既服務新農村建設,又可促進農網企業收入,保障農網建設順利發展。
(5)農網發展監管體系缺失。
監管體系是農網發展的保障,可以為農網的建設、電力設備的供應等環節“保駕護航”,使農網發展合法、合規、合理。然而,由于電力行業的特殊性,外部監管特別是民眾監管較為困難,媒體監督也無法實施。同時,我國法律對電力規定存在一定漏洞,相關條文陳舊,農網監管體系的建立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
6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網發展建議
新農村政策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電網獲得快速發展,面對已經出現的新問題、新困難,需要從電網層面、企業層面、制度層面、人員層面等四個方面著手,制定相關建議,促進農網發展,保障新農村建設。
6.1電網層面:提高硬件設施,建設堅強可靠的農村電網
(1)農網用電負荷的科學預測
電力負荷的發展水平是選擇供電方案、確定供電設備的重要依據,是農網規劃的基礎性工作。根據新農村用電負荷特點,電力消費具有電量增長迅速、負荷密度低、季節性、區域性、分散性、波動性和多樣性等特征,可采用的農網負荷預測方法有彈性系數法、負荷密度法、用電單耗法和年均增長率法等等。科學的預測新農村用電負荷,是農網合理建設的首要一步,高效、準確的負荷預測工作可以使農網在建設過程中,既可以避免農閑時的“大馬拉小車”浪費現象,又可以避免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時的“卡脖子”現象[8]。
(2)農網規劃模型的合理搭建
農網規劃模型的合理搭建是建設新農村電網的理論基礎,為新農村電網建設與實施提供技術保障。在搭建農網規劃模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出現的新的影響因素,如小型風力發電、家庭式太陽能發電、分散式生物質能發電等分布式電源的接入,這將直接影響農網線路的布局及電源點布局,是實現“小電源與農網互動、農網與用戶互動”的新型農網的關鍵。
6.2企業層面:提升管理水平,改善農網企業運營效率
農網企業在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廣大地區的生產生活,還牽扯到廣大農村人口增收的問題[9]。改善農網企業運行效率,首先就要建立運營效率指標體系,通過國內外電力企業運營分析相關工作可知,農網企業運營效率的分析指標需要從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等兩個方面來建立,其中,投入指標包括農網規模、變壓器容量、勞動力投入、線損和運營成本。產出指標包括供電區用戶數、供電區面積、售電量、工業用電量和非工業用電量。針對農網企業運營效率的各項指標,通過分析農網企業與國網企業投入與產出方面的差異,討論投入與產出對運營效率的影響,進而分析得出關鍵性影響因素,制定方案提升農網企業運營效率。
6.3制度層面:建立政策制度,捋順農網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農網管理體制模式可分為直供直管、躉售代管、股份制、自供自管等四種形式[10-12],建立政策制度推動農網體制改革,促進農網發展建設。國務院辦公廳[2007]19號文件明確指出,“穩妥推進農村電力體制改革,促進農村電力發展”。農網體制改革任務艱巨、形式嚴峻,需要循序漸進推進改革工作。針對農網管理體制模式現狀,改革工作可采用短期模式和中長期模式。
6.4人員層面:加強人員培養,建立高素質農網運行維護隊伍
針對農網企業內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工種,開展教育培訓、技能培訓等工作,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建立員工收入與技術技能相掛鉤的激勵機制,調動員工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員工隨時隨地學習、多種渠道學習,樹立“不進則退”的思想,同時,加強自我服務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于農網發展、服務于新農村建設。
7結語
農網作為我國電網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電網網架結構、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各項優惠政策向農村傾斜,農村基礎設施得以快速實施,這為農網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給農網發展帶來了新的困境,針對已經出現的農網發展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合理的處置方案和建議,對于推進農網發展、保障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鴻淵.新農村建設的三個關鍵問題[J].經濟體制改革,2006(2):21~23.
[2]崔勇,黃毛毛.新農村電網規劃[J].大眾用電,2010(3):31~32.
[3]陳錫文.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幾個重要問題[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1):5~7.
[4]姚維?。┲蒉r村電力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電管理,2013,54(9):29~31.
[5]吳文清.農村電力管理體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6]陳忠.淺論新農村建設時期的電力法制建設[J].現代農業科技,2007,36(4):138~139.
[7]陳望祥.我國農村能源和電力發展及農電管理體制改革[J].中國水利,2004,55(20):43~45.
[8]趙玉林,高英.農村電力系統負荷預測的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4(2):226~228.
[9]曾輝,李波.西部地區新農村電氣化建設的探索研究[J].特區經濟,2012(8):128~130.
[10]王建國.新農村建設時期的農村電力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11]張云.農村電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吉林農業,2013(6):13~15.
[12]張霆.新形勢下農村電網建設淺析[J].科技創新論壇,2013,75(23):93~96.
作者:趙吳鵬 單位:國網安慶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