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公共藝術的設計原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校園公共藝術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校園是肩負重大教育責任的機構,校園空間是師生共同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因此,校園公共藝術是一個交叉課題,它基于公共藝術和教育文化兩門學科。成功的校園
公共藝術,具有塑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啟發參與者的創造才能、保存校園文化和歷史記憶、美化校園公共空間、帶動地區經濟等功能。研究校園公共藝術的設計原則,有助于把握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本質和內涵,有助于解析現有校園公共藝術設計中存在的弊端和遇到的問題。
二、設計原則
1.人性化原則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科學必須將注意力投射到對“理想的、真正的人,對完美的或永恒的人的關心上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必將成為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準則。人性化設計能創設為校園人群提供安全、舒適、愉悅、自由等體驗的公共空間。創造人性化的校園公共空間,需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滿足受眾人群的生理需求,即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原則;二是滿足受眾人群的心理需求,即符合心理學原則。第一,人體工程學原則。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是圍繞“人”這一主體而展開的,其主要研究內容是人在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不斷優化設計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體工程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尺度。在校園公共藝術設計中,尺度為設計環境和特定空間提供依據。此外,作為人體工程學研究重點的人的感知系統,如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也應在校園公共藝術設計之中予以考慮。如作品的色彩搭配、材料選擇、活動內容等,也都是校園公共藝術設計者需要考慮的設計元素。第二,心理學原則。校園公共藝術設計需要滿足校園活動人群行為的心理需求,需要根據在校園環境中人群的心理及精神活動的規律,創造出適于特定人群參與的公共空間。校園公共藝術設計者應多關注校園內活動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與校園環境互動的關系,通過考察、分析確立場域特點,并將其運用于設計中。如,在公共空間中,人們更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間中停留,因為這樣的空間既便于參與公共活動,又能滿足一定的私密性要求。
2.生態化原則
校園公共藝術必須借鑒生態學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才能更科學、持續地對學校人文精神產生影響,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的校園環境。生態學觀念的注入拓寬了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范疇,包括在作品中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等觀念的呈現。因此,生態化有利于未來校園環境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校園公共藝術的生態化原則是指校園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具有尊重自然、改善校園環境、提高校園內人群生活品質的屬性。
3.藝術性原則
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內涵和外延無論如何豐富,美化環境、為校園人群提供舒適美好的生活條件,始終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校園公共藝術需要滿足受眾人群的審美需求,給予受眾美好的精神享受。
4.公共性原則
當今,在公共藝術理論中,有關公共性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息。筆者認為,對于校園公共藝術的設計應該兼顧藝術性和公共性。通過在校園范圍內完成有效的問卷調查、考察分析等前期工作,進而在精英意志和大眾群體訴求間找到平衡點作為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出發點,其設計過程本身已具有明顯的公共性。通過公共性原則,校園公共藝術亦可在專業高度和受眾審美高度間選取適當的切入點。校園公共藝術在滿足校園人群行為需求的同時,也在其心目中留下校園文化的印象。依靠公共性原則,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可以使校園成為更加多元、立體、個性化和藝術化的綜合構成體。通過受眾與校園公共藝術的互動,藝術介入并改變校園人群的價值體系,促使校園人群反思人與環境的新關系。這種構建或反思超越了簡單的教化功能。校園公共藝術設計的公共性原則在未來會越來越體現出其優越性和巨大價值。
三、結語
校園公共藝術具有特定的場域特點和文化屬性,對此進行的公共藝術設計具有人性化原則、生態化原則、藝術性原則和公共性原則。文章依據公共藝術的理論特征對校園公共藝術設計原則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希望可以為校園公共藝術設計提供可行的參考。鑒于此領域的研究著作尚不豐富,筆者也希望此文可以為校園公共藝術領域的研究添磚加瓦。
作者:梁琳琳 單位:浙江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