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醫學生對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的認識程度不一所謂人文素質,即人文(文、史、哲、藝)知識和技能的內化,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作者隨機對1860名學生調查表明,1541名醫學生(約占82.85)認知明確,認為一名受人尊敬、醫術精良的好醫生除了要加強業務技能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自己的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修養,需要在追求醫學精髓的道路上勤奮好學,不斷更新醫學知識,努力掌握醫學技能。有的學生則認為好醫生的標準主要是技術過硬、醫術精深,覺得談人文索質及職業道德不實際并且不重要。上述調查說明多數醫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掌握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的概念和內涵,但有319名醫學生(約占17.15)在認識和觀念上存在著偏差。
1.2醫學生對藥品臨床促銷、收受“紅包”、亂收費等問題的看法態度不一藥品臨床促銷、開單提成、收受患者及家屬“紅包”或接受宴請等歷來是醫德醫風中最為敏感的問題。在1860名學生調查中,1214名醫學生(約占65.27)表示不認同“紅包”現象,但646名醫學生(約占34.73)則表示收“紅包”可以穩定患者的心理,是對醫生高付出、低收入的補償,是你情我愿的事,不存在道德和法制上的問題。而對于近年來更為突出的藥品臨床促銷問題,學生的看法與對“紅包”的看法有相似之處。部分學生對待這些問題上比較注重個人價值和利益,有些甚至表現出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質不高的現象。
1.3醫學生對學校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現狀的看法同樣,在對1860名醫學生調查中,1453名醫學生(約占78.12)表示,某些高校以人文索質教育為內容的醫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醫學生了解職業道德知識,遵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基本規范,對醫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形成起了先導作用。但對于新時期的醫學生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通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提升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收效還甚微。853名醫學生(約占65.27)認為學校的教育缺乏層次性,采取“一刀切”上大課、開大會的教育方式,不但沒有取得良好效果,結果適得其反。407名醫學生(約占21.88)對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漠不關心。
1.4學校課程設置偏重于純醫學知識的學習,對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重視不夠醫學院校教育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對于其他學科特別是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美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關注不足,醫學院校學生普通存在重醫學輕人文的弊端,對于中西方歷史文化特別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學生對人文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還停留在表淺的層次。各醫藥衛生類院校都開設了《醫學倫理學》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但由于課程和師資隊伍建設等諸多原因,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的作用。突出表現:(1)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現實社會明顯脫節;(2)教學方式與醫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脫節;(3)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的培養脫節_6]。國外醫學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時,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時機,卓有成效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7]。中國部分醫學專業課程教師過于注重專業理論的傳授,忽視或摒棄了應有的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
2加強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效果的需要
杰出的病理學家魏爾嘯(R.Virchow,1821~1902)在其《科學方法和治療觀點》(1849年)一文中,已經提出“醫學本質上是社會科學”的著名論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解決醫學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將來如何做醫生、做什么樣的醫生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醫學生的人格、品質、修養,也將制約著醫學生的學術水平和醫療技能,體現著醫學院校的教學質量。首先,醫療工作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工作人員必須比其他職業工作人員更加嚴格地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因為,當前的醫患關系比較緊張、患者乃至整個社會對醫院期望值過高、對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不理解,以及國內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新聞輿論導向的偏倚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使得醫務工作者在承擔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醫療風險的同時,還要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醫務人員只有具備較強的職業道德意識,對自己的行為嚴加約束,才能擔負起醫療衛生工作的使命,保障患者權益。有的醫務人員在工作中存在違法違紀現象,經常造成醫患關系緊張,很多時候也是由于人文素質低下的緣故。所以,醫學生除了具備牢固的專業技術知識,還要涉獵諸如文學、藝術、倫理、法律、心理、社會、哲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彌補人生經歷之不足,增加對患者與社會的體察,珍重患者生命,尊重患者人格和尊嚴等。
2.2克服社會不良行為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影響
當今醫學院校重醫技輕職業道德教育已成為普遍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影響極大。通常是學生年級越高,受到的影響越大。在一系列社會因素中,負面因素的影響較為突出。殊不知如果行醫者沒有崇高的醫德,那么就有可能損害患者的利益,走向犯罪以至危害社會,如器官移植淪為器官盜竊、買賣,安樂死成為褻瀆生命,人工生殖走向克隆人類等_8;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期間,是非界線模糊,出現了許多的不道德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醫學生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或職業道德素質不高。
2.3適應時展對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的要求
當前,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類對健康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醫學模式已由傳統生物一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就對醫藥衛生人才整體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醫學教育應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這也是醫學人文性復歸的客觀要求。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對醫學生健康成長,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通過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使醫學生意識到,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是醫學永恒的主題,自己不單單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時還應該是一名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道主義者[1,只有在這一宗旨的指導下,才能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才能在面臨危險、情感等問題時,作出正確的決擇。如在抗洪救災中、在SARS肆虐中華大地時、在抗雪救災以及無情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有醫務工作者無私的付出,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通過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使醫學生們意識到醫學在和諧社會中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挑戰,在民族大難面前和人民需要時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為廣大人民服務。
2.4學校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是培養醫學生良好醫德的最佳時機
實踐證明,醫學與醫學教育只有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接受其社會價值導向,才能培養醫學生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平民的醫學人文態度,沒有良好、深厚的人文底蘊,就不可能有醫學的卓越成就l_1。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醫學生的醫德形成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海報、條幅,特別是校園網絡等有效手段,大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宣傳醫德高尚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或直接邀請他們給學生作報告,使醫學生親身接觸到榜樣,感受榜樣的高尚醫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對醫德的理解。
3加強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
3.1正確理解加強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
“人命至重,貴于千金”,生命神圣不僅是古今中外醫德經典著作的基本理念,也是無數醫德高尚的醫學家們實踐“救死扶傷”醫學行為的思想準則;醫乃仁術,醫學原本是融求真與揚善為一體的科學實踐,醫學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僅應該永存,而且醫學越發展它應該越能得到充分體現。醫生行業有史以來就注重醫德,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國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最近中國醫師協會推出的醫師宣言都是各時代的醫德經典。“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現實生活和活動,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礎。”因而,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活動的基礎即是醫學生的生活世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維方式,即是以“現實的醫學生”為邏輯起點,以醫學生的生活世界為基礎,以“未來的醫生”為邏輯終點。這就是說,現實之中的醫學生及其生活世界,是職業道德教育理論的基礎,作為教育思維的邏輯終點的“未來的醫生”從某種意義回歸到邏輯起點但又高于邏輯起點,而醫學生的生活世界則構成了“現實的醫學生”與“未來的醫生”的橋梁,從而規避了“未來的理想的醫生”高懸于現實之中的醫學生頭上。因此,醫學人文教育課程的內容應以實用型為主,把人文教育課程整合到醫療實踐中去,達到醫學與人文教育課程一體化,體現出“以患者為中心”、“密切聯系實際”的思想,避免以往醫學職業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論,普遍側重于范疇、體系的傳授,而對適用性、實效性關注不夠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增強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實效性和吸引力,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2合理調整課程結構、教學內容
研究表明,中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課的學時各校不一致,有的學校的通識教育約占總學分體系的25%,但多數院校只占8左右,國外如美國、德國人文素質課均達到或超過2O~25,對比來看,中國醫學院校的人文社科類課程比例偏低。目前,在專業教學龐大的課程體系和過分注重專業知識傳授的情況下,往往會使學生難以保持學習新知識、鉆研新技術的熱情和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其他素質的發揮和提高。因此,調整醫學院校原有的課程結構,適當加大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必修與選修課的比例,不僅對醫學生的個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3.3拓展教育載體,強化社會實踐
從認識的發展規律來看,人的認識水平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的。有效的社會實踐,是醫學生提升人文素養的關鍵過程。學校必須拓展教育載體,變封閉為開放,將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外部塑造和發揮內在潛力的有機結合作為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重視實踐環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從大學生的成長來看,優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為重要,醫學是“仁學”,也是“人學”,為的是解除人的病痛,體現人文關懷。學校各級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應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寓教于樂,加強校風、學風建設,用“格物”、“知信”、“達賢”、“明德“等傳統重慶醫學2012年1月第41卷第1期道德培養學生修身養性、靜心讀書,調整浮躁與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活動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引導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耳聞目睹中親身感受人文關懷,在服務他人和社會中塑造樂于奉獻的情操。
3.4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以醫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聚焦
“以人為本”的教育思維方式,即在強調人的共同人性與社會價值之訴求同時,也聚焦于醫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人為本,內在地包含了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因為尊重人,在其本質意義上是對個體生命及人的獨立人格之尊重。因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故分析醫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了解、尊重醫學生及認識醫德教育規律的基礎,也是解決社會歷史主體與個人主體、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共同人性與個性等諸多問題的關鍵,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且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社會和諧,就是尊重多樣性及其個體差異的社會和諧’,[“]。以醫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聚焦的教育思維方式,首先是指在強調社會倫理秩序、強調人的共同人性和社會價值的同時,強調尊重個人的差異性與個人的獨立人格。這就要求醫德教育應將學生作為具體的現實的人來看待,“反對只見學生不見人,目中無人的教育,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其次在于導引學生生成一種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差異性與獨立人格。對于同種疾病,不同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就存在著不同的治療方法和程序。在醫患溝通技巧的教學上除了應用上述課堂教學的方法外,還可以請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在學生進行臨床實踐時進行床邊教學。醫患之間的價值溝通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社會知識的經驗性問題,許多在臨床實踐中才能體會到的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是很難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特別是許多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更是需要臨床醫生的個人體會。
3.5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
中國醫學院校講授人文社科的教師普遍缺乏跨專業、跨學科、醫文滲透的知識結構,在交叉結合教學上存在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或忽略科學素質教育的內涵或不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歷層次等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模式發展的要求。而加強師資能力的培養、拓展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是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成功的關鍵。因此,學校應當通過各種渠道挖掘或引進校內外具備人文素質的人才,組建人文社科類教師隊伍。學校應通過進修、留學、外出學習、經驗交流等各種渠道提升教師素質,以及引進具備豐富人文素質的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他們課上課下、言談舉止中都透著人文氣息,將教書和育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學生知識的源泉,做人的楷模。人文素質及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控適應社會及其發展的生存與發展法則與工具,更應促進個體德性發展,提升道德人格的內在精神價值。以醫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判斷標準,還要求教師教導學生學會關注患者的發展命運。“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們掌握基本的為人之道”_1。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如何,不僅意味著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水平,而且能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在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中運思“以人為本99的思維方式,其旨趣就在于使學生在接受醫德教育的過程中體會到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尊重人的個體差異、關注人的生活境遇與發展命運,從而使外在的社會倫理秩序轉化為醫學生的內在的心性秩序,使醫學生養成“以人為本”的衛生服務思維方式。唯有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才能使其在醫療實踐中關注人的生存質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關心人的生活環境,自覺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患者_1。因此,只有文醫滲透、文醫融合,注重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才能培養醫學生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平民的醫學人文態度,才能使醫學生成為人性豐滿的大寫的“人”,才能使醫學職業道德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