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民間貿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賣方:_____________(____國法定地址、電話、傳真、法人代表、職務)
買方:_____________(____國法定地址、電話、傳真、法人代表、職務)
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并達成如下貿易協議,共同遵守:
第一條本合同所列條款,包括了雙方達成的全部協議,并取代在此以前雙方所達成的一切協議。除雙方授權主管人或代表同意書入本合同的條款外,其余一律無效。
第二條買方須由賣方承認的銀行,開出不可撤消的、無追索權的、保兌的、可轉讓的、可分割的、允許轉船和分批裝運,以賣方為受益人的見票即付信用證。信用證有效期為末批貨物從裝運港啟運后45天。信用證承兌費用由買方支付。
第三條賣方須向議付行提交下列單據:
[摘要]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威脅論”在歐洲盛行一時,其原因主要是日本與歐洲之間激烈的貿易摩擦。20世紀90年代以后,雖然日本貿易出超仍然處于較高的水平,但是日歐貿易摩擦卻趨于緩和,這與日本成功地采取的一系列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緊密相關。
[關鍵詞]日歐貿易摩擦日本威脅論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崛起,其經濟的急速擴展及所取得的成就令整個世界為之矚目。“日本經濟威脅論”、“日美歐三極說”等風行一時,其原因除了對日本的強大經濟實力及未來發展的恐懼和悲觀預期外,歐美等國感受到的最現實的威脅主要是日本與歐美之間的經濟摩擦。日本“貿易立國”的戰略,以及巨大的出口能力使得日本與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20世紀70年代日本與歐洲共同體之間的貿易摩擦開始引人注目,20世紀80年代貿易摩擦尖銳化。但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歐貿易摩擦趨于緩和。
考察20世紀90年代的日歐貿易額可以看到,日本對歐洲的貿易出超表面化是在70年代。從1975年至1980年,日本出超額由23億美元擴大到89億美元,增長近4倍。80年代又增長了2倍,1990年日本對歐貿易出超達到185億美元(見表1、表2)。進入90年代后,日本的貿易出超依然維持著較高的水平,并且沒有減少的跡象,最低的年份是136億美元,最高的一年達到324億美元(見表3,表4)。但日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卻沉寂下來,其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探究。
中國與日本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是同為東亞國家,近年來中國經常遭到來自歐盟國家的反傾銷起訴,“中國經濟威脅論”也時常被提及,在日歐貿易摩擦緩和背景下,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有不斷激化的傾向。因此探討日本緩和日歐貿易摩擦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中國以啟示和借鑒。
一、通過政治合作促進經濟合作
摘要:宋代象牙制品突破了前代上層社會獨享、甚少流通于市場的窠臼。隨著象牙貿易的繁榮興盛,流通途徑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使臣和蕃商大量參與其中;管理機構、征稅方式及稅率在流通過程中逐漸體系化。政府的介入和管理成為宋代象牙貿易流通過程中最重要的特點。
關鍵詞:宋代;象牙貿易;流通過程
象牙,自先秦始即是上層統治者獨享的奢侈品,以致“殷辛以象箸為華,而不知牧野之敗”①。宋代以前,象牙多為朝貢物品,甚少流通。宋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的繁榮,象牙逐漸成為商品貿易中的大宗。本文擬對宋代象牙貿易及其流通過程作一考察,不當之處,敬祈指正。
一、宋代象牙貿易的流通途徑與方式
1.朝貢貿易
據《宋會要輯稿•蕃夷》等史料統計,宋代來華朝貢的國家有26個,朝貢次數為302次,朝貢物品中象牙所占比重較大。如:咸平元年(998),交阯以象牙五十枚來貢;皇祐二年(1050),占城“貢象牙二百一”②。據《宋史》等史料統計,宋朝時,海外各國朝貢貿易中的象牙數目遠遠超過前代,其中占城進貢象牙350株、交趾154株、丹眉流(位于今馬來半島洛坤附近)61株、注輦國(今印度東南沿海)60株、大食58株、三佛齊16株、勃泥(今文萊國)6株。相形之下,宋代地方向中央的象牙朝貢,數量及進貢地都相對較少,除吳越進貢象牙330株外,僅荊南(今湖北、四川、湖南一帶)、邛部川蠻(今四川境內)等進貢象牙,且數量有限。因此,海外各國的朝貢就成為象牙朝貢貿易的主體。
百年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的總體結構,包括經濟技術、政治思想、文化藝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從農業手工業社會走向工商業社會,引進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會意識形態、精神價值取向呈現出強烈的現代性特征。從19世紀中期開始,高度專制的全能主義的傳統社會逐漸瓦解,多元現代社會初現胚芽。清王朝覆亡以后,中國社會現代化和現代性進展迅速,盡管廣大農村邊陲地區現代轉型艱難緩慢,發達地區城市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往往孤立、飄浮、脆弱,卻輻射出了巨大的能量,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重要力量。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和中國本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以城市為基地,塑造出了豐富的商業文化,在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城市化與城市大眾文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紀中期以后,廣州、香港、上海等新興城市有了與北京、南京、蘇州、揚州等傳統城市越來越不相同的城市面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和中國本土的民族工商業資本勢力共同構建出了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和具有現代性的城市文化。與傳統社會以貴族、官僚、地主、農民、手工業匠人為主體的文化孕育出傳統美術形態不同,城市文化作為以市民為主體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孕育出現代性的美術形態。正是在現代城市的公共空間和具有現代性的城市文化環境中,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得以發軔和開展。
社會的基本層面是處于底層的草根平民,民間草根文化是社會最基礎的文化堆積。社會風氣的變化往往從社會底層草根平民層面開始,社會文化的轉型首先是社會基礎草根文化的轉型。新的城市生活空間和市民生存方式構建出追逐商業利益、追求金錢消費的城市大眾美術,城市大眾美術背離了傳統社會文人士大夫主導的審美取向,從而使中國美術進入了現代性的境地。大眾美術作為與精英美術異質的美術形態,既有著與精英美術相脫離的俗雅之分,又成為精英美術得以實現的動力和資源。社會大眾美術與學院精英美術的互滲與互動、精英美術與大眾美術邊界的跨越與提升,是20世紀中國美術現代轉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現象。
延續與變異:1840年前后廣東的外銷畫
商業貿易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交往的重要路徑。商業活動不僅是物的關系,亦是人的關系;商業活動不只是物的流動,亦是人的流動;商業活動既是經濟的活動,亦是文化的活動。15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歐洲各國紛紛開始規模浩大的航海活動,前往海外尋求財富,以實現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人類歷史進入“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序幕因之開啟。1513年即明正德八年葡萄牙船隊抵達廣東珠江口外的屯門,4年后獲準在廣州登岸。1535年即明嘉靖十四年,明王朝政權正式允許外國商人進入澳門貿易。1557年即明嘉靖三十六年外國商人獲準在當地建屋居住,澳門逐漸發展成為唯一允許外國人定居并從事商業貿易的中國口岸,大批中外商人前來澳門互市,澳門與廣州構建出珠江三角洲海上商業貿易最重要的通道,幾乎壟斷了16世紀中期以后中國的對外商業貿易。
廣州城市日益繁華,中外商賈云集,稱為“十三行”的中國商人代表朝廷管理海路邦交和貿易事務,具有半官方性質,外國人稱他們為“皇商”。行商有秉命封艙、停市、約束外國人等行政權。外國人一切陳情要求,必須由行商轉呈,不得與其它中國商人交易。對外貿易成為清廷的重要財政,廣州十三行成為“天子南庫”。清人屈大均《廣州竹枝詞》描述:“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隨著中外貿易的發展,西方各國通過行商在廣州設置商館,外國商人在商館居住和辦公,同時也作為駐華貿易與外交的辦事機構。被稱為“十三夷館”的外國商館是十三行對外商業貿易特區的組成部分。1715年即清康熙五十四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先在廣州設立商館,此后法國、荷蘭、丹麥、瑞典等商館相繼設立。外國商館前面豎立本國國旗,標明國籍,在中國土地上展現出異域的風情,西方文化透過商業貿易的管道滲入中國。
一、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經營管理現狀及風險
(一)信用管理薄弱,客戶選擇不當。一方面受管理水平、風險意識和短期利益驅使等因素,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在新建客戶時對其業績、資質了解不全面、不對稱、不真實,從而使企業極易因煤炭質量不合格、合同欺詐等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和制度。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往往缺乏對老客戶經營狀況、資信狀況的持續跟蹤和檔案維護,缺乏對上下游企業產品質量、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動態評估。因此,不能擇優選擇客戶,有效識別客戶信用風險。
(二)資金管理粗放,賬款回收不利。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為了增加銷量,忽視自身現金流狀況及下游客戶經營狀況,盲目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導致應收賬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在資金管理上缺乏嚴格的賬款管理及獎懲制度、適當的應收賬款數量和期限、健全的應收賬款管理程序和流程、有效的賬款的追討方法和手段,因此,相當比例的應收賬款難以及時收回,資金長期大量被他人無償占用,有的甚至形成壞賬,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三)市場把握不準,存貨儲備盲目。煤炭貿易行業的盈利模式在于隨行就市、薄利多銷,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往往傾向于囤積居奇。為了謀求暴利、追求短期效益,企業常常在未客觀評估預計銷量和理性分析未來市場行情的情況下盲目逢低就進,導致企業庫存結構不合理,存貨積壓。
(四)擴張沖動強烈,涉足民間借貸。規模經濟在競爭中的優勢以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使得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擴張欲望強烈。一方面為了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大規模舉債。由于可供抵押擔保和保證擔保的資源有限,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在銀行融資額度有限,往往通過民間融資填補資金缺口。不僅大幅增加了企業財務成本,也不利于銀行了解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為了謀求高額利潤企業將資金投向房地產、民間借貸等高風險行業,大量資金流出實體經濟。中小型煤炭貿易企業的主要信貸風險
1.客戶資金“斷鏈”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