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數學難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新課標也存在著過分的強調學生主導地位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產生傲慢的心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思想以及不尊重教師等行為,嚴重的影響了其學習的進步和身心的健康。
近些年,新版教材出現,它與老版教材相比,看著好像難度減小了,實際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難度沒有減小反而有上升的趨勢,并且沒有考慮到比較偏遠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學生學習實際的情況。新課程中數學必修內容主要分為五個模塊,高一部分就要完成其中四個模塊的學習內容,教師為了完成不斷增加的教學任務,不得不無休止的加快教學進度,這樣教學內容就變得十分空洞,或者是只講到了其中的梗概,而對于一些較難的題來說,沒有仔細的分析講解,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造成教和學的嚴重脫節,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降低,打消了某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這樣的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的都是負擔和無奈,需要盡快的改革。
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學生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但是在許多改革中,學生對改革的認知片面,認為既然是主導作用就可以完全隨便,而教師也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而是放任自流,這樣導致學生過分的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學生和教師對整體教學中地位和作用的把握都有偏差,實際上,不管是隨起到主導作用,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把握住這一點,才能盡量的而避免不正確的認識,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媒體以及計算機等高科技的出現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中,很多出現對計算機或多媒體的過分依賴,或是有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和精力,就直接用幻燈片的形式快速的播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缺乏合理的有效的解釋,使學生接受起來十分的困難,實際上,計算機在教學中所起的應該是輔助的作用,而不是整個教學的主宰。因此在使用計算機時,不要過量使用信息技術,不能總是依靠多媒體網絡方面對學生的基本數學活動,比如:直觀想象、基本運算、數學證明、邏輯推理等,要靠學生主動來完成,因此對于教育者來說,如何把握高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如何將其作用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的結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對二者有正確的認識并進行合理的分配,教學不是強迫灌輸,學也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兩個緊密相連的共同體,應該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導地位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讓數學知識慢慢滲透到學生的認知當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所反饋回來的信息,及時總結并調整教學方式方法,改進引導的策略,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習效率。
對于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要合理的分配,沒有多媒體的教學,有時候會顯得十分枯燥,不能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多媒體往往會給人以生動性,趣味性等優點,不但提升了學生的興趣,也活躍了學習氛圍,使學生暫時忘記枯燥的數學推理證明,學生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索思考,主動的要求學習數學中的知識,對知識點的認知也更加清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分的單方西的強調多媒體的作用,而忽視了傳統教學,畢竟傳統教學更加的細致,能夠多知識點做更深刻的解釋和補充,而僅僅依靠多媒體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教學的效率。
孩子是一個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可是如果在教育中束縛了孩子的創新思維,那么這個民族就沒有未來和希望了。尼爾•波斯特曼曾這樣批評教育:“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卻像個句號。”它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育一旦不得當就會出現毀滅性的結局。這在警醒著教育者:教育需培養創新人才。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應在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數學領域中進行開拓創新。
一、創設質疑
問難情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質疑問難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成為數學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產生創新欲望。比如,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筆者設置了這么一道題:四年三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請問你有哪些問題想問?這時,就把學生放置于一個問題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這時,筆者就繼續鼓勵學生再提出問題,學生起先面面相覷,然后有一只小手緩緩地舉了起來。這是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小男生,我熱情地請他起來。他小聲地說了句“:女生占男女生和的百分之幾。”多好的問題,全班同學以掌聲對他表示鼓勵與贊賞。接著,問題越提越多,也越提越好。這位小男生在后來的學習中也開始頻頻舉手。質疑問難情境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主動、愉悅、創造之中,從中學生體驗到了思考的快樂,創新的喜悅。
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
“讓我們猜想吧!”數學家波伊亞這么呼吁。不要以為猜想與邏輯嚴密的數學扯不上關系,其實猜想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創新性與靈活性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做計算題1+2+3+…+99+100=?的時候,筆者引導他們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計算,即(1+100)+(2+99)+…+(50+51)=101×50=5050,還可以100+(1+99)+(2+98)+…(49+51)+50=100×50+50=5050。通過這樣的引導,讓他們體驗到了猜想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接著,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出一些類似的題目相互考考。他們在出題的過程也是猜想的過程。有的學生想出9+99+999+9999+99999+999999=?其他的學生就很想怎么樣解這道題,他們也想出了很多種方法,比如(1+9)+(99+1)+…+(999999+1)-6=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6=1111104;4+(99+1)+…+(999999+1)=4+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111104。猜想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體驗了創新的樂趣,使得學生更加積極地追求創新。
三、一題多解培養發散思維
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實現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使學生學會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能夠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學習,因此,在教育中教師不能只看作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在課程改革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驗修訂本)將培養學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邏輯思維能力改為思維能力。從而使在數學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而且還應該注重觀察力、動手能力、自覺力、想象力的培養,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整體的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在平時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從“讀、聽、講、寫”這四方面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
1、“讀”
現代社會中有部分學校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課本的定義、性質、定理的重點教學,從而造成學生對定義、定理、性質理解不透徹,從而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性。在高考考試說明中,明確指出命題要“源于課本,高于課本”。因此我在教學注重以下三點:
1.1讀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材料,讀教材并不等于像讀語文課本地那樣讀,而應對本節的定義、定理、性質進行反復演讀,反復推敲,把課本中的概念、定義、定理、性質等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解、理解定義、性質和定理。達到對課本中概念、性質、定理等內容的理解,再結合課后的練習回味教材中的概念等內容,從而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掌握。
一、基礎是關鍵
1、計算要準確。中考數學試卷的滿分是120分,其中有100分左右的題要靠計算來完成,計算不準是考試丟分的主要原因。
2、定義、定理、公理、公式的理解要正確。對教材中的定義、定理、公理、公式及常見的中考命題要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著力抓住重點進行系統復習。
3、過好審題關、表達關和書寫關。為了保證中考試題能夠“正確、迅速、整潔”地完成。平時不要忘記基本功的訓練,過好審題關、表達關和書寫關。做到“小題大做”只要自己會做的題目就不要做錯。對最后的綜合題要做到“大題小做”,做到會把大題分解成若干小題,步步為營,各個擊破,決不要放棄。在平時訓練中要狠抓細節和速度不放松。保證前100分的填空題、選擇題和簡答題能在40分鐘順利完成,把100分穩穩地拿到手,以便有充分的時間完成最后難題。
二、細節是重點
1、對知識點進行梳理以達到層次分明。在梳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甚明了的問題,這時需翻書對照,仔細研讀概念,防止概念錯誤。
摘要: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學校教育,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校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能夠為其高年級的學習奠定基礎,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靈活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作者主要分析小學數學中高年級導學問題的設計策略,旨在為促進小學和初中數學教學的銜接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導學問題設計策略
小學和初中的銜接成為很多小學和初中數學教師面臨的難題,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造成學生數學學習的阻礙,進而影響其學習效率。小學和初中的學習難度不同,且在學習方式和思路方面都需要轉變,對學生和教師均是較大的考驗。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小學數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
一、導學問題概述
導學問題指的是教師運用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導學問題是一種應用較廣泛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作為學生課前學習階段中展開自主學習的主要導向,還能夠成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共同分析和研究問題的導線。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恰當運用導學問題,就可明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階段過渡的難題。因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應在導學問題上仔細研究,尋找適合本班學習情況的素材和問題,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科學的導學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尋找新的知識增長點,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正向學習遷移指的是學生能夠利用以往的學習經驗,遷移至新的問題中,進而成功解決數學中的難題,達到導學問題的最終目的。除此之外,成功的問題導學還能夠幫助學生尋找相關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的原形,進而將其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
二、導學問題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