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醫學影像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基本內容
1.醫教結合,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學教師團隊的技能。醫學影像技術課是最具顯著特征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實踐性課程,教師要有過硬的技能才能實實在在地上好本門課,該團隊教師注重醫教結合,切實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實行院外醫教結合。學習與進修是提高教師技能的常規手段,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教師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較長期地實行院外醫教結合。一位擔任超聲技術課的老師一直在附屬醫院連續上班11年,一位擔任放射技術課的老師多年來一直在本市中醫院上班,數名老師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醫院上班。
1.2整體實行院內醫教結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醫學影像教研室全體教師到附屬醫院放射科和超聲科統一排班值班,整體實行院內醫教結合,通過臨床“大練兵”,提高了處理臨床病人的能力,豐富了臨床案例,為突出技能教學打下了基礎,教師們講課生動,設計實驗、實訓更切合實際,達到教學與實際的“零距離”,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2.教研活動,針對臨床需求剖析教材實踐性知識點,明確教學重點
該團隊教師融入臨床工作后,對現階段專業崗位現狀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業務活動中緊緊結合臨床實際,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節的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實踐性知識點。此時,在制定教案、書寫講稿、制作課件及實時授課等教學各環節活動中以此為中心來進行,明確教學重點。這樣,徹底改革舊時課前準備模式,保證了課前準備突出技能,有效設計各環節的教學文件,做到所講的每一個理論都要聯系所指導的實踐,理論知識與實踐緊緊相扣,保證了所授知識點對臨床應用的指導價值。該課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訓練特征的課后練習題,形式多樣且與國家上崗證統一考試接軌,內容切合目前醫院發展實際需要。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從我院2010級醫學影像本科中隨機抽取120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60名和對照組60名,2組學生年齡、成績、性別無統計學差異。
1.2研究方法
實驗組采用PBL教學方法,隨機以10名為一小組,指定一名組長和一名記錄人員,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BL實驗教學;對照組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即教師先集體閱讀實驗課件,后學生自主閱片再由教師統一解答。教材使用《醫學影像診斷學》(白人駒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2版),教研室自編《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指導。
1.3研究步驟
1平臺研發與應用
1.1數字化醫學影像實驗教學平臺的研發
可以直接從核醫學影像科的臨床資料中,篩選出具有科研價值以及教學價值的ECT(核醫學影像)圖像,并且針對每一份ECT(核醫學影像)圖像,撰寫出相應的影像表現和診斷結果,將這些整理好的ECT(核醫學影像)資料存檔于SQI服務器當中,并建立起一個數字化核醫學影像試驗教學平臺,學生或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客戶端調閱相關的醫學影像資料。該實驗教學平臺應該具備有圖像上傳、管理、檢索、瀏覽以及實驗報告提交和教師批閱的功能,滿足教師的試驗教學需求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
1.2平臺應用
1.2.1基礎實驗
核醫學的基礎實驗部分,首先應該讓學生準確的抓準醫學圖像的基本信息,例如器官組織、顯像類型(靜態/動態、平面/斷層、陰性/陽性、局部/全身、)以及顯像儀器(PET/SPELT)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讓學生握核醫學影像的顯像原理。教師應該圍繞核醫學圖像的重點進行分析,例如器官組織的位置、形狀、大小以及顯像劑分布等等,尤其是顯像劑分布這一點。教師在為學生分析核醫學影像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去辨別正常核醫學影像與非正常核醫學影像,使學生掌握各類組織器官的核醫學影像顯像特征;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非正常核醫學影像的表現,使學生時刻記住“異病同影,同病異影”的判斷規則。教師分析完核醫學影像后,再要求學生書寫實驗報告。學生在書寫實驗報告的時候,首先應該對該核醫學影像的表現進行清晰準確的描述,再對該影像進行診斷(注:非病因診斷)。最后,把自己書寫的實驗報告和教學平臺數據庫中的資料進行比對,判斷自己的診斷是否存在錯誤或偏差。
一、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應用的現狀與問題
(一)變相的“填鴨式”教學影響教學效果
當前部分教師在醫學影像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時,會出現變相的“填鴨式”教學的方式。雖然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有的教師在應用時把過多的內容溶入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還是以被動接受的形式來接受知識的傳輸①,甚至有的思維完成跟上不多媒體展示的節奏,讓其對知識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厭學情緒。加之由于展示的教學內容過多,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狀態不能及時地掌握,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繁雜不利于教育改革
目前,在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中,有的教師會把一些較為繁雜的知識內容過多地傳授給學生,這樣會導致所學知識內容信息量過大,學生無法對這些知識進行吸引,嚴重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比如有一些教師會從網絡中下載一些臨床罕見病的資料,并且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把這些發病率并不高的知識大量地傳授給學生,不僅占用了學生過多的學習時間,也浪費了教師制作課件的精力②。由于這些內容難以理解,學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此外,由于占用時間過多,課堂教學中無法保證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違背了現代教學的理念,不有利于醫學教育改革的進展。
(三)缺少教學思路影響教學質量
一、多媒體教學概念
隨著電子、計算機和數字化聲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迅速崛起并獲得很大發展。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合成處理,并組成一個交互系統的技術。多媒體以其美妙的聲音、醒目的圖形和圖像、動感無窮的畫面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日益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目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逐漸在各級各類學校各科課程的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往往要展示各種圖片、照片、錄像等影像資料,將多媒體課件融人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我校超聲醫學教學過程中,也引用了多媒體教學,以往教學中一些難以理解和講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就迎刃而解了。
二、多媒體教學應用
傳統的心臟超聲教學是采用課堂理論講解,再輔以板書、圖解、說明,學生反映在進行學習時感覺比較枯燥,對一些心臟切面超聲圖像的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傳統的教學手段不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引人了多媒體課堂教學,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心臟超聲課程中,多媒體課件演示先從心臟解剖人手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心臟的正常解剖結構,再引人心臟超聲切面講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立體展示,學生能很快理解內容,展開積極的思維,再進行心臟超聲圖像講解時,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心臟切面超聲圖像,再通過課件演示胸骨左室長軸、心尖四腔觀、大血管短軸觀超聲心動圖片段錄像時,學生們普遍感到生動、形象、直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介人性超聲這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講授時,單純課堂理論教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很好掌握,針對這一情況,我們也引人了多媒體教學。以肝囊腫的介人性超聲為例,先通過課件展示肝囊腫的超聲圖像,引入介人性超聲的概念,提出肝囊腫穿刺的適應癥、禁忌癥,適時導人肝囊腫超聲引導穿刺操作的錄像,根據錄像過程,逐一講解穿刺步驟,課堂教學效果好。
三、多媒體教學效果分析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