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的重要基礎。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青少年法制教育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意義十分重大。
一、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問題已向家庭、學校、社會敲響警鐘,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牽涉到千家萬戶,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更是關系到國家存亡、民族興衰的大事,加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智則國家智。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紀律的“四有”新人,是國家興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證。“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緊要處只有幾步”。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學做人的人生關鍵時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非常活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觀念差,自控能力弱,在外界的不良誘因下容易沖動,對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計后果,甚至會誤入歧途。當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突出,根據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年以來,我國未成年犯罪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向低齡化、智能化、團伙化方向發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其中不學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觀念確是一個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養成教育,需要從小抓起,通過不間斷地教育、灌輸,逐步形成遵紀守法、恪守規范的行為習慣,使青少年自強自律、自重自愛,養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質和優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個關口,這是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
二、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形成黨委領導、齊抓共管的局面,社會各界和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盡管政法委設立綜治辦,有關部門設立“關工委”,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實際運作中各有關職能部門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二是職能部門對法律教育工作的職責不明,缺乏統一協調的主管部門,無法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導致對一些青少年,特別是社會閑散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教育出現真空,既沒有抓到位,也缺少有效的方法。
(二)學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是學校法制教學中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除學校開設的《德育》、《思想政治》課中有少量法律知識外,小學到高中均無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學校對法制重視不夠,本來法制課程應該從《德育》和《思想政治》課中獨立出來。二是中小學缺少法學專業教師。大多數學校的法制課教師,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課的教師兼任,個別學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各校按照規定都有聘任法制副校長,但實際上名不符實,并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三是校園文化單調,學生厭學情緒加劇,導致學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四是部分學校教師對“問題”學生幫助教育不夠,把后進生、雙差生和失足生歸為“問題學生”,視為“包袱”,置之不理,甚至歧視對待,助長了“問題學生”不良品行的發展;五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學校與家長缺乏穩固的聯絡渠道,部分學校不重視家訪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學生課外究竟在做些什么?六是職業技術教育觀念淡薄,一些初中畢業生踏入社會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競爭能力弱,在充滿競爭的當今社會,難有立足之處,加上不良因素影響,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長期以來,我國在人才教育培養上存在“三過”現象:過重的知識導向,過窄的課程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這些缺陷直接影響我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發展,也制約著法制教育在更大層面上發揮作用的實踐效果。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青少年體質和道德法制觀念不容樂觀!身體是學習和工作的本錢。“沒有良好身體素質的學生是廢品,沒有良好智力素質的學生是次品,沒有良好品德素質的學生是危險品。”
三、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以提高認識為關鍵,形成良好氛圍
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全社會和各級黨政組織高度重視,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各級黨政組織要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總體規劃和階段性工作計劃,要成立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并責成專人負責對青少年普法工作的領導,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為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把加強社區教育、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納入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議程,定期研究,狠抓落實。社會、學校、家庭要努力形成三結合的教育網絡。社會要宣傳積極健康的內容,加強優秀精神產品的生產和基地文化設施的建設,弘揚法紀,倡導正氣,努力向青少年灌輸各種社會規范和價值觀念。學校要切實關心每一個在校生的健康成長,真正做到先育人后教書。作為家長,要為子女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用科學的方法管教子女,要關心孩子的品德表現、學習狀況和交友狀況,要善于發現孩子違法犯罪的早期征兆,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還要加強自身的法制學習、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作垂范,以增強子女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二)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培養合格學生
積極發揮學校對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學校法制教育要做到“三結合一聯系”,即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結合;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密切學校同家長、社區的聯系。
一是加強法制教育必須同落實普法工作相結合。按照國家“五五”普法規劃,以教材為載體,把法制教育納入課堂教育,主要學習與青少年有關的法律法規。如《憲法》、新《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等。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由學校組織播放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或者專題廣播,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有獎征文,組織模擬法庭演練,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制作圖文并茂的黑板報、墻報和宣傳欄;印發普法宣傳材料,采取“請進來、送出去”形式,與當地街道司法所、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結成友好共建單位,利用每年“12·4”法制宣傳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門上街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參觀監獄或者勞教所進行現場警示教育,聘請有辦案經驗的公、檢、法人員和律師開辦法制講座,深入淺出,以案析法。向家長印發宣傳材料,讓學生送法回家,與父母共學法,開展“爭當守法公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充當小警察,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學習交通法的基本常識,從小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
三是學校法制教育必須同青少年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堅持把思想道德品質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學校老師都應當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學校既要關心品學兼優的尖子生,又要更多的關愛落后學生。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學校法制教育必須長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強學生道德教育。任何違法犯罪都是從不遵守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開始的,學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個性、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思想道德和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師法律素質,不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文明執教。四是定期開展健康教育,開通心理咨詢熱線,主要解答青春期的心理衛生知識,加強學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調節能力,增強心理素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拒絕各種不良的誘惑。
(三)以家庭教育為主渠道,養成良好習慣
要努力提高家長素質,不斷改進家庭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會影響子女的素質,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養不教,父之過”,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創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給青少年兒童以潛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長要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不讓學生打電腦游戲,不長時間地看電視或者上網QQ聊天。引導子女把課余時間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學習或者體育活動中去。家長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法制意識,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注重言傳身教,與子女建立平等的關系,尊重小孩子的隱私權,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認真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關注子女的成長。
(四)以社會教育為主格局,優化學習環境
社會各界、各有關部門應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形成社會教育的框架體系,認真貫徹實施《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空間。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門要統一協調,聯合行動,綜合執法,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對學校周邊200米以內的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臺球室、網吧“三廳一室一吧”和商貿攤點等場所,進行必要的清理整頓。該關閉的堅決關閉,對其它不健康娛樂場所要從嚴管理,規范運作,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公共娛樂場所。共青團、“關工委”、工會、街道、社區居委會等團體組織要向青少年伸出熱情的雙手,多層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青少年在溫暖的集體中接受教育和鍛煉,茁壯成長,成為國家有用之材。政法機關和共青團要積極開展創建“青少年維權崗”活動,組織青年學生學法、懂法、守法,并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總之,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培養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法律素養,是全社會的職責所在,是創建平安社區、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