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詩歌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財政;改革;特征;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以教育機會均等為準則的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政策迅速向以效率為基準的資源配置政策轉移。日本高等教育進行了種種改革,其中以修改大學設置基準、放寬學校辦學自、引導高等院校走自我發(fā)展的道路、建立一套具有約束機制的評估制度,引導教育資源向以效率、效果為基準的方向轉移為兩條主線,即放寬與約束。在教育財政層面上主要表現(xiàn)為削弱統(tǒng)一分配制度,減少統(tǒng)一分配額度,強化傾斜分配制度,加大傾斜分配力度。經過10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日本高等教育財政分配制度改革中市場機制、競爭原理已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并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一、縮減國立學校定量撥款,增加學校自籌資金比率
日本《學校教育法》規(guī)定:學校設置者……除法律特別規(guī)定外,應負擔其學校的經費。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國立學校教育經費應由國家負擔。從日本國立學校財政收入構成情況看,20世紀60年代國家教育財政撥款高達80%多,充分體現(xiàn)出“誰設校誰支付”的原則。90年代下降到50%左右,近年一直保持在50%~60%的水平。相反,學生繳納的學雜費等學校自籌資金迅速提高,由20%上升至50%。出現(xiàn)這一結果的背后實際反映出一種觀念的轉變――由教育投入向教育消費觀念轉變,而這種觀念的轉變又與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和高等教育財政的短缺性密切相關。在日本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或 “普及化”階段以后,一方面強調受益者為國家,另一方面也開始強調個人,這樣受益主體為國家、個人雙方,且出現(xiàn)受益主體不斷偏重于個人的趨向。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引發(fā)出高等教育費用應“用者自負”、“國家負擔”或“政府與個人成本分擔”等爭議。其結果出現(xiàn)了國立學校教育經費應由國家和個人共同分擔,減輕國家負擔,增加個人或地區(qū)社會負擔比率的政策導向,使國立學校財政收入構成中呈現(xiàn)出政府財政性撥款與學校自籌經費兩條曲線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結果。
二、減少私立學校定量性財政補貼,增加傾斜配置
日本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對私立學校給予財政補貼。日本政府對私立學校補助分為一般性補助和特定補助(專項補助)兩種。一般性補助主要根據(jù)學校是否按計劃招生、師生比例等指標進行配置,是一種定量性分配制度;而專項補助則側重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促進學術研究、實施情報化和國際化活動、促進大學教育改革等等,屬于一種傾斜配置制度或差額配置制度。上述兩種分配制度隨著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各有側重。私立學校教育事業(yè)費中來自政府的財政性補貼比率不斷下降,1981年為28.9%,2000年為12.2%,大大提高了私立院校財政收入依存于市場的程度。相反,國家對私立學校的專項補助大大提高,通過競爭機制使補助資金達到有效配置。
三、私學主導型特征進一步突出
國立高等院校數(shù)量不斷下降,1990年為15.9%,到2000年降為12.2%,進一步突出了日本高等教育私學主導型的特征。從學校經費來源分析,私立大學主要依存于學生繳納的學雜費,國家只支付極少的補貼,而且政府還可根據(jù)教育財政狀況、教育政策的調整減少其補貼金額,因此大力發(fā)展私學是減輕高等教育財政、引入競爭機制的有效途徑。國立大學特殊行政法人化也是如此。隨著國立大學特殊行政法人化改革的不斷深入,2003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國立學校特殊行政法》。法人化以后的國立大學與政府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契約關系。基于這種關系的變化,高等教育財政制度亦隨之作出相應調整,如原來財政制度中禁止接收地方公共團體捐贈款的規(guī)定得以緩解,規(guī)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接收捐贈款。國立大學法人化后也要求國立大學通過各種渠道廣開自主財源,鼓勵國立大學進一步引入市場調節(jié)機制,實施受益者負擔的原則,不斷強化學校自籌經費的能力,在一定范圍內將國立大學過渡到由地方政府管理。
四、日本高等教育財政改革的國際化傾斜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圍繞著接收留學生和海外教師的國際交流等問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國際化的重點轉向大學教育計劃、教育課程、學校經營管理等領域,要求教育內容、方法以及學校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從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強國際學術研究以及科學技術競爭力,最終實現(xiàn)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立國論”的戰(zhàn)略目標。
1.建設30所國際一流水準的院校。日本科學技術省制定的《日本第二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在未來50年內培養(yǎng)3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就為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制定了具體目標。文部科學省在《大學改革計劃》中重點指出:要建成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大學,數(shù)量為30所,占日本高校總數(shù)的5%。為此在政策層面上首先出臺了重點調整院校結構、增加競爭性研究資金的投入力度等措施。根據(jù)日本大學類型的劃分標準,研究型大學一般指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它包括:①在所有的學部之上均設有博士課程,②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率:國立和公立大學為9∶100,私立為6∶100,醫(yī)學專科院校為20∶100。有關研究生院大學的選拔方法在《大學改革計劃》中明確指出,不考慮設置的主體(國立、公立、私立),所有研究生院大學均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產生,產生后為改善更新其學校或學科的研究設施設備,使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家財政給予重點配置。這樣的選拔方法擴大了選拔范圍,將私立大學納入了選拔范圍之內,在政策上縮小了國立與私立大學之間的距離。
2.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挑戰(zhàn)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成為日本高等教育財政向國際水準傾斜的另一大舉措。日本科學技術省制定出兩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計劃期間為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在這兩次計劃期間逐步擴大科研經費、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成為實現(xiàn)總目標的關鍵。因此日本文部科學省率先在高等教育預算中加大了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把材料工程學、遺傳學、環(huán)境科學及能源四大科學領域作為投入的重點給予極大支持。從分配方式看,日本文部科學省所管轄的科研經費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性科研經費,另一種是競爭性科研經費。一般性科研經費屬于定量分配,而競爭性科研經費是通過科研人員或研究小組提出研究開發(fā)項目,經專家小組事先審查、評議后發(fā)放的一種研究項目的資助經費,屬于傾斜式分配方法。競爭性科研經費是科研經費發(fā)揮高效率的載體,是產生高質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徑。2000年在文部科學省所管轄的科學研究補助費中競爭性科研經費的比率不斷提高,占科研補助金總額的27%,2003年達到了近40%,競爭性資金增長幅度之大顯而易見,它主要用于科學研究活動、戰(zhàn)略性創(chuàng)造研究以及科學技術振興等項目上,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政策進一步向高質量、高效率,即高、精、尖領域轉移。
作者單位:張自強河北赫達實業(yè)有限公司
王顏林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一些日子忽然成影
從正月開始
一些心情隨日影漸漸拉長了滋味
突然有許多新綠
在我影子的尖尖上綻開
那些關節(jié)里泛出的疼痛
演化成病態(tài)的花骨
一株仙人球
在我眼前姿意開放
那一根根面帶揶揄的芒刺
將我心情的影子刺得血肉模糊
2我在這個春天夢想
我也在這個春天構思一場雨景
一夢再夢,一錯再錯
一夢,錯過了驚蟄
再一夢,已錯過了春分
日影里潛伏著的死亡之魅
從冬眠里蔌蔌醒來
驚駭之間
我奮起自衛(wèi)
且以匍伏的姿態(tài)
靜候清明雨水里撒落的
粒粒祭品
3春風催生了影子
日子是一個百騙不爽的謊言
只有那無所不在的孤獨
真實,感性
迤邐著將我的生命形跡細細勾勒
掙脫日子的束縛
卻陷入影子的戀情里不能自拔
掙脫風里蜘蛛網般密集的讖語
卻掙不脫心里的魅影
魅,是我影子的基本特征
也是我致命的病理
我只能在她的拘禁里
與那些彎曲復雜的日子
作著不息的糾纏
4-春天本是癡人的季節(jié)
有許多古老的病毒蟄伏在詩經里
此時正在詩歌的大地上發(fā)作
我的心靈本是大地的某種延伸
我經營了千年的防御招術已然失靈
眼睜睜看那些病毒
鶯飛草長
肆意妄為
我的心思病了
且連我心思幻化的影子
也襲染了傷春的薄霧
5起來,我的影子
且與我的真身合二為一
讓你我一起緊拽季節(jié)的韁繩
讓春天的步伐以你我的口令為準
一、二、三、四
讓草木齊刷刷生長出溫情
排列最新的詩歌風景
起來,我的影子
讓我們重塑詩歌的品行
從這個春天開始
讓大地的芬芳回流到我詩歌的血脈
渦旋不息地勃發(fā)出
花魂出竅的唯美聲響
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八仙鎮(zhèn)明德小學六年級:王心雨
1 三月
一些日子忽然成影
從正月開始
一些心情隨日影漸漸拉長了滋味
突然有許多新綠
在我影子的尖尖上綻開
那些關節(jié)里泛出的疼痛
演化成病態(tài)的花骨
一株仙人球
在我眼前姿意開放
那一根根面帶揶揄的芒刺
將我心情的影子刺得血肉模糊
2 我在這個春天夢想
我也在這個春天構思一場雨景
一夢再夢,一錯再錯
一夢,錯過了驚蟄
再一夢,已錯過了春分
日影里潛伏著的死亡之魅
從冬眠里蔌蔌醒來
驚駭之間
我奮起自衛(wèi)
且以匍伏的姿態(tài)
靜候清明雨水里撒落的
粒粒祭品
3 春風催生了影子
日子是一個百騙不爽的謊言
只有那無所不在的孤獨
真實,感性
迤邐著將我的生命形跡細細勾勒
掙脫日子的束縛
卻陷入影子的戀情里不能自拔
掙脫風里蜘蛛網般密集的讖語
卻掙不脫心里的魅影
魅,是我影子的基本特征
也是我致命的病理
我只能在她的拘禁里
與那些彎曲復雜的日子
作著不息的糾纏
4 春天本是癡人的季節(jié)
有許多古老的病毒蟄伏在詩經里
此時正在詩歌的大地上發(fā)作
我的心靈本是大地的某種延伸
我經營了千年的防御招術已然失靈
眼睜睜看那些病毒
鶯飛草長
肆意妄為
我的心思病了
且連我心思幻化的影子
也襲染了傷春的薄霧
5 起來,我的影子
且與我的真身合二為一
讓你我一起緊拽季節(jié)的韁繩
讓春天的步伐以你我的口令為準
一、二、三、四
讓草木齊刷刷生長出溫情
排列最新的詩歌風景
起來,我的影子
讓我們重塑詩歌的品行
從這個春天開始
讓大地的芬芳回流到我詩歌的血脈
渦旋不息地勃發(fā)出
花魂出竅的唯美聲響
關鍵詞:鑒賞; 詩歌; 形象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8-0113-01
一、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詩人自己)和詩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怎樣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在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作者,我們是熟悉的。課本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在高考試題中常常會在注釋中進行介紹,并說明背景。這往往是命題者為了減少閱讀障礙所給的提示,要仔細閱讀,這對把握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即事
李彌遜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鑒賞這首詩切不可忽視注釋,“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是關鍵詞,有暗示寫作背景的作用,可聯(lián)想我們熟悉的其他被貶之人的思想,結合本詩的句子知道,作者是一個被貶回家的官員形象,詩歌表現(xiàn)詩人傲岸的性格和對世態(tài)炎涼的不屑之意。
2.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我們在鑒賞古詩詞時就要根據(jù)詩歌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的描寫,運用想象能力在頭腦中再造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李清照的《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本詞塑造了一個活潑嬌媚、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又略帶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上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是動作描寫,寫出了少女的活潑快樂;第二句寫少女的神態(tài),以景襯人,以嬌花帶露比喻少女“薄汗輕衣透”的形象,展現(xiàn)了人物嬌媚的風姿。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種種情態(tài)。“襪金釵溜”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了回避時驚惶失措的狼狽相。“和羞走”與“回首”的矛盾,以及“卻把青梅嗅”的掩飾,運用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以極傳神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大明大白地去見的那種復雜、微妙的心理。這表現(xiàn)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對封建禮教束縛的輕視的一面。
(二)答案的構成。答案應有三部分構成,即(1)詩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分析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現(xiàn)的);(3)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格等)。如陸游的《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在滄洲。
注: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xiàn)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感慨。(形象的意義)
二、鑒賞詩歌中的景物形象
在鑒賞時,要抓住所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jù),挖掘其社會屬性,即作者借以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寓意。重點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景物的組合方式。試題中設疑:“詩中描繪了怎樣的一幅圖畫(或景象)?”就是要對詩中所描繪的多種景物進行整合,借助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思維,形成一幅整體畫面。如王維的《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問:詩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詩人憑著他敏銳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較早發(fā)生的景象,借助斑鳩、杏花、泉脈、歸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動)等意象,表現(xiàn)出濃郁的春天的氣息。詩中無論是人還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啟動下滿懷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會生活安定,人們精神面貌健康、飽滿的景況。回答這類題先描述總體畫面,再結合詩句進行具體分析,最后敘述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畫面色彩。即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凄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是低沉傷感的(以樂景襯哀情除外),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寫了黃、翠、白、青四種顏色,再加上“千秋雪”之白,“萬里”江面之藍,畫面的色彩鮮明豐富,意境闊大,給人以美感的同時,表現(xiàn)了作者開朗坦蕩的胸襟。
三、鑒賞詩歌中的物象
物象主要指在詠物詩中所描繪的形象。從表象看,詩人描寫的是某一事物的特征,實際上其中含有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即描寫人格化了的事物,用象征的手法,曲折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自己的品格節(jié)操、思想感情,也就是托物言志。因而在鑒賞詠物詩時,一定要抓住描寫物象特征的詞語,挖掘物象這一所托之“物”的內在品質精神,找到物象與“志”之間的契合點,去理解作者作詩的意圖和詩中表達的情志。如張渭的《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一、情況分析
由于我園幼兒從未接觸過蒙氏教育,所以活動時常規(guī)較差,動手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能力較弱,需要老師特別關愛和照顧。還有個別幼兒安全意識較差,要特別引導和關注。
二、工作要求
本學期以蒙氏教學為中心,結合《幼兒園教育綱要》的精神實質,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教育,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
三、幼兒發(fā)展目標
(一)體能健康
1、積極主動參加各項體育活動,走、跑、跳躍、平衡、投擲、鉆爬、攀登等基礎動作發(fā)展協(xié)調、靈敏、姿勢正確。
2、會正確使用鉛筆、蠟筆書寫和繪畫,使用小工具進行操作活動。
3、有粗淺的衛(wèi)生知識,有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能保持公共場所的衛(wèi)生。
4、會獨立自穿戴整齊,整理床鋪,桌椅,玩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5、能注意安全,有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蒙氏數(shù)學
1、興趣廣泛,能鉆心地參加各項學習活動。
2、能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特征,知道一些常見事物的關系和聯(lián)系。
3、愛動腦筋,會發(fā)現(xiàn)問題,喜歡嘗試,操作,尋找問題答案。
4、掌握10以內的點數(shù),并能正確書寫1-10以及進行10以內數(shù)的倒著數(shù)。
5、能根據(jù)物體的特征分類,會通過比較將物體按一定規(guī)律排序。
6、具有初步的空間概念,如:區(qū)別上中下。
7、認識基本的幾何圖形,如半圓形、橢圓形、梯形。
(三)蒙氏閱讀
1、學習獨立的閱讀方式,有一定的閱讀興趣。
2、能有順序地一頁一頁翻書,用手指點讀圖畫內容及文字。
3、能看懂并理解畫面內容,能根據(jù)畫面運用較連貫語言進行大膽描述。
4、能在圖書中讀出自己認識的、簡單的漢字。
5、能注意傾聽他人的講話。
6、能根據(jù)作品提供的線索,嘗試仿編詩歌和散文等。
7、會有表情的朗誦詩歌和講述故事,并能復述、扮演完整的或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
(四)洪恩幼兒英語
1、會說常見事物的有關單詞。
2、學會英文字母Aa——Ll,以及它們的韻律兒歌。
3、會唱8首英文歌曲。
(五)藝術表現(xiàn)
1、積極參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動。
2、能大膽地在集體面前表演,能按音樂節(jié)奏協(xié)調地做動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協(xié)同表演。
3、每周學會一首歌曲,每兩周學會一個舞蹈組合。
4、會用繪畫、折疊等技能表現(xiàn)事物的基本特征和某簡單細節(jié)。
5、能根據(jù)自己生活印象或故事,詩歌的內容,畫簡單情節(jié)畫,會根據(jù)畫畫內容選擇,搭配顏色。
自2012年我區(qū)實施高中課改以后,北海市的老師們通過參加高中課改培訓以及全市性的高中英語教研活動,基本上已經掌握了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模式。但對于執(zhí)教高中課改后新出現(xiàn)的詩歌閱讀課教學,大家仍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孔凡晶老師有幸在賽課時抽中此課,促成了我們對高中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層次定位的深入研究。
一、初次磨課:根據(jù)“課型”特點,定位教學的目標層次為“理解”“欣賞”
(一)第一次執(zhí)教
孔老師以童謠Five Little Monkeys導入,并按照課文的原始順序教授8首英文詩歌。她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5種詩歌特點的“分析”上,最后以學生的討論“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Why?”作為語言的“輸出”,作業(yè)是要求學生背誦其中的2―3首英文詩歌。其主要教學過程如下:
1.Lead-in: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vidio Five Little Monkeys.Teach the new words: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one by one. Read the first poem(nursery rhyme)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4.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5.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 (cinquai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6.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 (haiku)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syl-lable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7.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8.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njoy them.
9.Read and listen to the poems in the passage.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 Why?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r three of the poems.
(二)課后研討
下課后,孔老師對自己的課很不滿意,而且感到非常困惑:這堂課,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學得被動;教學目標好像不夠明確,教學重點也不夠突出;五種詩歌的教學幾乎沒有過渡,學生感覺突然,對任何一種詩歌的形式都沒能掌握;導入部分的童謠太難,一開始便讓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這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堂課的進程。
教研組的教師經過集體研討,提出了如下看法:孔老師的課講得比較扎實,但基本上還是按照普通閱讀課的要求來執(zhí)教,學生興趣不高。關鍵是孔老師沒有真正把握好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層次的定位。
那么,英語詩歌閱讀課與普通閱讀課(相對于詩歌閱讀課而言)有何區(qū)別?英語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層次又該如何定位呢?
我向困惑的老師們提出了如下兩個問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詩歌的教學要求是什么?你們在學中文詩歌的時候,重點放在哪里?
老師們仔細一想,豁然開朗: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英語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能閱讀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節(jié),了解主要人物,有廣泛的閱讀興趣。眾所周知,學中文詩歌的時候,我們通常按照“理解―欣賞―背誦”的路徑,那么,英語詩歌的教學能否按照同樣的路徑來進行呢?
在集體反思和討論的基礎上,我們達成了共識:在普通閱讀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三個解讀”,即解讀文本、解讀語言和解讀情感。詩歌閱讀課與普通閱讀課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應根據(jù)它們的共性以及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那么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至少應定位為以下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能理解”,即解讀文本,理解英語詩歌的內容。第二個層次是“會欣賞”,即解讀語言、解讀情感。但詩歌有詩歌的特點,較之普通閱讀課教學,“會欣賞”即詩歌的賞析在詩歌閱讀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再次磨課:嘗試詩歌“仿寫”,讓學生享受“創(chuàng)作”過程
(一)第二次執(zhí)教
第二次授課,孔老師以歌曲(詩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導入,并根據(jù)教學需要調整了8首英文詩歌的教學順序,把重點放在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上,還把“讓學生嘗試仿寫簡單的英文詩歌”作為語言的“輸出”,作業(yè)是要求學生背誦其中的2首英文詩歌或學寫一首簡單的英文詩歌。其主要教學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Teach the new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follow-ing order(omitted).
4.Listen and read the first poem (nursery rhym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rhyme and rhythms of it.
5.Listen and 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6. Listen and 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haiku) and analyze the sylla-bles of them and let the students draw pic-tures about them.
7.Listen and 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8.Listen and 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cinqu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9.Help the students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and list poem) according to some pictures given by the teacher.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課后研討
課后,孔老師激動地說:“這一次的課,我感覺好多了,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學有了重點;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成了預期的兩個層次的教學目標。尤為高興的是,我嘗試讓學生學寫簡單的英文詩歌,沒想到學生這樣興奮,更沒有想到部分學生竟然寫得還不錯……”
對于這堂課,教研組的老師們普遍比較滿意。
有的說:孔老師通過“回答問題”,實現(xiàn)了“能理解”的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結構、語言、意境和情感,實現(xiàn)了“會欣賞”的目標。
還有的說:孔老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調整了課文中8首詩歌的教學順序,過渡自然;孔老師還嘗試讓學生仿寫簡單的五行詩和清單詩,使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的目標向第三個層次(學會寫)邁進了一步。
不過,也有老師質疑。
有的說:分析詩歌的特點有利于幫助學生欣賞詩歌,但在朗讀詩歌的時候,學生雖然掌握了英語詩歌的韻律,卻沒有掌握好英語詩歌的節(jié)奏,所以學生沒有讀出“詩歌”味,感受不到英文詩歌的“內在美”。
也有的說:在學習俳句詩的時候,孔老師讓學生根據(jù)詩歌的內容“畫畫”,造成課堂的“藝術味”濃了,“英語味”卻降低了。
還有的懷疑那個仿寫環(huán)節(jié)是否“超出” 了英文詩歌閱讀課的教學目標。
那么,高中英語詩歌閱讀課到底能不能要求學生進行簡單的英語詩歌“創(chuàng)作”,學生能否寫出簡單的英語詩歌呢?教研組的老師們爭執(zhí)不下,于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了訪談,并對教學效果進行了檢測。結果出乎我們的預料:70%的學生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好玩、有趣、有成就感;20%的學生認為,學寫詩歌有一種“美”的體驗……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的課堂上,讓學生學寫英語詩歌,學生其實并不是那么在乎學習的結果,他們更在乎的是這個學習的過程和過程中的體驗……而這,不正是我們老師所期待的教學效果嗎?
三、成果展示:教學“有所側重”,體驗詩歌之美
(一)賽場課
到了正式比賽的時候,孔老師以歌曲(詩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導入,并根據(jù)教學需要調整了課文教授英文詩歌的順序,將重點放在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上,并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的講解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策略,最后以教師的“習作”為鋪墊,把學生的英文詩歌“創(chuàng)作”作為語言的“輸出”。其主要教學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Teach the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How many kinds of poems are there in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order they need (omitted).
4.Get the students to beat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while reading.
5.Help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get them to fill in the chart.
6.Show some poems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ell which kinds of poems they are.
7.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cinquain according to a picture of a tree and asks one student to act as a model and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list poem about the model.
8.Practise writing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or list po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and display them.
9.Summarize the meaning and beauty of the English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m.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賽后反思
該課最終獲得了自治區(qū)賽課一等獎,評委專家們對這節(jié)課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我們整個備課組的老師們臉上都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我們在喜悅中總結:孔老師這堂課在成功達成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三個層次目標(能理解、會欣賞、學會寫)的基礎上,嘗試向第四個層次的目標(即體驗美)邁進,并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編排,其中的第一、第二首英文詩歌側重于“讀”,在“讀”中體驗詩歌的結構美(韻律節(jié)奏);第六、第七首詩歌側重于“聽”,在“聽”中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第八首詩歌側重于“析”,在“析”中體驗詩歌的情感美;第四、第五首詩歌側重于“仿寫”,在“仿寫”中感悟詩歌的語言美。最后孔老師以教師的“習作”為鋪墊,把學生學習“創(chuàng)作”英文詩歌作為語言的“輸出”,也正是這一點,成為了這堂課最大的亮點。
我們在喜悅中反思: 盡管對課文中羅列出的8首詩歌采用了“有所側重”的教學編排,但內容還是多了些,導致結束前有些急。如果孔老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就會勻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筆,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英語詩歌賞析上,如果孔老師在方法和技巧上多一些具體的指導,這節(jié)英語課會更“美”一些……
四、研究結論:定位四個層次,實施差異教學
(一)根據(jù)詩歌特性,定位目標層次
這次磨課賽課的經歷,讓我們對高中英語詩歌閱讀課教學目標的定位有了清晰的理念。我們將這個目標定位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為“能理解 (Understanding the poem)”,即能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意義;能理解詩歌的主題、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態(tài)度;能運用閱讀策略和技巧,掃讀、查找信息,快速歸納文章大意,細讀捕捉和完善信息等(這一層次目標是由普通閱讀課與詩歌閱讀課的“共性”來決定的)。
第二層次為“會欣賞 (Appreciating the poem)”,即能分析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含韻律、節(jié)奏、結構、情感和意象),運用詩歌鑒賞的方法來析詩、賞詩,體驗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讓學生找出最喜愛的詩歌,并闡明理由(這一層次目標是由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的)。
第三層次為“學會寫 (Practising writ-ing a poem)”,即學生在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寫作方法之后,練習仿寫簡單的英語詩歌(這一層次目標是由普通閱讀課與詩歌閱讀課的“共性”來決定的)。
第四層次為“體驗美(Feeling the beauty of the poem)”,在詩歌教學中采用“有所側重”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驗詩歌的結構美(Rhyme & rhythm)、語言美 (Form & content)、意象美 (Im-age) 和情感美(Emotion)。在“聽”中品味、在“讀”(如擊掌誦讀、唱讀等)中體驗、在“說”中感悟、 在“仿寫”中習得,使學生在受到聽、說、讀、寫等技能訓練的同時,又感受到英語之“美”、英語詩歌之“美”和英語課堂之“美”,并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升華(這一層次目標是由詩歌閱讀課的“個性”來決定的)。
(二)立足目標層次,實施差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