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啟蒙文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文學教育的意義與必然性
1.1進行文學教育的意義文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屬性是文學的基本屬性,所以文學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審美教育。閱讀主體通過閱讀感受文學的審美方式,從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學實現其自身的價值。文學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追求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閱讀、欣賞作品發現作品中的自然美、藝術美和人性美,達到喚起潛藏在學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與此同時,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他們對美的感受、鑒賞以及創造能力。文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領略語言的魅力。語言造就了文學,文學的魅力源自語言的魅力,而文學作品的語言都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錘煉成就的藝術語言,能夠經受學生的反復思考與琢磨。讀者閱讀一部文學作品,總是對其中的語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許,希望感受到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所傳遞出的情感與人性的力量,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行文學教育還可以使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學源于生活,反映現實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對各個時代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關系進行了解,使他們能夠對各個階段的文學進行思考,豐富他們的文學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訴諸人的情感的精神產品,所以文學教育又為學生提供一種精神價值觀。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一般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學教育的必要性進行文學教育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會進步,也是為了完善語文教育和促進文學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它是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所在。文學教育從實質上說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因為文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性,強調“人”的作用,滿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學生了解當代文學,學習當代文學,能夠促進當代文學的發展,學生在文學中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展,就要重視文學事業,促進文學的發展、繁榮與興盛。
2當代文學啟蒙意義下的啟示與策略
文學與教育的關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學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語文教材來實現,教育的教學目標又要通過文學來獲得完善。文學的發展對教育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而文學教育也推動著文學的發展。在文學繁榮的當代,文學的啟蒙話語與當代文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21世紀的當代文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這引起更多人的關注。這讓我們不禁想,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2.1重視文學教育的本質屬性———審美文學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并不是單純將文學作品用來進行讀寫訓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讓文學作品成為傳播愛與審美的源泉。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凈化讀者的心靈,讓讀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悅,情感得到慰藉。文學教育的審美功效就是讓讀者以審美的眼光閱讀文學作品,獲得這些精神上的感受。審美的屬性讓文學教育成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讓學生沉浸在彰顯人文性的作品中,獲得對人文知識的感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思想境界,讓文學教育走進每個學生的心中,體現文學教育的價值。2.2以人為本當代文學的啟蒙意義要求文學教育以人為本。文學本就是人學,它的價值追求就是以人為中心,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也要具有人文關懷的情結,要將人文關懷的情結作為自己的社會職責。但凡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會以人文精神為主,寄予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從文學創作與文學接受的主體是人這一角度來說,文學教育的主體也應該是人,所以文學教育實質上是人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應當充分認識到人是文學接受的主體,要充分調動文學的本體性與師生的主體性。文學教育以課堂為進行活動的場所,將文學作品作為師生共同欣賞的對象,使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實現文學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解讀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輝,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在學習作品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獲得情感的愉悅與精神的享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想境界。以人為本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體現,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人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文學教育隨著文學的產生而逐漸發展,它作為一種精神形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文學的最終目標是使人變得更好,因此在當代文學的啟蒙作用下,文學教育應該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學教育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績,文學教育也在逐步展開,我們應該看到文學教育在當代文學啟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學教育的美好未來。
作者:許華順單位: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關鍵詞:幼兒文學;啟蒙教育;故事
一、幼兒啟蒙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文學
1.幼兒文學
兒童文學是指適合于各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能夠幫助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適宜他們接受能力、審美要求的這一類文學,對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來說,幼兒文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兒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啟蒙教育意義
幼兒文學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質、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還有美感教育、知識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視的,也同樣包含在這個范圍內。例如:栓栓小朋友說:“我想到月球上蓋好多的圍墻”,姥姥問他為什么呢?他說“可以把我尿濕的褲子晾起來呀”。因為栓栓上小班時經常尿褲子。所以天真的發問,表現出孩子對這種美好圖景的傾心和向往。
二、幼兒文學在幼兒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義
1.幼兒文學能夠讓兒童體會到愉悅與正面的情緒
高爾基說:“兒童文學是快樂的文學。”有一次,我們中班上了一節綜合活動課《我愛我家》,我問道:“爸爸、媽媽很愛你們,你們心里面是什么樣的感覺?”艾博說:“是甜甜美美、特別高興的感覺。”樂樂說:“是我想親親她的感覺?!甭犕旰?,我感覺這就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2.幼兒文學在促進幼兒想象力發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在一節美術活動時,小石頭小朋友的畫讓我大吃一驚:他的畫平時完全不同。我急切地問道:“你能把你的畫給我講一講嗎?”他興奮地看著我說:“我最喜歡坐在盆子里,讓媽媽給我洗澡了?!痹瓉硭膵寢尣辉诳凸ぷ?,在烏魯木齊上班,一個月才回來一兩次,平時都是奶奶照顧他。所以每當媽媽回來后,都會給他洗澡,他覺得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和媽媽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為在與媽媽一起洗澡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幸福和媽媽的愛,所以才畫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如此豐富而美麗的圖畫。
3.幼兒文學在幼兒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強調,“教小孩要從小教起”,“一開始就要教好”,人們在幼兒時期可塑性最強,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向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過程中,幼兒文學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兒文學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兒文學是文學的一種,和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一樣,蘊涵著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語言的美,在幼兒審美的培養過程中,它可以充分滿足幼兒的審美需求,培養他們的審美意識。
5.幼兒文學對幼兒是非觀形成有巨大影響
記得有一次,我給小朋友講《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聽得很仔細,過一會開飯了,我給他們盛好飯小朋友高興地吃起來,正在大家安靜吃飯時,李×大聲笑著說:“老師,閆×像你講的大公雞一樣是漏嘴巴?!比嘈∨笥讯伎粗α似饋怼N易哌^去告訴閆×:“小朋友說的對不對呀,我們要從小節約糧食。但是小朋友做錯了我們要給他機會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點點頭。
三、幼兒文學的啟蒙教學的策略
1.以多樣化的閱讀形式深化文學作品閱讀
例如,對《拔蘿卜》這一故事的講解,我們就其內容和特色,開展了“拔蘿卜表演區”“圖書制作”等相關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活動讓孩子們相互友愛理解故事。又如,繪本《七色花》我們可以引出“各種顏色”“夏天到了”等活動。再如,在作品《拔蘿卜》的活動中先讓孩子們去欣賞、感受故事,在讓孩子們去觀察、認知、探究、繪畫。最后讓孩子們感受他們之間的友愛,體驗情感。
2.為幼兒提供自由放松的環境
(1)在幼兒園創辦書吧,以及各班的圖書角都放一些幼兒文學讀物。(2)創辦創意區,讓孩子自己欣賞交流。
3.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主要采取平行閱讀、集體閱讀、開放性閱讀、創造性閱讀以及親子閱讀等方式。
四、幼兒文學啟蒙教育中的誤區
1.以成人的審美取代幼兒的審美主體地位
這個誤區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出現以大人的審美要求為主來要求孩子,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為中心來灌輸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師主觀臆斷去猜測幼兒的審美取向,并將這種審美方式強加給幼兒。
2.忽視幼兒審美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是成人從教育感化幼兒的方法,把審美教育當作德育和智育的輔助手段,比較注重幼兒閱讀作品中真善這一方面的意義,但卻往往忽略了幼兒創造美、欣賞美。二是偏重對作品進行科學性分析。應該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馬約爾在1998年世界教育報告的前言里強調:“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給子孫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給世界留下了什么樣的子孫后代。”由此可見,中外優秀的、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和獨特的審美特質為兒童所喜愛。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創新 啟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把教學過程不僅僅看成是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且要視為探究發現的過程。因此,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變教師簡單地呈現知識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知識,注意創新的啟蒙。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創新啟蒙應強調三個基本特點:啟蒙性、指向性和兒童化。
1注意啟蒙性
低年級學生剛開始進行系統的學習,創新意識幾近一張白紙,處于啟蒙階段。
首先,創新定位要正確。創新啟蒙指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問,解決問題。正如布魯納所說,發現“不限于尋找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學生的創新顯然指后者。
其次,目標設定要適當。教學目標應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如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松鼠找花生》課后問題:“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嗎?”涉及農作物生長知識,城市孩子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不應馬上回答或討論解決,應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家長、農民后回答或討論。其實這里查閱資料、請教別人是方法訓練,正是最基本的創新啟蒙。
第三,教學頭緒要簡化。如話題《該怎么辦》、《小兔運南瓜》課后問題只要孩子說出一種辦法就行,不必強求每個孩子都想出多種辦法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克服神秘感,樹立自信心,初步培養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又有利于學生把辦法考慮得周密些,培養思維的邏輯性。至于思維的開闊性、豐富性,可先由學生之間多種辦法的互相啟發去解決。
第四,創新“火花”要愛護。由于感知與經驗的不足,孩子的創新思維帶有稚氣乃至不盡合理,我們不應求全責備。哪怕是一點點的創新“因子”“火花”都應予以熱情肯定,否則會窒息剛萌發的創新意識。
2重視指向性
實驗教材中科學人文方面的創新教育資源,語文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同時,我們應特別重視語言文字創新意識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向。
現代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認為,人有“天賦”的創造和生成語言的能力。低年級學生雖然剛開始系統地聽說讀寫學習,但他們幼兒期在家庭、幼兒園、社區通過言語交際,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特別是城市孩子,他們中許多人有良好的家庭和幼兒園教育條件,從所接觸的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兒童文學中汲取了或多或少的好詞佳句和多種的敘述方式。進入小學后,經過一段的課文學習,課文閱讀中的語言積累又激活了原來的口語積累。這正是語文創新教育中應積極開發利用的。
課文《雪孩子》課后問題“想一想,雪孩子還會回來嗎?”教學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氣象知識中的水的三態變化――雪遇熱融化,蒸發上升為云,再遇冷凝成雪花降下來??梢龑W生通過查資料,問老師、家長、專家,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第二層面,創新性表達。首先,老師可抓住問題中的“雪孩子”和“回來”發問:“明明是雪花飄落下來,為什么書上問雪孩子還會回來嗎?”讓孩子回憶聽過的童話,抓住童話的這種敘述方式,確立馳騁想像的支點。其次,可啟發:“雪孩子為什么要回來?他是怎么回來的?”(學生的回答會是多樣的:雪孩子想念小白兔;小白兔想念他,邀請他,北風就是一封封思念、邀請的信箋等等)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確定敘述內容,梳理敘述線索,進行內部言語的組織。第三,在學生將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之前,引導他們調動幼兒時代和入學后的語言積累,如課文《四季》描繪雪人的佳句,《雨點兒》中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已學過的詞兒、短語、結構式,使表達的語言豐富起來,對學生進行調動語言積累、優化表達的創新意識的啟蒙。
3講求兒童化
低年級創新啟蒙要突出兒童這一生長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注意內容的形象性,形式的生動性,并充分發揮他們樂于表現的特點和個性特長。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松鼠日記》,可以抓住“松鼠和他的朋友是怎樣過冬的”這個生成點進行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創新啟蒙。(1)可以用意愿畫的形式來描繪他們是怎么過冬的。(2)用表演形式創造性地表現課文的內容。(3)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讀與表演相結合的方法,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思想感情,感悟語言表達的技巧,并通過表演拓展課文語言的內涵。(4)提問:松鼠還有別的朋友嗎?他們又是怎樣過冬的?鼓勵學生回憶從課外閱讀和大人口述中獲得的動物過冬的知識,大膽地表達出來,擴大知識視野,鍛煉創造性表達的能力。教學中應強化他們樂于表現的特點,對于他們表現出的開闊的視野與有表現力的語言表達,要適時肯定和鼓勵引導互相悅納。
當然,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智力發育水平限制以及閱歷有限,加之漢語的博大精深,許多文字是低年級學生所理解不了的。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充分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簡單能夠被學生接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使用簡單的語言,使用小學生所管用的語言與方法來進行授課活動。小學學生多習慣于形象思維,所以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個性化,要通俗易懂、淺顯容易。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啟蒙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Enlightens in the Primary Stage
JIANG Yiju
(Fujian Liancheng Gech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Fujian 366200)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a subject about words and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speech, writing and other skills of training.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s star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good language enlightenment pupil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and skil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future language learning and sk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nlightenm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literacy, writing, reading, expression can be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train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s; effectiveness
小學一、二年級是義務教育的起始階段,這個階段教育啟蒙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長久發展。語文是培養人類表達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大地位,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育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一定的識字、寫字、閱讀以及口語表達等多方面的基本表達基礎,為教育的持續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啟蒙教師,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語文啟蒙的相關工作進行簡要探討,提出個人的見解。
1 要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心理、生理發展都處在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們來說,很難主動認識某些學科的重要性,并進行主動學習,因而,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好準備工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喜愛授課教師??茖W研究表明,人們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親睞的人們的觀點及行為,尤其是小朋友,他們沒有善惡之分,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因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日里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主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想事情,獲得學生的信任;同時還要,積極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贏得學生的信賴。其次,要做好準備工作,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最明顯的特點是貪玩、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這些特性,加強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利用有效的教學導入方法,在開展教學之前利用情境教學法,創造有效的教學情境,牢牢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并適時提出問題:“你覺得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色美嗎?美在哪兒呢?那你們知道作者覺得這些景色美在哪兒嗎?”以此逐步引導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
首先,要加強識字教學技巧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識字成效。小學生處在人生起步的初步階段,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師的引導。識字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是由于對漢字知識過于生疏,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的意識能力發展尚不足夠,存在理解上的恐懼感,因而教師要積極加強識字技巧的教學,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心理障礙。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以及發展特點的特殊性,在技巧上,我們可以采用他們平時較熟悉的故事識字法,口訣識字法等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認識 “林”、“森”兩個字時,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漢字的結構以及 這兩個字之間的關系,編口訣“兩木為林,三木為森,多木為森林”,以引導學生識字,并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
其次,識字要密切聯系生活。學習的渠道是多樣化的,因而教師應多從身邊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加強漢字的學習。如學校里的宣傳欄、超市里的商品便簽等,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尋找學習的資源,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多方面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鍛煉。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識字競賽,來檢驗學生的識字成果,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
3 加強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
首先,要鼓勵學生學習寫字,寫好字。對于小學生來說,練習寫字是一個很痛苦、枯燥的過程,再加上他們的自控力較弱,因而,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勵、激勵學生主動練習寫字,寫好字。由于大多數小學生都愛聽故事,因而,教師在進行漢字書寫教學時,可以采取適當的故事教學法來激勵學生。如介紹大書法家王羲之苦練書法,最終將池水都染成墨色,并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的例子,以此為學生們樹立榜樣,并激勵學生堅持練習寫字,寫好字。
其次,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正確的寫字方法能減少學生在學習書寫過程中的負擔和壓力,因而,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腰立直,左手扶紙張,右手拿筆,握筆時,要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指緊握,同時還可以利用教學掛圖、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摩正確的寫字姿勢和握筆方式,務必培育每個學生的書寫習慣。
4 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
閱讀是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一、二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能讓學生讀懂基本的日常生活會話、簡單的唐詩宋詞,并能夠從閱讀中有所悟,有所抒發和表達。
首先,教師要通過故事、圖案引導學生有效閱讀。一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能力上處于初級階段,因而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由于這些學生偏愛游戲、故事等活動,因此,教師可以有效結合生活中的小游戲、小故事以及動畫片等學生熟悉而且熱愛的事物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如利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劇本,讓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彩,不僅能有效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培養。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學與思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多問為什么。如在教學《特殊的考試》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說這場考試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小白兔為什么被錄取了?”“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以此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識探索能力。
5 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入學,存在說話不完整,語序不對等諸多問題,因而,作為語文啟蒙教師,一定要竭力糾正學生的問題,讓學生會說話。
首先教師要有效利用課堂教學,鍛煉學生說話能力。一年級的口語課堂教學主要以發音、說簡單的會話為準,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抓好學生的發音問題。如很多學生說翅(chi)膀,容易說成“ci膀”,教師加大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用翅膀造句,不斷糾正學生的發音,同時也加強了會話能力鍛煉。
其次,結合學生的生活加強鍛煉。口語交際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資源,并利用資源。如在進行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中,可以借助學生們都熱愛的動畫片《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讓學生們抽選自己喜歡的章節,闡述劇情,能有效鍛煉學生言語組織能力的條理性,同時也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
一、二年級語文是整個語文教育體系的基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把握。在教學中根據實際需求,對教學內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從多方面對學生的能力加強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收獲學習的樂趣,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實現語文啟蒙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東莉.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探討[J].創新教育,2012(20).
[2] 劉文娟.論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策略[J].教學研究,2012(6).
幼兒對生動、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這是幼兒年齡特征的充分體現。一些靜態的、比較抽象的、離幼兒生活經驗較遠的民族繪本可以采取動態的教學形式,將幼兒真正地帶入民族文化的世界中來。課例:繪本《元宵節的故事》講述的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的由來,以及一些流傳下來的習俗,繪本中圖文并茂地描繪了舞龍燈、踩高蹺、猜燈謎等節日里熱鬧的場景,但僅憑幼兒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的畫面,很難對這個傳統的節日有深刻的感受,從而達不到最佳的效果。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在家長互動中帶他們真正地到生活中去體驗,去賞燈、猜燈謎、做元宵,幼兒倍感新奇與興奮,幼兒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幼兒的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中,感受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這種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活動形式不僅使幼兒直接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同時也使幼兒身臨其境地體驗到繪本中所表達出的傳統文化的意境,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
2.聲情演繹,理解民族文化的藝術
繪本中的語言生動、優美又富有童趣,教師在演繹之前要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緒情感,是明快開朗、活潑有趣,是娓娓道來、令人回味,還是輕松愉快、詼諧風趣。教師對繪本的演繹是對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這種真實的投入,是幫助幼兒有效接受、理解作品的一種重要方法。課例:《團圓》講的是過年時發生的故事。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要過年了,爸爸從遠方回家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可是,很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聚之后又是長長的離別,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溫情而樸實的語言洋溢著幸福的氣息。當我們被各種繽紛的詞匯環繞著,爭先把最華麗的語言傾訴出來的時候,這一種發自內心的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卻最能打動人。故事中小女孩的情緒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在教學中抓住這根情感主線,把過年時與爸爸幸福的團聚和離別后想念與期盼的心情用內心情感的語言傳遞給幼兒,使幼兒深刻地理解年對中國人的深遠意義。
3.創設空間,體驗民族文化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