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啟蒙文學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四川重慶“抗戰”時期的中心地位的確立
“五四”時期,川籍作家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在國內到處奔波,對四川的文學期刊關注不夠,四川文學期刊影響不廣。北京、上海作為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五四”的啟蒙思想輻射到其它中小城市,四川的報業作出了回應,而四川期刊文學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深廣度卻大為遜色。
抗戰時期四川為什么會出現文學期刊繁榮乃至一時成了全國文藝的中心?梳理起來,就會發現一個鮮活的事實,因戰爭原因,大城市北平、上海紛紛成為日本軍攻擊的重要城市,大批文藝工作者逼迫離開,來到四川重慶,期刊也被迫遷往重慶。于是,重慶的文藝雜志如雨后春筍般地迅速增長起來。如:《文藝月報》、《文藝先鋒》、《文藝陣地》、《文藝青年》、《文學》、《文學月報》等。四川重慶成為臨時的文化中心。隨著作家遷徙,文藝組織、刊物、高校也同時從上海、北京兩地向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遷移。標志重慶在40年代開始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中心。
二、現代四川期刊在抗戰文學與時代潮流中漫游
抗戰以后的重慶,文學期刊的啟蒙被救亡的主題壓倒。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報告文學皆進行抗日的宣傳。還對抗戰文藝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整個抗戰文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1.自由寬松的獨特審美。時期,形成了獨特的“渝派文學”特質。“‘渝派文學’正由于其生存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顯示出與前兩個十年所不同的審美取向和風格特征。作家自身經歷著凄慘苦難的生活,往往對筆下人物的不幸遭遇注入無限的悲憫。‘悲’到讓人透心涼,作品也盡顯‘悲涼’的美學風格。對人的現實生存的關注,作品所體現出的悲憫人道情懷和悲涼美學風格,正是渝派文學獨特的審美取向和創作風格”。集中展示了中國20世紀文學的實績和成就。作家們滿懷深沉真摯的愛,以文人的自由,去表現認定的獨特的審美選擇。在作品中捕捉并傳達那些最感人心靈的悲憤情緒,構成底蘊深厚的抗戰文藝,成為當時文化的載體和民族心理探析的杰作。
2.“救亡”與“啟蒙”是時代主題。“五四”時期,文學啟蒙的目的“重在國民性的改造,從而最后改變中國的政局和社會面貌,這恰好說明它仍未脫離‘以天下為己任’的憤世憂國的文化傳統;相反,倒是在更深刻的悖論中顯現了文學啟蒙中現代化主題的內在復雜性和現代性”。“五四”文學革命乃至抗戰爆發前的各種文學思潮,著重強調的是文學與社會改造的密切聯系,文學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思想啟蒙作用。尤其關注個人生存的“危機”,文學啟蒙的對象集中于下層社會,把喚起大多數下層人民的覺醒作為文學的基本任務。依然保持著改造國民靈魂的內涵。而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國統區的重慶,因期刊紛紛遷至此,再加之大批作家流亡到此,故四川期刊文學發生了重要變革,肩負起民族救亡和民眾啟蒙的雙重使命。當時的一些文學期刊形式多樣,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文學想驚醒沉睡的國人的巨大沖擊力。文章的標題,常直奔主題,作者想通過血和淚的書寫,參軍抗戰的精神謳歌,傳達出一種不屈的中國魂。這些文字以通俗化的語言對抗戰進行了宣傳,起到了啟蒙和民族救亡的雙重使命。抗戰文化與現代啟蒙文化構成了四川期刊文學的空間,這是中國“救亡”與“啟蒙”大時代主題的映現。重慶抗戰文學的重要成就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把救亡與啟蒙結合在一起,繼承“五四”傳統,發揚光大。
3.抗戰情結的抒寫。現代四川期刊因表現抗戰文學而獨樹一幟,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色彩,作家們努力開掘的抗戰人物和故事所蘊藏的思想內涵,向讀者傳達一種感奮的力量,其愛國的情結引發共鳴,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社會的根本精神和文化風貌,從而獲得獨立的美學品格。有關、有關民族精神的題材就構成了現代四川期刊抗戰文學的主要部分。
現代四川期刊與抗戰文學情結,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最輝煌的一頁,譜寫了時代的最強音,實現了特定歷史時期四川期刊文學審美創造價值,高揚了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
[本論文是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啟蒙、救亡與民族關系――現代四川文學與期刊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07Sd1103)。]
參考文獻:
[1]司馬長:《中國新文學史》(下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3。
[2]李 怡:《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
【關鍵詞】現代文學;西方化;民族化;新方向
一、中國現代文學向世界化發展
中國現代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代,在新時期以來走向更加穩健成熟的方向。我國現代文學在文學研究界公認的發展基本脈絡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可以說每種思想潮流都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祖籍,而現代文學汲取了浪漫主義的一些特征,并將現代主義相融合,與其中的一些特征相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學體裁的基礎上形成了富有獨特特征的以現實主義為支撐的中國現代文學。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拉開了現代文學發展的序幕,這一時期的文學號召是以“白話文”為外在特征的。首先,這一時期的文學是以啟蒙主義為內在精神特征。這一時期的文藝界倡導全面實行白話文,否定一切傳統模式。這一時期的文藝理論中,除了反對傳統士大夫的傳統觀念,更是反對他們的創作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在小說創作過程中,人們已經不再熱衷于章回體小說,轉而進行西方化的短篇小說創作。西方翻譯作品亦是數不甚數。這一時期的文藝界運用西方作品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對當時的社會予以批判。他們以相關作品為工具對人們實行啟蒙教育。
其次,隨著社會以及文藝理論的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的西方化更為深入,由初期的單純模仿轉入后期相關觀念的繼承與發展。文學西方化的浪潮再次出現時,比起前期更甚,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不在滿足于外在形式的模式,而是在內在精神方面對文學的現代化進行探討。文學作品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通過作品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問題,通過深入探索人物內心表現人性的復雜性。文學創作過程中不再盲目模仿西方創作手法,同時也不再盲目拒絕傳統文化。從表面看這一時期的文學西方化有所減輕,而從其內在審視會發現,此時西方化更為嚴重。可以說西方化過于深入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也影響著當今社會對那時文化的解讀。
第三,對話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力量之一,中國現代文學一直保持著中外的對話方式,當我國開始的時候,以泰戈爾為首的外國文學家借著諾貝爾文學獎走向世界的舞臺。這讓中國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有著更加深厚的緣分。泰戈爾與中國現代作家有著類似的社會與文化背景,并且受到類似文學思潮的影響,都面臨著傳統話語形式向現代的復調語言形式的轉變,因此兩者的深度對話形成了當時的發展方向。當時我國在五四時期成立了最早的文學研究會,是當時最大的文學研究性社團,主要成員有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謝冰心等人,他們通過討論而提出了“為人生”的文學主張,也因此形成了中國現代詩學的“人生派”,并發表與評論了當時以泰戈爾為首的外國文學巨匠。創造社也是五四時期的影響力較大的文學社團,它的發起人是郭沫若,他的以“為藝術”的文學主張在當時中國文學界也樹立了獨特的文學方向。他遵從泰戈爾的:“心靈是從自然中聚集起來,而文學是從心靈中聚集起來的。為了把心靈的感受揭示出來,特別需要創造力量。”強調了文學的主體性與創造性。
二、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中的民族化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過程中,西方化是文學發展的主流,而民族化亦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現代文學界在探索西方化的過程中,漸漸發現只有從本土出發才可以更深入的發展西方化。創作者們在推廣西方化的同時也進行了相關民族化探索。首先形式民族化,重點反映在詩歌創作過程中。現代白話詩歌的創作過程中,不論是題材還是形式,大多都是來自于民間生活以及相關歌謠。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積極突出與傳統詩歌所不同的地方,重在表現地方味。不僅如此,詩人還通過刻畫民間生活群體進行祖國出路的深刻思索。在創作過程中,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極具民族化。其次是作品創作精神民族化。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深入民間,進行民間精神探索。魯迅在刻畫鄉村氣息生活的同時,深刻拷問國民性。另一部分的創作者則試圖深入民間文化吸取創作的養分。這些創作者強調作品中應該保存中國的民族特質,以有利于中國文化的長遠發展。不難看出,這樣的作品中的民族化只是在內容上進行了本土化,其精神實質仍然是啟蒙思想所引導的西方化。
我們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化是不斷發展深入的。西方化的過程中,相關創作者指出應該向西方學習。而深入發展的民族化則強調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源頭在中國傳統中,在中國民間文學中。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現代文學民族化的過程并不是要建立封閉區,將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隔離開來。而是強調在創作過程中突出中國傳統特色,用傳統以及民間的精神養料幫助中國文學朝著更為長遠的道路發展。
三、促進中國文學世界化的發展
在促進中國文學發展進程中,不論是西方化觀點還是民族化觀點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我們應該從這種二元式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建立整體發展的世界化文學模式。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文學不存在階級性,它是重在反映人類審美觀念以及審美趣味。文學的發展不是為了保護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去反對另一部分人。同時,文學也不是為了體現某一部分人的價值觀而去否定另一部分人的精神實質。由于世界性的存在,相關文學必定存在一定的沖突,這種沖突的是各種文學自身個性的體現。需要做到的不是無視這些沖突或是加劇相關沖突,而是應該正視它肯定它的存在。
其次,建立世界性文化的基礎是各種文化間的對話。在促進文化長遠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片面的肯定或可定某一種文化意識,應該在文化對話中揚長避短,促進文化的共同發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動力既不是簡單的西方化,也不是死板的傳統化,而是加入創新的因素建立獨特的藝術形式與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可以運用整體化的眼光,促進中國文化世界化的發展。
【考情分析】
[ht6]年份題型考點
2010年選擇題儒學社會地位的提高
2010年選擇題宋明理學
2011年選擇題儒、道、佛出現融合趨勢
2011年選擇題古代中國文人畫的特征
2012年選擇題諸子百家的思想
2012年選擇題明清時期儒學的發展
2012年選擇題古代中國文學的時代特征
從近三年新課程地區的高考試題看,本專題主要考查的內容是儒家思想的內容及其發展演變,尤其是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階段本文由收集整理性特征,更是考查的重點。這突出說明新課改形勢下高考依然注重對主干知識的考查。第一,對于“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要考查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兼顧其他學派的思想,對東西方思想進行橫向比較。學生復習時應注意掌握儒家及其他學派的思想內容,并能靈活運用;從縱向和橫向比較中外思想家的主張。第二,對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重點考查董仲舒儒學的內容及影響,學生復習時仍要以此為重點。第三,對于宋明理學,主要考查理學代表人物的思想內容,學生復習時要對理學產生的背景和影響加以關注。第四,對于明清之際活躍的進步思潮,對李贄的思想考查較多。學生復習時仍要重視這一點,對其他思想家的思想要稍加注意。總之,思想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在強調以文明史觀審視歷史的今天,本專題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復習時應高度重視。
關鍵詞:德國詩學;浪漫派;話語形態;社會功用
1.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的話語形態
詩學內容較為廣泛,涉及到詩文、散文、小說等多個方面,是文學理論內容的一種體現。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中對詩學中的文學理論進行了對應分析,將各項浪漫派文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統化、規范化的早期浪漫派詩學體系。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的話語形態主要來源于亞里士多德《詩學》中的研究內容。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作品中詩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還是一種話語表現形式,人們可以通過其詩學內容完成對話語的理解和研究。這種話語形態不僅可以體現詩學創作所表達的中心內容,還可以展現詩學創作中的經驗及理論。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作品具有典型的敘事特征,主要以研究敘事類詩的規律為主,通過對其普遍規律的分析完成詩學話語形式的劃分,形成了不同的詩學話語形態。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話語形態研究過程中將重心放在了詩學語言上及詩學技巧上,從詩學話語形態內容出發形成了對應的藝術特征形式。該話語形態對詩學內部特征進行了充分挖掘,以浪漫主義為核心,形成了對應的早期浪漫派詩學語言、結構、技巧等,為德國浪漫主義詩學體系的發展創建了良好的知識系統。在上述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話語形態內容下,德國浪漫主義詩學形成了普遍性、真理性的內容結構體系,其詩學框架得到非常好的規范,為后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在對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的話語形態進行研究時我們可以從《詩學》內容出發,借助《詩學》中的話語形態結構實現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話語形態的對比和分析。該過程中要首先確定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的基本結構,依照自然學內容對詩學規律進行闡述,從而確定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框架,依照框架形成具體詩學分層。其次要確定詩學的“種差”。依照詩學媒介、對象及方式對詩學話語形態內容進行分析,確定詩所想表達的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效果,形成對應的詩學維度,確定詩學話語形態的形式及本質。最后,要確定對應的詩學關系,依照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中的層次結構及“種差”對詩學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尋找詩中話語形式的共性及異性。要依照上述內容明確詩學話語形式對表達效果的作用,確定話語形式的價值,明確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話語形式的本質。
2.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的社會功用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在創作的過程中秉承詩化人生理念,將生命本體論內容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展現在了詩學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詩文體系。這種詩學并沒有特別嚴謹的結構,但其內容異常豐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浪漫主義風格。該詩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社會文學發展,為文學體系的構建及完善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并非單純為浪漫詩學,還包含著浪漫主義文學風格,是對人生的一種浪漫化、詩意化。這種詩學將藝術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消除了兩者之間的隔閡,對人生意境和詩學意境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可以充分展現人們的精神向往,以浪漫化手法完成詩學內容的豐富,將藝術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弗?施萊格爾在詩文學寫作的過程中就充分將浪漫主義元素融入到了詩歌中,他將一切詩意的東西靈活運用到詩歌中,形成了宏大的藝術體系,讓詩學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現。除此之外,諾瓦利斯也認為詩歌需要一種浪漫化的東西,要將浪漫化的質提升,給平凡的事物披上華美的外衣,從而是有限的東西向無限轉變,形成一種視覺和感覺上的未知。上述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對浪漫詩學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些思想下,浪漫詩學在生活的基礎上得到了非常大的豐富,生活的魅力和神奇得以充分展現,這種詩學思想使越來越多的人掙脫心靈的枷鎖,掙脫生活的桎梏,提升了藝術的作用。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統一,完成了從藝術環境下生活的蛻變,這種蛻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會進步,對社會發展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可以充分展現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通過浪漫化手法對審美進行救贖,實現審美與道德的融合。康德指出浪漫主義詩學是精神向往的體現,在上述體現的過程中審美價值觀可以得到充分展現,具有高度的美學救贖效益,加速了德國文學發展進程。在該過程中審美活動與浪漫主義詩學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統一的內容結構,人們可以從詩學中充分感知人性美及藝術美,對審美觀念的培養和糾正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總結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是德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浪漫主義及審美救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德國文學的社會功用,大大改善了德國文學發展進程。在對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人們要把握好其話語形態,依照話語形態內容確定詩學體系中的藝術特色,深入挖掘詩學體系社會功用,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深化德國早期浪漫派詩學研究層次,提升其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寧. 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和神秘主義氣息的德國浪漫主義文學[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7:240.
[2] 王國豫,王夢穎. 德國早期浪漫派的生態倫理思想[J]. 倫理學研究,2013,03:50-54.
[關鍵詞]高職院校;消費文化語境;現代文學教育;困境
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人們對文學的審美價值觀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從而淡化了文學的意識形態,大行其道的卻是一些消費文化,如惡搞經典、戲說歷史、下半身寫作、美女作家和拜金主義。由于消費文化具有一定的欲望性特征,其明確的目的就是給讀者帶來感官上的快樂,因此不斷地減掉文學中的詩意、優美、崇高、偉大、情感和思想等。雖然也有一些文學作用,但從現代文學的現狀看,的確有著許多充滿著非議性的話題。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一是近年來的眾多文學作品遠離價值和意義,遠離詩意啟蒙,遠離人們的精神和心靈,遠離讀者的共同經驗;二是當代文學未積極對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提供有意義的、典型的文學文本。文學寫作更加趨向于庸俗化、肉身化、私語化和個人化,導致文學離讀者越來越遠。當代文學開始不再重視文學的自身規律,文學的詩性被完全抹殺,導致文學現代性未得到很好的發展,讀者無法在文學的審美能力及創造方面有良好的進步,文學藝術也不能滿足社會的正常需要。
一、文學教育困境
1.文學教育功利化
原本文學的功能涉及到多個方面,如“娛”、“怨”、“群”、“觀”、“興”等,不可置否的是隨著時代的改變,文學的功能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文學也曾作為政治教育、倫理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工具。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轉型,在當今娛樂文化、消費文化的語境當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文學的娛樂效果、產業規模及經濟效應。許多作者只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導致文化成為了一種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或者是人們更注重文化的“養眼”,而不是“養心”,其不再重視為讀者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升華精神和提升思想,更多的是注重文學的娛樂性和享受性,單純滿足個體的視覺沖擊或感官刺激。在文學的功能當中最受到人們肯定的應該是“詩意啟蒙”,由于“養心”是文學的主要旨趣,即為讀者增長知識、陶冶性情、升華精神、提升思想和滋潤心靈。這與高職院校現代文學的教育是一致的。因此,不可拋棄的是文學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及思想上的啟蒙。
2.文學教育知識化
現階段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中不再注重文學的審美性,卻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應試性;具有較弱的引導性和啟發性、較強的限制性和灌輸性;缺少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未充分發揮詩意啟蒙的效果和作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審美被作品的知識性教學完全替代。根據實際教學大綱的規定,文學教育的模式為開始、閱讀、分析、結束、復習。分析即分析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其包含的藝術特點,與之相適應的就是高職院校重視文學史的知識和文學知識。導致一些文學課和語文課成為了對文學信息及文學知識的技術性分析和灌輸,不具有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不能養成學生較好的人文素養和流暢的表達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不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對審美的認知,學生對文學史知識習慣于書籍,而忽略文學作品的內容。因此,改變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3.文學趣味庸俗化
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文化也逐漸趨于“媚俗化”,讀者不再重視經典文學作品的品讀,學校圖書館里被翻閱得最多的仍舊是一些通俗的文學讀物,人們也更加青睞于網絡閱讀,紙媒文學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媚俗、庸俗、低俗”內容。該種現象的發生并不是滿足當今大眾的文化口味,更多的是利益的驅使。比如盜版行業規模的壯大也是因為利益的驅使,這也說明了“把關人”的不嚴謹,甚至是完全缺席于一些重要的傳播渠道,導致很多受眾都受到此類“媚俗”文學的殘害,其中涉世未深的學生和青少年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不斷興起和蔓延的網絡低俗內容,嚴重影響著網絡文學的發展,嚴重干擾著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
4.文學需求萎縮化
近些年來,我國文學的現狀越來越呈現出消費低迷、需求萎縮的情形,導致該現狀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文學教育而言,也涉及許多因素:由于學校和家長對考試成績的重視,導致長期不讓孩子接受課本以外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受到較大的升學壓力,導致文學閱讀的比例大大降低。即便是在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作用也不再是單純的借閱圖書,更多的是復習、考研;在文學的眾多內容當中,詩歌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眾多語文考試當中都明確規定,作文內容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此類因素都影響著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的正常實施,不利于養成學生的文學能力、文學審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和文學閱讀習慣等。而隨著消費文化的逐漸興起,人們更加注重于現實功利,追求的不再是思想層面的滿足,而是欲望的滿足,導致高漲的物質消費熱情與人們對文學消費興趣形成一種巨大的反差。人們越來越不注重對文學的消費,在功利主義的膨脹之下,在物質欲望的擠壓之下,文學不再具有較好的生存空間。學習文學專業的學生,基本上也只是對文學史的學習,極少學生會去閱讀文學作品。除此之外,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習慣,文學也逐漸轉向為“觀看”,而不是“閱讀”。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若專注于碎片化、段子化和影像化的文學,而拋棄紙媒文學,將不利于文學教育的健康、良好發展。
5.文學教育邊緣化
隨著消費文化的興起,文學逐漸趨于邊緣化,因此高職院校現代文學教育也面臨著該種困境。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的影響:①在高職院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未足夠重視文學教育,校園文化中開始盛行時尚文化、流行文化、招聘文化和推銷文化等,未足夠重視傳統文化的建設,且學生不再追捧“校園詩人”和“校園作家”,文學社等團體也基本難以立足于眾多團體中;②學生們不再對文學充滿熱情,一些中文專業的學生甚至也只有極少數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他專業的學生雖然有一些對文學較為喜愛的,但是與從前喜愛文學的學生數量相比卻是大不如前;③文學閱讀的萎縮,曾經學生們在圖書館借閱最多的文學作品就是中外文學經典作品,如今卻是流行性小說獨占鰲頭,相較于紙質經典文學作品而言,學生更感興趣影視及網絡游戲;④近年來,高等院校并未足夠重視現代文學教育工作,許多高職院校在經費投入、招生就業、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專業建設等方面更注重建設應用性較強的專業。
二、對策建議
1.開展以人為本的現代文學教育
消費語境下,通俗文學讀物之所以一再擠占經典文學作品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通俗文學讀物更加重視學生實際的情感需求。因此高職院校的現代文學教育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握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學習情況,轉變傳統的文學教育觀念,對當代高職學生內心的體會和感受予以尊重。現代文學教師應該與學生進行深入地溝通,篩選出具有較高思想和文學價值,同時又能夠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