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辯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準則對中期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理要求
中期財務報告準則規定,企業在中期如果發生了會計政策變更,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規定來處理,并按照規定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作相應的披露。其中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數;能合理確定時,采用未來適用法。如果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能夠合理確定的話,采用追溯調整法,除非國家規定了相關的會計處理,企業應當對根據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較會計報表最早期間的期初留存收益和這些會計報表的其他相關項目的數字進行追溯調整;同時,涉及本會計年度內會計政策變更以前各中期會計報表相關數字的,也應當予以調整,視同會計政策在整個會計年度和可比會計期間一貫采用。
筆者認為中期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理要點有以下幾點:
1.做調整分錄進行報表調整。
2.在報表附注中披露以下:
(1)對以前年度的累計影響;(2)對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響數;(3)對變更中期的影響數;(4)對年初至變更中期末的影響數;(5)對變更中期以前各中期的影響數;(6)在變更中期以后各中期的報表附注中披露對當前中期的影響數。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的影響數。
3.設特定賬戶區分中期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影響和以前中期影響。對以前年度累計影響數計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對以前中期影響計入“以前中期影響”,并以季度設置明細賬戶,以進行正確的區分。
二、中期會計政策變更業務處理建議
(一)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第一季度
如果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第一季度,企業除了會計政策變更的以前年度累計影響數之外,在會計報表列報方面,只需要根據變更后的會計政策編制第一季度和當年以后各季度的會計報表,并對要求提供以前年度比較會計報表最早期間的期初留存收益和這些報表的相關項目的數字作相應的調整。在會計報表附注的披露方面,應當披露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的累計影響數;對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響數;對當年第一季度損益的影響數。在當年第一季度之后的其他季度會計報表附注中,還應當披露第一季度發生的會計政策變更對當季度損益的影響,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損益的影響數。
例1:甲公司需要按季度編制季度中期財務報告。1999年12月購入設備一臺,投入使用,原價為90000元,凈殘值為0,預計使用年限為4 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2002年1月1日,公司根據形式判斷將原來的直線法改為年數總和法。假定公司所得稅率為33%,稅法允許的折舊方法為年數總和法。所得稅會計處理為納稅影響法。每年年末分別按照凈利潤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積和公益金。
1.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數,如下表:
2.甲企業應做如下調整分錄:
調整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8000
貸:累計折舊
1800
借:遞延稅款
59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940
結平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賬戶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206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調整盈余公積
12060
借:盈余公積
1809(12060×0.1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809(12060×0.15)
會計期間
直線法
年數總和法 所得稅差異 所得稅影響
稅后差異
2000年
22500
36000
13500
4455
9045
2001年第1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2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3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4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年初數 45000
63000
18000
5940
12060
2002年第1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2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3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4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合計數
67500
81000
13500
4455
9045
3.一季度會計報表列報。據中期財務報告規定,甲公司需在2002年第一季度中期報告中提供比較會計報表具體調整如下:2001年末資產負債表累計折舊調增18000元,遞延稅款借項調增5940元,未分配利潤調減10251元,盈余公積調減1809元。2001年第一季度利潤表中管理費用調增1125 元;利潤總額調減1125元;所得稅調減371.25元;凈利潤調減753.75元。
4.會計報表附注中會計政策變更說明。本公司設備原來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為了適應形勢變化,提供與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自2002年1月1日起,改為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此項會計變更已采用了追溯調整法,2001年比較會計報表的相關數字已經作了調整,此項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的累計影響數為12060元,其中該項會計政策變更對2001年年初留存收益調整減了9045元。2001年第一季度凈利潤調減753.75元,2001年全年凈利潤調減了3015元。該項會計政策變更使2002年第一季度利潤增加753.75元。
5.對以后編制季度報表的說明。在第二、三季度編制中期報告時,也要在報表附注中說明這對損益的影響。要求同前。
(二)政策變更發生在第一季度外的其他季度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其會計處理相對于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第一季度而言要復雜一些。報表調整及附注披露如前所述。這里重要的是要對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和以前中期影響加以區分,以便進行正確的會計處理。
比如,某在第三季度發生了會計政策變更。如果需要提比較報表的話,需要對上年度年初留存收益和上年度末資產負債表、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潤表和上年度年初至第三季度利潤表相關項目的數字進行調整。同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還需要對以前年度的累計影響數、上年年初留存收益影響數、上年度第三季度凈利潤影響數以及對本年度第三季度凈利潤的影響數、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凈利潤影響數和對本年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凈利潤的影響數分別作出披露。
例2:承[例1]資料,假設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即該公司從2002年7月1日起開始將直線法改為年數總和法,其他條件不變。甲公司業務處理如下:
1.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由于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所以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實際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的累計影響;另一部分是對本年度以前各中期的影響。由上例可知,公司2002年7月1日進行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年度累計影響數為12060 元;對2002年第一、二季度的影響數為753.75元、753.75元。
2.企業在2002年第三季度應做如下調整分錄:
(1)調整以前年度損益影響及稅金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8000
貸:累計折舊
18000
借:遞延稅款
594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5940
(2)調整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中期影響
借:累計折舊
2250
貸:以前中期損益影響-1季度
1125
以前中期損益影響-2季度
1125
借:以前中期損益影響-1季度
317.25
以前中期損益影響-2季度
317.25
貸:遞延稅款
742.50
(3)結平損益調整賬戶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2060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12060
借:以前中期損益調整-1季度
753.75
以前中期損益調整-2季度
753.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07.50
(4)調整盈余公積
借:盈余公積
1582.875[(12060-2×753.75)×1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1582.875[(12060-2×753.75)×15%]
3.第三季度財務報告中相關會計報表的列報。由于會計政策變更發生在第三季度,所以甲公司第三季度報告提供的會計報表中就應當對上年度末資產負債表、本年度第三季度末資產負債表的有關項目作出調整,對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潤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潤表及本年度第三季度利潤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潤表及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潤表的有關項目作出調整。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沿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其特點是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拓展,學科間知識的交叉越來越明顯,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弊端逐漸凸顯出來,如學科間知識的重復、銜接欠妥,人為地割裂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教學方法以教師灌輸為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達不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等。現今社會,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長,疾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運用切實可行的醫學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高素質的醫務人員,已是迫在眉睫。
高職臨床醫學學制為三年(包括臨床實習),在校學習醫學基礎課、臨床專業課的時間只有兩年,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到醫學理論知識的精華,培養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擺在每位高職臨床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且必須解決好的課題。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1969年提出,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互動式教學方法之一,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有利于教師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單純的傳授或進行面對面的傳達。以小組為基礎的PBL,便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技巧。學生作為知識研究的參與者,可以充分體會到通過努力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喜悅,更加享受學習過程,學習的積極性會不斷提高。該教學方式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是PBL案例的設計與編寫。在我院推行基礎醫學課程整合中PBL教學應用的基礎上,本文以消化系統為例,淺談基礎醫學整合課程PBL教學案例的設計與編寫。
一、PBL教學案例的設計
(一)設計原則
案例是PBL教學的關鍵載體。案例選擇的恰當與否,是PBL教學成功與否的必備條件。
1.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案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素質。案例可以是真實的臨床病例,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造,但要緊扣基礎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大?V,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順利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并能有效地進行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自然銜接。
2.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呈現社會熱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取學生身邊熟悉并感興趣的事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現在社會減肥成為了一種時尚。愛美女性小麗為了身材苗條,追求盛行的骨感美,進行節食,每日一餐,餓了就喝水,堅持一段時期后,體重確實下降了,但同時她在極度饑餓時會有心慌、頭暈、腿沒勁發軟的癥狀,最后甚至出現昏迷。為什么節食會使體重下降?為什么過度節食又對機體造成傷害?正確的減肥方法有哪些?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好奇心一下子就會被激發出來,滿懷解決這些問題的激情,愉快地學習食物在機體內正常的消化、吸收與調節過程,學習節食時血糖、脂類、蛋白質三者間的代謝聯系,實現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了解保證身體健康的減肥方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循序漸進。設計案例問題要注意與所學知識的有效銜接。我院臨床醫學專業招收的是高中畢業生,錄取分數普遍較低,總體上基礎薄弱,認知能力偏低。設計案例時,引入的問題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淺入深,使他們在已有知識層面通過查閱資料、小組間討論、歸納總結等過程,逐一解決問題,抽絲剝繭式地達到知識的延伸和升華,同時使學生享受到親自獲得勞動成果的快樂,增強“我能行”的自信心。循序漸進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躍躍欲試,自主探求知識。例如,患者男,37歲,以“規律性上腹痛兩年,加重一周”為訴入院,查體結果為上腹部劍突下偏左有壓痛,胃鏡檢查提示“胃竇部潰瘍”。經給予甲氰咪胍等制酸劑和氫氧化鋁凝膠等胃粘膜保護劑治療,癥狀逐漸緩解,6周后復查胃鏡見潰瘍已愈合。可就此病例提出問題,如介紹胃的組織定位及結構特點;胃潰瘍愈合過程中有哪些組織再生,哪些組織的再生屬完全再生,哪些是不完全再生;簡述用于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和給藥依據。通過親自參與、小組成員間的通力合作,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深深地體會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大大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設計方法:資深教師、臨床醫生、高年級學生共同參與
我院基礎醫學整合的相關學科教研室會抽調資深教師對本學科在消化系統涉及的教學內容和重難點、教學目標進行整理,匯總后收集針對性強的典型案例,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黃疸、脂肪肝、肝硬化、肝性腦病等,邀請與我院合作的醫院臨床醫生參與討論,重點突出病例的病癥、診斷及治療方法。案例確定后,分發給高年級在校生和臨床實習生分組討論,結合理論和臨床提出多組問題。教師和臨床醫生再經篩選歸納后,整理成完整的教學案例。例如,肝是人體的最大腺體,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在各種物質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中,都發揮著主要作用,被譽為“物質代謝中樞”和“人體化工廠”。因此,學生要掌握肝臟的組織定位、結構特點、在生物氧化和生物轉化中的作用、出現代謝異常時的病理特征、各種診斷指標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飲食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肝臟疾病在臨床中很常見,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肝性腦病等。
二、PBL教學案例的編寫
其實,中醫單純的辯證論治是不能真實地反應中醫學的本質。那么當我們去說中醫學的特征時,首先要明確是相對誰而言。凡說特征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東西。很明顯,我們講中醫學的特征,是相對西醫學而言,辨證論治是我們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論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現在我們只講異,不求同,甚至于揚言中西醫無法結合,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辨病論治不是西醫的專利,也是中醫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從中醫學的發展史,看辯病證治的重要性
1.1 中醫學雖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但臨床上從來就存在著“辯病施治”的方法。特別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之初,證候的概念尚未從疾病中分化出來,就是以“病”作為辯析目標的,治療也就依據病來施行。如《內經》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為治療靶點的;《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等著作也多以具體疾病作為治療目標,如以“常山截瘧”、“黃連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醫學在注重“辯證論治”的同時,也仍在運用辯病思維。如對肺癆、肺癰、腸癰、濕疹、瘧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蟲、絳蟲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辯病的思維。因此,中醫學的辯病思維與辯證思維是同時存在的,交織在一起而綜合運用的[1]。
1.2 中醫學從誕生便開始了辨病與辯證的結合。早在《黃帝內經》里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辯證。比如《咳論篇》、《痿論篇》等章,都是先說這種病,然后再去辯證。之后,在《傷寒雜病論》、《諸病源候論》等書,無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癥,病、癥、脈、證合參而治。以《金匱要略》各篇之題最能說明,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都是病名。
1.3 中醫辨病論治在之后的發展過程當中從未終止。茲舉倆例最能說明。其一,清初溫病大家余師愚在其《疫疹一得》書中,僅論及清瘟敗毒飲一個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藥即中病,鮮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復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臨床大家程國彭,在其《醫學心悟》一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述如何辯證傷寒。在太陽經癥條下,直言麻黃湯與桂枝湯辯證之繁瑣,療效之有限,辯證少有失誤則災害險生。乃自創加味香蘇散一方,說: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黃湯、桂枝湯)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實現了從辯證論治到辨病論治的一次飛躍。這是中醫走循證醫學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醫在與疾病“非典”的抗爭中,充分發揮了辯證論治的優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了辯證論治的優越,而在于對“非典”疾病的認知隨著辯證論治的進程而不斷深化,這同時也是“辯病”的認知過程。我們采用兩種方法相結合,我們的認知就愈趨深刻,我們的治療就更趨完善。
2 辯病用藥的優勢
2.1 在辯病用藥方面,每一種疾病都有其獨特的病理特點。因此,每一種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或治療大法。除證選用不同的藥物外,頭痛可適當地配合應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藥物;癃閉病按照“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應著于通利為主;遺尿應按照“固攝止遺”的原則去配伍組方。如腸癰一般可用大黃牡丹湯治之;如肺癆雖有肺陰虧損、陰虛火旺、氣陰耗損等不同病證,但感染癆蟲是其共同病因,補虛殺蟲是治療肺癆的根本原則,在抗癆殺蟲的基礎上再結合辯證,分別予以滋陰潤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諸法,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2 在臟腑辯證中:肺系病證主要按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肺主氣、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證主要按中焦氣機升降失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肺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脾主運化、升清降濁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證應按血脈運行障礙和神明失司之病機特點進行辯論治,還要結合心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心主血脈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證主要按肝氣疏泄不暢、肝陽升發太過、肝風內動等病機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肝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腎系病證主要按腎陰、腎陽不足特點進行辯證論治,還要結合腎系病的特點辯病用藥,以復腎主生長、發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辯病論治與辯證論治的關系
3.1 關于辯證論治與辯病論治的根本區別是什么?筆者以為,辯證論治的主要著眼點是放在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病理層次的本質的認識上的。一個病理層次就是一個證候,一個湯證是一個證候辯證論治的結果。辯病是對疾病的辯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立證候,一為確診疾病。辯病論治則是著眼于對疾病全方位的考察,從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質的聯系,把這個疾病和其他疾病區別開來,進而針對各種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治療。一般說來,辯病論治從對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確定“這一個”而非“另一個”,從一般性對癥治療到確立針對性極強的治療,是對疾病的認知階段。只有經歷了這個階段后,辯病論治才有了基礎,換句話說,辯病論治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基礎之上的。
3.2 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沒有層次上的高低之分。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其局限性。辯證論治雖然不能達到對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認知的層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療的方藥。然而,辯證論治對疾病發展過程中病理層次本質聯系的認識卻遠比辯病論治要深刻。從而,在針對疾病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治療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比辯病論治“優越”。辯證論治的又一個優勢是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對人類尚未認識的疾病,這在人類認識和戰勝疾病的過程中,其意義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醫內科臨證時既要辯證,亦要辯病。其中辯病論治,是認識和解決某一疾病過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對中醫辯證的必要和有益補充,有利于進一步對疾病性質的認識,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發展、轉歸[2]”。
總之,辯證論治和辯病論治只有相互為用,相互結合,才能不斷深化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和提高治療疾病的能力。中醫學是辨病論治和辯證論治的完美結合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因此要發揚中醫學的辯證論治的診療特色,要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提高辯證的準確率,必須堅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的診療思路。運用辯病思維來確定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運用辯證思維,根據該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辯析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其當時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理遣藥。此即通常所說的“以辯病為先,以辯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對某些難以確診的病證,可發揮辯證思維的優勢,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辯出證候,隨證施治[1]。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中醫護理;整體觀;辯證施護;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173-02
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伴隨著而來的誘發疾病因素也相應的增多,這在時刻威脅著人們身心健康的同時,也間接強化了人們養生保健意識。在醫療保健上,雖然目前有著多種護理方案可供選擇,不過中醫護理保健在我國人們群眾中擁有極高的認識度,事實上中醫護理以其獨特的優勢能夠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醫護理也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體現,在大眾中具有天然的接受性。然而,中醫護理在實際應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為更好地了解現代中醫護理特點及其在臨床中的價值,發現存在的制約因素并加以解決,筆者以其所在的縣級中醫藥為平臺進行了研究分析。
1 中醫護理的特點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歷史綿遠、內涵豐富,圍繞中醫延伸而來的中醫護理,就是遵循中醫藥理論體系,體現中醫辯證施護特點的護理理論和護理技術[2]。隨著中醫護理的發展,中醫護理逐漸朝著整體護理的方向發展,現代中醫護理技術在臨床和社會得到有效運用。國家《中醫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明確提出了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即以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為主線,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作用[2]。
與西醫不同,中醫護理充分滲透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其典型特點就是強調整體觀念,運用辯證施護思想與方法,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臟腑學說為基礎,融入了經絡學,借助刺激相關部位以調節氣血,激發重要器官功能來達到護理的目的[3]。具體來說,整體觀就是認為人是一個以臟腑、經絡、氣血為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同時突出了人體與自然界、社會的關系,迥異于西醫理念。所謂的辯證施護就是運用四診法、中醫八綱辨證法制定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護理方案。
1.1 整體觀: 中國哲學強調“牽一發而動全身”、“天人合一”,以此為基礎衍生而出的整體觀對中醫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護理繼承和發展了整體觀念,使整體觀思維很好地融入了實際應用。簡單而言,整體觀就是追求統一性,講究完整性,這里的“一體觀”反映到人上,就是人體自身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和諧一體(天人合一體現)。中醫認為,人體本就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人體各個組成部分間在構架上是不可分隔開來的,各個功能互為己用、互相協調,同樣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的。在擴延到人與外界自然上,人與自然換就也是一體的,互相影響的,人體機能變化受自然界影響,自然界變遷亦會潛移默化地滲入人的生理病理變化中去,人必須與自然界保持平衡,即人內外環境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大的整體性,這一整體觀思維深深地滲入在生理、病理、辨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4]。
1.2 辯證施護理念: 中醫診斷“望、聞、問、切”滲透著辨證哲學思想,沿著這種思維和方法論,中醫護理區別于西醫護理的重要一點就是要觀察患者自覺癥狀和臨床表現來分析、辨別、認識疾病的癥候。中醫作為的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侯。施護就是依據辨證而來的結論來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由此可以看出,辯證施護理念,辨證是基礎和參考,依照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正護反護、因人、因時、因人制宜等手段和方法來實施對癥護理,而施護效果則可用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2 中醫護理特點在臨床中的應用
2.1 整體觀在臨床中醫護理中的應用: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養”,強調的就是一方面對癥治療,另一方面同時還要有穩定舒暢的情志、情緒和情感,合理安排飲食并加強適量的功能訓練,以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中醫護理整體觀念核心是保證患者得到全面、系統的護理。中醫護理整體觀與辨證觀融合發展出了整體辨證施護理念,形成了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整體辨證施護特色,如以發熱為例,外感發熱邪氣僅在衛分,治療上采取解表,護理上需避風保暖,服藥后加盞衣被,取微汗降溫;而中暑引起的發熱邪氣已入氣營,高熱、口渴等癥狀突出,此時護理上應以及時降溫為主,解暑消熱。因此亦可看出,整體辯證施護將整體觀和辨證思維融入到護理中,有助于增強護理針對性和效果。
2.2 辨證在臨床中醫護理中的應用: 由于目前人類疾病的多因素、多種類等特點,在中醫的護理中僅僅采取整體性還遠不行,結合辯證觀施護十分必要。辯證觀在中醫護理中應用價值突出,如對慣性胃痛患者,臨床上的中醫護理是會根據具體的病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對寒性刺激引起的胃痛,中醫護理上一般會采取局部溫熱給患者驅寒止痛;若系情緒不穩、情志不舒所致胃痛,中醫護理中應該采取移情、疏導等心理干預療法來消除患者的精神壓力,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中的整體觀和辨證思維是中醫護理的典型特點,中醫護理臨床應用圍繞整體觀和辨證觀來開展。隨著中醫護理技術的深入發展,朝著現代化和綜合化方向發展,在豐富了臨床護理方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在實際運用中善于發現缺陷并加以完善,不斷推動中醫護理技術與時俱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萬淑榮,譚燕.淺談中醫護理的特點[J].中國護理管理,2010,13(07):65-67
[2]黑蓮芝,李琛,張慧靜,等.論整體護理與中醫理論的內涵統一性[J].實用護理雜志,2010,18(1):53-55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關鍵詞: 哲學原理;中醫現代化;探討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時代的興起,人類思想觀念的更新,現代人類受諸多因素的干擾,出現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自身的健康似乎是為藥是治,甚至有些業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棄了中醫的理論,而跟著感覺走去了,實際上是違背了中醫的內涵,違背了中醫的特點―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也就是違背了科學。
1中醫科學原理
中醫作為一門學科,它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理論體系受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陰陽五行是物質的,是中醫的基礎,它把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精、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機能,用陰陽屬性來概括,用五行來歸類,并利用陰陽矛盾的相互制約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規律,采用自然界的藥物來糾正人體陰陽這一對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陰陽學說陰陽對立觀念思想的起源,是來自男女不同性別這一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陰陽思想的產生和流傳在傳說中比較早遠。陰陽的本體含義不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萬物剛柔動靜運動變化現象性質功能屬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學思想觀念中,陰陽是引起事物發生變革,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的無形機能和物質勢力。陰陽的無形有功的陰陽勢能效應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場、磁力場的勢能效應一樣,雖然不具有實物性,但卻具有被人感知的勢能效應。陰陽的對立統一,是維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斷平衡發展,產生積極成果的根本保證。在這廣泛原則的基礎上,中醫學建立了以陰陽學說為指導思想的中醫學理論。
1.2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勢能性質分類規定,對天地萬物進行總體歸納的一種系統的歸納方法。它把世界萬物一系列特有的歸納概念,通過系統的邏輯論證,將世界上千差萬別,形殊類異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屬性,分門別類梳出條理,分類標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屬性及五行物質勢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質和相互間的生克制化聯系,指導人們用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深入認識自然界各類物質勢能和人體生理機能在維持整體動態平衡的關系中,各個系統環節生克制化發生和發展的基本趨勢,解決矛盾時,針對矛盾的主要性質“對癥下藥”,用鑰鎖關系找到正確處理矛盾的方法。中醫學理論的科學原理,是把陰陽氣血津液,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風寒署濕燥火,寒熱溫涼,升降沉浮辯證的高度統一。
2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研究,就是以中醫整體觀將相互關聯的、現代生物醫學對物質的單一的、靜態的認識,用世界公認的“系統論”的動態觀、層次觀,使之整體綜合化,再加以整體“八綱”認別,就成了中醫核心理論總率下的中醫現代化了。
2.1 中醫現代化研究指導方向離不開中醫的“整體觀念”我們用諸如哲學、邏輯學、唯物論、信息學等科學的觀點研究現代化的中醫,將“中醫現代化”方向路線選擇為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念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首先,人體自身是一個閉合的完整的體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遵循中醫的整體觀,是中醫現代化研究在人體生理和病理方面體現人體的一致性的體現。中醫的的整體觀體現在中醫的現代研究方面具體方略是“四診八綱”,“四診八綱”是我國中醫最早的核心理論基礎,現代醫學的一切檢查、監測方法和器械都是望、聞、問、切四診的延伸。而人體疾病的病證概括又離不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中醫現代化革新,也無不遵循中醫或者祖國醫學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我們知道哲學中的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所以歷代許多醫家絞盡腦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質組成的,但由于當時自然科學條件的限制,顯微鏡都沒有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質基礎發展中醫藥之路。從唯物論、系統論、物質基礎理論來研究,這些理論研究認為:人的任何系統、器官、分子、細胞、基因、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和單一物質基礎是不可分離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物質單一基礎,沒有整體,它是極不完善的,就像現代生物醫學,對許多多發病、綜合癥、復合病癥、器質性病變不能治療。整體觀不但具備了系統論的動態性、層次性,整體性三性,還具有“系統論”沒有的“四診八綱”;只有增加了這四個字,中醫才能順利的走向現代化。反之,如果整體不知是什么物質組成的,整體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邏輯,我們必須知道整體是由那些物質組成,相互缺一不可。從邏輯學、唯物論,整體全息觀、天人合一觀,系統論說,整體與物質基礎是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