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影像技術實習小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優點①該教材的編寫遵循專業培養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方針。內容以各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線,高度概括、深入淺出,教師易教,學生易懂,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水平。②在文字的基礎上合理配用插圖、照片,所選病例典型,圖像清晰,便于學生學習、理解記憶。③教材各系統先后順序安排恰當,框架結構合理。
1.2缺點①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以X線、CT表現為主,MRI表現內容偏少,尤其是一些MRI檢查有優勢的部位,比如:女性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②疾病鑒別診斷部分過于籠統,條理欠清晰,不便于學生對疾病影像鑒別診斷的學習。③教材中有些內容過于陳舊,與臨床嚴重脫節。
1.3適用人群本教材適合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專科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進行了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與《影像影像診斷學》相關的醫學基礎課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及自學能力。
2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課程設置
大一階段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疾病概要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學好《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前提。只有具備了非常扎實的大體解剖和斷層解剖的知識,影像專業人員才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影像學解剖,才有可能正確地鑒別和區分正常、異常或變異;正確地理解影像學解剖的特征,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得到正確的影像診斷結果。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感到學生對前階段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特別是斷層解剖學部分,因為,CT和MRI圖像是以斷層解剖學為基礎的。由于學時有限,影像診斷老師不可能在課上詳細講解斷層解剖知識,導致學生對CT和MRI的學習只能處于了解的層次,難以深入,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
3.1打牢基礎對影像技術專業的新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時,教師就引導他們注重大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啟發式、案例式、問題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造學生樂意接受的課堂氛圍。課堂授課以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和鑒別診斷為主。教師每次課前向學生明確本次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學習;課后及時小結,布置復習、預習作業,便于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對一些少見病,疑難病及臨床已不具備優勢的檢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統的X線檢查,可作刪減或指導學生自學。
3.3原理和臨床表現相互聯系引導學生以病理改變聯系影像表現,各種醫學影像成像的內容無外乎是器官組織的密度、回聲、信號強度的改變,當然還包括血流的改變。比如肺部滲出性病變的病理改變是由于肺泡腔內的氣體被血管滲出的液體或細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內含空氣,在X線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現為低密度影;液體或細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氣體,所以肺部滲出性病變在X線和CT片上表現為邊緣模糊的較高密度影。教師將病理基礎與所見影像表現有機地聯系,采用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4注重影像的學習《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以圖像的方式顯示人體內部結構的形態和功能信息,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本課程的最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閱片,所以課堂教學應盡量使用多媒體,通過圖文并茂、試聽同步的教學課件,生動、直觀、形象的典型病例圖片,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疾病影像表現的觀察記憶。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節約大量的板書和繪圖時間,使講解更透徹。
1床邊教學的內涵
床邊教學(bedsideteaching)就是臨床醫師結合病例在病床旁邊的講解教學,是醫學生將所學的醫學理論知識,在臨床老師的指導下用于臨床,理論聯系實踐,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床邊教學是強調以臨床帶教老師為主導,醫學實習生為主體,患者為中心的臨床教學。據文獻記載,法國內科醫師Sylvius(1614-1672年)是最早在醫學教育中應用床邊教學的學者。在每天的查房中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提問學生,講授醫學知識并闡述自己的臨床思維。到了近代,著名的加拿大醫學家WilliamOsler(1849-1920年)進一步強調了床邊教學的重要性,他呼吁:“Noteachingwithoutapatientforatext,andthebestisthattaughtbythepatienthimself”[1](最好的學習是通過病人來教而不是沒有病人的教科書)。床邊教學在培養醫學生采集病史、體格檢查、臨床思維、醫患溝通技巧等方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直以來是世界各國醫學院校對實習醫生和低年資住院醫師實行的重要教學方法,備受推崇。
2實行床邊教學的必要性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來源于臨床實踐,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臨床教學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在與患者接觸、詢問病史和體檢中,醫師頭腦里產生知覺和表象并形成診斷假設之后,通過體檢、實驗室檢查及閱讀X線片等應證或假設,這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課堂教學,在時間和形式上容易出現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許多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平時考試成績很好,但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很差。病房是培養醫學實習生的最好課堂,床邊教學是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為使廣大實習醫生盡早地從學生式思維模式轉向醫生式思維模式,將書本知識靈活地應用于臨床實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將床邊教學提升到與課堂教學同等的地位[2]。
3床邊教學的模式及內容
為使實習醫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地運用于臨床診療,更快地建立臨床思維模式,就必須抓好床邊教學,豐富床邊教學的內容,提高床邊教學的質量。以下是我們在床邊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方法和體會。
3.1嚴格實行“主治醫師負責制”,落實實習醫生參加值班和晨會交班為加強骨科室實習生教學管理,科室由一名高級職稱的醫師擔任教研室負責人,在科主任的領導下全面負責臨床實習教學。實習生進入骨科后,科室明確“主治醫師負責制”,每一位實習生具體落實給一位主治醫師,該實習生的教學具體組織由這位主治醫師負責,或指派本組高年資的住院醫師帶教,而日常工作中的教學由主治醫師本人具體負責講授、檢查并參與最后的考核。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參加科室日常診療工作,并由科室統一安排,跟隨帶教老師參加24h值班。通過值班,實習生可以與帶教老師一道,處理急診患者,參與危重患者搶救,學會動態地觀察病區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遇及急診手術,盡可能安排實習生上臺,教會他們如何洗手、穿手術衣以及消毒、鋪單,如何進行正確的外科清創術。對于常見的骨牽引、骨折手技復位、石膏外固定術,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避免醫療差錯和糾紛的發生[3]。晨會交班由實習同學交接科內患者情況。通過書寫交班記錄,使實習同學熟悉了臨床科室每日交班的內容和形式,并提高了他們醫學術語的表達能力。
3.2結合骨科臨床案例,提高實習生醫德修養醫德醫風是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的要求,良好的醫德醫風是依靠帶教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實習生的嚴格訓練而建立起來的。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帶教老師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因此,帶教老師的道德情操、氣質、品格都將直接影響實習同學[4]。為了培養實習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我們要求帶教老師通過床邊教學加強對實習同學的醫德醫風教育,即帶教老師從遵守勞動紀律、儀態端莊到接診、檢查、向患者告知病情、解釋說明等臨床工作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行動來影響實習同學,培養其牢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同時要求實習生通過骨科臨床案例,學會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的技巧和能力。
3.3結合病例,培養實習生的病史采集、查體和讀片能力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是從患者身上獲取疾病診斷第一手資料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針對骨科臨床的特點,同時要加強實習生閱讀X線片能力的培養。比如,遇及1例打籃球扭傷致跟腱斷裂的患者,要注意詢問外傷史,了解當時的損傷情況,損傷后患者局部疼痛癥狀,檢查跟腱部位有一個凹陷體征,這樣初步可以明確跟腱斷裂的診斷,使實習同學們懂得詢問病史和細致的體格檢查對診斷的重要性。另外,在查房中,盡可能多地針對具體患者,具體講解X線片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使實習生們能基本學會閱讀常見的四肢骨折X線片。在各種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醫學影像學輔助檢查日益發展的今天,部分醫師對傳統的理學檢查診斷及其意義逐漸淡漠,存在著重儀器檢查輕體格檢查、重手術輕基本操作的不良風氣。在臨床實習帶教中,我們突出床邊教學,通過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增強實習醫師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他們懂得,作為一個醫生,在接診患者時,應當耐心傾聽患者的敘述,不要忽視看上去并不重要的資料,有些病史對診斷可能會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體格檢查與患者直接接觸,不僅可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感,更是診斷、治療的基本要素。
3.4結合病例,書寫3~5份完整病歷病歷是醫務人員對患者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進行檢查、診斷、治療等醫療活動過程的記錄,也是對采集到的資料加以歸納、整理、綜合分析,按規定的格式和要求書寫的患者醫療健康檔案。病歷既是臨床實踐工作的總結,又是探索疾病規律及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對醫療、預防、教學、科研、醫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5]。實習生在骨科2~4周的實習期間,均按照要求書寫4份完整病歷。帶教老師要認真閱改病歷,對不恰當或錯誤之處,給予修改指正,使實習生知道自己理論知識的欠缺和分析問題的不足。通過病歷書寫,培養了實習生系統地采集病史、體格檢查、閱讀相關化驗結果、分析病情和做出初步診斷的能力,并使他們認識到循證醫學的重要意義。
3.5結合病例,組織病例討論對于疑難病例、大手術病例及死亡病例,科室常規地組織實習生進行討論。教研室負責人每周精選1個典型病例,提出2~3個中心問題作為教學目標,要求每位實習同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針對問題進行Internet檢索,以及去查閱相關書籍、文獻,掌握基本理論,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治療進展[6]。討論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有通過讀片、病史分析進行討論,有通過多媒體幻燈進行討論。同學們準備充分,有發言稿,積極參與討論并踴躍發言。在討論會上,各自將查到的信息與大家共享,并互相補充,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