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待生命的態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積極情感的生長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感、自尊和自我悅納。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使積極情感的生長,避免消極情感的生長。積極的生命情感是個體對自我生命的確認、接納和喜愛,是對生命意義的肯定、欣賞和沉浸,以及對他人生命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同情、關懷和珍惜它能引人振奮、富于愛心,成為幸福人生的動力和光明之源。消極的生命情感則意味著對生活的麻木、對生命意義的無望、對他人生命價值的漠視。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涵養積極的生命情感。
1提升自我意識。“人的生命及其意義,是要靠人自己尋找和發現的;而人尋找和發現自己生命及其意義的過程,也正是人的生命及其意義得以生成和覺解的過程。”所以,生命情感教育就是要促進大學生不斷地提升自我意識,積極、主動地“創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達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華自我,守住生命的熱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形成整體的人文自我,凸現人文情懷,讓生命走向豐富、充盈、絢麗、深刻”。
2激發責任感。目前,部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個人在為社會、為集體盡責任時,以索取回報為前提;(2)將本屬于個人責任內的事情視為高尚的行為;(3)將為他人、為社會盡責任視為傻瓜的選擇。這種責任意識淡漠的現象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不負責,是一種漠視生命的態度,所以,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
堅強意志,生命態度教育
1培養堅強的意志。生命意志是人們根據一定目的支配和調節自己行為的心理機能,它鮮明地體現著生命的主動精神。意志力強的人能夠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意志力弱的人最終成為不幸的人。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需求不斷得到強化的今天,大學生面臨的學業、人際、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大學生的人生經驗還不足,心理承受力相對比較弱,一點小挫折都可能引起心理的巨大波瀾,甚至產生一些極端的想法和做法。因此,我們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會在生活的挫折中磨煉自己的生命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挫折,學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失敗,引導他們建立起執著的信念、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面臨挫折時,能夠迎難而上,能夠經得起生命的各種考驗。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維度 醫學生生命觀 教育
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將要承擔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的工作,如何加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是當前醫學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生命觀是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就是教會醫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使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醫學生從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接受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品德的養成上和學業的精進上,不自覺的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解讀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貴生”的思想。教育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識
1.1醫務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業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的基礎上,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基礎是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綜合” “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實踐對自我、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意義的自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周易·系辭下傳》,因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萬物之靈“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貴性“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太平經》。由于生命的尊貴和神圣,對待生命就有一種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礎上,當代法國哲學家保羅·里克爾在《惡的象征》中指出:“經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倫理世界。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現了一種倫理制度,而禁忌則為其最終保護。’只有戒忌才會從內心對生命產生敬重,由敬產生畏,形成對生命的崇敬畏懼和終極關懷。醫學生將要成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責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對生命懷有一種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論遇到什么樣的病人,從內心自覺形成一種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醫學生未來從事拯救生命事業的基礎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有著最高的地位,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生命的最大特點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過,萬古無輪回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呂坤<語》),“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復生”《太平經》,對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寶貴“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若“舍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莊子·讓王》)。況且,個體的生命承載著家庭和社會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養育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會熱愛自己未來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回報社會承擔起拯救生命的責任。作為醫學生將來要經常面對死亡和重生,對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會影響作為拯救生命的醫務工作者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要捎除醫學生對生命的淡漠,學會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醫學生將來要承擔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醫學生就要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以應對未來艱苦的工作。最后,做為醫學生將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無助、處于死亡恐懼中,外界任何一點觸動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脅。醫務工作者對待自我生命的態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病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醫務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發病人珍愛生命的欲望,所以,培養醫學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對病人生命的極大負責,也體現了醫學拯救生命的終極意義。
2培養醫學生崇尚“仁愛”的思想,學會善待生命
2.1培養醫學生仁愛的思想情懷,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愛思想是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義是“心中想著人的身體”,孔子講“仁者,愛人”,“唯仁人,為能愛人”《大學》。我國古代著名醫者扁鵲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要方·食治》),“醫乃仁術”,醫家應為“仁人之士”。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推崇的仁愛思想與醫學的最高宗旨仁愛救人,赤誠濟世是相通的。
仁愛的思想對于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未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處于痛苦甚至危機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給醫務人員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種利益來喚起醫務人員的情感,作為“仁人之士”的醫者,能做到“仁者,無不愛也”(《孟子.盡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對自身生命與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醫務工作者身上,如果醫務工作者無視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醫學教育中培養醫學生大仁大愛的思想情感,“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誠善的感情給予病人無限的關愛,把患者看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對親人一樣的愛給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顆仁愛之“大慈側隱之心”(孫思邈《大醫精誠》)善待病人。醫學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醫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應該愛人,不僅愛護、救治病人,還必須通過治病,將仁愛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將來在醫療工作中,才能對患者一視同仁,普同一等,極端負責,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龔廷賢《醫家十要》)。
2.2培養醫學生博愛的思想情感,善待珍愛實驗動物的生命
多少年來,不少家長習慣如此,又豈知這會在幼小生命的心里種下不平等相待的種子,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認為,自己也可以這樣對待他人。
“人人生而平等”,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這話更有現實意味。社會生活中,鮮有家長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個孩子不愛擠公交車,細問之下才知道,公交車上大人的胳膊、背包,總會不斷碰撞孩子的眼睛或頭部;有位家長訓斥孩子,責罰她為什么媽媽就在身邊卻總是喜歡跟陌生人跑。詳細了解后才發現,孩子在人叢中無法靠仰視去識別父母,而習慣看家長的褲子顏色來跟從,一旦衣服相似就難免跟錯。對于家長來說,只有改變總是站著說話的習慣、彎腰教誨的形象,蹲下來和孩子平等對話、用眼神平視交流,一起看世界,才能讓孩子從小就獲得生命平等的感性認知。
對生命最好的饋贈,是那種從涉世之初就獲得的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平等心理、平等態度、平等方式。這種平等的教育理念,對生命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平等、尊重的環境中,長大了就會更平等地對待人和事。反之,從小就生活在棍棒、居高臨下的訓導或者寵物般的溺愛中,就很難養成健康的人格,容易變得偏執,甚至容易走極端。在這個意義上說,平等教育不僅是對生命的最豐厚饋贈,也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性滋養。
法國學者阿利埃斯在《兒童的世紀》一書中考證,歐洲一直到17世紀末之前都沒有“兒童”的概念,兒童在經歷了短暫的嬰幼兒期之后迅速進入成人社會。直到學校教育普及,兒童才被成人社會隔離出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對待。在中國,“小大人”早當家,曾經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的標志。需要被“額外照顧”的兒童,哪怕在同齡人中也常遭鄙視。今天,未成年人作為法律主體受到諸種限制,法律規定了家長、學校等主體的監護、教育責任,這恰恰是從平等保護而非管制出發。
關鍵詞超然 終極意義 人生的有限 超越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1 蘇軾超然人生態度的思想基礎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奇才,儒家看到他的忠義,道家看到他的灑脫,佛家看到他的空靈,這些與其融合眾家而形成的復雜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蘇轍曾說:“(軾)初好賈誼陸贊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唱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茫然不見其涯也”。
蘇軾的思想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組合體,他尊重個體的主動性,同時追求精神的超越。蘇軾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世的,這方面明顯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現實生活的殘酷,又使其不得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超然。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主體精神則要對這種物質存在的局限形成超越。蘇軾借鑒了佛家的思想,靜心觀照,了察自我。把個人的思想價值觀融入到宇宙萬物中去,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超越式的超然。蘇軾的胸懷坦蕩開闊,他既是真情入世,又是超然名利。蘇軾的人生態度就在這種超然中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 蘇軾超然的人生態度
蘇軾超然的思想境界,造就了蘇軾超然的人生態度。蘇軾的人生際遇非常坎坷,這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態度既存在具有一貫性的部分,同時又具有隨時變化的成分。蘇軾的超然的人生態度具有其近乎悲劇的人生基礎。蘇軾的超然,是一種對現實生活苦難的超越,是一種對現實困頓的升華。沒有苦難的淬煉,沒有絕望的掙扎,就沒有蘇軾超然的人生態度。
蘇軾對人生的含義進行了非常透徹的思索,對于生命的本意,生死的感悟,具有一種徹底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蘇軾樹立起超然的人生態度。蘇軾在經歷苦難,歷盡坎坷之后,終于擺脫現實生活的重壓,獲得精神的解脫,從而鑄就超然的詩性人生。
2.1 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超然
蘇軾很早就意識到了在無限空闊的現實時空中,個人名利的微薄與虛幻。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場有限時空中的淺薄游戲,它無力改變人的最終命運。現實生活的強烈感觸和深刻體驗,促使蘇軾的目光超越了現實物質世界的紛擾,去探尋永恒的生命價值。現實的否定對蘇軾來說,并不意味著對生活的徹底放棄,蘇軾仍然在現實世界中充滿熱情的追求,只不過他的追求已經不再是僅僅追尋那種簡單的物質的歡愉。因為蘇軾非常了解,物質是生命存在的依托,沒有了物質,生命將會難以為繼。但是生命是有限,物質亦有限,唯有人生的終極意義追尋可致不朽。
現實世界的無限對人類有限的生命來說,是一個無法究其窮盡的遼遠時空。與這樣廣闊的對象相視,任何一個人都不得不產生極大的惶恐。人的生命是那樣的渺小,人的能力又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在這樣的情景逼視下,所有的人都會有意無意的去問自己,我人生的根本意義在哪里?這種生命的終極問題,對那些敏感的人來說,更是必須正視的本源疑問。早年的蘇軾,就屬于此種情況。比如其《夜泊牛口》:“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現實的生命是渺小的,它甚至難以承擔蘇軾那厚重的精神。個體能力的局限、時光的飛速流逝,現實生活曲折無常的逼迫,都讓蘇軾處在一種無力回天的焦灼之中。這種壓迫從年青的時候開始就對蘇軾的精神產生了極大的折磨。所以,蘇軾在詩文中多次發出其對人生虛無的感慨,比如“惟有人生飄若浮”,“過眼百世如風燈”,“己將世界等微塵,空里浮花夢里身”,“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對人的一生來說,功名利祿的物質追求,都是只能滿足人在某個生命階段的一些需要而已,一旦人的生命終結了,所有爭斗都變得毫無意義了。人生的快樂,不僅僅在獲得物質的滿足上,在紛紛擾擾的爭斗中青絲變白發是一種人生的悲哀。臨到生命結束時,回頭來看,那些紛爭都會變得非常荒唐可笑。蘇軾超然人生態度的根本是一切無謂爭斗的終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蘇軾站在對個人生命的終極關懷之上,立于佛道的人生思辨之上,看透了人生現實名利的追求,進而提出了個人直面生命的主張。這也證明了佛家、道家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
2.2 對人生有限性的超然
經過對現實社會無謂爭斗的否定,蘇軾斬斷了其與現實社會之間精神上的勾連,視野上獨立于社會之外,從遠處審視各種社會爭斗中的世相百態。在經過一番靜觀審視后,蘇軾冷靜地看到了俗世爭斗的種種不值,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緩解,對待人生的超然由此而生。通過冷靜的思考,蘇軾成功的將勝利與失敗,成功與挫折的區別抵消,勝利亦不囂張,失利亦不悲傷,使得人生得失是非的界限逐漸模糊,從而達到了精神上的平衡。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如果人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就會耗盡生命有限的空間。一個人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制個人的欲望。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懷對欲望的膨脹是否定的,而這種否定同時又帶有積極的因素,基于這種否定,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超然。只有完成了這種超然,一個人即使在身處逆境之中,仍然可以淡定而從容,解脫名利的枷鎖羈絆,在與苦難的抗爭充滿鎮定與從容。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平心靜氣,享受生活。從蘇軾的個人經歷來說,現實社會無疑是苦難深重的,而面向人生終極關懷的生命視野,則化解了這種壓力。基于終極關懷的超然,蘇軾的精神境界變得極為灑脫,他的內心是坦然的,是釋然的,終極關懷的否定和超越,讓蘇軾身心得到一份安逸的精神家園。
蘇軾的超然,并不是單純的、決絕的。蘇軾并不否定生活的樂趣,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探身到現實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去感悟。盡管面對人生無盡的波折,但蘇軾對待人生仍然是曠達的。他始終沒有徹底離開現實生活的懷抱,陶醉于個人虛構的精神家園。相比較前輩的清高或者茍且,蘇軾對待人生的態度更積極,在超然的人生視野下,保持著鮮明的棱角、獨立的人格。
蘇軾的超然,使他不會屈從于生活的壓力,趨炎附勢的走向圓滑與世故。蘇軾強調的是“群居不倚,獨立不懼”,所以“遇事則發,不暇思也”。寧愿“萬事委命,直道而行,縱以此竄逐,所獲多矣。”這種精神為蘇軾的超然思想增添了許多的亮色。
蘇軾的超然是積極的超然,是不退縮、不回避,是直面人生的大氣。盡管人的生命會終結,但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求沒有止境。現實生活的挫折,不能動搖蘇軾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他對生活的勇氣。生命不僅僅是否定,更不是徹底的虛無。人生有信念,就要毫不猶豫地去實行,百折而不悔。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得失是非的纏繞因而不再痛苦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孫凡禮.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王水照.蘇軾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朱靖華.蘇軾論[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人,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人而不平凡。
――題記
生命是一個上帝賦予的蘋果。然而,上帝卻是吝嗇的,在“布施”這個蘋果之前,就先咬掉了一口。
“有些人”和“一個人”風塵仆仆地趕到上帝面前,等待上帝給他們生命的答案。可上帝卻各給了他們一個有缺口的蘋果便讓他們回去了。
“有些人”看到這個有缺口的蘋果十分悲哀:“為什么我沒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呢?”憂郁成疾、病臥在榻的他嘆道:“每個生命都是一個有缺口的蘋果,你有你的缺陷,我有我的弱點,再強大的生命都填不滿這個缺口,總有無能為力就此干澀下去的時候……”說罷,連同手中緊握的蘋果化為一掊黃土……
那“一個人”呢?他在接過蘋果的一刻就在想:“我‘一個人’是最棒的,無論什么困難都阻撓不了我,命運不能控制我!”所以,他成了一個叱咤商場的風云人物。
對啊,生命就猶如一個有缺口的蘋果,但生命的意義就在這個缺口中。我們是一個有缺口的蘋果,但我們可以任意轉動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美麗的一面呈現在世人眼前。同時,我們要做因缺口而努力不懈的強者,不能做因缺口而扼腕嘆息的弱者。我們應正視不足,彌補不足,今天讀一本《唐詩三百首》,為自己增加40克的砝碼,明天讀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自己增加50克的砝碼。于是,生命的重量便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漸漸加重,生命的姿態便在一次次的錘煉中趨于完美……可是,“有些人”卻不能明白上帝投下的這枚暗示符號,自怨自艾地淌過了生命之河。其實,不完整也是一種完整!
可是,回到我們的現實世界:自卑、失望、頹廢、甚至絕望充斥著許多人的生活,社會的某些角落掩埋著世間最幽暗的靈魂。因早戀被家長阻止而自殺的,因沉迷于上網而走上不歸之路的,因考試落榜而尋了短見的……諸如此類的事情層出不窮。我不喜歡這些沉浸在人性軟弱部分的人,在我看來,比強者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害怕強者。不經風浪的水手是不幸的,不經奮斗的人生是可悲的,而這樣的人生早已注定了失敗!
我喜歡《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他是一位有著堅韌品格的男人。他明知上天注定的命運,卻不肯放棄努力,敢于挑戰“注定”!有人說老人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失敗嗎?不!他成功了,因為他是自己生命的掌舵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我們平凡,但我們可以拒絕平庸;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能夠把握人格的亮度;我們不應該在花季中沉睡,應該在現實的夢中清醒。青春無權享受,叩開理想的大門還需汗水伴奏,畢竟年輕并不永恒!
讓我們把握現在,憧憬未來,用不懈與勇敢,去創造一個世間美麗的傳奇!
江蘇省伍佑中學“樟樹林”文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