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青少年 心理障礙 增長趨勢

          當前,社會正處在一個信息發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個體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人們多年來形成的穩定生活模式不斷受到沖擊,這給人們身心健康帶來威脅。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他們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較強;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當碰到困難時,不懂得運用緩沖應激來釋放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心理疾病,因此開展青少年心理障礙討論顯得尤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特點是指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差異,人與人之間在認識及判斷客觀事物時基本傾向會有差異,差異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的不同,其次是興趣愛好的不同。人們在判斷客觀事物時,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會有差異。

          2  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2.1  大眾傳媒  指以報刊、圖書、影視廣播、網絡等現代工具,面向大眾的信息溝通方式。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是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手段。影視、音像、廣播報紙雜志,特別是國際互聯網迅速向人們提供大量各種信息,使人們開闊視野,學到新的知識與規范、角色評價、價值標準、行為規范等。對個體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互聯網對人們的社會影響較大。[1]

          2.2  家庭氛圍  是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調查顯示,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生與孩子失去關愛,有強烈精神壓力未能及時獲得排解有密切關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長大后,常缺乏對他人的人情關懷和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2]有關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危險因素,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家庭關系不融洽、父母離異、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區社會風氣惡劣是引發青少年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專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閉狀態,現代兒童除在課堂外,幾乎處于與世隔絕狀態,他們無共同的游戲,集體的娛樂。同時,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許多家長與孩子缺少交流和溝通。不少現代兒童內心孤寂,其心靈健康容易受到損害,久而久之,甚至會患上兒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福建省某心理衛生中心心理咨詢掛號人次數字統計,見表1。表1  心理咨詢掛號人次統計表1數字顯示,所有到心理衛生中心就診者,均存在心理障礙及精神疾病。通過對門診人次調查,患有心理障礙、抑郁癥的兒童當中,有78%的兒童是單親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根據統計學相關分析,兒童患心理障礙及抑郁癥與有缺陷家庭的關系呈正相關。

          2.3  教育體制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將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危機重要原因之一,學校過高追求升學率,在校生教育過分強調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關懷未得到有效發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礙發展趨勢

          根據中國部分地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推測目前至少有1億人患有各種精神障礙疾病,精神疾病已成為中國嚴重的疾病負擔。主要表現為偏執,交往障礙、抑郁、情緒波動、軀體癥狀,過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衛生干預。福建省某精神專科醫院門診掛號人次數字統計,見表2。表2  門診掛號人次統計 圖1顯示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門診掛號人次每年均遞增,顯示青少年心理障礙有增長趨勢。如以這種速度繼續發展,我國本世紀末將有>60%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4  幾點建議

          4.1  教育機制改革  需對近30年來的教育體制加以總結和研究,并提出具體完善措施。進入20世紀后,國家先后提出了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和建立創新體系,但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上,始終未走出舊的教育體系,在教育宏觀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故應針對基礎教育,應用教育和教育創新的特點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運用機制。充分重視基礎教育,應用教育和教育創新,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種終極關懷,建立科學的教育觀不容忽視,教育本質是人的成長,教育學首先是一種人文主義哲學,教育是一種智慧,建立科學的教育觀比掌握任何一種教育技術均重要。要轉變中國舊的教育理念,確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統:即養成教育、和諧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啟發教育、生命教育、重視實踐和效果,善待并協助從兒童的個性開始,才是打造他們未來核心競爭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個體出生起就在家庭中獲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會化中地位獨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兒童最早接受社會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會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對每一個人來講,客觀現實的認識常是從家庭的生活、家長的言行舉止開始。父母的教養狀態及教養方式,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規范方面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調整青少年心理狀態,使他們以最佳狀態對待人生和世界,這不僅要老師的引導,社會關心,父母從小言傳身教。不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還需要教會青少年心理調適的方法,使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自認為處在人生的低谷時能夠很好地疏導自己,平穩地度過生命中各種困難時期,健康積極,樂觀向上地生活成長。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只有培養出心理、身體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國才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張勁松,許積德.青少年早期氣質問卷—修訂版的修訂與應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礙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7):547~549.

          3 張志雄.兒童心理衛生的有關因素初探.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7,7(6):359.

          4 尤三力,吳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區少兒行為問題影響因素初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3):163.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青少年;心理保健;社區綜合干預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0(a)-0125-03

      青少年在整個人生階段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長高,體力、知識和能力增強,他們認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漸產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識;在心理上,面臨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評價能力不高,評價系統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還不穩定[1-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健康觀念已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4]。醫學的進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癥得以改善,人們逐漸把研究重心轉移到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上[5-6]。因此,采取何種方法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保護和輔導,是眾多心理、醫護工作者共同的目標。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護應是綜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區綜合措施干預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通過采用社區綜合性干預,對社區內青少年提供有效與規范的心理保健服務,減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不良行為的發生,從而達到促進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現在將干預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選取一年級學生進行一般健康問卷(GHQ)初篩、宗氏抑郁自評量表(SDS)和宗氏焦慮自評量表(SAS)進一步篩選,選擇其中被評定有心理問題(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學生作為社區綜合性干預的研究對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齡(13.49±0.79)歲。

      1.2 方法

      對篩選出的72例初中生干預措施的制訂遵循“綜合、有效、針對”原則,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 開展專題講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與行為方面所出現的問題,思考對策并制作成教案,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初中生及其家長、在校教師進行講授。題目如“抵制不良誘惑”、“反抗期的‘軟著陸’”、“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講座的形式應盡量生動,語言盡量通俗,輔以個案或歷史故事,以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1.2.2 深入社區、現場宣傳教育 制作精美海報,以宣傳展板形式在社區內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并現場派發傳單,擴大心理干預措施在社區內的知名度。

      1.2.3 對學校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 教師有時在教育上會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應通過健康教育方式讓教師認識到過往的忽略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危險性。

      1.2.4 家庭輔導 采取家訪、家庭咨詢和家長會等活動與學生家庭建立積極的干預關系,并對一些具有不良教養方式的家庭進行干預,增強家長對綜合干預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學生個體心理輔導 根據具體情況,由社區的專業心理醫生對干預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可通過心理咨詢、沙盤游戲等方式開展。個體心理輔導通常以5、6次為1個療程,每次時間為40~60 min。

      1.3 效果判斷

      采用GHQ、SDS和SAS作為評定工具,在綜合性干預前及干預后均進行測評;干預前后對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干預結束后由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進行評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數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狀況越差。SAS與SDS均有20個條目,分4級評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國常規的上限為界,標準分 > 53分,表明有焦慮或抑郁癥狀。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

      干預后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學生心理衛生知識掌握情況[n(%)]

      注:與干預前比較,*P < 0.05

      2.2 干預前后GHQ評分比較

      干預后學生一般健康狀況明顯改善,GHQ各因子分和總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綜合干預前后GHQ各因子分級總分比較(x±s,分)

      2.3 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社區綜合干預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SAS、SDS得分均較干預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上意義(P < 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x±s,分)

      2.4 干預后學生學習成績及行為表現評估情況

      干預結束后由老師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進行綜合性評估,結果顯示學生在此兩方面均有所改善。見表4。

      表4 干預后學生學習成績及行為表現評估情況[n(%)]

      3 討論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所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問題。所謂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7]。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們都有自我實現、自我發展的潛能,建議人們給予出現心理問題的患者以真誠、共情和無條件積極的關注,以令其自我發展。龔建華等[8]認為,家庭環境對個人的身心發育會產生最基礎與最重要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父母文化素質、父母教養方式等。

      在當今醫學模式的轉變下,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已不僅在醫院中展開。以社區作為平臺的綜合干預手段由于其綜合、有效、全面的優點,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與發展。社區綜合治療的核心不僅只關注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的個體,還對個體周圍的環境,如學校、家庭、所在社區進行綜合性的干預,以期通過改變環境與個體本身的認知,持續的對具有心理問題的個體進行幫助,使其最終達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實施了綜合干預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說明綜合干預措施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社區綜合性干預后,老師對接受干預的初中生進行了評定,發現其在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上都有所改善。筆者考慮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后,能將重心與注意力放在學習生活上,學習成績提高;②社區綜合干預措施中有針對在校老師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對學生的態度和教學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劉敏貴等[9]在深圳對兒童開展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發現,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在社區綜合性干預措施后有所提高,說明綜合性干預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以幫助其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綜上所述,社區綜合性干預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進行推廣。值得注意的是,社區綜合性干預是一項長久的措施,應該持之以恒地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 蔡笑岳.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陳萃,張紅靜,江虹,等.一般健康問卷(GHQ-28)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檢驗[J].山東大學學報,2010,48(3):159-162.

      [3] 秦紅,趙鵬.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張偉波,劉虹.運用心理疏導、綜合干預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張文.某大學2007級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醫藥導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09,7(12):116-117.

      [7] 謝弗.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8] 龔建華,張馨尹,楊衡文,等.深圳市4~5 歲兒童行為問題及有關家庭因素的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4):303-305.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心理健康素質,正常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大學生,比較。

      分類號 B848.9

      1引言

      心理健康素質研究的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其編制的過程中就不斷進行著信、效度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工具,“心理量表的效度指標可以不斷增加和完善,效標檢驗的工作本課題還將不斷進行。”[1,2]。本研究以大學生為對象,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實證效度,即探討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的大學生與正常大學生被試相比,在心理健康素質上是否存在差異,從而進一步驗證《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差異的鑒別力;另一方面,分析這些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使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找到學生素質方面的原因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2方法

      2.1工具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課題組編制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量表的編制課題組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中的四量表之一――《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作為研究工具[3]。

      2.2被試與研究程序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大學生共計425名完成《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剔除21份無效問卷(主要為漏答項目太多和具有明顯默認反應方式的問卷)后,獲有效被試404人。其中一年級100人,男61人,女39人;二年級103人,男55人,女48人;三年級102人,男62人,女40人;四年級99人,男53人,女46人。被試以教學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主試為經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采用統一的指導語,測試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

      在天津市范圍內選取參加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并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篩查(篩查標準即建議約談的標準)出的115名一年級大學生。要求他們在接到約談信或主動前來約談前填寫《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問卷。剔除14份無效問卷后,有效被試101人,其中男54人,女47人。

      把上述被試中的404人作為本研究的正常被試,而由《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出的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101人作為有心理問題的被試。測驗結果用SPSS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

      3.1信度分析

      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 α)一致性系數對404名大學生《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測驗結果進行信度計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534~0.886之間,除認知風格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的信度值都較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類似[1,2]。

      3.2效度分析

      3.2.1適應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6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分量表總分上差異極顯著,各維度差異顯著或極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總體適應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個體容易因環境及身心變化引起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從適應的角度講,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的確在情緒、人際、學習、生活及生理、社會等方面存在適應不良。

      3.2.1人際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人際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人際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人際交往和人際調控等維度的差異顯著,而人際知覺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人際心理健康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的能力較低、品質較差。

      3.2.3個性素質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4。

      由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個性素質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個性素質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其中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差異顯著,而在冒險、責任、獨立3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4動力系統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7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5。

      由表5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利他性利他動機、成長性動機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自我實現需要和利他性需要引起的動機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除這兩個維度外,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總分及其他5個維度上的差異都不顯著。

      3.2.5自我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總分及自我認知(包括學業自我、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4個方面)、自我評價(包括自尊、一般自我效能2個方面)、自我調控3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6。

      由表6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分量表總分上的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總體自我心理健康素質水平明顯低于正常組大學生,自我較為消極。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自我調控差異顯著,而在學業自我、自尊、一般自我效能上的差異不顯著。

      3.2.6認知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5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

      由表7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認知傾向(冒險―穩重)上差異顯著,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具有較為穩定的認知傾向,喜歡任務和情境適于已有的程序和規則;正常組大學生則具有較為創新的認知傾向,喜歡面對不熟悉、不確定的環境。在認知風格總分及認知決策(場景―自我)、認知方法(靈活―單一)、認知加工(整體―局部)、認知行為(獨立―合作)4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

      3.2.7歸因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4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8。

      由表8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兩組大學生在歸因風格分量表總分及4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3.2.8應對風格分量表

      對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總分及其所包含的8個維度的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9。

      由表9的結果可以看出,正常組和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應對風格分量表總分上差異顯著,可能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采用較少的應對策略和方法,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缺少靈活性和變通性;正常組大學生則經常采用多種多樣的應對策略和方法處理面對的問題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其中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差異顯著,而在其余7個維度上差異均不顯著。

      4討論

      4.1關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度和效度

      心理健康素質概念自2003年由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課題組提出以來,已引起了心理學、教育學學術界的極大重視。以“心理健康素質”為關鍵詞和題目在中國期刊網(CNKI)上檢索的結果表明,本課題所引發的相關研究與思考大致有四類,其一是調查研究,如關于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其二是關于培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研究;其三是關于在整個研究中貫穿的積極心理學思想所引發的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其四是心理健康素質的拓展研究,如關于軍人、教師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思考與研究。而這些研究大多都會涉及到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工具《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那么工具本身的科學性及特點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使后續研究中實證研究更能科學地反映被研究對象的心理實質,理論研究更有根據、教育措施更符合對象的特點,有必要進行此項研究。

      研究發現,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適應、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5個分量表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3個分量表得分略高于一般群體大學生但差異不顯著。即經“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之《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測量,并依據標準一(即部分維度測驗的分較高,可能有心理問題,建議專家約談)篩查出的超過全國大學生常模的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素質顯著低于正常組大學生。本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總體上來說是科學的,能夠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有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差異。

      4.2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特點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中,適應分量表是狀態量表,其余為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分析的結果看,完全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篩查的結果一致,說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大學生適應是不良的。在其余的7個心理健康素質分量表當中,有4個分量表,即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和應對風格,有心理問題組的大學生得分顯著低于正常大學生。

      從《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與《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適應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確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在生理適應、情緒適應、人際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諸維度上與正常組大學生均呈現出顯著差異。本研究中《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驗的主要是大一學生,從個體內外原因上分析,他們生理上處于青春期末期,易興奮,情緒易產生波動,性生理趨于成熟與性心理尚不完全成熟有矛盾沖突,這是內在原因;外部原因上,因受到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方式的轉變、師生及其交往方式的更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無法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問題突出表現為適應不良。生理與生活上不適應,直接導致時間管理不善和學習效率低下,引起情緒不良,也造成學習、人際、社會等方面的不適應。由于不健康的心理素質,加上各種適應不良交織在一起,如果疏導不及時,個別學生則會發展為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人際素質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在人際交往、人際調控2個維度上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與正常組大學生的差異顯著。健康的個體都有人際交往的需要,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要更為強烈。他們在面對全新的環境和交往對象時,都希望受到關注,有機會展現自己,進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滿足自身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往往因為人際關系問題而進一步引發出心理障礙。如果心理異常組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及交往的技巧和有效方法,不愿或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就會使自己陷入孤獨和寂寞之中,出現冷漠、孤僻、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從而也體會不到自身的成就感,對自我價值就會產生懷疑,體驗到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打擊,導致心理矛盾加劇。本分量表的測驗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與正常組大學生的人際知覺沒有差異,而有差異的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因此,有必要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素質,尤其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提高的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調控的技巧。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個性素質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樂觀―悲觀、意志、內外傾、耐挫折4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個性特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良好的個性素質有助于人們的心理健康。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在個性的養成上逐步完成向成人的過渡與轉變,但成長過程中的生活事件和矛盾沖突若處理得不及時或不得當,就可能導致大學生個性素質低。個性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通常能夠以樂觀的態度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較強的意志力、耐挫折能力、接納性與包容性、獨立性和冒險精神等,心理承受能力較強;個性素質較低的大學生面臨壓力時,易產生焦慮、煩惱、困惑、憤怒等負面情緒,表現出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健全個性的培養應該從達觀的人生態度、愉快的情緒、堅強的意志等方面入手。

      從《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結果可以看出,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自我認知(其中身體自我、社會自我、情緒自我3個方面差異顯著)、自我評價、自我調控上的差異顯著。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總體自我概念及各個特定方面的自我概念都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相關。大學生對自我的看法不但影響其行為,也與其人格特質和心理健康有密切關系。自我分量表得分較高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形象、人際關系、情緒狀態有較為滿意的認知,對自我的評價積極,自我調控能力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反之得分較低的大學生,對自我不滿意,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害怕失敗,計劃性較差,出現自卑、抑郁等消極心境,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提高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自我水平,自我認知方面應注意社會自我和情緒自我,提高自我評價和調控能力。

      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成熟型應對方式解決問題和求助,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不成熟型或逃避、否認等應對方式。應對風格分量表的結果表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理智―合理化策略、針對情緒的身體策略、否認―壓抑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針對情緒的行為策略的得分低于正常組大學生,尤其在注重問題的應對策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通常以“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應對方式來應付困難和挫折,集成熟與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于一體,較少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種神經癥或兩面性的人格特征,在情緒和行為上均缺乏穩定性。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動力系統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認知風格分量表》、《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歸因風格分量表》3個分量表上,正常組與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總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動力系統分量表的維度上,正常組大學生在利他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上得分都較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得分高。大學生動機系統已基本確立,但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應從利他和追求自己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培養和教育。認知和歸因風格兩個分量表兩組大學生無差異,其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5結論

      (1)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正常大學生的人際素質、個性素質、自我、應對風格和適應等分量表得分都高于有心理問題組大學生且具有顯著差異,而動力系統、認知風格、歸因風格分量表得分差異不顯著。

      (2)《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在區分正常和有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可靠、有效。

      參考文獻

      1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 23(1): 107~111

      2 沈德立, 馬惠霞, 白學軍.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信效度再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6, 4(4): 241~245

      3 鄭日昌, 鄧麗芳, 張忠華.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 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5, 3(2): 102~108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CHINESE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SCALE

      Lu Qian, Ma Huixia, Bai Xuejun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第4篇

      一、低年級大學生(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特點

      1.心理發展的成人感與過渡階段生理發展半成熟狀態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點

      青少年處在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生理上的發展逐漸成熟,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應該享有與成人同樣的社會地位,并且應該得到相應的尊重和信任。但實際上他們過高的評價了自己的成熟度,他們的認知水平、社會經驗、思維方式都還處在半成熟狀態。因此就出現了自我認知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

      2.心理封閉性與開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青少年情緒和心境的發展呈現出波動性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現煩惱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極情緒,并且時常會感到孤獨和壓抑。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常覺得別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體會到自己的心情,從而將心靈封閉,不愿與他人交流,尤其是對自己的父母和師長。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煩惱和負性情緒又使他們迫切想找一個能夠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們的安慰和了解,來克服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閉與開放并存,是青春期一個重要特點。

      3.青少年獨立意識增強與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進入心理斷乳期,他們強烈地要求擺脫成人的監管,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對父母老師的各種教誨或命令,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反抗,或內隱,或外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對象是父母,有時也具有遷移性。雖然青少年強烈要求獨立,積極爭取自主,希望擁有自己的決定權,但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壓力、矛盾和困惑,他們敏感的心靈又害怕失敗,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們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護。

      4.青少年情緒兩極化特征明顯

      青春期青少年情緒起伏變化很大,穩定性較差,有非常強的自尊,無論在集體、同伴中,還是在公眾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愛,如獲得成功,就會出現優越感和成就感,會為一時的成功而激動不已,如遇到失敗,就會有強烈的挫折感,從而出現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體驗擴大化,對成敗體驗過于絕對化,難以將主觀與現實相統一,情緒多變。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發展問題的應對

      青春期又稱為“逆反期”或“消極反抗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復雜而不理性,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對他們的一生都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

      青少年在這一時期是他們一生發展的鼎盛時期,身心發展迅速而又異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順利度過,能否減輕他們將要面對的挫折和危機,對孩子的一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老師要正確理解青春期現象,認識到青春期是一種發展性現象,是人的心理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孩子在青春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反抗都是其心理發展過程中化解內心不平衡狀態的一種正常行為,父母師長要正確理解和認識到逆反期對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

      2.要正視青少年逆反期出現的各種狀況,做好心靈溝通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歷程,其心理變化依孩子的個體情況而不同,但作為父母師長,應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據統計,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說,因此,改變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家長應從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關系,維持和諧的溝通方式,盡量多抽出時間來,與孩子進行民主的討論,與孩子成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為青春期應對打下良好的基礎。

      3.要了解青少年的內心矛盾焦點所在,正確解決和調整自我認識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發展迅速,導致心理或自我意識發展的成人感與過渡階段半成熟狀態的矛盾成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點,也是青少年內心矛盾的焦點所在。青春期處在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階段,心理發展水平從本質上并未達到完全意義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師長總是把他們當成不諳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識的成人感,又在心理發展中具有現實意義,因此父母師長對兒童認識顯然存在滯后,所以必然與孩子的認識產生沖撞。要正確認識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階段,了解這一階段出現的各種需求,是父母師長必修的功課。

      4.正確處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種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對自己的外貌、個性發展,以及能力發展都強烈關注著,因此在這個時期,孩子可能會出現穿著追求個性化,個性追求獨立化等現象,尤其是對網絡的依賴和癡迷,作為父母家長應正確引導孩子,必要的時候,學著進入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們的喜好,爭取與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達到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5.正視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獨立自主的需求

      青少年心理疏導方式范文第5篇

      關鍵詞: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90-02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我與家長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時,常聽到一些家長感嘆:“唉!我們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變得不愛學習了,也不聽話了。”“我們家孩子成天關在自己的房間里,什么話都不愿和我們講。”“我們家孩子不知何時迷上打游戲,連作業都不寫,甚至徹夜不歸,我們管都管不住。”“現在的孩子怎么管?我們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們真拿他沒辦法。”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現象?難道真的是學生變壞了嗎?我們真的就無計可施嗎?以上學生的種種表現,究其原因,都是他們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現

      逆反心理現象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具體表現為“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說這個好,我非說那個好;讓我相信這個,我非相信那個”。我們應探明其成因,因勢利導,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學習的環境不同,因此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客觀原因。①社會原因。當今社會環境相當復雜,而青少年的社會閱歷較淺,辨別能力不強,加上受各種宣傳媒體的影響,很容易被社會中的金錢崇拜、腐敗現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動不安,似乎與學校的教育相差甚遠,從而產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青春期的變化,過分限制孩子的行為,傷害他們的自尊,使孩子產生不滿和反感的情緒;有些家長觀念上存在誤區,還認為棍棒下出人才,對孩子實行打罵式教育,還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2)主觀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與青少年時期特殊的心理發展有緊密聯系。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行事,渴望從家長那里拿到“解放證書”,出現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感,可在認識過程中,青少年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不夠成熟,加之經驗不足,認知的偏差性較大,看問題易偏激,固執已見。他們對教師、家長的教育、勸說,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確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會認為它是消極的,甚至認為是一種變態心理,這些看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這種反應。在家庭、學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難免有誤區,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無道理,因此,對于逆反心理,要辯證地分析,不能一概說是錯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其強烈的逆反性和對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疏導,青少年容易做出過激行為,對他們的心理發育、日常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會傷害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學校及社會,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矯正的,我認為應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共同進行。

      1.學校教育。(1)正確認識,科學疏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逆反心理要有正確的認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必要過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觀點,我們也要冷靜地面對,用理解、豁達、包容的心來對待。對于青少年的這種盲拒或盲從,教師首先應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關鍵的是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徑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做到與學生心相印、情相容。師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進方法,正確對待。教師要改進對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針對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點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堅決克服簡單、粗暴,甚至挖苦、諷刺、體罰青少年的做法;學校和教師要根據青少年的實際,對他們提出實事求是的目標要求,避免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對青少年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有策略性地指出他們的不足,以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學習,與時俱進。教師應加強自身學習,避免由于知識不足、認識片面、視野狹隘造成自身認識錯誤,造成與青少年的對抗心理。同時,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應積極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逆反期,與他們一同尋找釋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長自身應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學習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心理知識;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也不要讓孩子習慣于靠撒嬌、索要或哀求等手段達到目的,要讓他們學會“碰釘子”;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應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學校,達到學校教育的要求。

      總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難問題,經過合理調適、疏導,會得到有效的矯正,會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施教者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并用真誠的愛心感化他們,用恰當的方法教育他們。轉變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一個良好的心態會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心態的培養,靠教師、家長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條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沈貴鵬,扈文華,等.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熟女在线|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丰满xxxxx|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日本亚洲高清乱码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裸男gv网站|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影音先锋播放|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 欧洲 视频 伦小说|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亚洲男人在线无码视频|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人成网77777亚洲色|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