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嬰幼兒啟蒙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
收稿日期:2010-11-19
作者簡介:阮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講師,學前教育學博士研究生;宋占美,山東英才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音樂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著名的文學家雨果曾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還有一把便是音符”。[1]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理解也更趨于科學和深刻。目前已證實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增強應激一反應系統、增強記憶系統等,這充分說明了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2]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生活的最初幾年,對其而言,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生活中處處有接受教育的內容。近年來,隨著對與嬰兒能力和零歲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地深入,嬰幼兒無知無能舊觀念地打破,嬰幼兒教育的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現狀
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能影響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從而有助于邏輯與抽象思維、記憶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這一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支持。[3]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中,音樂啟蒙教育已經越來越高亮起來。
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被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基于對前面所提及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國佐治亞州州長澤爾·米勒已提出了一項令人叫絕的建議:作為該州預算計劃的一部分,拿出10. 5萬美元,使該州所有新生兒(每年約10萬名)出院回家的時候,帶上一張古典音樂激光唱盤或一盤古典音樂磁帶。
又如,英國正開展“音樂一對一計劃”,這個項目致力于總結適合兩歲以下兒童發展的教育實踐。“音樂一對一計劃”力圖將關于嬰兒音樂性的最新理淪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幫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適宜的教育方法。計劃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樂活動、對家庭音樂生活的態度、教師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礎上探討怎樣將音樂應用到兩歲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師必須與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認同的伙伴關系:同時.教師必須找到適宜并受到雙方認同的教育模式這類與家庭相關的靈活工作為音樂教師的職業規定提出了挑戰。
再如,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作為連接母嬰間音樂紐帶的親子歌曲。探討音樂如何成為親子活動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兒歌和用音樂育兒的方式,音樂對她們的觀念、情感和作為母親的身份認同感的影響,以及通過音樂游戲和表演與孩子形成的互動類型和相互關系。
此外,還有許多國家也對嬰幼兒的教育極其重視很早就提出了應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智力的開發。比如,新西蘭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從出生開始。秘魯、加納等國家把0~3歲教育已列入了國家行動計劃。他們認為: 3歲以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早期教育的關鍵期,也是嬰幼兒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口語、數字邏輯概念掌握的關鍵期,是行為、性格、人格發展的奠定期。[4]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終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對嬰幼兒實施良好教育成為廣大家長更加強烈的愿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也開始重視對嬰幼兒音樂的啟蒙和智力的開發。
總之,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對發展嬰幼兒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增強幼兒聽力和記憶力,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5]早期音樂啟蒙不僅可以增進嬰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還能開發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平衡發展,猶如給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及記憶增添一副飛翔的翅膀,使之能發展得更卓越。
二、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方法
對嬰幼兒早期音樂能力發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母親對孩子輕柔說話語氣和歌唱節奏、讓嬰幼兒聆聽更多的聲音和各種風格的音樂,以及親子間的簡單音樂游戲都是適宜的形式。嬰幼兒早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其后兒童期、青少年期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承繼性,為嬰兒營造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讓嬰幼兒沐浴在與其音樂感知能力相適宜的音樂環境里,將能提升和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對其今后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傾聽
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傾聽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為聽覺是音樂體驗和學習的基礎。一般說來,嬰幼兒各種生理器官都處于未成熟的發育階段,因此給他們聆聽的音樂應以優美、歡快、流暢的樂曲為主,還可以結合語言的發展學唱一些兒歌童謠。同時,對于嬰幼兒而言,應將音樂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諧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和體驗音樂,既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同時也有利于他們能的身心健康成長。
(1)音樂
嬰幼兒,特別是嬰兒,主要是通過聽音樂促進其聽覺能力的發展。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他們獲得音樂藝術美的熏陶和娛樂的愉悅感。聽音樂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動來進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動聽音樂,主要目的是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氣氛和情緒,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適,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無意識記的特點,在頭腦中積累美好的音樂印象,為培養嬰幼兒的音樂文化素養,發展音樂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
(2)媽媽歌
對嬰兒來說,母親的聲音是他/她最喜歡、最能接受的聲音。媽媽的歌聲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擔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親唱歌時,可將嬰兒抱在膝蓋上、懷抱里或陪著嬰兒入睡。這樣,既有肌膚的接觸,又有母親的體味包圍,加上聽到母親的聲音,促使嬰兒一起感覺,對嬰兒大腦產生極佳的影響。[6]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可以教孩子學唱歌在教孩子學唱時,要讓孩子看著媽媽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著媽媽的歌聲學,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領會內容,吐字清楚地表達歌曲的內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發現,快樂的核子們都擁行——些共同的素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等良好的親子交流,將有助于形成良性的親子依戀關系,促進嬰幼兒各項能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在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中,互動歌曲、音樂游戲、律動體操這些親子交流活動形式與內容,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動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親子的互動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類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這些歌曲,以及動作類互動歌曲(躲躲貓和躲藏游戲等)和帶有豐富手勢的歌唱互動,對于幼兒的語言習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能在咿呀哼唱這些互動歌曲時,通過這種對單詞和對應動作的配對情境,學習特定的語言元素。成人可與幼兒一起聽音樂、唱歌,并引導幼兒做有節奏地拍手、敲擊等游戲,用愛心來開啟幼兒的音樂之門,幫助他們感受音樂的樂趣,進行音樂體驗。[8]成人可以和幼兒一起玩能制造各種聲音的游戲:如讓幼兒配合音樂來用小木棒敲擊翻過來的桶、鍋、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擊出悅耳聲音的用具;和幼兒一起將沙子、小石頭裝入廢棄的紙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種小“沙錘”,讓幼兒區分不同的聲音并用它們來打節奏;家長可以準備多個同樣的碗或玻璃瓶,分別裝上不同量的水,讓幼兒用湯匙輕輕敲打,傾聽它們發出聲音有無區別;家長還可引導幼兒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如玻璃紙、紙袋等發出聲響。總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圍環境中可用的東西,增進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與感受。
(2)音樂游戲
音樂游戲是在音樂伴隨下進行的游戲活動。它與其它游戲活動的主要區別在于用音樂配合、指揮、促進、制約游戲活動及其變化和發展。在音樂游戲中,音樂與游戲活動的關系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音樂伴隨著動作,使之更加生動、活潑、協調、優美,同時,動作又能幫助幼兒具體形象地感受、理解音樂,獲得相應的情緒體驗,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9]
父母可在家里為孩子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音樂環境。
如經常播放音樂,并根據孩子“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以動作來表達和理解內容,引導孩子隨著樂唱唱、跳跳、玩玩,把音樂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這種在音樂伴隨下的游戲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幼兒的智力才能,協調和發展幼兒的動作,促進幼兒在德、智、體、美幾方面健康成長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嬰幼兒年齡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音樂啟蒙教育方式。
3、律動體操
在嬰幼兒教育的傳統觀念中,存在著重知識輕運動的認識。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思想誤區,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身體成熟是第一位的。嬰兒的骨骼、關節、肌肉由瘦小、稚嫩發展到粗壯、有力,這些都與運動分不開。成人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也一定要督促他們加強體育運動。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是孩子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嬰幼兒在律動和體操中,不斷發展這手腳活動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
嬰兒主要通過感官及身體動作來探索周圍世界,在看、聽、抓、滾,爬的過程中,了他們周遭的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以較寬廣的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他們學會了擺弄物體,了解語言,以及描述他們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動作技巧的發展方面,他們則是對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身體能做什么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他們知道自己可以在所處的空間里有目的的移動身體。[10]
在3歲之前,幼兒應該能感覺穩定的節拍,也能依照穩定的節拍走路。這種基本時間感及節拍能力是讓幼兒毫無困難的獲取早期基本動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簡單的動作經驗課促進幼兒動作技巧的發展。[11]
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學習符合營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和情緒做動作,能夠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在身體各部分做動作時,能通過運動神經去感知音樂藝術美,同時,又通過協調優美的動作去表達音樂的內容情緒,這些活動可以發展嬰幼兒的動作和節奏感,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地發育成長。[12]
三、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的注意點
1、正確的育兒觀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應該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對于3歲前的幼兒來說,音樂啟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們成為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人士,但音樂啟蒙給予幼兒的早期的豐富感官刺激和運動經歷,可以改善大腦神經通路的結構和功能,對以后各種學習能力的形成具有終生的影響。
必須走出音樂啟蒙教育是為了成名成家的這一誤區,這不應成為嬰幼兒音樂啟蒙教育最終目的。音樂啟蒙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素養及審美能力,培養對“美”的追求和創造愿望,會使他們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讓孩子具有審美能力,體會和聯想音樂中所傳達的感情,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樂的選擇
在選擇對嬰幼兒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的教材時,需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既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同時也要適當的給他們一些提高。采用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讓孩子從小接受這種優美、明朗、向上音樂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具體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內容的考慮:
(1)音樂作品的內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賞的音樂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應當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應當是健康活潑的,旋律應是動聽的,為孩子所喜聽樂唱的。切忌要把父母愛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為這種歌曲的內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難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節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難以勝任。
(2)親子歌曲的音域
親子共唱的幼兒歌曲應當考慮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為幼兒的肺活量不大,聲帶正在發育,如果所選歌曲音調過高或音程跳動太大,會造成幼兒聲帶過度緊張和呼吸不協調,影響發省,甚至造成聲帶的損傷。因此,選用親子歌曲時應充分考慮幼兒的這一生理特點。一般而言,三、四歲幼兒演唱音域為3度或4度,年齡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親子活動的設計
親子活動是增進親子交流,培養良好的親子感情,也是滿足孩子愛玩的天性,促進孩子發展的活動。對于嬰幼兒來說,親子活動應該更多的考慮到孩子身心全面發展的特點。在親子活動中,選用適宜孩子的音樂和歌曲,將使得親子活動在培養孩子快樂情緒和藝術熏陶方面有更突出的作用,同時所設計音樂親子活動也應考慮到對孩子在視聽覺、動作、語言能力、擴大認知和行為習慣領域的促進和發展。[13]
總之,音樂不只是聲音的效果,音樂的啟蒙教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教育,也是一門綜合性的訓練。音樂的節奏具有時間與空間的性質,音樂具有內在的規律和形象邏輯。所以,音樂是可以增長嬰幼兒才智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指出:“音樂是心靈的算術練習,心靈在聽音樂時計算著,而自己并不自覺。”音樂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精神乳汁”,成人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教育,為他們將來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金東波.淺析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j]. 當代學前教育 2007.5
郭聲健 羅紅. 音樂教育新概念[m].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7 p184-185
楊麗華. 早期音樂啟蒙與0~3歲嬰幼兒的發展[j]. 昆明學院學報, 2009年7月
王景瑤 王懿穎. 國際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熱點問題—2008年國際音樂教育大會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分會綜述(二) [j]. 中國音樂教育,2009.8
梁旭紅 朱春濤.家庭旱期教育對0一3歲小兒智能發育的效果觀察[j].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8.16(6)
秦云峰,高莉莉. 嬰幼兒優教優育180問[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01 p191~192
rose s a,feldman j f,jankowski j j.processing speed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tern and full-term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
irène deliège, john sloboda.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of music. psychology press, 1997
mary d. sheridan.play in early childhood: from birth to six years . routledge, 1999
韓棣華. 0-3歲嬰幼兒心理與優教[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 1999 p245~248
菲利斯·衛卡特著 林翠湄譯. 動作教學—幼兒核心的動作經驗[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p10-14
【關鍵詞】英語 啟蒙教育 興趣
現如今,英語作為一門全球通用語言越來越被人們關注。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都在想方設法讓孩子學好這門語言。科學家從腦科學方面的研究告訴我們:幼兒時期是孩子學習語言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學習語音的最佳時期。因此,必須好好把握這個關鍵時期.為孩子將來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但是由于幼兒尚處于各方面未成型狀態,單純的學習會讓孩子有壓力感。因此如何充分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及探知欲望顯得尤為關鍵。我認為啟蒙英語教育方法不能僅靠傳統的教學模式,而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模式,創設良好的英語教學情景,讓孩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一、父母作為啟蒙老師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這個階段,他們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在他們心中沒有思維定式,所以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比成人要快。因此在這一年齡階段,周圍的環境以及接觸的人都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孩子會從父母身上模仿方方面面的東西。所以此時環境對于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會英語,并有時間陪著孩子說英語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早上醒來,媽媽用英語問:“Good morning!”幼兒聽上幾天就學會了,并能模仿回答“Good morning!”每到放學回家時,媽媽說“Please wash your hands!”(請洗手)。在吃飯時,媽媽說:”Supper is ready!”并告訴幼兒米飯(rice)水(water)雞蛋(egg)白菜(cabbage)等名稱。在超市的水果區,媽媽可以用英語告訴孩子:“This is an apple. That is a banana. I like oranges.”再諸如喝水,請拿水杯,請收玩具,上床睡覺等,幼兒不用刻意去學,在良好的生活氛圍中感知體驗,自然而然的就會掌握、運用了日常英語知識。
二、創設情景環境,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
幼兒英語學習主要途徑來自說和交流。但是良好的物質環境,在其發展中起著促進作用。這里所講的物質環境主要指家長根據幼兒英語發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畫面、活動道具和動手材料,在觀察、操作、游戲中,引發他們對英語的反映使用能力。
1.注重生活中的學習,選擇與幼兒生活貼近的學習內容。比如說幼兒玩具的顏色、名稱;幼兒學習書本上的圖畫,家里家具的名稱;帶幼兒逛街或逛超市時,告訴她所看到的東西名稱。這些東兩都要反反復復的跟幼兒說,因為他們的記憶力還不完善,因此家長要有耐心。通過長時間的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會把語言和生活融為一體,讓語言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2.創設學習環境,父母需要動點小腦筋。語言來自生活。家長在和孩子反復交流的基礎上也可以在幼兒使用的東西上標出中英語單詞,在家里的墻壁上也可以張貼一些英語字母、國際音標、簡單的英語單詞及圖片的圖畫。冰箱上也可以貼一些水果、牛奶,食物等的圖片及中英文單詞。客廳里也可以掛一些主要國家的國旗。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孩子參加英語角。大多數英語角有老外在那里,可以讓孩子早點接觸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融入英語學習的氣氛中,無形中給孩子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
3.利用各種游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年齡越小的孩子,趣味性對興趣的培養越明顯。就拿字母教學來說,有聽音舉卡片、猜字母、字母畫等。聽音舉卡片:家長說一個字母:“A”,幼兒就找出標有A的卡片。猜寧母:家長出示一些與字母極像的圖案或實物,讓幼兒運用想象力去猜測和辨認,看看像什么字母。字母畫:家長可以設計有不同寧母的畫,讓幼兒看圖。找出圖中所藏的大(小)寫字母。還有簡筆畫,讓孩子通過簡筆畫觀察是哪個字母。
4.利用錄音機、CD碟播放英語歌曲,詩歌和對話,還可以觀看英語電視節日等現代化視聽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幼兒性格好動,好玩,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因此采用不同的視聽手段,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能更有效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如果這些教學手段更換使用。效果會更好。
三、家長要懂得鼓勵幼兒
幼兒階段雖是接受力強,但由于各方面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孩子的接受力還是很有限的。為此家長絕對不能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尊重孩子的接受能力,尊重孩子的發展速度。只要幼兒有點進步,都應該表揚鼓勵她,給她心理上的滿足感。有這種滿足感,她會更有興趣地去學習,而且會學得更加努力。
四、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前面已經說了,孩子在此階段的模仿力極強,最先模仿的應該是他的父母。作為獨立的個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印刻在了他的腦海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思維與實踐都起到了映射的作用。因此父母之間若能很好的與英語溝通,會對孩子有一個質的熏陶作用。就像孩子每天生活在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當中,盡管他是一個不愛說話也不愛學習的孩子,相信如果父母能堅持下去,孩子終會耳濡目染,啟蒙教育效果斐然。當然,這個要求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所以只能在這里淺談一下。為了孩子,或許有的家長可以嘗試一下。
總之,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不僅要言傳身教,在各個方面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打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學習英語的家庭氛圍;而且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采取適合孩子自己的啟蒙措施,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一、實施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國內外的很多研究表明在個體的發展中,個別行為的習得有一個關鍵期,期間,個體處在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如果給予必要的刺激和幫助,某種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 并產生長久的影響。學前期幼兒可塑性強,易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會、學習各種行為要求的理想時期,更是禮儀等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對幼兒進行禮儀啟蒙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隨著社會的慢慢發展我們發現,幼兒對禮儀知識知之甚少,禮儀認知與禮儀行為相脫節。針對禮儀教育中的存在問題,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實踐與探索,探討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禮儀教育方法、原則和途徑,以豐富幼兒禮儀啟蒙教育的實踐經驗。
二、幼兒禮儀教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1.生活禮儀
①用餐禮儀:要學會恰當的用餐姿勢,注意保持桌面、地面以及碗內的干凈及整潔;初步學會與人共餐時的禮節。②儀容儀表:能養成保持身體和服裝整潔、衛生的習慣;學會用正確的姿勢坐、站、走。③交往禮儀:在與人交往中,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初步學會與人交談的禮節;初步學會作客的禮節;能尊重父母、長輩,會根據具體情況與他們打招呼。
2.公共場所禮儀
大概的了解“七不規范”的要求,能夠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規則;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能謙讓,會尊重和原諒別人。
3.學習禮儀
在搞活動的時候要做到會舉手、會聽,服從活動的規則;在活動室內要做到三輕:走路、說話、搬桌椅輕;學會商量,能夠尊重別人的意見;觀看同伴演出的時候,能夠保持安靜、守秩序,結束后,會鼓掌表示感謝。
三、禮儀教育的具體措施
1.優化教育環境,形成幼兒講禮儀的良好氛圍
①美化幼兒園的環境,使孩子生活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之中,感受到幼兒園環境的美,用美的環境引導幼兒注意環境的整潔衛生。根據禮儀教育的要求,在墻面上布置一些與主題相一致的兒童畫面,用視覺語言暗示、提示幼兒。
②制造講禮儀的氛圍,讓孩子在講禮儀的氛圍當中,學會禮儀規范。在班級里放置一塊整容鏡,讓幼兒隨時整理自己的儀容儀表。教師的為人處世、言談舉止、儀容儀表對幼兒要有表率作用。良好的禮儀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利于幼兒禮儀行為的養成。
③利用美好的社會環境,在大教育觀念的指導下,要不斷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同時也必須要選擇、發掘和利用好的家庭、社會環境中的教育資源正確引導幼兒。
2.愛心教育為核心,審美教育相結合,培養幼兒的禮儀行為
愛心是禮儀的重要核心,幼兒愛心的形成也是整個實踐的過程。在教育中,為幼兒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確提出是非的評價標準,通過講故事、表演、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獻愛心捐款等,讓幼兒在活動中,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逐步學會關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們的禮儀行為成為內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內心美與外在行為美的統一。
3.豐富幼兒的禮儀認知,提高幼兒的道德認知水平
幼兒的思維是比較直觀、具體形象的,通過看錄像、講故事、念兒歌、玩游戲棋等形式,豐富幼兒的禮儀認知,讓幼兒明確禮儀規范的要求,激發其內部情感。我們還通過討論、爭辯,建立新認知,提高其道德判斷能力。
4.創造條件,提供幼兒實踐的機會
幼兒良好禮儀行為的培養,重要的環節就是由“知”到“行”的轉化,為此,我們組織了各種實踐活動:①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會了在不同場合、不同角色的禮儀行為。②情景表演:情景活動是一種事先設置好的情節和場面,由老師和小朋友扮演角色,進行表演活動。它具有生動形象、生活化的特點。③任務活動:為了使幼兒的禮儀認知在真實的情景中得到體現,使知行統一,我們利用各種機會,給幼兒分配“任務”,讓幼兒的禮儀行為在實際情景中得到練習。④社會活動:讓幼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增加經驗,豐富其情感體驗。
5.家園同步教育
指導思想
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降低嬰幼兒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和農村兒童生長遲緩率,加強嬰幼兒早期的啟蒙教育,健立健全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機制。嬰幼兒早期發展是出生缺陷干預三級預防中的重要內容,對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任務要求
本年度末,基本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體系,基本普及培育嬰幼兒科學知識,改善嬰幼兒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全面提高嬰幼兒的綜合素質,基本滿足社會和家庭對嬰幼兒早期發展的需求。
基本方法
1、成立機構
為加強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促進嬰幼兒個體身心健康、智力開發,我鄉決定成立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指導小組,制定具體的工作實施方案,使嬰幼兒早期發展工作得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序的開展。
2、加大宣傳
利用婦女節、生殖健康普查、入戶隨訪等時機向廣大婦女群眾大力宣傳嬰幼兒早期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農家書屋、人口學校等宣傳和科普陣地的作用,提高全鄉人民對嬰幼兒早期發展的認知度,促使優生、優育、優教的科學理念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指導服務
⑴計生服務所在舉辦藥具知識培訓時一并將嬰幼兒早期發展知識列入培訓內容。每年至少舉辦2-3次培訓班。
⑵充分利用計生服務所衛技員豐富的醫學知識,在為計生服務對象進行孕環情檢查、四種手術實施、孕前優生檢測等醫學操作時,為服務對象提供規范的科學的育兒指導服務。
⑶計生服務所與鄉衛生院、衛生所合力形成更為強大的醫學隊伍,為全鄉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全面的育兒科普知識,及早發現一些可及時干預的嬰幼兒早期或潛在疾病,指導糾正嬰幼兒家長或看護人員一些對嬰幼兒早期發展不利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全面提高群眾的育兒知識。
⑷與鄉中心幼兒所加強交流,共同開展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嬰幼兒及其家長、看護人員接受早期教育的指導率。
學前教育和幼師區別是什么
一、針對的兒童的年齡段不同
學前教育主要針對要進入學校的兒童,一般年齡是在3-6歲;幼師主要是對嬰幼兒進行啟蒙教育,一般年齡都在1-5歲。
二、教學的內容不同
學前教育主要注重的是知識方面的內容;幼師的教學內容一般是一游戲為主的。
三、教學方式不同
幼師以直觀的活動的方式,培養幼兒的興趣;學前教育則側重進行學校常規練習。
四、教學目標不同
學前教育的目標是進行學校教育的適應性訓練;幼師的目標是刺激嬰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培養基本認知能力,和基本的肌肉活動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學前教育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教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教育學學位。該專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學前教育專業知識,能在保教機構、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從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專業方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