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早期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幼兒教育;啟蒙;有效方法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各方面的競爭也越來越勁烈。這就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整個國民科學素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科學教育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幼兒期,是心理發展的敏感期,也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因此,開展幼兒科學啟蒙教育顯得意義非凡。
一 幼兒教育中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啟蒙教育,就是指在人處于幼兒時期時,使用一定科學合理的方法手段,對幼兒進行啟發、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早期教育活動。人在幼兒時期時,由于他們的年齡和性格特點的因素,幼兒在啟蒙識字和學習知識技能的活動中,表現的很積極,有利于進行啟蒙教育。
啟蒙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第一步。一方面,它的教學活動能激發、啟動幼兒的自主學習的動力系統,能在幼兒時期就可以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創新情感、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啟蒙教育能使孩子獲得自我和主體意識,促進兒童個性的發展。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在完善教育體系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樹立新的幼兒教育理念,促進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接軌。
二 我國幼兒教育中啟蒙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教育意識也越來越強,對幼兒的教育也有所重視,幼兒的啟蒙教育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我國幼兒啟蒙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入經費不足。
幼兒啟蒙教育的問題首先是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從政府來講,對學前教育有足夠的重視,而且越來越重視,投入也是越來越多,但是到今天為止,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學前教育財政撥款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雖然在政府的工作計劃里邊會提到,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這個事業,財政收入增加,向學前教育傾斜,但是傾斜多少是沒有保障,因為沒有數字在里邊去督導政府,所以總體來說還是經費投入不足。
2.師資匱乏。
在幼兒啟蒙教育方面,不僅我國的研發隊伍還是比較薄弱的,而且師資隊伍也是數量不足。在我們目前全國現在有超過14萬所幼兒園,在教師隊伍里還有一部分沒有教師資格證,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素質低下。可見,幼兒啟蒙教育這一塊,師資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令人堪憂。
3.幼兒教育理念落后。
在幼兒啟蒙教育階段,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落后。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他們很少能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創設符合孩子啟蒙教育的課程、環境等,孩子的學習比較被動,興趣不足,導致幼兒啟蒙教育效率低下。
三 實施幼兒啟蒙教育的有效方法
針對以上幼兒啟蒙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提升幼兒啟蒙教育質量的一些方法。
1.加強幼兒啟蒙教育經費投入。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幼兒啟蒙教育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對于政府來說,扶持幼兒啟蒙教育是他們的責任,加大對幼兒啟蒙教育的投入是他們的義務。在政府重視學前教育的同時,對學前啟蒙教育的投入也應增多。應保證學前啟蒙教育財政撥款有一個固定的比例,隨著幼兒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應不斷擴大比例。在政府的工作計劃里也應包含這項內容,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這個事業,財政收入增加,向學前教育傾斜,總體上解決幼兒啟蒙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2. 提升幼兒師資的整體質量。
首先,國家要加大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研發,使其能滿足幼兒啟蒙教育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要不斷提升研發隊伍的研發能力。其次,加大對幼兒師資隊伍的培養。可以在各大高校開展幼兒教師專業,培養素質高、專業性強的幼兒教師。對于已經就業的幼兒教師,要不定式地進行再培訓。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堅決不能讓其上崗,要嚴把教師質量關。
3.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
孩子就是民族的未來,在教師和孩子一起生活、學習時,作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有利于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俯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愛。同時,教師要努力創設符合孩子發展需要的課程、環境、區域,學會追隨孩子的興趣,為孩子提供操作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來獲得經驗,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探索,成為生活、學習、游戲的主人。
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與引導至關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學習場所”,但是對于嬰幼兒的音樂啟蒙家長也許也會存在很多困惑,如“寶貝很喜歡音樂,經常咿呀呀唱個不停,跳個不停,但我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不知道要怎么對孩子進行音樂啟蒙教育?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呢?”等問題,因此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多學習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家庭親子音樂活動過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早期音樂啟蒙教育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發展
幼兒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來說,孩子的音樂敏感期在一歲到五歲之間,時間跨度比較大,培養的方式也要有針對性,并且要分階段進行,如果家長能捕捉孩子的音樂敏感期,營造豐富的音樂環境,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夠為孩子今后音樂能力的培養及多元智能的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為八個方面。即音樂智能、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 。其中音樂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達出來的音樂能力。對于孩子們的音樂啟蒙教育不僅可以促進音樂智能的發展,如音高感、節奏感、音色辨別能力、表達表現能力和即興創編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還可以通過音樂活動促進其他的智能的發展。比如音樂故事的講述、歌謠的朗讀,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音樂游戲中角色扮演和樂器的合奏可以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律動表演促進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等等音樂活動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多元智能的發展。
根據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發展,一般來說孩子4歲開始學樂器比較合適,0~3歲主要以多聽音樂為主,聆聽兒歌及經典的器樂作品,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孩子的音高感、節奏感、聽辨能力和表達表現能力,4歲的小朋友就可以開始進行簡單的節奏訓練、聽力訓練和模唱訓練,培養孩子的音樂記憶能力,也可以在游戲中進行識譜的學習,為學習樂器做好準備。
二、家庭親子音樂活動的方法
家庭親子音樂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比較常用的有“聆聽音樂、演唱兒歌、演奏樂器和律動表演”這幾種形式。根據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音樂的體驗。比如兒歌《小毛巾》這首幼兒歌曲由朗讀和演唱2個種形式交替進行,可以讓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認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詞,采用疊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這個音樂活動時可以結合一些“講衛生”的故事繪本展開,先以講故事做為鋪墊,然后再進行音樂活動,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1.聆聽音樂
在聆聽之前家長可以用“我們一起來聽聽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關注,然后家長可以抱著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節奏拍打孩子的雙肩,再次聆聽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擬洗臉的動作,在聆聽音樂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2.演唱兒歌
在演唱兒歌的環節中,家長可以先嘗試與孩子玩“接詞”游戲,按節奏朗讀歌詞,比如家長讀“小小毛巾愛玩……”把“水”這個字留個孩子接,家長讀“洗了眼睛鼻子……”讓孩子接“嘴”,從每句的最后一個字、最后2個字、慢慢遞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對接。音樂中的休止符,家長可以很夸張地做“親親嘴”的動作,但不發出“啵啵”的聲音,孩子會覺得特別有意思。當孩子對于歌詞熟悉后,同樣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當然孩子的聲帶還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一般來說在音準上都會有一些偏差,家長不能過于著急,隨便就給孩子貼上“五音不全”的標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主要是讓要鼓勵他們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初步感知音樂旋律。
3.演奏樂器
在活動中可以采用一些小樂器,家長和寶貝各拿一件小樂器,如手鈴、沙錘、圓舞板等,跟隨音樂進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長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龍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樂器圓舞板、沙錘等)
4.律動表演
家庭親子活動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進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可以各拿條小毛巾、拿個小臉盤、再拿一塊積木當香皂,跟隨音樂進行表演,“搓毛巾、擰毛巾、洗洗臉”等動作在培養孩子的節奏感的同時也讓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鍛煉;再次聆聽、表演時也可以拿個布娃娃讓孩子跟隨歌詞的變化,給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興表演能享受到音樂活動的樂趣。
三、家庭親子音樂活動中應遵循的原則
父母如果能認識到嬰幼兒早期的音樂啟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好幾個原則,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創設條件,營造氛圍。家庭活動中家長要創設一定的條件,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有條件應該添置較好的音響,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聽覺效果,適當添置一些小樂器(鈴鼓、沙錘、三角鐵等)和紗巾、頭飾等道具,讓音樂活動更具趣味性。
注重體驗,培養自信在音樂活動過程中,要“以兒童為本”,給孩子一個愉悅的體驗過程,家長不能急于求成,對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家長要給予鼓勵,不斷激發孩子的興趣,落實孩子的自信心。
關鍵詞:聽障兒童;學前;音樂教育
一、學前特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美國著名的特殊教育學者柯克(Kirk,1983)對特殊兒童的定義是:在心智特質、感覺能力、神經動作或生理特質、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方面,偏離一般或常態兒童,或具有多重障礙的兒童,而這樣偏離的情形,得靠學校教育設施的調整,或特殊教育服務的提供,才可發展其最大潛能程度。學前教育指的是0—6、7歲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與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與措施的總和。這個時期的音樂教育尤為重要,其重要性表現為:1.有利于盡早填補特殊兒童的生理缺陷;2.有利于改變和優化特殊兒童的大腦結構;3.有利于正確引導和提高特殊兒童的形象思維;4.有利于保護和促進特殊兒童心理活動的正常發展。
二、聽障兒童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聽覺是人類感知世界、學習語言和發展認知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聽覺障礙也稱為聽力殘疾,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聽覺困難,聽不到或是聽不清環境及言語聲音。兒童正處于聽覺和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聽力障礙嚴重的損害了兒童的語言功能,影響了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發展,導致許多聽障兒童的心理發育不完善,常出現自閉、內向等性格缺陷。需要注意的是,聽障不完全等于聾啞,聽障兒童是可以通過助聽器去感知和認識這個世界的,也是可以通過系統的學習和訓練去練習發聲和正常交流的,這些兒童更需要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和關愛。不少聽障兒童在學齡階段雖然進入正常小學,但在二、三年級以后成績不斷下滑,不能達到學校的教學要求,最后父母還是選擇了聾啞學校,造成這類現象出現的原因除了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這些聽障兒童在學前階段,其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等抽象的思維能力方面沒有得到全面的開發和發展,因此,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升高,知識層面的學習越來越抽象,他們無法理解,加上個人身體和心理的缺陷,導致成績直線下滑。因此,聽障兒童的教育應該比一般正常兒童的教育更早,而音樂教育可以更好地開發兒童的大腦發育,刺激和訓練其聽覺、語言表達和認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如果錯過了某方面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會對兒童的康復造成很大的困難。
三、聽障兒童的學前音樂教育
對聽障兒童進行音樂教育,這聽起來好像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事實上,雖然他們不能完全獲取和理解音樂,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音樂元素對他們進行音樂啟蒙教學和訓練。例如:一般的兒童早期教育,教師會選擇歌唱、韻律和欣賞等手段對其進行啟蒙教育,但這些看似很簡單的音樂活動對聽障兒童來說卻是很困難的。換個角度看,要讓聽障兒童開口歌唱或許很難,但只要方法適當,韻律活動、傾聽感受音樂、音樂欣賞等活動還是可以應用到聽障兒童的學前音樂啟蒙教育中的。
(一)韻律活動。一般的兒童進行韻律活動是訓練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而在聽障兒童的音樂教育中,韻律活動是為了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節奏感和聽辨能力。孩子可以通過助聽器去聽辨節奏的變化,在音節數量、音型、強弱、音色等音樂要素的變化中,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聽辨能力,培養其良好的節奏感,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孩子對身邊聲音的捕捉能力,并快速地反應出來,同時也可促進大腦的發育。
(二)傾聽感受音樂。傾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聽障兒童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教師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教學,播放不同的音樂片段,讓孩子告訴老師聽到了什么。音樂可以是動物的叫聲、樂器的演奏聲,也可以是兒歌。通過這樣的游戲教育形式,孩子會知道聲音有大小、強弱、長短等差別,能夠寓教于樂。
(三)音樂欣賞活動。音樂欣賞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聆聽不同的節奏、情緒的音樂來感受音樂的內涵。這時,教師要注意音樂的選擇,教師需要選擇一些結構簡單、節奏明顯、易于理解的音樂,還可以帶領孩子編排音樂劇,使其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體驗音樂的結構,建立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欣賞能力。
四、小結
聽障兒童的學前音樂教育是特殊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進行學前音樂教育幫助孩子感受環境、生活和音樂的美。但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教育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的活動,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孩子,不要把學前音樂教育活動變成機械的康復訓練。
作者:梁冬玲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古代;蒙學教育;歷展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4-0241-03
中國自古以來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中國文化早就意識到啟迪兒童心靈和智慧的重要性。蒙學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文王所著的《易經》,其意思為若在蒙昧無知的時候,認真學習,修養正道,便可成就圣人之偉業。從字面上看,蒙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啟蒙文學。后來人們才漸漸將其與兒童的啟蒙學習相聯系,故蒙學之教導兒童學習是后人才賦予的意義。因此,蒙學又有“蒙館”之意,是兒童學習的地方。在古代,蒙學教育貫穿始終,古人尊崇圣人之道,儒家之思想。兒童年齡尚小,不能明辨是非,對于社會交際禮儀多為蒼白的理解。古人開設“蒙館”進行正確的啟蒙教育,教導兒童,使其擺脫幼稚蒙昧。通過教育的手段讓兒童明辨是非,學習圣人之道,明白圣人之為圣,以圣人之禮儀言行要求自己。對于蒙學一詞,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蒙學的含義并非如此簡單。例如:有些學者認為蒙學來自于《易經?序卦》中的“蒙者,蒙也,物之維也。”針對此問題,文章將在下文進行較為簡潔的論述。
對于蒙學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則認為蒙學是一種教育機構。第二種觀點是將蒙學看作是一個特定層次的教育。第三種觀點大致將蒙學區分為廣義和狹義。一般對于八至十五歲的孩子進行的啟蒙教育活動或者是對于這些小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私塾就是狹義的蒙學。除此以外的并含有教育所需教材的,私塾規定的禮儀言行以及古代學者關于此類現象的理論著作,便是廣義的蒙學。對于蒙學的概念,很多學者都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是將其囊括總結起來,其本質是一致的。本文認為:蒙學是指我國古代家庭、社會、學校對兒童進行的早期啟蒙教育,又稱童蒙教育、蒙養教育或啟蒙教育。其目的是通過對兒童進行基礎的文化知識教學和初步的道德養成教育來啟迪兒童智慧、培養兒童品德,使之健康成長。教育對象是蒙養階段的兒童即蒙童,其年齡段大致為七八歲左右或更早。從入學時間和教育程度上看,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教育者被稱為蒙師,為蒙童所編寫的蒙學讀物或教材被稱為蒙書、小兒書、蒙學書。
一、古代蒙學教育的萌芽期
我國的蒙學教育在殷、周時期已有記載。原始社會末期主要特征尚沒有系統的教材、成熟的教法,在官方的教育機構中一般情況下是不包含蒙學教育的,所以它大多數情況下是以私學的形式出現,蒙學只能是一種私有的教育教導方式,只有少數上層社會階層才能享受。夏商兩代,蒙學讀物無史料可考,唯西周有相關文章記載,相傳出自于周宣王時期的《史籀篇》,東漢班固書中有相關記載:“《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此書現已亡佚。據班固所云可知該書為“史官教學童書”,屬于識字教學讀本一類。我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出現了學校性質的機構成均和庠。《禮記?文子世子》鄭玄引注董仲舒的說法曰:“五帝名大學日成均。”根據記載和考證,可以推論出學校在夏代時就已經建立了。到了商代,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而國學又分為右學和左學。右學在西郊,為大學;“左學,為小學,在國中王宮之東”。鄉學則指的是“序”,禮樂教育成為其基本內容。“左學”和“序”屬于小學性質的教育。西周時期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西周貴族子弟的訓練過程是先經家庭教育后再進行學校教育。貴族子弟從小在家庭中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習慣的教育,進而教以初步的禮儀規則,確立初級的數的觀念、方位觀念和時間觀念。比較夏商兩代,西周的貴族家庭教育已有較大的進步,能夠按照兒童年齡發展提出不同要求,有自身明確的教育方向和目標。
根據《周禮》和《禮記》等相關文獻的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官府教育機構就分有“國學”和“鄉學”國學的主要設置點是在王城和諸侯國都,鄉學的設立是按政府機構的大小分別設立的,如州設序,黨設癢,而閭里則設為塾或者是校。國學里是按照學生的年齡與程度可分為大學與小學兩級。根據家庭政治地位的不同,學生進入小學的年齡有早有晚,越貴者入學越早,反之則晚。天子所設大學有五學之稱,即辟雍、成均、上癢、東序、瞽宗。西周王朝衰落之際,上層建筑統治開始受到動搖,到了春秋時期,封建經濟不斷發展,奴隸主制度阻礙經濟的發展,因而遭受封建地主的反抗,周朝開始沒落,貴族中的一部分人開始想封建地主轉化,貴族官學漸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私人的自由講授“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春秋戰國期間,各國雖然無學校,但未嘗無教育,國家有保傅之官,教育王太子,而“士農工商四民”之子,則就“父兄之教”。由此可以判斷,逐漸失去政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和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后裔其啟蒙教育主要依靠保傅之官,而小民后裔主要接受家庭的啟蒙教育。
二、古代蒙學教育的轉折與發展期
1.秦漢魏晉開始是我國古代蒙學教育的發展期,以識字為主要功能
秦始皇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局面。秦國統一六國后,為鞏固自身階級統治,焚書坑儒,用暴力控制言論和學術研討,廢除了官學,也禁止私學。為使語言文字統一,秦國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制定了學書內容,又有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合力編寫的三本書,這三本書分別為《倉頡》,《愛歷》、《博學》,這些書并沒有使用很久。到了漢代,出現了書館,其教師稱之為“書師”。書館規模較大,學子也是數量眾多,由此可見漢代對于蒙學的重視程度,因而漢代對秦的字書進行了修正改編。這三本書在漢初又被“閬里書師”合為《倉頡篇》。此后史游撰《急就篇》,周興嗣編《千字文》,均流傳于后世。
2.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學和私學是蒙學的主要教授方式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處于混戰時期,社會動蕩,但同時又給文化學術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在此期間,蒙學教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一類是集中識字教育即以“書館”為主要教育形式,一類為初步經書教育即以“鄉塾”為主要教育形式。從蒙館教育用書中,可以將其分類:一是識字讀書,二是讀文讀物。在基礎教學中的識字教育大部分都是使用西漢時期的教材,到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大同年間,出現了新的讀物,即是周興嗣編纂的《千字文》。該書和西漢字書《急就篇》成為蒙學的主要讀本。讀文讀本內容大多是簡單的經書,現已無法考證其具體內容,儒家經典的《論語》以及《孝經》等書籍,其教育教學方法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綜上所述,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化大融合時期,國家注重教學,其中最為側重的是經學教育,因此使得蒙學的初級讀物內容多為經書。此期間,讀經教育的出現,使得蒙學語文教育與口語型書面相分離向著文言型書面語言教育的方向發展。
3.唐宋時期的蒙學教育,官學、私學與家學都有所承擔
唐宋時期,是史上難見的盛世之時。特別是唐朝,農業方面,手工業以及商業都很發達,政治開明,人們生活穩定社會和諧。在這一時期,精神上的需求相對于其他朝代更為重要。盛世大唐,注重教育事業,完善傳統教育機制,積極發展官學,同時扶持私學,共同發展。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唐朝的教育體系較為完善,教育基礎也得到了長遠的發展,例如:京師州縣辦了官方的小學,地方民間則有鄉學、小學、鄉塾等。另外一些士大夫還在家中設學親自教授或者觀看子孫受教。有史可鑒唐朝的政治以及教育事業的扶持力度為宋元時期蒙學教育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宋時期的蒙學教材也有一定的發展。唐代有諸多新編蒙學讀物,例如:《初學記》、《俗務要名林》》、《雜字》、《雜抄》、《太公家教》、《蒙求》、《兔園策》、《女論語》等,影響最大的蒙學讀物主要有《太公家教》、《蒙求》、《兔園策》內容獨具特色,富有張力的語言,對后來的蒙學讀物編寫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在《蒙求》的基礎上編撰出來的《史學提要》和《名物蒙求》等。另外,唐代蒙學讀物的重要內容包括古代儒家經史,宋初成書的《百家姓》、宋末所編的《三字經》與前代的《千字文》構成的識字教材。唐代新編《太公家教》,適用于小孩子的道德教育。宋學家們親自編寫蒙學教材,訂立道德行為規范,強化封建倫理道德,如呂本中的《童蒙訓》,朱熹的《童蒙須知》、《小學》等。還有為適應科舉直接或間接要求而編寫的《兔園冊》、《蒙求》、《書言故事》、《神童詩》、《小學紺珠》等。這一時期的蒙學教育方法依舊以識字教學為重點,其蒙童要跟著教師學習讀書認字,通過熟讀背誦蒙童讀物來強化認字能力。運用“六書法”進行字形教學。寫字教學與讀書教學沒有捆綁在一起,而是進行分開學習。唐代的書法家字跡在寫字教學書里用來讓蒙童臨摹學習。
三、蒙學教育的延續發展與興盛期
宋元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逐漸鼎盛的時期,以教授三綱五常道德規范以及知識為主要功能。
元朝的蒙學教育,縱觀元朝歷史來看,終不過是個過渡期。從宋代蒙學的教育機制的完善和制度化向明清時期的程朱理學轉換,元代的蒙學教育即尊崇經書,同時也有較深的宋性思維摻雜其中。元代的教育內容較為混雜,例如:元代教材多沿用前代的教科書,而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也納入教育范圍。在蒙學教育中,朱熹也是被納入其中的,只是要求不深入理解,而是稍稍地作為了解并且知道其內容罷了。元代的蒙學多實行“分齋教學法”,即按照學生所讀的書分“班”教學。元代蒙學的主要形式是“社學”,它得到中央政府的法律認可,普遍設立,在明清時期更是風行,成為鄉村民子弟接受啟蒙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國古代的蒙學教育機構發展到明代達到鼎盛。明代蒙學在辦學體制上官學、私學并舉,形式多樣、種類齊全。官學,主要是社學,另有義學,也叫義塾。私學,有蒙館、家塾等。蒙學教學的基本程序是識字、寫字、閱讀、屬對、作詩、作文。分為識字階段和讀經階段兩個部分。識字階段的蒙童使用《童蒙訓》、《小兒語》、《小四書》、《幼儀雜箴》、《日記故事》、“雜字”等教材;讀經階段的蒙學教育主要包括寫字、背書、理書、屬對和簡單的閱讀寫作訓練,選用教材為“四書”、“五經”、《龍文鞭影》、《幼學故事瓊林》、《聲律發蒙》等。
宋代經濟的不斷發展,政治制度有所改變,學術著作以及文化的傳承相對比較自由化,蒙學教學在此期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唐朝一樣,宋朝政府更為重視教育,而蒙學教育是重中之重。政府多次頒布時令在各地方設立小學,加強蒙學教育。宋代的蒙學根據設立的性質可以分為民間辦的私學,和政府辦的官學。宋代由政府辦的蒙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設在京城宮廷內的貴胄小學。還有一類蒙學是由民間設立的私學。它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有的稱為小學。宋代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并且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課本,從內容上看大體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綜合性的,以識字和常識教育為主。《三字經》是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本綜合性蒙學教材。第二類是道德教育類的蒙學教材,這類教材是專門為培養封建道德觀念和封建社會里修身處世的態度而編寫的教材。主要包括:朱熹的《小學》、《童蒙須知》,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陳淳的《小學詩禮》等。第三類是歷史教材與歷史故事書。第四類是詩歌教學的教材,如朱熹的《訓蒙詩》、陳淳的《小學詩禮》,以及《神童詩》、《千家詩》等。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學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為代表。
回顧我國古代蒙學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我國的蒙學教育最早出現在殷、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秦漢以后由于經濟政治的原因,蒙學的地位逐漸抬高,蒙學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在我國封建社會里,官辦教育機構中一般不含蒙學教育,所以它大多以私學的形式出現。我國古代蒙學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隨著歷朝歷代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蒙學教育體系逐漸趨于成熟,然而,我國古代蒙學的發展歷時數千年,筆者憑個人之力無法在短期內對歷代蒙學的情況逐一翔實記錄。但同時筆者根據客觀事物存在與發展的一般規律,就蒙學發展情況作為突破口,見微知著,找尋出一些規律性因素。既充分肯定前人探索規律的意義,利用前人的經驗,也正視其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為今日學前教育的教材、教法等研究提出更多建設性的構想與方案。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人學出版社,1992.
關鍵詞:幼兒教育;重要性
一、什么是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是學前教育,也就是早期教育的后半階段,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等會在這一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并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
二、幼航逃應引起多方重視
1.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教育
研究表明,我們人類大腦的發育與年齡的增加呈反比。很明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年齡越小,越是進行快速學習的好時機。然而,我們有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不忍心讓孩子過早學習知識,想讓孩子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認為“樹大自然直”,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就什么都會了。可是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才發現孩子的多方發展都受制于從小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想管時為時已晚。因此,作為家長,應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從而為孩子日后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老師應關注每一個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耳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實驗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師能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學生就會發憤圖強,朝氣蓬勃地對待學習和生活,煥發積極向上的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的活潑好動,有的內向膽小,有的反應遲緩。身為幼兒教育的實踐者,每位幼兒教師在對待孩子一視同仁的前提下,還要有針對性地分別對待,不要總認為孩子還小,和他們講道理他們都不會明白,只要保證孩子每天能吃好、喝好、睡好,不發生意外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孩子的智力不代表孩子的心智,每位教師對孩子的教育應像張藝謀的影片那樣――《一個都不能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關注孩子,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差異,然后有針對性地施以不同方式的教育,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3.社會既要對幼兒教育提要求,還應給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