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第1篇

      沒想到,這樣一部美食紀錄片,不但創(chuàng)造了收視率的記錄,而且其影響力正從熒屏走向現(xiàn)實,無論是各地美食店的生意還是廚師學校的招生都異常火爆,引發(fā)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更沒想到,“舌尖上的××”已經(jīng)成為各個領域的流行語:“舌尖上的高考”、“舌尖上的建筑”、“舌尖上的樓市”、“舌尖上的母親”,儼然創(chuàng)造了一種“舌尖體”。

      到底是什么讓這樣一部介紹中國美食的紀錄片有著如此魔力?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不由地意識到,《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一檔美食紀錄片,而且是一檔文化紀錄片,是一檔講述人生哲學的紀錄片,其定位并不是通過美食這一主題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贏得收視率,而是通過電視媒介這一大眾化娛樂方式來展現(xiàn)內(nèi)心那一份別樣的期許和責任。正如該片的總導演任長箴所說,這不僅是一部美食片,它還是寫人的片子①。通過各地美食的介紹,《舌尖上的中國》所要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文化與認同以及人生的哲學。

      一、情感與記憶

      《舌尖上的中國》激起了人們對美食的欲望,更喚起了人們對食物的情感與記憶。這種情感是漂泊游子們的淡淡鄉(xiāng)愁,這種記憶是對陳年往事刻骨銘心的記憶。以美食作為電視節(jié)目的主題內(nèi)容并不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獨創(chuàng),而使其大放異彩尤為獨特的地方則在于,它不像其他美食類節(jié)目,出于廣告利益的商業(yè)原則,刻意渲染消費和娛樂性氛圍,只有舌尖上的美味,缺少心靈上的慰藉。《舌尖上的中國》對于天涯游子來說,美食不再是僅僅滿足口腹之欲,而是承載著鄉(xiāng)愁和記憶的一泓清泉,可以慰藉那干涸的心靈。導演陳曉卿說,這是一部帶著敬意做的紀錄片,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xiāng)。是的,美食承載著每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情感和記憶,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菜都有著濃濃的深情和記憶,這種對食物的情感和記憶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體里。為了更細膩地表現(xiàn)這種情感和記憶,《舌尖上的中國》在敘述視角上刻意凸顯與觀眾的親近感。不炫技,不炒作,追求著平淡中的真實。在這部美食紀錄片中,以平民的視角和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來展現(xiàn)民族風情和民族氣派。幾乎所有的美食并非什么稀奇珍饈,既沒有美侖美奐的賣相,也沒有出神入化的手段,都是日常生活的家常菜,但是中國人就是對這種家常菜有著無限的眷戀。

      《舌尖上的中國》在介紹各種美食的同時,無不追溯食物的來源和制作過程,極為重視對各類美食的情感展現(xiàn),因為,這些食物的來源和制作無不飽蘸著勞動者的艱辛付出。香格里拉的卓瑪采拾松茸,需要凌晨三點就出發(fā),在原始森林里要走一公里才能采到一個松茸。綏德的老黃手工制作的“黃饃饃”,勞作同樣極為辛苦,三天的時間制作700個黃饃饃,從上碾到揉面,從發(fā)酵再到蒸熟,然后騎著腳蹬三輪車到縣城去銷售,我們看到的是滿頭大汗的老黃,是在寒冷的冬季里扯著嘶啞的嗓子吆喝著“黃饃饃”的老黃。來自安徽無為縣的職業(yè)挖藕人圣武和茂榮兄弟倆,一年中有七個月離家在外,來到湖北嘉魚挖藕,這是他們一家人生活的主要來源。挖藕是一件極為辛苦的工作,它不僅要耐心而且要細心,更何況沒有任何機械化的采藕工具,全憑人力。諾鄧火腿的制作需要自制的鹽,用鹵水熬鹽,手工制鹽程序繁復,這讓人們對每一粒鹽都珍惜有加。影片中時刻展現(xiàn)勞動者對勞動成果的極度珍惜,并非因為其珍貴,而是珍惜自己勞動過程中艱辛的付出,在這份珍惜中為舌尖上的美食注入了濃濃的情感。

      中國是幾千年的農(nóng)業(yè)大國,即便在城市化發(fā)展突飛猛進的今天,雖然很多人從農(nóng)村走向了城市,但是他們內(nèi)心對農(nóng)村和農(nóng)業(yè)文明的情感和記憶從來沒有忘卻,反而隨著流年的變遷更為懷念。《舌尖上的中國》尤為關注自然生態(tài)的農(nóng)耕文明,對城市的工業(yè)文明中的食物加工鏡頭很少,偶爾將鏡頭推向工廠,而那些制作依然是手工制作。在紀錄片中,幾乎所有食物的制作方法都延續(xù)著原生態(tài)傳統(tǒng)程序。例如,放棄較為便捷的現(xiàn)代機械的磨面機,而用石碾子將糜子磨成面,用毛竹碾壓面團,這些本身就是一種記憶,是一種情感的記憶,是一種醇厚的歷史情懷。這樣的食物制作流程,極大的激發(fā)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和精神回歸。

      電視是視覺文化最為重要的載體,已經(jīng)成為今天人們?nèi)粘I钪凶钪饕膴蕵贩绞健R驗椋按蟪鞘械纳詈退薅ǖ拇碳ぜ吧缃环绞剑瑸槿藗兛磁c想看(而不是讀或聽)事物提供了優(yōu)先機會。其次,當代風尚的本質(zhì)是渴求行動(和冥想相反),尋求新奇,欲求感官刺激。而恰是藝術中的視覺元素最好地安撫了這些沖動。”②《舌尖上的中國》秉持了電視的這一制作原則,為我們提供了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但是,我們也要指出,“電視擅長的是給觀眾留下印象,而不是給觀眾留下觀點。”③當然,更不是本雅明所說的韻味和想象的空間。在大眾娛樂的時代,電視秉持的是視覺思維,追求的是感覺刺激和震驚效果。顯然,《舌尖上的中國》超越了電視的這一制作原則,更為注重表現(xiàn)視覺形象背后的韻味和沉思。在電視這一媒介統(tǒng)治我們文化的今天,娛樂化和感官刺激已經(jīng)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左右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讓我們漸漸養(yǎng)成了喪失思考與情感表達的習慣。《舌尖上的中國》卻偏偏以飽蘸情感的視角記錄美食及美食背后的故事,讓我們在觀看紀錄片之余,依然沉浸在那些鏡頭引發(fā)我們的情感和記憶中,久久難以忘懷,而這正是其成功的法門。

      二、文化與認同

      所謂文化,是人對歷史記憶難以割舍的情懷,這種情懷在歷史中不斷地積淀下來,融入到每個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和人格結(jié)構(gòu)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精神追求、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所謂文化的認同,“就是指對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guī)范,是文化認同的依據(jù)。”④換句話說,文化的認同就是個體或群體對某一文化系統(tǒng)強烈的皈依感和歸屬感,是一種回歸精神家園的自我意識,是一種心靈的固守。文化的認同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對傳統(tǒng)習俗和行為方式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在講述了中國各地形形的美食同時,總是深情地回顧美食背后的歷史文化。這是一種歷史情懷,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每種美食背后都有其悠久和厚重的歷史,從鹽焗雞談到客家人避中原戰(zhàn)亂而背井離鄉(xiāng)長途遷徙的歷史,在漫長的顛沛流離的過程中,客家人為了保證食物的長期儲存而將鹽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并形成了依賴于鹽的味蕾基因;從奶豆腐談到蒙古人遠征的歷史,蒙古人將奶豆腐的制作方法帶到了云南,竟然在千年以后,依然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不僅僅是食物,炊具的背后也承載著歷史文化的記憶。雖然現(xiàn)代的烹飪炊具已經(jīng)走進每個家庭的廚房,但尼西人的日常烹飪炊具仍然少不了尼西黑陶。《舌尖上的中國》不僅介紹了黑陶的制作原料和制作過程,更由此而講述了陶制炊具對廚房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提升。正是因為有了陶制炊具,煮與蒸才被帶進了廚房。“陶器誕生之前,人們無法想象,在燒和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令食物變熟的方法,這是一次驚喜的飛躍。”這直接將飲食文化的歷史推到了青銅時代之前的史前文明時期。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類高頻詞在解說中不斷地被反復提及,例如,百年老店、祖?zhèn)髅胤健⒗衔兜赖鹊取4蟀墓俜液蛢鹤咏?jīng)營打理著傳承了四代人的百年老鋪蝦醬店,不管如今蝦醬如何制作,她們依然踩著自己不變的步伐前進。達濠古城阿鴻繼承祖?zhèn)鞯氖炙囬_了家糖蔥薄餅店。峽山阿植的鴨脯店,傳承著300多年祖先留下的秘方,依然延續(xù)著炭火木桶熏鴨的古法。新會陳柏忠家則從曾祖父那一代起,就做陳皮生意。陳柏忠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們守著百年老店的心聲:“不能離開陳皮,因為它就是我們這一條根,它不單單是一種我們謀生的工具。”百年老店不僅是情感和記憶,而且已經(jīng)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守著它們就有了一種歸屬感。即便在現(xiàn)代大都市,老味道依然得到人們的強烈認同,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上海的三陽雜貨店里,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種熟悉的老味道。生活在北京的金順姬,播下了從老家呼蘭河帶來的種子,并且開始自己制作泡菜,將家鄉(xiāng)的老味道一直帶在身邊,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認同。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還有一些獨特的鏡頭一再被展現(xiàn)。《舌尖上的中國》在講述美食的故事同時,更為詳細地展現(xiàn)了人們在獲取食物之前所舉行的儀式活動。儀式是人類學的重要術語,它承載著人類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心理。在今天,雖然儀式已失去人類童年時代的那種實用價值,但舉行儀式的心理則是同樣的虔誠。本雅明說:“‘真實’藝術作品的獨一性價值是筑基于儀式之上,而最初原有的實用價值也表現(xiàn)在儀式中。”⑤這正是《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藝術品獨特的價值體現(xiàn)。在吉林查干湖,每年冬季捕魚前都要有祭湖祭魚活動。遠洋捕撈船長林紅旗,每次遠洋前,都要到媽祖廟祈福,祈福自然的饋贈。紹興的釀酒師們在每年釀酒前都要擺上祭祀貢品舉行請酒神儀式。日喀則的望果節(jié),每家都要派個代表參加對青稞豐收的虔誠祈禱儀式,到青稞田間轉(zhuǎn)地頭,將沾滿青稞粉的手印在祭臺上,撒一把青稞粉,面對蒼穹,朗聲發(fā)愿。在藏人們看來,“祭臺上鋪滿青稞粉的手印,被賦予強大的精神力量,人們相信,祈禱的聲音可以直達天宇。”早已告別了原始社會的現(xiàn)代人,在獲取食物前依然舉行的這些儀式,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不僅折射了人類在童年時代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現(xiàn)代人對前人的文化認同以及對天地自然恩賜的感恩。

      三、人生的哲學

      烹飪美食是一門藝術,而從烹飪美食中感悟和領略到人生的哲學更是一門藝術。《舌尖上的中國》則將這兩種藝術通過鏡頭渾然天成地交織在了一起,讓我們在品味各地美食的同時,也經(jīng)歷了一場人生哲學的洗禮。

      《舌尖上的中國》在每一集的主題選擇和布局上都別有用心,它不像其他的美食類節(jié)目按照食物的菜系或者烹飪方法來進行分類,它的立足點超越了飲食本身,而是對人類文化的整體把握方式來組織紀錄片的結(jié)構(gòu)形式。例如,從植物學的角度,談到物種、自然、土地,再從中延伸到《自然的饋贈》;從物理學的角度,談到食物的腌漬,用鹽的大分子置換食物的水分子,風味就變化了,從而引申出《時間的味道》。⑥這樣安排的好處,不僅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突破了地域與族群的之間的飲食差異,從而將各地民族風情和飲食文化放置到人生的藝術哲學這一宏大的背景中進行整合與分置。因此,我們在每一集中,都可以從飲食文化的視角領略到人生的哲學。

      食物是自然的饋贈,但人類除了表達對自然的敬意和感恩之余,還要遵循自然的法則。我們在紀錄片中看到,香格里拉人到森林里采拾松茸,她們嚴格遵循自然的法則,松茸出土后,立刻用松針把菌坑掩蓋好,這樣菌絲才不會破壞,從而代代延續(xù)自然的饋贈。在查干湖職業(yè)捕魚人的法則中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他們?nèi)藶榈乜刂茲O網(wǎng)孔的大小,只捕大魚,漏掉小魚,遵循獵殺不絕的自然法則。在獐子島這片人工的海洋牧場,潛水員深潛到海底采拾各種海鮮,捕撈上來之后,發(fā)現(xiàn)沒有發(fā)育好的扇貝,隨手再拋入大海。從獲取食物的源頭上,我們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思想。

      每種食物走向餐桌成為美食的道路并不是一番風順的。這需要人類智慧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才能改變食物的命運。例如,陜北的糜子煮成飯口感很差,但經(jīng)過特殊的加工,蒸成黃饃饃則又成了人們口中的美食;再如大豆,在豆腐沒有發(fā)明之前,大豆作為食物的境遇是十分尷尬的,一旦找到了石膏點化豆腐這一訣竅之后,豆腐很快發(fā)展出形形的各種吃法,臭豆腐、豆腐球、毛豆腐、紋絲豆腐等等,紀錄片在娓娓道來中將豆腐的前世今生和盤托出。豆腐的命運也如同人的命運一樣,這是在講美食,也是在講人生哲學。

      食物有著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咸,五味調(diào)和,變化萬千。每種味道都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況味。人們不僅喜歡甜所代表著幸福和喜悅的感覺,同樣也青睞苦所意味著豐富的人生歷練。例如陳皮鴨,人們愛吃陳皮鴨,不僅是在品味陳皮鴨所散發(fā)出陳皮苦中回甘的芳香,也是在品味世俗生活的人生況味。再如,在豆腐清寡的味道之中蘊含著某種精神方面的氣質(zhì)。“中國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舌尖上的中國》在介紹各種味道的美食的同時,更深入到每位飲食者的內(nèi)心世界。因為,人類“對于味道的感知定義,既源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看似味道是廚師之于食物的創(chuàng)造性加工,而實際上,“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調(diào)和以及平衡,這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tài),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甚至在治國經(jīng)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五味調(diào)和是美食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舌尖上的中國》以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作為切入點,講述勞動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勤勞作,講述廚房中水與火交融的烹飪技術,講述各種食物獨特的味道。這是在講述舌尖上美食的故事,同樣也是在講述舌尖上的人生藝術。

      注釋:

      ①⑥ 湯文靖:《〈舌尖上的中國〉是如何“煉”成的?》,《中國記者》2012年第7期。

      ②[美]丹尼爾·貝爾著,嚴蓓雯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

      ③[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吳燕蕤譯:《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

      ④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第2篇

      關鍵詞:舌尖;美食;工業(yè)社會;農(nóng)業(yè)社會;文明

      中圖分類號:C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5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17-02

      《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紀錄頻道的一個紀錄片,是為“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而拍攝的。這部片子“要怎么做才能讓觀眾了解中國,特別是要讓國外觀眾了解今天的中國,這是我們最關心的”,“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nèi)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進而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變遷,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努力追求的目標”[1]。換言之,片子本來主要是拍給外國人看的。然而,其一經(jīng)播出,并不妨礙中國人視之為國人特供大餐而奔走相告,并爆發(fā)出巨大的熱情。

      有人說,它是美食與鄉(xiāng)愁,[2]展示了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3]而且這種草根文化[4]勾起觀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也有人說,食物中蘊含著的人對故鄉(xiāng)的感情、親人的情感和童年的記憶,才是片子真正要展現(xiàn)給觀眾的東西,更有人認為,觀眾透過屏幕,仿佛嗅到了歷史的味道、時間的味道、家的味道,食物的味道能讓中國人找到回家的方向,[5]可品讀人生百味。[6]

      不過,本文以為,從理性的社會發(fā)展的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國》反映出的是工業(yè)社會對農(nóng)業(yè)社會的眷戀。

      一、《舌尖上的中國》是“水泥”對“泥土”的眷戀

      《舌尖上的中國》幾乎看不到水泥,而工業(yè)社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城鎮(zhèn)化。在走向工業(yè)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從廣袤、零散的田地上岸,向水泥架構(gòu)的“城堡”蟻集。有的水泥城堡可占地成千上萬平方公里,囊括千萬人口。

      在巨大的城堡中,觸眼皆為水泥地面、水泥樓宇、水泥橋梁,人們很少見到土壤,很少聞到泥土的芬芳,更不要說有機會讓自己的雙腳直接親吻大地。在巨大的城堡中,沒有自然界,綠色與景致都是人造的,樹,移植而來,草是種的,當然,飛禽走獸也基本上是籠中寵物。

      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科舉”和90年代起興起民工潮以來,是近代中國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人口大遷徙時期。30余年的歲月,從60后到90后的幾代數(shù)億人離開了故土來到了近則里許,遠則千里的城鎮(zhèn)都市。從此,“農(nóng)轉(zhuǎn)非”們能看見自然泥土的機會基本上就只剩下兩種,一是鄉(xiāng)間旅游,一是探親回家。如果不幸生而城鎮(zhèn)戶口,那么,一輩子“碉堡”生活也可能了。

      離別產(chǎn)生眷戀,上岸了的軀體其靈魂依然留在了童年時的老家。于是,“城市”對“農(nóng)村”依依不舍,久居水泥城堡的人們便喜見泥土的一切,尤其是那些自己熟戀的飲食與飲食傳統(tǒng)。《舌尖上的中國》遍及大江南北,讓來自不同土地的人們在無法隨時回歸故里的時候再次以特寫鏡頭的形式“親眼”目睹了自己夢中的故土和來自于故土的物產(chǎn)。看到“舌尖上的中國”,人們就像回到了自己久違的“老家”,暫時忘記“水泥”而臆處“泥土”之中。

      二、《舌尖上的中國》是“現(xiàn)在時”對“過去時”的眷戀

      除空間的轉(zhuǎn)移讓人產(chǎn)生眷戀之外,時間的流逝也讓人產(chǎn)生眷戀。時間就是歷史,因此,時間產(chǎn)生的眷戀就是“現(xiàn)在時”對“過去時”的眷戀,這種眷戀與人們居住地是否遷徙無關。今天的中國社會變化巨大,人們的歷史經(jīng)歷與歷史感覺異常豐富。享受著現(xiàn)在,同時回顧著過去,是中國人的習慣。“城市化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fā)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舌尖上的中國》的食材基本上都是普通的食材,以前和現(xiàn)在均隨處可見,但是,傳統(tǒng)的加工烹調(diào)方法卻未隨上岸的人們同時移往城鎮(zhèn)。“現(xiàn)在時”下的城鎮(zhèn)烹調(diào)方法已全面“電”“氣”化,不見薪火與炊煙。于是,當對“過去”的再體驗成為生活需求時,昔日的“土桌土凳”便被搬進了酒店,“土雞土鴨”也上了菜單,未幾,酒店“大廳”的改造滲透到“廚房”的“土灶”,最后,因為吃客的需求進而達到了外部“門面”的改造,結(jié)果,全景式的“土菜館”就像電影棚似地裝點在大江南北城鎮(zhèn)的大街小巷。再于是,如同一個全國人民都能進出的廣闊無邊的“土菜館”——《舌尖上的中國》就讓人垂涎欲滴而大受歡迎,它讓人感覺好像又多了一次機會可以“回到”過去。

      三、《舌尖上的中國》是“現(xiàn)代游牧一族”對“傳統(tǒng)農(nóng)耕聚落”的眷戀

      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城鎮(zhèn)化的進程迅速推進。然而,很多進城的人們只是表面在城市定居,眾多沒有“正規(guī)編制”的人們,他們并不一定在一個城市工作到老,一輩子在多個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將大有人在,“現(xiàn)代游牧一族”由此產(chǎn)生。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群像化敘事;解說詞;故事性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9-0154-01

      群像化敘事這一概念最初來自“群像電影”,是指在一部電影中,每一位演出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表現(xiàn)突出,在復雜多樣的故事線索下,充分給予每一位演員相應的戲份,最終由這些各具特色的表演者共同組成一個多線式、全景式的風情畫。紀錄片的敘事并不同電影需要有特色的演員進行表演,紀錄片的記錄都必須是客觀真實的,但這并不妨礙導演在某一個大的主體下通過記錄多個角色來共同完成紀錄片的敘述。對于要表達一個地大物博的土地上的飲食文化的紀錄片來說,是很難用某一個具體的代表人物展開敘事的,在《舌尖上的中國》在每一集的敘事中,在一個總括性的主體下都會有多個故事、多個任務共同來表達和完成這一主題。

      一、“人物與故事”展現(xiàn)群像化敘事

      《舌尖上的中國》讓幾千年歷史的美食文化不再沉悶的躲在歷史背后,而是以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飽滿的情節(jié)、豐富的情感展現(xiàn)在每一位觀眾面前,讓觀眾遨游于歷史和時代之間,去感受民俗的悠久和文化的意義。每一個小故事都立足于真實性的基礎上,明確標注具體的故事發(fā)生的具體“地點、人物、時間”,貼近真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其能在一集影片中尋找歸屬感。

      本文選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腳步”為具體分析范本,在這一集中,通過展現(xiàn)9個情節(jié)飽滿而富有特色的小故事,無論是白馬占堆在高達5000米海拔上高空采蜜,還是臺州父親為給女兒做美食獵捕跳跳魚,還是歸鄉(xiāng)華僑宴請四方回味歷久彌新的家鄉(xiāng)味道,每一位主人、每一段故事都能讓每一位觀眾體會到時光流淌的情懷,在“腳步”的總括性主題下,他們每一個人不同的生活軌跡豐滿了整部影片。在這一集中容納了“紅燒肉”、“蜂蜜鰻魚”、“潮州春卷”、“藍天褲帶面”、“清燉跳跳魚”等16種美食,他們來自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經(jīng)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但緊湊而有結(jié)構(gòu)的出現(xiàn)在同一影響當中形成集群效應。在每一集中每一個故事掌握在8分鐘以內(nèi),根據(jù)情節(jié)不同設置的時間比重不同,橫跨的地域廣,人物之間沒有聯(lián)系,連接的是不變的美食和親切自然的解說。人物與故事的結(jié)合,恰到自然的升華到了主題: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從烹飪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動的流轉(zhuǎn),人和事物的聰聰腳步,從來不曾停歇。

      二、群像化敘事離不開解說詞的承接

      每一個群像的自然呈現(xiàn)都離不開畫面的過渡與解說詞的承接,只有通過解說詞來給橫跨中國大江南比,包羅各地美食的畫面打上時間和地理的印記,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小場景畫面轉(zhuǎn)換給觀眾帶來的不適應感,解說詞作為敘事內(nèi)容的一部分,能把觀眾的思維活動與畫面有機結(jié)合起來,讓整部紀錄片內(nèi)涵得到升華,外延得到擴大。

      《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集的開頭和結(jié)尾會直接以解說詞的形式引出主題和總結(jié)主題,讓觀眾在清晰的目標中觀賞影片,開頭和結(jié)尾也是群像化敘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能在分散的故事中把握主線,是整個片子的脊柱,從“腳步”的開頭與結(jié)尾的解說詞來看,僅僅抓住了“啟程跋涉”、“食材的傳播”、“運動的流轉(zhuǎn)”的核心,從每個故事的過渡解說詞中,也能清晰地認識到群像之間的敘事風格的緊密聯(lián)系,使故事不再突兀展開,而是有層次的有結(jié)構(gòu)的在解說詞的引導下層層鋪開。

      要實現(xiàn)群像化敘事除了技術層面“解說詞+畫面”的運用外,如果從受眾的心理分析,那么它能成功一定離不開受眾的觀影心理,在《舌尖上的中國》中表現(xiàn)為觀眾強烈的民族民俗文化感與民以食為天的歷史感。

      這部片子是把我們所有的日常生活儀式化,觀眾發(fā)現(xiàn)我們平時的生活原來如此莊嚴,因此在拍攝中,將鏡頭對準普通勞動者,把他們放在一個與攝制組、與觀眾平等的位置上,給予多鏡頭、多角度的拍攝、編制,給予勞動過程儀式感,比如―釀蜂蜜、點豆花、搟面、做掛面、捶年糕的場景,這就使得觀眾在看電視時,能夠感受鏡頭后面事物采掘者、加工者、制作者的尊嚴,分享喜悅,實現(xiàn)彼此認同。

      這正是工業(yè)化的中國現(xiàn)在追求的返璞歸真的價值隱喻,這種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反抗”,讓現(xiàn)代文明裹挾中我們再次看到食物被送上餐桌前原本的樣子,和食物采收者辛勞的樣子,與當今“返璞歸真”的生活趣向俺相吻合,所以留住了挑剔的城市觀眾的目光,能更好的融入每一個故事中,最終將群像化敘事手法表現(xiàn)得更加精美,易于接受。過去中國的紀錄片多少帶入了宣傳的意味,而《舌尖上的中國》的畫面、解說、音樂、效果,都能看出專業(yè)性的價值隱喻,表達著中國勞動者最普通的愿望,沒有宣傳的宏大敘事,卻讓美食成為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良好通道。

      參考文獻:

      [1]保羅?霍金斯.影視人類學原理[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2]孟慶龍. 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手法淵源及演進研究[D].揚州大學,2013.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第4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美食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氣將七集全部看完,還意猶味盡。這檔節(jié)目確實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紀錄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實,充滿了人情味,讓觀眾看到了久違的人們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和情感,攝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國》在呈現(xiàn)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所謂“天人合一”,在這里也能完美體現(xiàn)。誠意面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蝦醬,食物里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jié)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著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和關于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靈璧,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畢業(yè)后進入中央電視臺。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術,絕對來自民間”,做紀錄片的理念:“擺事實,不講道理”。

      看完了陳曉卿的資料,對于此片在攝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備極高美學修養(yǎng)和熱愛生活的導演才能做出如此專業(yè)的片子。陳曉卿說一部好看的片子決定于題材、預算和創(chuàng)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題材關于“吃”,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必然會受到關注。一個好的制作團隊更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然也。這樣想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出自這樣的團隊之手也是理所應當?shù)摹?/p>

      “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給我們詮釋了一個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還有許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廣的傳統(tǒng)題材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諸如:歷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禮儀、文房書畫、收藏等等,希冀中國未來能涌現(xiàn)出更多優(yōu)秀的導演和專業(yè)的團隊,帶給國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棄商業(yè)利益,更多地傳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悅我們的眼球,更能凈化和感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讓我們感恩于祖先并且熱愛養(yǎng)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相信只有這樣的節(jié)目才純凈、質(zhì)樸、感動,才更有生命力,為觀眾所喜愛。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最近,網(wǎng)絡上火爆流傳著一部介紹中國各個民族地區(qū)的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趁著今天心思不定,就打開了網(wǎng)絡,好好欣賞一下。的確,通過這部記錄片,我還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很多看了都說好想吃遍中國。不僅僅從美食上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也從人文上給予自己內(nèi)心不少的震撼。

      從開始大自然的饋贈到我們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著一種深層的含義,都代表著一種文化,一個習俗,甚至是一種信仰。美食,是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千錘百煉之后留給我們偉大的財富,比如家傳秘方。美食除了滿足我們的溫飽之外,還讓我們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整個記錄片,我們可以看到拍攝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鄉(xiāng)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鋼精水泥包圍的大城市人群,漸漸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質(zhì),我們一味地追求所謂的事業(yè)或者理想,絕大部分是為了賺錢,賺錢的高低成為了衡量我們成敗的標準。看著影片里鄉(xiāng)村人們單純的生后,相比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與勾心斗角,很讓人開始懷念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總有種味道讓人嘴饞,這種味道讓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在外總是流連忘返,也許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親和力,生活的平淡卻趣味十足。可是現(xiàn)實中,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遠離了大自然,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與環(huán)境的污染,我們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差。當我們走進鄉(xiāng)村的時候,大自然會賦予我們一種安靜舒適的親和力,能安撫我們浮躁凌亂乃至受傷的心。當你走進寬闊的田野中,生活的許多煩惱頓時消失的無隱無蹤,平時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一下子都變得舒坦。當人類在破壞大自然的同時,本質(zhì)上也就是在消滅自己。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是人類生存永久不變的話題。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范文第5篇

      隨著人們對電視紀錄片關注度的增加,電視紀錄片已經(jīng)逐漸成為電視領域的一種重要敘事文本。紀錄片的敘述者作為敘述主體,主宰著紀錄片敘述內(nèi)容,對紀錄片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在具體的紀錄片文本中討論敘述者的角色類型及其變化。

      一、“敘述世界”中的敘述者及其變項

      1、“敘述世界”

      敘述者“基本的原型是一個大聲說話的人”,①作為故事之外的講述者,會與故事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特定的文本中,敘述者也可能成為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又不可避免地會與故事產(chǎn)生某種聯(lián)系。莎拉·考茲洛夫?qū)⑹隼碚撨\用到電視敘述領域,進一步分析了敘述者與他/她的故事之間的關系,以及敘述者與那個故事世界之間關系的問題,以此構(gòu)成了電視領域的“敘述世界”。②

      2、“敘述世界”中的六個變項

      “敘述世界”中的敘述者,根據(jù)他/她與故事關系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角色類型。敘述者的角色特征由敘述世界中的多個變項決定,其中最重要的六項分別為:1、敘述者可以是他們所講述故事中的人物;2、敘述者是置身于故事之外的;3、敘述者講述的是整個故事抑或是被套嵌在大故事架構(gòu)內(nèi)的小故事;4、敘述者對于故事的時間和空間與講述的時間、空間之間的距離把握度;5、敘述者在透明度、反諷、自我意識中表現(xiàn)出的程度;6、敘述者的可靠程度以及敘述者的全知全能程度。③

      由此可知,不同文本中的敘述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敘述世界中六個變項中的第一、二項決定了敘述者在敘述文本中的空間位置,第三、四項決定了敘述者對故事塑造的結(jié)構(gòu)和形態(tài),第五、六兩項決定了敘述者的敘述視角和可靠程度。在電視紀錄片中,只有將所有的變項運用到具體敘述情景中分析,才能把握敘述者在其中的位置及其角色特征。

      二、《舌尖上的中國》及其敘述者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國》(下文中簡稱《舌尖》)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魅力紀錄”欄目和紀錄頻道播出,作為一檔不僅記錄美食,更關乎文化傳揚的紀錄片,取得了良好的收視反響,獲得了成功。《舌尖》的成功與敘述者的敘事策略、寫實風格與真摯的情感表達密不可分。

      《舌尖》采用了畫外音敘述方式,解說詞貫穿整個紀錄片。畫外音敘述成為了整部紀錄片的第一敘述主體,是觀眾在觀看時與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最直接的接觸。作為第一敘述主體,始終與觀眾保持一致。

      此外,片中的敘述者還包括片中每個小故事的講述者,即個體敘述者。根據(jù)上文提及的六個變項中的第一、第二項,《舌尖》既含有置身故事之外的主體敘述者,也包括講述故事的個體敘述者。根據(jù)第三個變項,《舌尖》大故事中套嵌小故事的敘述手法,決定了其特殊的故事結(jié)構(gòu),主體敘述者的解說主導著紀錄片的故事脈絡,而個體敘述者的故事有效支撐起敘述的全過程。

      三、敘述者與故事世界的塑造

      1、敘述的第三人稱手法

      紀錄片的故事講述都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舌尖》的主體敘述者采用第三人稱敘述手法,在敘述時間、空間更為靈活自由的同時,力圖做到中立和回避自我。在整個紀錄片中盡力減少主體敘述者對故事的干預,將敘述者放到了故事之外一個相對隱蔽的位置上。敘述者在語氣上做到了平易近人,情感上保持不露聲色。

      2、敘述中的“過濾”

      敘述是一種交流行為,紀錄片的敘述者是交流行為的主導者,通過故事的講述與觀眾產(chǎn)生交流。敘述者的角色始終是引導觀眾進入故事世界,敘述者了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紀錄片的生命力在于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記錄。因此,片中有利于表現(xiàn)故事本真的部分得到了保留,那些相反的成分則被逐一過濾。如《舌尖》在個體敘述者的語言中極力突出了勞動者質(zhì)樸、勤勞的性格特點,片中的畫外音敘述多次強調(diào)“中國人”、“智慧”、“勞動”等詞語,來歌頌勞動者勤勞、勇敢,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高尚品質(zhì)。

      3、敘述的文化指向

      片中“食物被置于一個復雜的語境關系中,味道因此成為一個指向文化深處的修辭話語”。④食物的制作不僅成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影射,更彰顯了小城市、小地方的獨特氣息和特征,賦予了傳統(tǒng)飲食文化濃濃的人情味。敘述者將食物置于一個敘述的核心位置,將食物的獲得過程設定為一波三折的過程,呈現(xiàn)了普通人的食材加工過程,故事被置于溫情、和諧的家庭氛圍之中,同時上升到中國人對人生五味的哲學思考。敘述者清晰地知道何時放入何種敘述元素能恰到好處,做到敘述的詳略有當讓故事意猶未盡,敘述者在故事世界的塑造中幾乎做到了全知全能。

      四、敘述者的多重角色類型呈現(xiàn)

      1、主體敘述者

      《舌尖》的主體敘述者主宰了整個故事的進程,整個紀錄片將全知權威的主體敘述與個體化敘述相結(jié)合。具體到片中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在這一集中主要講述了人們采集、撿拾、挖掘、捕撈的勞動過程并最終得到自然的饋贈結(jié)果,主體敘述者在片頭就安排了和這四項勞動相關的畫面,根據(jù)特定的場景選擇了特定的拍攝鏡頭及角度,讓觀眾看到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的變換相關聯(lián)的故事,是一種全知權威的敘述手法,體現(xiàn)了敘述者對于講述的時間、空間與故事的時間、空間之間距離的把握程度。

      一方面,對于《舌尖》的主體敘述者,在個體敘述者講述他們具體的勞動經(jīng)驗、感受的同時,也是作為一個聆聽者的角色出現(xiàn)在他們的生活中,傾聽他們的故事。同時,為了保持講述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對個體敘述者的敘述不加以引導,此時,主體敘述者是完全置身故事之外的。

      另一方面,在《舌尖》播出的同時,作為主體敘述的畫外音,又在不斷引導觀眾的視線。此時的主體敘述者是作為全知全能的講述者角色出現(xiàn)的,他了解整個故事的進展,并引導觀眾走進故事的中心,觀眾能夠相信故事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對故事的理解也依靠畫外音敘述。作為故事的呈現(xiàn)者,主體敘述者是置身于故事世界之外的。

      因此,一切故事之間的關聯(lián)由紀錄片的主體敘述者來決定,作為故事組織者,敘述主體能夠?qū)λ泄适逻M行整合,整合的手段是畫外音解說詞以及鏡頭間的組接和切換。

      2、個體敘述者

      主體敘述者把握著敘述主線的同時,個體敘述者的故事有效串聯(lián)起紀錄片的內(nèi)容,隨著敘述的需要依次展開。如第一集中對單珍卓瑪和家人采拾松茸的敘述,對于他們采摘的過程,畫外音敘述者的解說中加入了卓瑪對采摘松茸的個人經(jīng)驗敘述。

      個體敘述是一種碎片化的敘述方式,此外,還包括對地域文化的介紹,風土人情的概括等。對于普通的個體敘述者,作為他們自身故事中的人物,是置身于故事之內(nèi)的。他們的故事也是構(gòu)成整個紀錄片故事的一小部分。個體敘述者的故事具有碎片化特點,表現(xiàn)在他們自身并不能聯(lián)想到千里之外的其他敘述者所經(jīng)歷的故事,作為個體敘述者,他們的敘述是獨立的。

      五、敘述者與故事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

      1、故事套嵌法

      《舌尖》的故事結(jié)構(gòu)特別,共分七集播出,在故事結(jié)構(gòu)的安排上采取了將個體敘述者的小故事套嵌于大故事之中的做法。具體表現(xiàn)為每一集圍繞一個主題講述故事,每一個主題由若干小的故事構(gòu)成。如第一集“自然的饋贈”,圍繞從大自然獲取食材的故事,從森林中撿拾,從土地中挖掘,從海洋中捕撈等分別敘述;第七集“我們的田野”,從大自然中來最終回到大自然中去成為故事的邏輯主線,共同構(gòu)建了“美食、文化”的大主題。

      2、敘述的時間和空間結(jié)構(gòu)

      《舌尖》的敘述者有意創(chuàng)造了時間和空間的結(jié)構(gòu),來安排每一個故事。如片中對于發(fā)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節(jié)的故事,在剪輯過程中盡量讓時間和空間的過渡銜接自然。如第一集中從浙江遂昌的冬筍講述到廣西柳州的酸筍,其間運用“從中國東部浙江向西南1500公里到廣西的柳州竹林”這一解說詞來銜接,運用了空間位置的變換和實際距離的表達來拉近敘述故事間的聯(lián)系。此外,對故事中的時間和敘述的時間進行了處理,表現(xiàn)在刪減了食物制作的中間過程,如片中對紹興黃酒制作的部分,對于發(fā)酵的過程僅用簡潔的語言和畫面展示。

      此外,片中還有大量對于悠久飲食文化知識的介紹,如歷史典故的加入、中國人釀酒的歷史、制作豆腐的歷史淵源等,增加了紀錄片的文化底蘊。片中的美食敘述包括了大陸、香港以及臺灣的部分地區(qū),讓觀眾在這部紀錄片中不僅看到美食,更能品味地域文化,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

      敘述者在結(jié)構(gòu)上的安排也考慮到了故事之間以及地域文化之間的平衡與協(xié)調(diào),如對多種地域飲食文化的介紹,對多種職業(yè)的勞動者的描述,對一年四季中食材依季節(jié)生長的規(guī)律探究,也是敘述者期望實現(xiàn)在敘述內(nèi)容上達到平衡、故事主體之間達到平衡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實現(xiàn)生態(tài)平衡的愿望。

      結(jié)語

      《舌尖》以美食記錄為主,又超越了美食的意義,成為多重文化的載體。《舌尖》的敘述者身份是雙重的,且常常交替出現(xiàn)。作為個體敘述者的勞動者,是故事的主人公,置身于故事之內(nèi),再現(xiàn)了質(zhì)樸的勞動場景,帶給觀眾強烈的真實感。主體敘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挖掘出一個個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以其全知全能的視角,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個完整的故事。主體敘述者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參與故事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的選擇。但在敘述的世界里,始終將自己放在隱蔽的位置上,傾盡所能為觀眾呈現(xiàn)出最真實和完整的故事世界。

      參考文獻

      ①②③羅伯特·艾倫 著,牟嶺 譯:《重組話語頻道: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9、73-75

      ④劉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三重敘事語境探析》[J].《中國記者》,2012(9)

      相關期刊更多

      北極光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大興安嶺地區(qū)文聯(lián)

      花卉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廣東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人民政壇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

      亚洲成AV人片在|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综合激情在线亚洲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亚洲裸男gv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三|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