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臥床老人的護理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關好門窗,移開床旁桌、椅。如病情許可,放平床頭,便于徹底清掃。
2.協助老人翻身至對側,松開近側床單,用床刷從床頭至床尾掃凈床單上的渣屑,應注意將枕下及老人身下各層徹底掃凈,然后將床單拉平鋪好,協助老人翻身臥于掃凈之一側。轉至對側以上法逐層清掃,并拉平床單鋪好。
3.整理被蓋,將棉被拉平,為老人蓋好。
4.取下枕頭揉松,放于老人頭下。
(二)怎樣為臥床老人更換床單
1.酌情關好門窗,移開床旁桌、椅。
2.放平老人,幫助老人側臥在床之一邊,背向護理人,枕頭與老人一起移向對側。
3.將臟污床單卷起,塞入老人身下,掃凈墊褥上的渣屑。
4.將清潔床單鋪在床的一邊(正面在內),迭縫中線與床中線對齊,將上半幅卷起塞在老人身下,靠近側的半幅自床頭、床尾、中間、先后捋平拉緊塞入床墊下,幫助老人側臥于清潔床單上,面向護理人,轉至對側,將臟污床單自床頭至床尾邊卷邊拉出,然后將清潔床單拉平,同上法鋪好,幫助老人取仰臥位。
5.蓋好棉被,拉平,使老人舒適平臥。
6.一手挾住老人的頭頸部,另一手速將枕頭取出,更換枕套,給老人枕好。
(三)怎樣扶助臥床老人向床頭移動
1.放平靠背架,取下枕頭放于椅上,使老人仰臥,屈起雙膝;
2.護理人一臂伸入老人肩下,一臂托住老人的臀部,在抬起老人的同時,囑老人用雙手握住床頭欄桿,并指導老人用雙足抵住床面挺身上移。放回枕頭,再支起靠背架,使老人臥位舒適。
(四)怎樣扶助臥床老人翻身
1.仰臥老人要向一側翻身時,先使老人兩手放于腹部,兩腿屈膝,護理人一前臂伸入老人腰部,另一臂伸入其股下,用臂的力量,將老人迅速抬起,移近床緣,同時轉向對側。
2.抬起老人頭肩部,并轉向對側,在老人的背部放置軟枕,以維持,胸前放一軟枕,支持前臂,使老人舒適。
3.將老人上腿彎向前方,下腿微屈,兩膝之間,墊以軟枕,防止兩腿之間相互受壓及摩擦。
(五)臥床老人的口腔護理
正常人口腔內有多種微生物寄生。口腔的溫度、濕度和食物的殘渣,都適宜微生物生長繁殖,在正常情況下,身體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由于唾液中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刷牙、漱口、飲水及進食等機械作用,對細菌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故很少發病。老年人機體抵抗力減弱,唾液腺分泌減少,溶菌酶殺菌作用降低,為口腔內細菌的大量增殖造成了有利條件。此時細菌增多,分解糖類、發酵、產酸作用增強,若不注意口腔衛生,不僅容易發生口臭及口腔炎,影響食漱及消化功能,甚至可因口腔感染導致腮腺炎等并發癥,所以對口腔護理很重要。
1.器具:鑷子一把、棉花球、壓舌板一塊(或用竹筷代替)、漱口藥液(常用生理鹽水,1:5000呋喃西林或3%硼酸溶液)。
2.方法:讓老人側臥,面向護理者,用壓舌板輕輕撐開頰部,以鑷子夾取漱口液棉球,由內向外,沿牙齒的縱向擦凈牙齒內外兩側,咬合面,舌、口腔黏膜,硬腭等處,洗畢,幫助老人漱口,擦干面部。若口腔黏膜有潰瘍,可撒錫類散或青黛散。如有假牙,應幫助老人取下,用冷水刷洗,讓老人漱口后戴上。
(六)怎樣協助老年人排痰
老年病人長期臥床,因體質衰弱、咳嗽無力、痰液黏稠,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有時黏痰壅塞咳不出來,可出現青紫及呼吸困難,甚至影響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可減少呼吸道并發癥。
1.適當多飲水;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著涼,預防感冒。
2.經常改變身置,定時拍背。特別是早晚病人陣咳前,鼓勵病人做深呼吸,以便將痰咳出。
3.蒸氣吸入:將開水倒入茶杯或裝有、青果、胖大海等中藥的茶缸中,口對杯中吸入熱蒸氣,每次15-30分鐘,每日2-4次,可濕潤咽喉,稀釋痰液,有利排痰。
4.簡易吸痰器:適于痰液壅盛時,用一根較粗的消毒導尿管接在100毫升的注射器上,將導尿管一端插入患者口腔深部,吸出痰液;另置一碗清水,隨時沖洗導尿管,以防止黏痰堵塞。
5.患者突然黏痰堵塞、影響呼吸時,要分秒必爭,立即用手絹或紗布包住食指,伸向病人咽部,掏出痰液;或口對口吸出痰液。
(七)怎樣為臥床老人擦澡
1.器物:清潔衣褲、大毛巾、熱水、水桶、毛巾、肥皂、臉盆。
2.方法:關好門窗,移開桌椅,盛熱水四分之三盆,松開蓋被,將大毛巾半墊半蓋在老人擦洗部位,先用濕毛巾擦,然后用蘸肥皂的毛巾擦洗,再用濕毛巾反復擦凈,最后用大毛巾擦干。擦洗部位的先后順序如下:
(1)松開領口,給老人洗眼、鼻、臉、耳、頸部等處,注意洗凈耳后。
(2)脫去老人上衣(先洗健康一側,后洗患側),擦洗兩臂。注意洗凈腋窩部。幫助老人側臥,面向護理者,將臉盆放于床側的大毛巾上,為老人洗凈雙手。
(3)解開老人褲帶,擦洗胸腹部,注意下及臍部,幫助老人翻身,擦洗背及臀部。
(4)脫去長褲,擦洗兩腿、兩側腹股溝、會陰。將盆移于足下,床上墊大毛巾,洗凈雙足,穿好褲子。
我們平時只要多留意一些生活細節,就可以減少對關節的損傷。
上下樓梯 大大小小的身體關節中,屬膝關節最容易受傷。上樓梯時,膝關節承受著4.8倍的體重,下樓時承受6.7倍的體重。非常容易對髕骨關節產生壓力,久了就易造成軟骨間的疼痛。
【解決方法】盡量放慢上下樓梯及上下坡時的速度,可以嘗試側身45-90度;下坡時,盡量使用扶手;老人可以多用拐杖,減輕身體對膝蓋的重量壓力。
跪著擦地板 在醫院門診中經常會遇到膝蓋疼痛的女性前來就醫,她們大多是習慣在家中跪著擦地板,引發的髕骨股骨疼痛。跪著擦地板,髕骨的壓力會壓在股骨上,等于兩塊骨頭間的軟骨直接壓到地面上,時間一長,有的膝蓋就無法伸直,起不了身了。
【解決方法】不要跪著擦地板,如果非要跪著擦不可,可以考慮在膝蓋下方墊個軟墊,且跪的時間不能太久,最好每10-20分鐘就要休息一下,可以保持血液循環,滋養關節軟骨。
盤腿坐 在盤腿坐的同時,膝蓋軟骨已經受到了壓力,還要同時承受上半身的重量。如果盤腿坐使用的力道不對,時間一久,有些人的膝蓋甚至立刻就能痛得起不了身。
【解決方法】有盤腿習慣的人,可以只彎一條腿,自然輕松就好。
手部過勞 家庭主婦干家務,勞動量雖然都不大,但長時間洗碗、擦地等,手腕關節肯定痛。再加上長時間受涼水刺激,則會引發手腕及手肘的關節炎。
【解決方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勞動。洗衣服、洗碗盡量用溫水。
看電腦、電視姿勢不對 除了運動傷害,頸椎的傷害大多與姿勢有關。現代人常看電腦、看電視,但又少運動,頭部往往不知不覺中前傾,久而久之,頸椎的曲線會被改變,“上班族”、司機尤其嚴重。
有關腰椎的傷害,也大多來自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在日常生活中,提行李、突然彎腰撿東西、搬書、穿襪子、咳嗽及打噴嚏等簡單動作,都可能會傷到腰椎。
【解決方法】人的脊椎之所以成一節一節的,就是為人類不時要彎曲活動而生,即便是某一種姿勢特別標準、正確,一直維持不變也會產生疲勞進而發炎,所以一定要盡量維持身體的放松。保養頸椎及腰椎的方法很簡單,不管是哪種姿勢,最好每30-50分鐘動一動,換個姿勢,就可以減輕頸椎及腰椎的疲勞和壓力。
(劉源隆)
臥床病人不能閑
如果家中有常年臥床的病人,作為家屬,應該如何對他們進行護理呢?在日常護理中,有哪些常見誤區需要盡量避免呢?
[誤區一]讓病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家里老人常年下不了床,兒女為了孝敬老人,喂飯、推輪椅,讓老人什么都不用做,希望通過無微不至的照顧使老人盡快康復。
其實,這樣讓老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長期臥床的病人并無益處。許多腦中風后遺癥及偏癱、截癱的老人會變得“越來越懶”,因為這類病人的中樞神經受損后,腦細胞也會受損,一些人會出現智力下降或反應力減慢的情況。
越是這樣,作為家人,越要幫助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多活動,病人的肌肉才不會因為長期臥床而出現萎縮,活動對于受損神經的恢復也有好處。
[誤區二]活動就是“捏捏肉”
康復過程中,醫生都會要求病人多活動,但是許多人的活動方式是捏揉肌肉,這種“活動”除了對防止肌肉萎縮有一些幫助外,對疾病的康復作用微乎其微。
其實,真正對病人有康復意義的活動應該是活動關節。人體全身關節很多,僅手部就達28個,家人平時要幫病人進行關節的屈伸、旋轉、彎曲等。因為臥床長時間不動容易造成人體關節粘連,從而導致疼痛的出現。
[誤區三]翻身只要“翻過去”
長期臥床的病人要通過經常翻身來防止生褥瘡,可是不少人幫病人翻身時會直接將病人推過去,有時用力過大會導致病人骨折。
心理分析
緊張恐懼:心理突然車禍、跌傷而致疼痛、活動障礙甚至危及生命,病人往往產生強烈的恐懼感,非常的緊張,不知所措,外界的事一點不如病人意,或一句不中聽的話,就會情緒暴躁,無緣無故的訓斥,漫罵。
悲觀失望心理:由于疼痛,活動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特別是子女不孝順,為醫療費用爭吵不休,病人表現為沉默寡言,漠不關心,愛理不理,對治療失去信心,不易合作,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孤獨心理:骨科病人牽引,石膏固定,手術需較長時間臥床休息,因此不能參加外界的各項活動,加之子女外出打工,親友來往減少,表現為情緒低落,孤獨無助,被人遺忘的心理。
權威心理:有的老人一生勤勞能干,是家中或單位的掌舵人,意外的車禍,摔傷而需要別人照顧,特別是照顧者能力不足及治療護理中連名帶姓的稱呼,使許多老人非常難以接受,表現為生氣、發牢騷、不理踩。
護 理
摘要: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已成為世界性的變化趨勢。1999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標志著我國進入老年型國家[1],不僅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會因素亦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故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嚴峻而更值得關注,對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老年護理的開展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
1老年護理的新觀念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護理是盡善盡美地服侍老人直至死亡[2]。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老年護理是以老年人為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出發,去考慮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及護理措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讓老年人及其重要關系人共同參與護理活動,以護理程序為框架,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要,適時給予老年人及重要關系人以護理知識技能的教育及監督指導,而不是老年人被動接受護理,從而避免心理上產生“無用”的壓力,由于老年人及重要關系人的參與,使老年人出院回歸社會后仍能獲得連續的自我護理及家人的護理。21世紀的護理范圍在擴大,為與醫學社會化的趨勢相適應,老年護理走出醫院,深入社區和家庭。從老年人家庭單元的角度來評估老年人,不僅維護老年人的健康,而且重視其家庭成員的健康,提供健康體檢與咨詢及家庭護理服務,進行健康教育,從而使家庭及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更適當的生理需要,更多的情緒支持與安慰。
2老年人排泄障礙的護理
2.1排便障礙的護理
2.1.1腹泄的原因及其影響雖然1d排便數次,如為有形便則不是腹泄。腹泄為水樣便(含80%以上的水份),原因有腸內腐敗物質異常發酵、感染、神經過敏等使腸蠕動亢進,水分再吸收下降。持續腹泄導致脫水、營養不良等。
2.1.2腹泄的護理如有腹泄應觀察其排泄次數、大便形狀,了解是否用過緩瀉藥、與飲食有無關系以及是否脫水等。應進易消化飲食,避免吃纖維多、易發酵、過冷或過熱及刺激性的食品,腹部要保暖。便后用柔軟的紙輕輕按壓著擦,用濕水清洗保持周圍的清潔。預防脫水,應給予茶水或堿性飲料,少量多次飲用。
2.1.3便秘的原因及其影響便秘是指4d未排便,或每天排便但量少且干硬,便后仍感到有殘留便未排出。其原因多為老年人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運動減慢、消化功能降低等生理原因外還受心理因素影響,如抑郁、恐懼、高度緊張、情緒激動等會使大腦功能紊亂,對排泄失控。此外還受因病臥床、環境突然變化、場合不宜排便、飲食及水分攝入不足、運動不足等影響。便秘可引起腹部不適、腹脹、食欲不振、頭痛、影響睡眠、易疲勞,應及早采取對策。
2.1.4便秘的護理養成排便習慣:早餐后養成排便的習慣,有便意時不要控制不去排便,排便的最好是坐位,對臥床者如能坐起也應采取坐位。如有可能每天要散步、做操、進行腹肌訓練,也可距臍周3cm處用手在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便秘嚴重時遵醫囑用緩瀉劑,如糞便干硬阻塞直腸下部靠近口處時,可在橡膠手套上涂上劑,沿尾骨慢慢摳出。當腸內糞便排空后2d~3d沒有大便是正常的,排便后要觀察老人的情況與排泄狀況;飲食管理:有規律地進適量的食物,應養成習慣,飲食有充足的水份(如湯類),多吃纖維豐富的食品。
2.1.5大便失禁多因臥床狀態導致腹內壓無力,使大便滯留在直腸內不能完全排凈,殘留的大便溢出,每天或幾天1次。應用尿布并經常更換,保持周圍清潔。
2.2排尿障礙及護理
2.2.1尿潴留原因及護理原因有腫瘤、結石、前列腺肥大、疼痛、神經障礙或精神上的刺激、排泄環境的改變、憋尿時間過長、藥物的副作用等。應觀察其最后排尿的時間,是否下腹部脹滿,是否經常有尿液流出、水攝入量的增減等。除治療其病因外,鼓勵患者當病情稍微緩解即應下功夫使其做到自然排尿,如幫助去廁所。用聽流水聲或下腹部熱敷等方法解決不了時,應遵醫囑給予導尿。
2.2.2尿頻的護理1天之內排尿次數增加至10次以上為尿頻。有些活動困難的老人對尿頻感到煩惱而自己限制液體入量,護士應解釋飲水的重要性并說明1天的生理需要量。尿頻又影響睡眠,對健康不利,應指導其在下午14:00左右攝入大部分液體,以后控制入量。如本人同意白天可用吸收型尿墊或褲叉,僅在夜間用尿布或在床邊準備尿器。
2.2.3尿失禁的原因及影響真正的尿失禁是由于出現排尿肌或神經功能失常及膀胱、尿道的局部疾病,導致膀胱喪失了貯尿功能所致。此外還可由體弱無力、排尿動作障礙、老年癡呆等引起的不認識廁所,或來不及走到廁所,或走到廁所來不及脫去衣褲而尿失禁。尿失禁可引起外和臀部皮膚發紅、糜爛,甚至發生壓力性潰瘍、尿路感染等,可使尿失禁本人感到羞恥、困惑,對排尿產生恐懼而喪失自信心,失去生活的意義,影響其社會活動及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強排尿的管理,防止發生尿失禁,一旦發生必須早期建立康復計劃。超級秘書網
2.2.4尿失禁的護理首先做好心理護理,緩解因尿失禁引起的心理刺激,防止向真性尿失禁發展。護理應以尊敬和愛護的態度、輕柔與熟練的技巧進行排泄后的清潔、注意保護其隱私、同時安慰老年人不必擔心,很快會恢復的,使老人安心。經常少量溢尿時,除用尿墊外,應訓其憋尿;有尿意但憋不住時,要觀察其尿量、次數、間隔時間等,定時誘導其去廁所;為緩解其精神緊張,鼓勵其參加有趣的娛樂活動,幫助其使用適當的排尿用物或器具。對有尿意但表達困難的老人,仔細觀察有尿意時的表現,發現有尿意時,及時給予尿器,并訓練其有尿意時的表示方法。因病臥床而用尿布時,當病情穩定逐漸恢復情況下,要邊用尿布,邊訓練其排尿自立。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盡快離開床參加活動是很重要的。積極消除引起尿失禁的疾病及誘發因素,進行康復訓練,即強化盆底肌、腹部肌肉、背部肌肉訓練。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探討行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方法,總結心得體會,不斷提高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質量。方法:對我科2009年3月-2011年4月56例行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56例患者經過我們護理人員的細致觀察、密切配合,并發癥的及時有效處置,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所有患者均安全出院。結論: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患者除一般的常規護理外,主要的是對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細致的觀察和正確有效的早期處理使并發癥消滅在萌芽狀態是促進手術成功關鍵。
【關鍵詞】冠狀動脈支架手術;術后護理;并發癥;心得體會
近二十多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不斷攀升的趨勢。特別是老年性冠心病在臨床上已成了常見病、多發病。給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冠心病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大面積的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自1987年,Sigwart和Puel首先報道了將 Wallstent自擴張冠狀動脈內支架用于臨床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支架的成功置入并開通血管,大大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贏得了重生的機會。但該手術存在一定的創傷,術后會有一些并發癥。密切的觀察護理和正確的早期處置是減少抑或消滅并發癥的有效方法。筆者有意對我科2009年3月-2011年4月56例行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心得體會。意在與同道一起交流學習,不斷提高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患者,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齡在55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43歲。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術31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失敗后的補救性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術12例;在冠狀動脈狹窄基礎上發生痙攣所致變異性心絞痛9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復發者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嚴重心腎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冠狀動脈鈣化完全閉塞;冠狀動脈多支廣泛彌漫性病變者[2,3]。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橈動脈穿刺行冠狀動脈造影術,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的主要干支直徑狹窄程度在50%-100%,伴有嚴重心肌缺血證據,在病變處行皮球囊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支架術。
2 術后護理
2.1 一般護理 手術完畢,在手術室護士與麻醉師共同監護下,用手術推車護送患者進入ICU,與ICU的護理人員做好手術資料及患者病情交代手續,并進行24h生命體征監護,準確記錄患者的液體出入量。
2.2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 患者平移至床上,需絕對臥床休息,術側上肢伸平,定期觀察傷口情況有無出血、滲血、血腫及術側肢體的皮膚顏色、溫度,詢問患者是否有腫麻木、疼痛等不適感覺,如各種觀察項目有明顯異常應立即向臨床醫師回報[4]。術后4-6h檢測患者APTT的數值,小于70s,可拔除動脈鞘管,局部加壓止血30-50min,之后用寬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或進一步使用沙袋加壓8-10h,繃帶加壓可于24h后撤除。在動脈鞘管、繃帶撤除前術側手指可做適當的活動,以利于靜脈回流。撤除后整個上肢可做適當的運動,但3日內應避免負重、測血壓,以防誘發傷口出血。在拔鞘管時容易引發血管迷走反射,密切檢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的變化。如出現出冷汗、面色蒼白,應立即協助醫師處理。
2.3 心理護理 患者在手術前都存在對手術的效果有一定的不確定疑惑態度,所以,多多少少存在緊張、焦慮及心理脆弱等心理狀況。但手術后患者除手術切口存在不舒適外,心絞痛的各種癥狀都消失,呼吸順暢程度也有所好轉,所以,心情都比較好。僅僅個別患者對醫療費用存在壓力,考慮自己生病后加重家庭或子女的負擔而感到心理有糾結。對此,我們護理人員及時地與她(他)們溝通,人的生命才是最最無價的,只要身體好子女才能安心的生活、工作,才能真真的為他們減輕負擔。也有部分患者對術后臥床制動很不適應,在ICU中缺少家人的陪護,更容易產生焦慮,特別是對并發癥的發生與預后。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給予安撫,和患者一起分享疾病向好轉方向發展的事實,進一步鼓勵患者既來之則安之。告訴患者煩躁情緒會導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對疾病的恢復不利[5]。如有什么身體不適或生活需要請如實告之醫護人員,我們會盡量幫助和滿足。
2.4 飲食護理 術后指導患者多飲食,飲水量為1000-3000ml,以促進對比劑盡快排出,避免和減輕對腎臟的損害。因術前禁食3-4h,所以術后應給予患者盡早進食,補充能量,以免發生虛脫,應以低鹽、低脂、易消化飲食為主。
2.5 出院指導 冠狀動脈支架病人多為老年人,記性力也逐漸下降,伴有腦萎縮的患者下降的更加明顯,因此,患者出院后一定給予患者和家屬詳細交代好一些口服藥物的服法,不能錯服或停服。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子女應起到監護作用,由子女定期看服下肚。獨居老人子女應定時通過電話監督或其他提示方式。以不斷提高患者的藥物依從性。培養老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各個老人應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適量的運動,以循序漸進、不胸悶、不疲勞為度。飲食起居要有一定的規律,不易過度疲勞和情緒緊張或激動。戒煙限酒,吸煙飲酒均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甚至狹窄。積極治療相關的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出院患者應遵照醫囑半年內每月復查一次,半年后每3-6月復查一次,終身隨訪。
3 結果
56例患者經過我們護理人員的細致觀察、密切配合,并發癥的及時有效處置,未發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所有患者均安全出院。
4 心得體會
回顧本組56例冠狀動脈支架病人術后護理,我們體會到本組患者術后的出現的并發癥少,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較傳統的經股動脈穿刺進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快。患者一般術后臥床排便沒有任何影響,而且下床活動的時間也較早。傷口出現的各種不適或并發癥也容易觀察與護理。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的最嚴重的并發癥是急性和亞急性血栓形成,急性血栓形成可在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因此,當我們接受患者置ICU時,我們就感到非常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也只能放在我們醫護人員的心理,對患者要始終保持一種祝福、鼓勵的笑臉,以感染患者,使患者能感覺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治療。而事實上護理人員必須密切觀察著各種設備傳輸出的數據和患者的臉色、呼吸頻率等。特別是要關注心電圖ST段和T波得變化。要經常詢問患者有無胸悶、胸痛、出汗等,一旦出現心絞痛則預示著支架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再栓塞。應立即通知醫生,溶栓治療或緊急PTCA。本組患者沒有出現。本組有3例患者手術傷口在拔除鞘管后30min出現有滲血現象,我們考慮是壓迫的壓力不夠,又給予適當加壓,結果很快停止出血。
所以,我們認為冠狀動脈支架術后患者除一般的常規護理外,主要的是對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細致的觀察和正確有效的早期處理使并發癥消滅在萌芽狀態是促進手術成功關鍵。
參考文獻
[1] 盧才義.臨床心血管介入操作技術.科學出版社,2002:389-438.
[2] 臧小英,王克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預防策略.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7):29-30.
[3] 支楠,陜海麗。老年患者經橈動脈支架植入術后的護理[J],中國護理雜志,2008,6(4):104-105.
[4] 唐珍珠。冠狀動脈支架植入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2006,3學術版:28-29.
[5] 陳寧萍,李素娟。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和臥床時間的護理干預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0,5(6):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