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嬰幼兒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嬰幼兒;發燒;常識
發燒是生活中普遍的病癥,在嬰幼兒中也是較為常見的,但嬰幼兒的發燒狀況不同于成年人的是其病癥的反復性,這與其身體發育程度是有密切聯系的,嬰幼兒的身體機能系統處在發育和完善的過程中,另外,嬰幼兒的高燒一般是與感冒甚至是肺炎相聯系的,尤其是在病毒感染時。有時甚至吃了退燒藥,出了汗,熱也不退,嚴重時甚至引起抽風。為此,家長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在遇到幼兒高燒不退的情況下切勿盲目退燒。退熱的方法有兩大類:
1使用藥物治療的方法
藥物可以對高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對于藥物的使用需要謹慎,應把多種因素考慮在內,而不應盲目的使用,嬰幼兒在不同的年齡段,身體的發育程度是不同的,應具體分析來看。應根據病情的恢復或加重狀況及是否有并發癥來適時的用劑用量同時為提高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和效果,應該選擇適合兒童的藥物,兒童藥物與普通的成人藥物相比具有易吸收,劑量準確,適合兒童口感等優點,所以宜使用專門的兒童藥物。兒童常用的退燒藥有布洛芬、來比林、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也可以選用柴胡、羚羊角、清熱解毒口服液等中藥,這些藥物一般的劑量和用法都比較適合兒童一般用藥,間隔4小時-6小時為宜,而且用退燒藥后要喝一定的水,以助出汗退熱。發燒雖說是較嚴重的病癥,但是適當的高溫對身體是有一定益處的,可以使機體殺死一些有害病菌,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如果溫度沒有太高,是不需要盲目服藥的。
2使用物理降溫法
常用于協助藥物降溫,或一時找不到退燒藥時可先用物理降溫。通常父母在孩子高燒時,往往把患兒穿蓋得更多,想捂出汗,其實這樣不利于散熱。可先把衣服松解一下,亦可用冰枕或冰敷額頭方式退燒。但物理降溫法的使用也應考慮嬰幼兒的年齡特征,并不是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一般說來,沒有超出6個月的孩子不宜使用這種方法。嬰幼兒對于溫度較為敏感,很難去適應溫度的較大差異的變化,另外,發燒不只是局部的溫度升高,所以局部的降溫效果也不明顯,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溫水擦浴。溫水擦浴就是用溫水毛巾給患兒擦洗面部、頸部、腋窩和腹股溝部位,因為這些部位皮膚較薄,皮下有較大血管,利于散熱;如需較快降溫,可用酒精擦浴,用紗布或小毛巾浸濕,在上述部位輕輕擦洗,利用酒精揮發性較強特點,幫助散熱。個別營養不良或較小嬰兒,不宜用退熱藥或酒精擦浴時,可用溫濕敷方法,或洗溫水澡。特別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退燒,一般只適合于高熱無寒戰又無汗的病兒,而高熱寒戰或伴出汗者,不宜用酒精擦浴,否則遺禍無窮。用酒精擦浴退燒時,應選用含量為25%-35%的酒精,要注意不能擦拭頭面部及胸前。擦浴時如發生寒戰,神色、呼吸、脈搏異常,應立即停止擦浴。
家長除按醫囑治療并護理病兒外,還應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別疾病的知識:
作者簡介:陸繼紅,女,大專,主管護師。
【摘要】探討正確、有效的嬰幼兒燙傷的急救及護理方法,減輕患兒的疼痛,降低燙傷對嬰幼兒肌體器官的損害,加快創面恢復。
【關鍵詞】嬰幼兒;燙傷;急救措施;護理方法
小兒燙傷在急診中占較大的比例。燙傷的發生,輕者燙傷部位留下了疤痕,重者危及生命。小兒肌體器官的發育尚不完全,即便受到輕微損害,也會引起痛苦。如果燙傷占全身體表面積5%以上,就可以使身體發生重大損害。燙傷后局部血管擴張,血漿從受傷處血管中滲透出來,使血液損失血漿而濃縮,血液循環受到影響,組織缺氧,后果嚴重。
1 臨床資料
自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急診就診燙傷患兒62例,大多數為四肢軀干部位燙傷,其中38例住院治療,預后良好。
2 急救措施
2.1 燙傷后應立即把燙傷部位浸入潔凈的冷水中。燙傷后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溫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于-6℃。用冷水浸泡時間一般應持續半個小時以上。這樣經及時散熱可減輕疼痛或燙傷程度。
2.2 創面處理:做創面處理時患兒多不合作,且患兒皮膚嬌嫩,故正確處理創面,杜絕感染較為重要。創面先行包扎治療,保持敷料清潔,以預防和減少感染。初始創面滲出較多,每天換藥1次,滲出減少后采用隔日換藥或外涂燙傷膏暴露治療,同時避免創面長期受壓,促進末稍血液循環。頭、面、頸部的輕度燙傷,經過清潔創面涂藥后,不必包扎,以使創面,與空氣接觸可使創面保持干燥,并能加快創面復原。深Ⅱ度燙傷>30%或伴復合性損傷的患兒置于ICU病室監護,燙傷面積>15%的患兒置于特需病室,
3 嬰幼兒燙傷的護理
3.1 注意保暖:嬰幼兒的皮下脂肪少,加上燙后熱量喪失、畏寒,必須做好保暖工作,患兒受涼、感冒后可并發氣管炎、肺炎等。
3.2 營養支持:嬰幼兒營養狀況欠佳,且消化功能差,燙傷后易并發腹瀉、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從而導致營養不良和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燙傷后一般以母乳為主,不能母乳喂養的嬰幼兒,嚴格控制奶粉喂養量,按需喂養。人工喂養應注意定時、定量。用具嚴格消毒。
3.3 預防感染:由于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抗感染能力差,常規應用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預防和控制感染,然后根據創面分泌物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抗生素。護士進行各項操作前均應洗手,床單、被褥、棉墊經常高壓消毒,每天紫外線消毒2次,1h/次,并定時打開門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
3.4 有效補液:燙傷早期需禁食水,因此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保證輸液通暢尤為重要,應選擇粗、直、彈性好的靜脈進行穿刺并留置靜脈插管,必要時可行靜脈切開術,同時可在穿刺處抽血檢查。根據患兒情況補給膠體、晶體和水分,確保補液量準確,做好出入量記錄,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則,嚴格控制輸液速度。
3.5 避免各種不良刺激:初期由于皮膚破潰疼痛,后期表皮脫落、結痂引起瘙癢,患兒時常哭鬧,躁動翻身,均會加重皮膚損傷。盡量減少穿刺,以保持皮膚完整。輸液或取血時,止血帶不可系得太緊,墊紗布以免損傷皮膚。固定輸液針時,應在貼膠布位置覆蓋無菌大網眼紗布作為屏障,再貼膠布,如是四肢可用繃帶固定,防止皮膚剝脫。臀部皮膚護理,應使用吸水性較強的一次性尿布隨時更換,患兒大小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臀部,涂鞣酸軟膏,防止發生臀紅和壓瘡。
3.6 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在燙傷恢復期十分重要,及時、正確的功能鍛煉能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醫護人員應指導家長協助患兒進行功能鍛煉,從被動活動逐漸過度到有意識的主動活動,每天督促執行。
3.7 心理護理:燙傷患兒恢復期治療減少,創面逐漸愈合,但出現的疤痕、畸形或功能障礙等會給患兒及其家長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出現情緒不穩、煩躁等情況。針對這一心理變化,護理人員應耐心開導,給予必要的解釋,講解燙傷的恢復過程及愈合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給予鼓勵和安慰。
參考文獻
【關鍵詞】嬰幼兒;心臟直視術;護理
隨著心臟外科手術的進步,心臟直視手術向低體重、低齡化發展。由于術前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的體重較輕,免疫能力低下、機體抵抗力下降,術中外科手術的開胸及體外循環的影響,及術后帶氣管插管等各種原因,若護理不當,往往會出現各種并發癥,甚至造成手術失敗。加強術后呼吸道護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環節。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10月收治的78例患兒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為18天~3歲,其中F4患兒6例,VSD、ASD 28例,PDA 5例,其他39例。全組除5例PDA外,均在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行心內直視術。
2 術后護理
2.1 脫機前護理
2.1.1 呼吸機管理術中物和低溫均可造成呼吸抑制,加上長時間體外循環轉流對肺組織的損傷,術后均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改善術后的通氣和換氣,促進術后肺復張[1]。其間嚴密觀察患者循環情況,血氣分析值,自主呼吸情況,清醒程度,調整呼吸機相關參數,為停機拔管創造條件。本組42例經3~6h平穩脫機拔管,5例清醒后跳動不安,應用少量鎮靜劑,過渡后拔管。
2.1.2 呼吸道的溫化、濕化人工氣道建立后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分泌物排出不暢,導致氣道阻塞,肺不張,肺部感染等[2]。因而需呼吸道濕化,呼吸機濕化罐加入無菌蒸餾水,調節溫度28~32℃。吸入溫熱的氣體可以減輕氣道粘膜的刺激,減少支氣管痙攣或哮喘發作。
2.1.3 氣管內吸痰的護理正確判斷吸痰時機,選擇合適的吸痰管,正確掌握人工氣道的吸痰操作:(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2)根據病情及年齡選合適壓力,小兒控制在60~80毫米泵柱[3]。(3)吸痰方法:吸痰管插入氣管插管的同時打開負壓(低負壓),邊吸引邊轉動,吸痰管向內插,達到一定深度后迅速撤出,吸痰動作輕柔迅速,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小兒不超過10秒。吸痰后高濃度充分給氧1~5分鐘,直至心率、血壓或SO2恢復至吸痰前水平。本組5例并發肺炎患兒,經以上耐心細致的護理5天后平穩拔管。
2.2 脫機后護理
2.2.1 撤離呼吸機的護理,患者意識清醒,血液動力學穩定,動脈血氣分析正常,無任何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現,考慮拔管[4]。
2.2.2 霧化吸入我們臨床應用二種霧化器,一種為超聲波霧化器,時間為10~20分鐘。另一種為空氣壓縮泵式霧化器,可將霧化藥物打碎為直徑1mm的顆粒。本組2例患兒術前因反復呼吸道感染,拔管后出現哮喘并發支氣管痙攣,我們通過此種空氣壓縮泵式霧化器吸入,同時配合醫囑,結合適當的鎮靜、鼻導管吸痰,3天后好轉。
2.2.3 胸部物理療法(1)每隔2~4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如病情允許包括左、右側臥、仰臥位,如上肺葉不張應把床頭升高30°,下肺葉不張應將床頭降低30°。(2)叩擊方法是手拱成半球形,然后有節律的拍擊胸壁,讓患者咳出或被動咳出,叩擊時可用大毛巾或薄被單保護皮膚避免疼痛,動作要輕巧。本組32例在插管及拔管后應用了胸部物理療法,有效地預防了肺不張、肺感染的發生。
2.2.4 鼻導管吸痰拔管后的病人由于氣道濕化不夠或空氣濕度不足致使痰變得粘稠而又咳嗽無力,尤其小兒在咳痰無效的情況下需行鼻導管吸痰。吸痰時動作輕柔,可在患者吸氣時插入吸痰管,盡量減少損傷,時間上掌握在餐前半小時或餐后一小時為佳,以免嘔吐物反流造成誤吸,加重呼吸道并發癥。本組33例實施鼻導管吸痰,減少了因咳痰無效引起的呼吸道阻塞性病變。
3 結 果
本組78例嬰幼兒住院時間平均15~32天,其中10例出現術后呼吸道并發癥,經耐心、細致周到的護理,均順利康復出院,無一例死亡發生。
4 結 論
由于心臟直視手術向低體重、低齡化發展,這就有待于我們繼續這方面的探討及研究,不斷總結臨床經驗。認真細致觀察病情,運用良好的呼吸功能管理,適宜的機械通氣和先進的護理技術,把嬰幼兒心內直視術后所出現的并發癥降到最低點。是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死亡率的重要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 宮路佳,吳清玉,劉迎龍,等.嬰幼兒心臟直視術后全身毛細血管滲漏綜合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中華心血管外科護理雜志,2000,16:176.
[2] 龐溯檳.先心病患兒圍手術期呼吸道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7):622.
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收治了102例嬰幼兒腹瀉,由于治療及時,護理得當,全部治愈出院,下面就臨床治療嬰幼兒腹瀉的護理談幾點體會。
1 臨床資料
入院收治102例,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齡8~20個月。臨床表現:腹瀉,多為蛋花樣便及水樣便。有的粘性脂樣便或白色泡沫樣便,后期出現粘液血樣便,每日排便10-20次,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脹及中度至高度發熱,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皮膚彈性差,尿少,伴有精神萎糜、嗜睡,甚至昏迷、驚厥,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及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2 治療原則
治療腹瀉一般以調整飲食、控制感染、消除病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為原則。
3 護理體會
3.1 口服補液法吐瀉頻繁的嬰幼兒多有口渴唇干明顯煩躁。對于腹瀉癥狀輕的嬰幼兒要適當口服補液,以預防脫水,一般用米湯、糖鹽水或醫院配制的口服補鹽液(ORS),在不宜口服時可用棉簽蘸溫開水濕潤口唇。如患兒出現嘔吐劇烈,腹脹或脫水程度加重,應立即送醫院改用靜脈補液。靜脈輸液須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見尿補鉀”的原則,按量按時正確輸入補液,準確記錄出入量,密切觀察臨床癥狀,鑒別脫水程度及類別,輸液量可根據患兒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及早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3.2 飲食護理飲食首先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3.2.1 輕度腹瀉的嬰幼兒要停止喂哺不易消化和脂肪類食物,不必禁食,但禁甜食,宜吃咸食。母乳喂養者縮短每次哺乳時間,并在喂奶前喂適量的溫開水;人工喂養者可先給米湯或稀釋牛奶,由少到多,由稀漸濃,2~3天后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
3.2.2 重度腹瀉的嬰幼兒應禁食,使胃腸道得到充分休息,除頻繁嘔吐者外,一般不必禁水,禁食時間不能過長,母乳喂養禁食4~6小時后恢復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暫停添加食,并酌情縮短每次哺乳時間,減少脂肪攝入,人工喂養兒禁食6~8小時后可喂稀釋奶或稠米湯(一兩大米加水煮至300ml),一般5~7天由稀到稠的恢復到正常飲食。年長兒不必禁食,喂以流汁飲食即可。
3.2.3 恢復期人工喂養者可先用稀釋牛乳或米湯,應少量多次給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宜由淡到濃,由稀到稠逐漸增加。
3.2.4 營養不良或腹瀉持久者,可選用新鮮小米粥、胡蘿卜泥,再逐漸添加稀釋牛奶,繼而過渡到正常飲食。
3.3 加強臀部護理由于患兒大便次數多,易引起臀部發紅,應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洗凈并擦干,再撲些爽身粉,如臀部發紅可先用3%硼酸水擦洗,干后用凡士林或者液體石臘油或四環素軟膏等涂之,以減少刺激,保護肛周皮膚,防尿布性皮炎。對腹瀉的嬰幼兒要注意腹部保曖,以減少腸蠕動,可用毛巾裹腹部或熱水袋敷腹部。
3.4 嘔吐護理發生嘔吐時,將患兒抱起,臉朝外,用手托住患兒頭部,以利嘔吐物流出,防止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嘔吐后用溫水洗凈嘔吐物,保持身體及衣服清潔干燥。
3.5 口腔護理腹瀉的嬰幼兒因常喂牛奶和糖水,口腔內的細菌易發酵,引起細菌繁殖,要隨時保持口腔清潔,如發現口腔粘膜有乳白色附著物即為鵝口瘡,應涂制霉菌素。
3.6 注意各種物品的清潔消毒每次護理患兒前后應洗手,患兒的衣服、尿布、便盆及用品應分類清洗,尤其是患兒食具和奶具每次用后要洗凈,每日行煮沸消毒1次,用時再用開水沖洗,不用不潔凈的手去觸摸,以防病從口入。
4 嬰幼兒腹瀉的預防
嬰幼兒患了腹瀉,除應及時治療外,家庭護理也十分重要。
4.1 合理喂養,鼓勵母乳喂養,母乳最適合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喂奶的母親應保持的清潔,勤換內衣,盡量減少感染的機會;對人工或混合喂養的嬰兒,不要經常更換奶粉品牌;添加輔助食品不可過早過量,每次限一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避免過食;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斷奶最好選擇在秋涼天氣,身體健康時,以預防胃腸功能紊亂。
4.2 注意飲食衛生,孩子用的奶瓶、奶嘴、奶鍋等食具要消毒,最好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食物要現吃現配。禁止給孩子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飲料和不干凈的食物。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特別是腹部。如有營養不良,佝僂病等疾病應及早治療,切勿濫用廣譜抗生素,防止發生內源性感染。
【關鍵詞】 嬰幼兒 腹瀉 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07-138-02
嬰幼兒腹瀉病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以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一歲以內嬰幼兒約占半數。同時本病是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腹瀉是腸道外感染的主要原因。嬰幼兒時期由于消化系統發育不夠完善,機能低下,胃腸道耐受及適應能力差,如果喂養不當或腸道感染極易發生腹瀉疾病。尤其是在秋季發病率較高,因此,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便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治療嬰幼兒腹瀉86例,其中重度脫水患兒占總數83%左右。經及時補液和嚴格的護理,均得到較理想的療效,現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資料與方法
1.1.1一般資料 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病程在2周內的急性感染腸瀉患兒86例,其中男44例,女42例,分別年齡在5個月至2歲。重型51例,輕型35例。
1.1.2病例診斷 參照有關診斷文獻,秋季腸瀉(輪狀病毒腸炎)23例,細菌性感染痢疾21例,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19例,沙門氏菌屬腸炎16例,不明病原7例。所有標本均作細菌培養和鏡檢。
2、治療方法
對患兒先用37℃―39℃溫生理鹽水清潔灌腸,按6個月以內患兒50ml,6個月至1歲100ml,1歲至2歲200ml。再讓患兒休息10分鐘至15分鐘,按20mg/kg的用量將黃連素研成粉末用37℃至39℃溫生理鹽水配成5ml藥液進行小量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2.1療效判定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委會關于腹瀉病療效判定標準的補充建議:顯效:72小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征狀消失。有效:72小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征狀及次數無明顯改善。無效:72小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征狀均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
3結果
本組腹瀉患兒86例,有效56例,顯效28例,無效1例。
4臨床護理
4.1準備 灌腸前應熱情主動與患兒家長溝通交流,了解家長的心理狀態,耐心細致地講解本病的基本相關知識。灌腸目的,注意事項,如何配合,以取得患兒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評估患兒的精神狀態、營養狀況;根據病程了解患兒的排便次數、量、顏色、氣味、性狀及周圍的皮膚完整情況。
4.2操作 ①清潔灌腸:取患兒左側臥位,面朝向家長斜抱將臂部位于患兒家長兩腿間,其下置便盆,將灌腸液加溫至37℃至39℃,按6個月以內50ml,6個月至1歲100ml,1歲至2歲200ml掛在輸液架上,距床約30cm,取一次性輸液器插入排氣,剪去輸液器末過濾部分,連接12號一次性導尿管插入4cm至5cm,手扶固定。根據患兒的病情及耐受情況調節速度,放任糞便自灌腸管流出。②藥物小劑量保留灌腸:進行清潔灌腸后,讓患兒休息10分鐘至15分鐘,取平臥位,臂部下墊10cm高的軟枕以抬高臂部,按20mg/kg的用量將黃連素研成粉末用37℃至39℃溫生理鹽水配成5ml藥液,抽入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內,選用一次性6號硅膠運用導管涂以液體石蠟后輕輕插入內15cm至20cm到達乙狀結腸上端,緩慢注入后,再推注2ml溫生理鹽水,以減少藥物因滯留在方向擠壓,抬高臂部以利用保留。
5皮膚護理
①腹瀉時大便次數增多,刺激臀部皮膚,護理不當,易造成及周圍皮膚的皮炎。每次大便后均應用溫水清洗,在清洗時選用柔軟純棉的小毛巾輕拍或用流水沖洗,洗后用柔軟的小毛巾拍干。暴露臀部于空氣中使局部皮膚干燥。如有紅、皮疹、糜爛可涂用革甘油。②灌腸前后均應清洗臀部,待干后涂用甘油,使其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薄膜,以防止灌腸液對皮膚造成刺激。夏季常用的爽身粉因會結成硬塊導致局部更嚴重的刺激而不宜使用。
6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