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養殖水產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夏季;水產;管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4-0238-01
夏季是全年中水質量差,各類微生物繁衍最多的季節,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度弱,養殖動物排泄物也增多,水質極易惡化,容易造成缺氧。另外,在高溫氣候下,產生疾病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治愈率最低。廣大養殖戶在此期間要提高警惕,加強管理,確保養殖成功。
一、加強水質管理
池塘水質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池塘水質管理的基本要示是保持水體“肥、活、嫩、爽”,所謂“肥”是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每升50―100毫升),有機質和營養鹽豐富,透明度一般為20―30厘米;“活”是說水色有月變化和日變化,表明浮游植物優勢種替出現;“嫩”是指水體中魚類可消化的浮游植物占多數,而且都在生命旺盛期;“爽”是說魚在池塘中自由自在,十分爽快,說明水體無污染,溶氧豐富。
1、保持池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通過適時施肥,控制池水適宜肥度,促進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經常開啟增氧機,特別是晚上和后半夜。對蝦養殖池常出現的低溶氧綜合癥,應提高警惕,沒有增氧機的池塘,每隔3―5天使用一次粒粒氧,后半夜使用最佳。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加池底溶解氧,減少池底有害物質產生。對于養殖密度較大、水質不穩定的池塘,應增加使用頻率。經常加注新水,適當抬高水位并盡可能換掉池塘底層水。
2、控制池水透明度。通過加注新水或增加(減少)施肥量,調節池水透明度。以濾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應保持在20―25厘米之間;吃食性魚類為主的池塘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之間。使用底質改良劑改善底質。可以與粒粒氧同時使用,每周使用1次,以消除底部機質分解產生的有害物質,抑制病菌繁衍,防止底質惡化。
3、調節好池水水酸堿性。弱堿性(PH在7.5-8.5之間)水體是魚類及其他餌料生物生活的最佳環境,因此在夏季高溫每隔20天左右向魚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每次每畝25公斤左右,以保持水體弱堿性。
4、控制水深、水溫。夏季是魚類生長的旺季,因此池塘要保持一定的水深,成魚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2.5米,魚種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2米。魚類生長的最適水溫為26―28℃,高溫季節水溫過高時可以通過加注新水予以調節。加水以晴天下午2時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魚類浮頭。
5、做好魚池清潔衛生,經常除草去污,適時注、排水,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環境衛生,旱季做好防旱工作,雨季做好防澇和防逃工作。如發現死魚,應檢查死亡原因,并及時撈出埋掉,以防病原擴散。
6、水質調節是重點。到目前為止,飼料投喂已經占到全年的一半,池塘內飼料殘餌、魚類的排泄物等有機物已經很多,水質質量一般很差,透明低,對魚的生長很可能為不利。一些塘口魚病,特別是鳊魚、鯽魚暴發性出血仍然嚴重,并且不易治療,主要原因就是水質沒有控制好。出血病發生的規律,一是前期飼料投喂過多,魚攝食過多暴長,體質下降;二是水質差,氨氮和亞硝酸鹽過多,這是直接誘發該魚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水質好的池塘,出血病少,且容易治理。因此,防病、治病首先需要從水質的改善上入手,魚池應經常換水,多開增氧機。晴朗無風天氣,白天必須開機,提前增氧。
二、加強飼料管理
保證飼料新鮮,不投喂劣質飼料。控制投飼量。投喂量要根據天氣、水質變化和水生動物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雨季魚蝦、蟹投喂量一般掌握在7―8成飽即可。飼料注意防霉。飼料的倉庫必須干燥,保持空氣暢通。河蟹要減少飼料投喂量,以免污染水質。加強幼齡魚種的蟲、病防治。魚種養殖階段,體表和鰓往往有大量小型奇生蟲,被養殖戶忽視,是一些魚種池塘年終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每月需要進行一次殺蟲工作,根據池塘內養殖品種,選擇內服或外服均可以。
三、日常監控管理
一是加強巡塘,出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發現缺氧泛塘,立即使用增氧靈或速氧,同時開啟增氧機。
二是魚、蝦、蟹等攝食后應清掃食場或撈除殘留飼料。
三是蝦、蟹養殖池換水受到限制時,使水體流動,增加溶解氧。
四是水草全覆蓋率,在70%以上的蝦、蟹池,宜適當疏除,留一定數量的無草通道,增加水體流動和光照。水草表面有大量污物時,經常進水促進水體流動,同時用芽孢桿菌潑灑。雨季過后潑灑一次石灰水,以調節水質和PH值。
四、病害預防管理
1、定期進行水體、食場和魚體消毒。水體、食場消毒藥物一般用生石灰、漂白粉,施藥采用潑灑和食場掛袋方式。
2、應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如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等,最好不要使用光合細菌。
3、用維生素C、多維、大蒜素、活菌類(EM菌、芽孢桿菌)、三黃粉、三合一誘促長素、多糖等拌飼料投喂,改善養殖動物消化能力,增強抵抗、應激能力和抗病能力。每7―10天添加1次,每次使用2―3天。
4、在雨天盡量不要使用消毒劑和殺蟲劑等藥物,尤其是蝦、蟹養殖池塘,也不宜肥水。
五、結束語
做好夏季水產養殖管理工作,是決定養殖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只要我們掌握夏季水產養殖每個環節的規律,做到科學管理,嚴格把關,并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不斷總結經驗,就能使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為提高農業效益和人民生活水平,多作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水產品養殖的現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我國的水產品養殖產量已經高達上萬噸。水產品的大量養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帶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同時水產品養殖所產生水資源污染,給中國部分江河和湖泊等水體的環境造成了十分大的壓力,逐漸成為中國水產品生產中難以突破的瓶頸,嚴重制約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人民日漸認識到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的重要性,并加大對養殖水體凈化技術的研發力度[1]。
2凈化水體技術的物理方法
2.1在水底微孔管道中應用增氧技術和耕水機在水底微孔管道中應用增氧技術和耕水機是凈化水體技術物理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在水產養殖凈化水體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微孔管道增氧技術是通過對工業水的有效處理,得到的充氣式增氧技術改進發展而來的。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在水底采用管道增氧技術和耕水機,能夠有效消除水池的氧躍層和水密度躍層,對池底的氧氣進行充分的補給,改善水池養殖水體,不斷帶動養殖以及用藥等一系列技術的新變化,微孔管道增氧技術和耕水機具有產量高、能耗低及安全性好等優點。
2.2納米材料和技術在水池中的應用納米材料和技術在水池中的應用是凈化水體技術物理方法中的關鍵方法。納米材料是由大小介于原子和分子的圍觀體系與宏觀體系之間的納米粒子所組成的新一代材料。近年來,國內外就納米材料在水池中的應用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重點有兩方面,一方面主要是通過納米材料對水池養殖中的水質進行凈化,另一方面是采用納米材料和技術對水池中的水體進行消毒殺菌。泰國在采用納米材料對水池中的蝦養殖系統進行了水質凈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納米能量水處理系統是當前國內外最先進的綜合性設備,對于消毒殺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3改進養殖水池的設計改進養殖水池的設計是凈化水體技術物理方法中的根本方法。在改進養殖水池的設計過程中,諸多專家學者都采用了不同的試驗方法對小型養殖池進行試驗,通過研究水池中不同水力停留的時間以及停留時水流的形態,對養殖水池中的構造以及水交換的影響進行深入的了解。調查顯示,方形圓弧角的養殖池不僅有較為理想的水流形態,還能夠提高水池空間的利用率,在養殖水池中能夠有效的減少殘餌和糞便在水池中的停留時間,提高物理過濾與生物過濾的處理效率。
3凈化水體技術的生物方法
3.1采用生物濾器的方法在凈化水體技術生物方法中可以采用生物濾器的方法。生物濾器在養殖水池中的應用主要是去除養殖水中的水溶性有害物質,生物濾器是在封閉環境下,循環水處理系統能夠得到有效并且成功運行的關鍵;同時,生物濾器在封閉式循環水處理系統中,也是其資金投入和能耗最大的水處理單元。法國部分科學家在得到了政府相資助后專門在此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養殖水池中神武莫的細菌群落組成和數量等;中國學者在該領域也有諸多研究,如水產養殖行業中常用的生物濾器和生物濾池等[3]。
3.2使用微生物制劑的方法使用微生物制劑是凈化實體技術生物方法中的有效方法。微生物制劑方法是由常見枯草芽抱桿菌、酵母菌以及光和細菌等菌株組合而成的,而目前微生物制劑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光和細菌,光和細菌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具有脫氫和氧化等作用,能夠把水池中的有毒物質加以改善和利用,使水體中的亞硝酸鹽等含量逐漸降低,從而有效促進水池中有機物的循環利用,微生物制劑方法改良水質是凈化水體技術生物方法中最常見的方法。
3.3采用人工濕地凈化技術采用人工濕地凈化技術是凈化水體技術生物方法中的至關重要的方法。人工濕地凈化技術能夠將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同化,是無二次污染和不破壞綠色生態的環保技術,通過近些年諸多專家學者開發研究的新領域。人工濕地凈化技術借鑒了城市污水濕地凈化的有效方法,在淡水池塘廢水方面的處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建構了眾多比較完善合理的人工濕地凈化系統。采用人工濕地凈化技術的過程中,在水池中可以不必輸入能源,該方法能夠自給自足,為水產養殖節省了大量能源,人工濕地凈化技術是水體凈化技術生物方法中十分有效的方法。
4結語
關鍵詞:水產;放養密度;掛袋法
中圖分類號: S9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84-1
1 如何預防水產養殖疾病
水產養殖業和畜禽病一樣,既要治療,但必須預防,兩者缺一不可。多年實踐證明,水產疾病工作只有認真貫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正確方針,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方法,才能減少或避免水產疾病或死亡,確保養殖戶面積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1.1冬春清淤,修整池塘,徹底清塘。
1.2藥物消毒
生石灰:老塘300~500斤/畝,新塘200~300斤/畝,全塘潑灑5~7天蓄水放魚、蝦、蟹等(放前應先試水)。
建議用:二氧化氯清塘消毒。干塘200~400g/畝,帶水清塘按水量算,每立方水體用0.8~1g對水潑灑,5~7天放種。放魚蝦前試水。用聚維酮碘300~500ml/畝;底改顆顆凈,500g~1000g/畝潑灑消毒。
1.3合理放養密度
魚苗20~30萬尾/畝蝦苗40~50萬尾/畝;成魚池塘按比例搭配,蝦、蟹苗50~80萬尾;網箱養殖應根據網箱大小,苗種規格而定。
1.4合理投喂餌料 應根據水溫、氣溫決定。一般每百公斤魚每天應喂5~8Kg飼料(水溫在24~26℃左右,蝦、蟹每100公斤喂餌料4~5Kg飼料。
1.5抓好飼養管理 做到早晚巡塘,觀察養殖品種活動情況,如出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預防。
1.6養殖品種下塘前必須嚴格消毒 消毒可用治霉靈、魚廣靈、聚維酮碘、病康靈等進行浸泡消毒(時間依據藥物濃度和苗種忍耐能力)。
1.7苗種下塘后7天就可以殺蟲殺菌 4~9月最好做到每半月一次)按說明用,殺菌用聚維酮碘、二氧化氯。
1.8投藥 每半月投喂藥餌3~5天,每天一次,(可用恩諾沙星)按說明用。
2 魚病防治中有那些施藥方法
2.1遍灑法 將使用的藥品用膠盆或水桶稀釋2000~3000倍以上,在池塘的上風口往下風口均勻潑灑,即遍灑法。這種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能對水體消毒、殺蟲、殺菌、清塘、調水、肥水等,用這種方法要對水體體積進行標準測量,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用藥濃度,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2.2內服法 此法是將藥品混入餌料后,在投放飼料時并能保證魚攝入體內才能產生效果,是投喂飼料養殖魚類的主要用藥方法。可以對魚類進行消炎、殺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生長、驅蟲等。
2.3浸洗法(又叫浸泡法) 此法是魚種放養、轉運、轉池時采用的主要方法。浸洗時間及濃度是此法的關鍵,浸洗時間一般為15~30分鐘,但應隨魚體的大小、多少、體質強弱、用藥的濃度、水溫高低、魚體忍耐力等情況而靈活掌握。
2.4食物掛袋法 在食物(或網箱對角)三角區內掛上殺菌,殺蟲的兩種藥物袋,使其食物形成藥物區,在魚類進入食物區攝食時,通過藥物區進行魚體體表消毒,驅(殺)蟲,達到防疫的目的,該法簡單,省時,省藥,但對病原體殺滅不徹底。此法在池塘精養及網箱養殖的疾病預防中常用。
3 常見魚病治療
3.1草魚出血病
主要是由草魚呼腸弧病毒引起,主要表現出三種癥狀:紅鰭紅腮蓋型,紅肌肉型,腸內發炎出血型。此病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主要養魚區流行。主要危害草魚。水溫在20℃~33℃時發生流行,最適流行水溫為20℃~23℃
用藥方法:標碘每畝米水體100~150ml全池均勻潑灑,如病情嚴重可隔一天再潑灑一次。同時內服恩諾沙星3~4g、止血靈2~3g、VC 1g,三黃配方顆粒4~5g(每公斤料)拌料喂5~7天;用聚維酮碘溶液300~500ml/畝·米全池潑灑,連用2天;用戊二醛200ml,二氧化氯200g合用每畝·米全池潑灑,
3.2細菌性腸炎病
由為腸型點狀氣單孢菌引起,病魚行動緩慢,離群獨游,浮于水面,不吃食,不久死亡。腹部有紅斑、外突紅腫。剖開魚腹,有很多腹腔液,腸粘膜細胞往往潰爛脫落,腸內無食物,內有許多黃粘液。本品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和鳙魚等養殖品種。發病季節為4~9月,尤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為甚。
用藥方法:二氧化氯200g全池均勻潑灑,嚴重時連用2次;用聚維酮碘300~500ml畝·米全池潑灑,嚴重時用2次。
3.3皮膚潰爛病
由尾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病魚體表出血發炎有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皮膚潰爛,鱗片脫落,肌肉腐爛,嚴重時可爛及肌肉至骨骼。病灶無特定部位,全身各處都可發生,嚴重時遍及全身。解剖魚體可見肝臟呈褐色,膽囊腫大呈墨綠色,有時腸道發紅。該病主要發生于羅非魚、加州鱸、鯰魚、無鱗魚等;主要是由于魚體受傷,放養密度太大,水溫變化大和水質污濁,魚體免疫力差,引起細菌感染所致,嚴重時感染率可達50%以上。
用藥方法:聚維酮碘300-500ml/畝·米全池均勻潑灑;用二氧化氯200g全池潑灑,連用2次;用聚維酮碘300~500ml全池潑灑1~2次。
3.4鰓霉病
由鰓霉菌引起,病魚不吃食,游動緩慢。菌絲在鰓上不斷發育生長,穿透魚鰓的血管和軟骨,破換組織,堵塞微血管,致使魚鰓褪色、蒼白或出現點狀充血、出血現象,并造成呼吸困難。借水流或其他媒介物通過孢子與鰓直接接觸而感染。敏感的魚類有草魚、青魚、鯪、鳙、鯽、黃顙魚等,其中鯪魚苗最為敏感;當水質惡化時,容易爆發此病,在幾天內可引起病魚大批死亡。該病主要侵害幼魚,以苗種階段為甚。
綠色水產養殖指運用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種成分相互協調和促進的功能原理、物質和能量多層次多用途利用和轉化原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以漁業為中心,農牧草林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建立起合理利用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漁業生產的一個完整體系或一項工程。
一、品種選用要求
為保證水產品的質量,應選擇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優良水產品種。選擇無污染性病原攜帶的親體。在養殖品種上注意培育開發抗病、抗逆、優質的養殖品種,努力提高良種生產在整個漁業生產中的數量和產值比重。
二、環境管理
水產品原產地的環境條件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t/t391)的要求。
養殖地應是生態環境良好,無或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的水(地)域。養殖地區域內及上風向、灌溉水源上游,沒有對產地環境構成威脅的(包括工業”三廢”、農業廢棄物、醫療機構污水及廢棄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水體底質要求:底質無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無大型植物碎屑和動物尸體;底質無異色、異臭,自然結構;底質有害有毒物質最高限量應符合《土地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規定。
環境管理通過清整和改善養殖水域,使養殖水體溶解氧,酸堿度,透明度,硬度,肥度,氨、氮及金屬離子的濃度,有機質的含量處于良好的狀態。此外使養殖水體中的生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種類及數量維持于一定水平,以保持穩定的生態環境。對養殖用水的要求,必須按國家漁業水質標準(gbll607—89)執行。
三、生產資料要求
1.飼料及飼料添加劑
(1)水產養殖使用的配合飼料應符合國家規定的《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配合飼料衛生質量標準》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本文由收集整理管理條例》,使用鮮活餌料不應對水體造成污染。所使用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生產資料必須符合《飼料衛生標準》、《飼料標簽標準》、各種飼料原料標準、飼料產品標準和飼料添加劑標準的有關規定。所有飼料添加劑和添加劑預混飼料必須來源于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并且具有企業、行業或國家標準,產品批準文號,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登記證及配套的質量檢驗手段。
(2)對綠色水產飼料的生產有下述基本要求:無農藥殘留;無有機或無機化學毒害品;無抗生素殘留;無致病微生物;霉菌毒素不超過標準。
(3)飼料原料來源于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區域,在漁用飼料工業推廣和應用《良好操作規范(gmp)》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為水產養殖提供優質安全的漁用飼料。
(4)綠色水產飼料添加劑具備的特征:能促進水產動物生長,有效而經濟地提高水產動物生產性能,提高飼料利用率和水產品品質,養殖效益高;能增強水產動物機體免疫功能,防止水產動物的傳染性疾病和調整機體生理機能;用后無殘留,不影響水產動物產品質量,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與健康;理化性質或生物活性性質穩定,能有效地進入胃腸道發揮作用,不影響飼料適口性;與其他藥物添加劑合用,不發生或很少發生配伍禁忌,細菌對其不易產生抗藥性。;安全范圍較大,長期使用對水產動物無毒副作用。
2.漁藥及消毒用藥
(1)綠色水產品養殖過程中對病害的防治,堅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強調“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
(2)漁藥的使用應嚴格遵守《綠色食品 漁藥使用準則》(ny/t755-2003)的規定,嚴禁使用未經取得生產許可證、批準文號、生產標準的漁藥。
(3)在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中,使用自然降解較快、高效低毒、低殘留漁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漁藥。保證生產地域環境質量穩定,包括保證水資源和相關生物不遭受損害,生物循環和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建立嚴格的生物安全體系。
(4)在水產動物病害控制過程中,應使用綠色食品生產資料中的漁藥產品;進行診斷、預防或治療疾病所用的漁藥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獸藥質量標準》、《獸用生物制品質量標準》、《進口獸藥質量標準》、《獸藥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應建立并保持水產養殖動物的預防和治療記錄,包括患發病時間、發病癥狀、發病率、死亡率、治療時間、治療用藥的經過、所用藥物的名稱和主要成分。
(5)魚病發生時應對癥用藥,防止濫用漁藥與盲目增大用藥量或增加用藥次數、延長用藥時間。
(6)食用魚上市前,應有休藥期(ny/t755-2003)。休藥期的長短應確保上市水產品的藥物殘留必須符合(ny5070)的要求。
(7)綠色水產飼料中藥物的添加應符合(ny5070)的要求,不得選用國家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或添加劑,也不得在飼料中添加抗菌類藥物。
(8)水產品中的藥物殘留量應符合《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ny5070)。
3.肥料
允許許使用的有機肥料有:堆肥、漚肥、廄肥、綠肥、沼氣肥、發酵糞等;允許使用的無機肥料有:尿素、硫酸銨、磷酸二銨、磷酸一銨、石灰、碳酸鈣和一些復合無機肥料。肥料施用方法及數量可參照《中國池塘養魚技術規范 長江下游地區食用魚飼養技術》(sc/t1065-1995)要術進行。
四、生產主體技術要求
1.選擇好綠色水產養殖基地環境。綠色水產養殖基地環境主要是水源和土質,在選擇基地時除了要考慮有充足的水源外,還必須保證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質條件,產地環境要符合(gb18407.4-2001)規定要求的水域;水質指標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魚池底質土壤指標要符合國家標準(gb18407.4-2001)對底質土壤的要求;為了減少魚池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溶入水中后在魚體內蓄積,對新開挖的魚池應在放養前15d灌滿池水,浸泡5~7d,然后排去陳水,換入新水,最好用流水沖洗一段時間;
2.綠色水產養殖基地要建造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可避免各魚池間相互影響,造成交叉感染。
3.加強池塘水質管理,采用增氧機增氧或適當換水、補水等方法來改善池水水質。調節好池水肥度,為魚類創造一個沒有污染,適于健康養殖的良好生態環境。
4.控制放養密度,合理混養。應用健康的養殖模式,品種搭配合理,投入和產量水平適中,種養結合,通過養殖系統內部的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現對各種資源的最佳利用。
5.在合理密度基礎上,及時采取措施的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配置,以養殖相對少的水產品,獲得數倍于非綠色漁業生產所產生的產值和利潤,達到既節約資源又減少廢棄物排放量的經營效果。堅特“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四定”投飼以及及時清塘,重點檢測的原則。
6.嚴格控制飼料及飼料添加本文由收集整理劑質量,注意投喂方式。??飼料的投喂方式和質量,不僅是保證養殖動物正常生長,提高養殖產量的重要措施,還是增強養殖動物對疾病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在池塘養魚中要根據所養魚類的品種,選擇優質飼料,對草食性魚類應積極提倡使用青綠飼料,在種植青飼料過程中要少用或不用化肥,不使用有毒害的農藥;對動物性和配合飼料魚用飼料應進行質量檢測,符合《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件》及《漁用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標準。
7.強化生態防病。為了生產綠色水產品,在魚病防治上應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積極治療的方針,從改善池塘生態環境入手為魚類創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減少化學類藥物的使用,盡量使用來源廣、高效、無副作用的中草藥治療魚病。
8.認真作好水產品養殖全過程的生產記錄和建立記錄資料的檔案及保存工作,詳細記錄好所飼養的水產品種來源、所用生產資料(飼料、漁藥等)的來源及質量檢驗情況、生產資料的使用情況(包括使用量、使用時間、使用方法等)、患病魚類的治療記錄(包括患病魚類發病時間及癥狀、藥物種類、使用方法及劑量、治療時間、療程、所用藥物的商品名稱及主要成分、生產單位及批號等)、水產品出塘銷售記錄(包括數量、銷售渠道、銷往何處、運輸方法等)、廢棄物處理記錄(包括廢棄物種類、數量、處理方法等)。所有記錄資料應保存兩年以上。
9.建立水產品安全質量監督檢驗制度,定期地對產地環境條件、生產資料、水產品依據有關標準進行安全質量監督檢驗,進行魚類生產的全過程安全質量監控,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五、水產品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技術
關鍵詞:水產養殖 病害 綜合防治
一、改善養殖環境,進行生態防治
1、改良水質。
改良水質有三種方法:注入清水、注入糞水、清塘;通過對池中有害物代謝,殺滅病原體,有效改良水質。
2、調節溫度。
一般帶病害蟲喜在20℃左右生活,調控水溫,破壞其生活環境,使其不能成活。
3、進行生態防治。
在利用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的機理來控制病原體,保持養殖環境的平衡,使水產養殖得以正常進行。可在養殖池中加入有益生物,如光合細菌,以促使池中有害物質的轉化;投入吃食性種類,以捕食養殖對象中的病體、弱體。
二、控制病原體傳播,進行生物防治
1、建立檢疫系統。
如引進名、特、優、新品種過程中,應做好病害檢查,隔離。潛伏期過后,檢查無病在進行投放。
2、進行生態環境控制。
嚴格對水環境的監測和管理。養殖過程中,有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事非致病微生物。前者是導致病害的因素,后者是調節養殖水域生態平衡的必要條件。藥物投入的同時,殺死有害病菌的同時對有益菌也會造成危害。
3、對消毒劑的控制。
消毒劑分為氧化劑型和非氧化劑型兩大類,氧化劑消滅病菌能力弱,非氧化劑的的毒副作用大,因此使用時需要謹慎。
三、進行生物防治
如對養殖對象采取混養和間養等方式,可使一部分致病微生物被混養和間養的養殖對象殺滅或吞噬。
四、應用微生態學原理,進行病害防治
1、微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養殖健康時,微生物優勢種群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它既能使有益菌類存活并且生長,還能控制有害菌類生長繁殖,維系水生動植物、微生物、生態環境,三者構成一種動態平衡,調節穩定性。
2、慎用抗菌素藥物。
濫用抗菌藥的后果非常嚴重,會產生副作用、依賴性、抗藥性;因此要有針對性的使用抗菌藥物,避免盲目使用,以防止魚的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
3、施用微生物制劑。
可以在養殖對象的體內或體表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優勢菌群,以達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強養殖對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如目前在水產養殖中廣泛使用的光合細菌(PSB),不僅可以凈化水質,預防疾病,而且可以促進魚體生長。另一種由腸道厭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劑,用于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的重建和調整,對于保持微生態平衡,促進生長發育,均有顯著效果。
五、消滅敵害生物,保護養殖對象
1、消滅水生昆蟲。常見的害蟲,有紅娘華、水斧蟲、田鱉、水螅、松藻蟲和水蜈蚣、蚌蝦、劍水蚤等。對付這些水中害蟲,在放養前全池潑灑生石灰,以消滅其敵害生物。魚苗放養以后,則針對具體害蟲分別潑灑敵百蟲、硫酸銅和滅蟲精等,予以殺滅。
2、捕殺危害養殖對象的敵害。應采取誘捉、獵捕等方式予以驅趕或殺滅。
六、施用生長物質,提高養殖對象的生理機能
1、應用稀土防治魚病。
采稀土適量,可用來防治有害菌的生長和繁殖,提高魚的食量,增加魚的抗逆性,從而達到魚的防病防治效果。
2、研制和采用生物活性物質。
從植物中提煉生物活性物質,來調節生物體內神經傳導和酶系平衡的作用,對蛋白質合成,加快生長發育、提高抗病、抗突變、提高免疫力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七、進行藥物防治,合理用藥
1、對癥下藥。對魚病來說,合理使用藥物,不但能很好的治療,對調節新陳代謝、改善消化吸收、促進繁殖生長、提高飼料和肥料效應都能起到帶動作用。科學的選藥,就是對病體及養殖環境低毒、無害、少殘留,又本低的良藥。
2、合理施藥。有三種方式投藥:(1)與水混在一起用藥。藥用遇水后杯水稀釋,全池噴灑。(2)混餌給藥,在給魚喂食時,將藥物混入食中然后調勻,藥物劑量要合理搭配。(3)注射給藥。不是普遍使用,只用于免疫時用或給魚催產時用。
3、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