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非遺的保護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非遺;保護;繼承;群眾
群眾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實現社會化非遺文化的繼承主要措施,本文分析了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重要作用,提出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和繼承措施,為非遺文化的繼承發展提出了新的社會化指導建議。
1.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重要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現在全國各地都流行著申報熱、開發熱、文化熱,紛紛發掘本地優秀的非物質類民間文化遺產,開發非遺資源。非遺資源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直接使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宣傳、學習和交流,這樣不但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而且大大地增強了人們的保護意識。這種社會發展形式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文化與社會經濟形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合體,以科學發展觀來分析看待“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培育和形成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拉動內需,進一步推動文化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而對于非遺的保護和繼承來講,政府的主導作用十分明顯,但是受社會發展的影響群眾的協助作用也十分關鍵,在群眾的影響下能夠實現社會化參與,形成合理的長遠規劃。1
2.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2.1教育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要展現群眾的集體力量,從大眾的認知角度出發進行社會化的保護措施。首先,要在教育系統內進行非遺的知識宣傳,鼓勵高校學生能夠從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整理、保存、出版、建立代表作名錄及傳承人名錄等工作,全面推廣非遺的社會效應。其次,要在社區內進行相應的群眾宣傳,通過淺顯易懂的宣傳方式,使得群眾了解非遺的內容和現狀,以及重要性。方式可以采用大眾較為認可的短期展演、博物館展示、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社會普及教育,為大眾提供了解和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增強其傳承和保護意識??傊瑢Ψ俏镔|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以教育為主,充分激發其保護的意識,進而形成社會化的群眾合力,最終實現對非遺的全面保護。
2.2加強非遺保護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要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本著節約的原則,把有限的建設資金用在文化保護方面,文化站要選派責任心強,熱愛文化事業的工作人員對文化保護工作進行管理。保護好民間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將其發揚光大,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讓優秀的民間民俗文化成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助推器。例如,天津市南開區的文化站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內集中展示了市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通過實物、資料、照片以及豐富多彩的動態演繹,讓老百姓近距離了解到天津市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喚醒老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沉睡的記憶。
2.3鼓勵和支持各行業企業加以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鼓勵各行業和企業加以支持保護,企業的宣傳鼓勵作用對于群眾有極高的影響力。例如: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如果有企業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自然能夠在群眾中間形成廣泛的影響力,使得民眾對非遺內容有了更為廣泛的認同,并形成自覺保護的意識。另外,對于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而言其本質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文化保護部門從這些文化節日和地域風俗出發與企業進行合作,建立其有規模和影響力的大型活動,一方面可以使得企業產品得以宣傳;另一方面使得非遺的活動、習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發展。2
3.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措施
3.1實現創新化的繼承
創新化的繼承應該是有鑒別和選擇的繼承,如果不分良莠,全部拿來,以一副老面孔示人,必將把非遺的文化內容與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相區別。完全的模仿只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現代人拋棄,被市場淘汰,只有遵循常變常新的藝術規律,在繼承中創新,形成其自身獨特的生命發展軌跡,才能成為后來者繼續傳承的又一個起點。例如:昆曲是中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劇種,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傳統之中,在藝術、文學、歷史等方面都有無可替代的特殊價值。昆曲在其起源、形成到定型、成熟的發展過程中,將宮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間文化融合于一體,充分表現出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倫理觀念。但是現代人欣賞昆曲要有一定的文化領悟力和知識層次,而能夠參與到昆曲學習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可以在傳統昆曲的曲目上進行分項目的審美轉變,使得昆曲這一古老的劇種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廣泛傳播開來。3
3.2群眾化擴大影響力
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匱乏是影響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群眾化的保護宣傳,能夠使得文化遺產社會投入在我國的發展擁有更多的、穩定的資金籌措渠道、完善保障體系和建立監督機制等措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從而解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缺乏的問題。而要吸引群眾化的保護支持則首先要保證中國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切、認知與參與度的大大提升,使得非遺保護成為守護精神家園的、全民的自覺行動。例如: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專場是文化遺產日的重頭戲,通過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基諾大鼓舞、羌笛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表演和審美體會,群眾會自然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之中??傊罕娀臄U大影響力能夠使得非遺文化成為向后人傳遞著傳統文明的信息,文化站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繼承優秀傳統,加強群眾的文化自覺性,促進文化創新,努力創造更加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3.3群眾教育繼承的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仍然要重視對文化內容的整理和搜集,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移,我們必須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為非物質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必須把因客觀環境的變遷而無法再繼續發展的、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集下來、搜集起來,這是關乎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能否永續的大問題。其次,要對相應的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化的學習,可以根據相應的文化內容加以培訓,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文化學習中來。例如:年畫,是傳統的年節的標志。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產生的必然條件,社會生存條件的改變必將改變和影響其生存?,F當代社會的文化性質是一種大眾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傳入也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沖擊,這一切導致年畫的生存環境已經改變。如果從美術學習的角度出發,組織學員進行專門的“年畫”繪畫學習,這樣就能夠使得傳統的文化藝術得以保存。
綜上所述,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要實現創新化的繼承,加強群眾化發展并擴大影響力,開展群眾教育繼承的措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公共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發揮。
參考文獻:
1.孫昊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屬性[J]. 法學研究, 2010,(05):79-8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專家評審委員會的專家們在這里投票選出了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海南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簡稱黎錦技藝)順利入選。這無疑是給中國國慶節一份最好的禮物。
10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次政府間委員會常規會議批準“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進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錦技藝真正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天恰逢中秋佳節。
黎錦申遺成功了!
黎錦申遺成功標志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已成為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意味著黎錦從此開始走向世界。這是海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筆者作為申報工作專家組的成員也感到由衷的高興,一年多來,為申報工作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終于獲得了最令人滿意的回報!
黎錦申遺成功了!成功之后怎么做?今后應當如何保護這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這是我們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一,應當深刻認識黎錦技藝的歷史文化價值。手工紡織是人類的一項古老的技藝,一部人類歷史,就伴隨著一部紡織史。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各族人民都培育出了、總結出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技藝,這里面就包括黎錦技藝。由于黎錦技藝所具備的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聯合國評審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居住在中國海南的黎族人民的紡織技術,包括他們的紡、染、織、繡技藝,特別是染、單面織和雙面繡技藝,源遠流長,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從先秦一直延續至今,當前仍然在黎族人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袄枳寮徔椘芬砸环N獨有的,堪稱楷模的方式為中國棉紡織傳統,同時為世界手工技藝遺產作出重要貢獻?!彼?,黎錦技藝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理所當然的、當之無愧的。但是,由于近年來工業化的進程,商品經濟的沖擊,使這些傳統的技藝正在遭受著嚴重的威脅。如果我們不緊急加以保護的話,那么,有許多技藝就會迅速消失,這是值得我們重視、值得我們警惕的。
第二,應當重新評價黎錦技藝的歷史文化地位。黎錦技藝申報成功以后,它就不再是僅僅屬于黎族的文化遺產,也不是僅僅屬于海南的文化遺產,它現在已經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根據聯合國的規定,黎錦技藝申遺成功以后,檔案將永久保存在聯合國,它已經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文明成果。因此,我們今天保護黎錦技藝成果,就是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傳承黎錦技藝,就是傳承全人類、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我們必需在這個高度上來認識黎錦技藝的歷史文化地位,來建立黎錦技藝保護的責任感。
第三,應當充分估計黎錦技藝申遺成功的現實意義。對海南來說,黎錦技藝是黎族人民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是黎族130萬人民對海南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這項貢獻,對海南今后的經濟、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黎錦技藝申遺成功將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著手點,提升海南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桿;將成為讓海南走向世界的寬闊通道,讓世界了解海南的明亮視窗;將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旗幟,推動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所以黎錦技藝申遺成功,將會成為海南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品牌,將會為海南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應當高度重視黎錦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申遺成功并不意味著保護工作完成了,其實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今后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在遞交給聯合國的黎錦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表中,中國政府就已經承諾要采取一系列的保護措施,這些保護措施主要包括:
(1)保護和培養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政府和社區多渠道籌資改善黎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生活狀況,提高其社會地位,鼓勵家庭保持或恢復母女傳承方式,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活動。
(2)建立紡染原料植物生產基地。種植棉花300畝,麻200畝,藍靛植物200畝,其它染色植物2000株,使該項目的傳承得到原始材料的保障。
(3)設立研究黎錦技藝的專門機構和展覽場所。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達到對該技藝保護、傳承、教育和普及的目的。
(4)制定并頒布相關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規章;部分自治縣可先行制定并頒布本地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行條例;用法律手段保護該技藝的傳承。
(5)建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檔案及數據庫,為該項技藝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服務。通過普查和專題調查,用文字、錄音、照相、攝像等多種手段,全面記錄該技藝及其傳承人的相關信息,同時進行搶救性實物收集,科學分類整理,立檔管理,建成多媒體數據庫和相關網站。
(6)在遵循黎錦文化傳統和保持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生產適應時代和市場需求的產品,挖掘其潛在的經濟價值,促進黎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7)通過系統的培訓和傳習,使相關社區成員較全面、熟練地掌握具有當地特點的黎錦技藝,建成第一批該技藝傳承村,使該項技藝得以全面恢復。
(8)出版大型圖書《黎錦技藝》。該書內容包括該技藝歷史、工藝流程、代表性傳承人、黎錦圖案民族學釋義等 ,是一部關于該技藝的百科全書。
(9)舉行黎錦技藝保護與傳承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邀請包括聯合國專家在內的100名專家參加會議。
早上7點半左右,我們團隊在學校門口拍照留念之后,宣告我們的社會實踐正式開始了。接著我們便胡老師的帶領下,分兩批同學奔赴我們的目的地——HN。
我和W同學屬于第二批出發去海寧的。今天早上我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帶著策劃書到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保護辦公室,希望得到他們的指導和幫助,讓我們這次的活動辦的更好,進行的更加順利。在非遺辦,我們見到陳順水副主任,進行了短暫的溝通,他看過了下我們的策劃,對我們這次的活動十分的支持,同時還對我們這次活動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我們踏踏實實做事,虛心要傳承老藝人學習。最后他還在我們的策劃書上寫下了,“歡迎大學生參與非遺保護實踐”。
從省文化廳出來,我和W便直奔火車東站,乘上去去海寧的火車,去同我們的同伴們會合。經過短暫的旅途,我們便到達了我們這次的目的地,同伴夏于蘭在火車站等候我們并接引我們到賓館,團隊就是要相互幫忙的。在賓館稍作休息后,我們便開始了我們社會實踐的第一個環節——向海寧當地的文化局和海寧地區的非遺辦了解當地關于皮影戲保護的相關問題。今天下午的座談會氣氛十分輕松融洽,海寧當地的非遺辦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耐心的向我們介紹皮影戲在海寧的發展歷史,以及當地政府保護皮影戲的措施。通過他們的介紹,使我對皮影戲的認識有了初步印象,不再僅僅停留在書本中,對接下來我們去學習了解皮影戲的興趣更加濃厚了。
通過這次的談話,我們不僅更加了解海寧皮影戲,還了解到當地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停留在表面,出臺了許多的相關保護措施。如:《海寧關于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見》,對民間皮影劇團的扶持、八個一工作方案,通過音像資料傳播發展皮影戲、送皮影下鄉等。
關鍵詞:蒼南縣;區域;非遺;傳承保護;思考
蒼南縣位于浙江最南端,總面積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轄10鎮、2個民族鄉,2011年總人口130萬。除漢族外,還聚居著畬、回等33個少數民族,境內有溫州話、閩南話、蠻話、金鄉話、畬話等五種差異較大的方言。蒼南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近年來,蒼南非遺保護工作在非遺普查、申報保護、活動開展、隊伍建設、規劃編制、政策實施及保護方式等方面作了有效探索和認真思考:
一、非遺普查:層層挖掘,傾力整編出成績
2008年2月,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普查工作辦公室,組織全縣800多名普查人員深入鄉村街道進行地毯式的采訪、記錄、攝影、攝像、登記等普查工作,不漏一事一物一線索。在短短5個月時間內,全縣共普查線索77435條,完成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人生禮儀、民族語言、生產商貿習俗、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國家統一規定的17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3848項,并完成《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鄉鎮卷36卷計40本和《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蒼南卷的編印,通過了上級考核并獲好評。蒼南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蒼南縣文化館、蒼南縣宜山鎮綜合文化站分別獲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劉妙居等10位同志獲先進個人。
二、申報保護:逐級申報,重視保護建體系
通過認真普查,我們摸清了家底,逐步整理上報,經過多次積極申報,蒼南縣已列入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遺產項目共102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23項、市級63項。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65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3人、市級22人、縣級29人?,F有省、市傳承基地各一處,省生產性保護基地一處,省級宣傳展示基地一處,民間非遺展示館兩個。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
申報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為了使遺產得到有效傳承保護,我們的做法是:加強政策保障,出臺多項保護措施和政策。2010年6月,蒼南縣人民政府制訂出臺了《關于加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蒼政發〔2010〕121號),同時,還制訂了《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單檔布袋戲保護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使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單檔布袋戲項目的保護傳承得以加強,逐步健全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體系。
開展行之有效的宣傳展示、保護傳承活動。積極組織參加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義烏文博會、溫州民間手工藝博覽會、溫州市非遺普查成果展、景寧畬歌節、溫州攔街福、溫州市單檔布袋戲巡演等上級部門各項傳承活動,積極舉辦縣級文化藝術節、浙閩邊貿文化節、文化遺產日、非遺進校園等傳承活動。開展溫州楊府候王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民俗學術交流活動。通過拍攝《山海之戀》等非遺故事專題片、開設《文化蒼南》專欄、整理出版《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等宣傳方式營造保護氛圍。
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及開發利用。努力推進靈溪民間藝術館、碗窯博物館、縣級非遺館、縣素質教育非遺展示基地及夾苧漆器、夾纈、戲曲盔頭、畬族文化專題非遺展示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縣民族中學點色剪紙教學傳承基地,推進各類傳承基地建設。建立道教文化等生態保護區,實行文化生態區域整體性保護。開展夾苧漆器、夾纈、戲曲盔頭等項目生產性保護,開展古城文化親子雙休游等文化旅游活動,逐步實現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借助這些措施與手段來加強保護傳承工作,形成立體多維的保護傳承體系。
三、活動開展:因地制宜,活動實效樹品牌
利用各種媒體和每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進行系統的宣傳展示,營造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與氛圍。結合蒼南文化遺產資源的情況,因地制宜先后舉辦了 “天工瓷韻”碗窯古村落瓷文化旅游節”、“蒲韻流芳”第三屆蒲城民俗文化節等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利用節慶人氣,通過這些活動乘勢借力,增強社會和群眾的廣泛參與意識,充分挖掘和發揮蒼南歷史文化遺產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資源優勢,促進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結合,打造非遺經典旅游景區,探討蒼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途徑和模式,鍛造文化品牌,使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化遺產日”,成為全面推進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融入海西的重要推廣展示平臺。
經過幾屆文化遺產日的成功舉辦,蒼南已逐步形成文化遺產活動品牌,各鄉鎮爭先要求聯合舉辦相關活動,以期帶動當地文化與經濟的和諧發展。今年礬山鎮就以礬礦申遺為契機,主動要求聯辦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活動。
四、隊伍建設:以人為本,注重人才筑保障
關鍵詞:湟源排燈;遺產傳承;保護研究
排燈傳承與保護現狀分析
一、政策保護與地方落實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非遺文化逐漸偏離社會主流,客觀容易導致政府單位重視程度低等情況發生。其次,遺產傳承與保護政策缺乏長遠規劃,問責監督機制不健全,資金使用度不透明,也迫使地方政府急需將遺產保護納入科學、合理、有效的軌道。最后,由于基層文化單位設施薄弱、資金不充足、遺產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或尚無能力承擔重大規劃的實施,致使地方文化單位無法徹底履行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義務。
二、傳承人與受傳者面臨的問題
“我省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共認定40名,這些傳承人,80歲以上的2名,70歲到79歲有10名,60歲到69歲有11名,60歲以下17名。傳承人中耄耋之年者占30%,現已去世2人。這些傳承人中,年齡最小的30歲,最大的87歲。”[1]目前,我省傳承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年齡問題。與此同時,我省傳承人收入普遍不高,生活補助較低,有的甚至連生活尚無能力解決,致使傳承工作面臨困難。除此之外,湟源排燈通常以“師帶徒”、“口傳心授”方式進行培養,由于其技術難度高,工藝流程復雜,也致使大多受傳者半途而廢。
三、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創新的問題
目前湟源排燈雖已實現在創新中發展,但如將技術盲目應用,不加以限制規范,則可能出現傳統技藝的消亡。這不僅不利于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有違國家保護的初衷。同樣,新技術雖能帶來豐厚的市場效益,但也有可能致使排燈制作陷入程式化、低俗化困境,因此處理好創新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非遺認知與市場發展前景的問題
湟源縣通過多年來舉辦展覽活動,將排燈知名度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排燈畢竟作為一種地方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文化脫離社會主流,直接影響了人們對于它的認知程度。目前的排燈工藝品幾乎以個人或作坊加工的模式進行制造,這也成為限制排燈發展規模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排燈還涉及銷量低、銷路少、功能小等諸多問題,這也嚴重制約了排燈的市場發展前景。
五、實踐與學術研究不一致的問題
經過傳承人和當地文化部門的多年努力,湟源排燈在造型及樣式方面出現了創新和發展。這些富有創造性的工藝是否被詳細記錄,或傳承人在研制過程中,這些富有新意的想法從何而來,與其他哪些領域的人們進行了合作?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都啟示都應被遺產保護者記錄并加以研究,為排燈在今后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同樣,由于我國對于非遺理論研究的起步較晚,客觀致使排燈保護過程中,較易忽視對期所處地理環境等問題的理論研究,從而導致實踐與學術不一致現象的發生。
排燈傳承與保護中的解決措施
一、政策保護與地方落實問題的解決
排燈保護過程中,應采取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合理的進行保護。首先,地方文化單位應根據排燈目前生存狀態和傳承特征,制定階段性保護計劃,同時應為排燈保護建立效果反饋機制,以便及時掌握保護近況。其次,制定地方性法規,依法保護排燈文化遺產,樹立人們遺產保護意識。建立地方文化部門對話機制,實現官方間定期交流。及時開展對排燈瀕危技藝的搶救,加強對排燈樣式的收集整理。開展對文化保護人士的定期培訓,保障規劃的長遠實施。最后,地方單位應平衡排燈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尋求非遺傳承保護與經濟建設的最佳契合點,使這項文化遺產更貼近群眾生活。同時也應積極向省外學習,掌握先進的遺產保護措施與方法,為實現排燈的順利傳承提供保證。
二、傳承人與受傳者面臨問題的解決
首先,“加強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最根本是要提高傳承人的責任心與保護意識?!盵2]傳承人對排燈的保護與傳承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助等方式,為其提供傳習場所,也為招收學員提供平臺。同樣,傳承人也可到我省各大高校開展教學,使廣大學生投入到排燈的傳承與保護中去。其次,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通過企業和社會資助等方式,成立排燈遺產保護與發展基金會,提高藝人生活水平,為其提供良好創作環境。對受傳者也應給予基本生活補助或按月發放工資,營造良好學習條件。再次,完善排燈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對傳承人技術成果的保護。最后,建立排燈傳承人的確立機制與退出機制、后繼傳承人的遴選和認證機制。建立排燈遺產專家協會,以民間組織的形式對排燈進行管理。
三、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創新問題的解決
“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將民間傳統文化忠實的記錄下來、保存下來,或者為其提供一個生存空間。而創新是指通過開發和利用的模式對其進行加工、改造和包裝,產生新的存在形態,并在未來得到進一步發展?!盵3]正確處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要求我們建立完備的技藝檔案庫,對傳統技藝進行詳細記錄整理。其次,以分類的形式對排燈實現保護與發展并存。一方面堅持傳統技藝和工藝流程,制作傳統排燈;另一方面又不斷迎合市場需求,生產新型排燈;不僅可將傳統技藝、造型、體裁加以保留,同時也符合廣大消費者對排燈工藝品的需求。
四、非遺認知與市場發展前景問題的解決
首先,通過媒體強化人們的遺產保護意識,形成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倡議群眾參與拯救活動,通過找尋舊時影像資料或實物,完善排燈資料庫,增強社會認知度。通過對青少年開展遺產普及教育,使學生認識保護排燈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在傳統節日里,可將排燈進行展出,并發行帶有排燈圖案的紀念章、郵票、銀行卡等,或在公交車內懸掛小型排燈裝飾品,引導省內群眾了解排燈,以達到宣傳目的。其次,關于排燈市場前景,地方企事業單位應以長遠眼光樹立“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理念,分步合理地開發排燈資源,杜絕以犧牲排燈文化資源的方式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同時,要積極拓展排燈功能,提升排燈工藝品檔次,拓展排燈產業鏈,將排燈文化元素創造性的融入木雕、家具制作等相關文化產品中。通過政策扶持,鼓勵當地民間作坊、文化產業公司參與制作,實現規?;a。
五、實踐與學術研究不一致問題的解決
首先,開展對排燈藝人、工藝、制作流程等信息的詳細備案,將記錄內容以電子光盤等形式進行保存。文化工作者應及時掌握湟源排燈的新動態。其次,選取省內著名文化工作者和藝人,組成排燈遺產專家協會,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最后,大力培養年輕人才,開展遺產課程培訓,強化地方人才建設。并通過加強省內外交流合作,為排燈的傳承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實現排燈理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排燈文化遺產的產、學、研、用相結合。
結束語:
排燈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關乎湟源縣文化與經濟的長遠發展,隨著我省非遺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圍繞排燈遺產傳承與保護中的幾個問題也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排燈文化遺產是具有個性的。湟源排燈作為一項多元民族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促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應掌握其個性,從而使保護措施更具有針對性。其次,排燈內容的豐富性與保護措施相對單一性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雖然我國近幾年逐漸加大對非遺產的挖掘與保護,但目前的保護仍是以探索的方式進行開展,無法將與保護相關的問題得到系統性解決。最后,有關于排燈的傳承保護與產業開發之間的關系,需堅持“以開發促保護,以保護促開發,以保護為主”[4]的原則進行開展。只有通過互相借鑒、積極溝通、綜合比較等方式,才能為湟源排燈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辛秉文.青海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調查[J].青海文化,2012(2):43~46.
[2]張海英.淺談平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青海文化,2012(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