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水景治理;生態性;潼湖濕地公園規劃

      Abstract: As a par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etland Park, not only to bring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of its itself is the city ecological cycle. Through the water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line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city wetland park brings a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light?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actual proj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ecological waterscap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nswer for inspiration.

      Keywords: City Wetland Park; landscape ecology; governance; tong Lake Wetland Park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G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前言

      城市水環境的健康與否是城市安全的關鍵。濕地公園的建立,帶動了城市水環境的保護利用并促進其生態系統的健康化發展。若是沒有健康的水環境,市民的飲水安全、城市的災害防治、人居環境、投資環境的改善都無從談起。水是流動的,水在區域大自然中的良性循環可以在城市濕地公園這一環境中實現微觀和宏觀循環的有機結合。由此可知,水在濕地公園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同時揭示了城市濕地作為“大地之腎”在水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的作用。

      人類天生具有親水性。所以凡是有水景的地方,可以說,就是有魅力的地方。從水資源現狀來看,惠州潼湖濕地核心面積達670公頃,湖泊綿延11公里(資料來源:《惠州潼湖濕地市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設計(2005~2015)》),集雨面積494平方公里(資料來源:《惠州仲愷高新區潼湖流域河涌綜合治理規劃報告書》),是廣東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濕地,屬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濕地環境。如此天然的水系資源,若不加以合理的規劃設計,很容易重蹈歷史的覆撤,上演“環境惡化、夢斷潼湖”的悲劇場景。本文將以潼湖濕地公園規劃這一項目為對象,對城市濕地公園中的水系規劃及景觀設計進行初步探索,以對未來類似的設計有所啟發。

      2 濕地公園水景規劃的生態性

      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濕地系統擁有的生態性在自然環境上的表達更為充足。但不能忽視的是,城市濕地多由人工打造,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濕地有著不可忽略的社會性。因此,城市濕地的生態性,更多的體現在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之中。

      2.1生態性在自然環境中的體現

      濕地對城市環境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大體可歸結為以下6個方面: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固碳和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防浪固岸以及美化環境。在對水系及景觀的處理過程中,如何在尊重原有資源及環境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是保持濕地系統生態性的重要手段。切不可按所謂的設計構想將這些元素加以忽略及改變,進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完整及平衡性。使得原有的生態系統喪失了完整性,也放棄了其天然的自然調節能力。

      2.2生態性在社會環境中的體現

      一提及“濕地”,隨之而來的是對“水”的強烈印象。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水的關系不可分割,因此,作為城市系統的補充,濕地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地人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作為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員,濕地系統的存在時疏松水環境和高密城市集合體的一個中和空間,使得城市可使用的公共空間更為完整。其次,濕地系統作為城市公共綠地的部分,其天然的自然性使得人們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比城市其他硬質環境中所受到的壓力要小得多。由此可知,濕地系統于城市的存在而言,起到的是為城市社會發展發揮著正面的影響作用。

      3 以惠州潼湖濕地公園規劃為例分析

      3.1 項目背景

      潼湖濕地位于惠州市西端,毗鄰東江,屬于潼湖生產基地、潼湖鎮、潼僑鎮、陳江鎮和瀝林鎮等的用地,是廣東省彌足珍貴的一片濕地區域。潼湖濕地屬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濕地環境,有著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于動植物棲息或開發生態旅游,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寶地。

      近年來,由于潼湖周邊地區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更由于缺乏規范和管理,使潼湖濕地在利用過程中遭到了破壞,面臨著生物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系統功能的衰退。如果再不及時進行規劃研究,明確潼湖濕地的發展定位,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將遭到更嚴重的破壞。對此,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開發區以及周邊鎮和軍墾部隊等高度關注,潼湖濕地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

      3.2項目水系治理及規劃設計的生態性分析

      從整體的規劃設計層面上,我們將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時間段進行水系的治理及設計。從水系治理的手法上說,運用“近自然”(near-natural)的營造方式和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技術相結合,再根據時間段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分別是造水、治水、活水、親水、源水、樂水。

      3.2.1造水——千頃湖面、萬畝澤地

      從環境效益上看,濕地公園不同片區的相繼建成,能有效改善潼湖地區的水質,同時可適當補充惠州的地下水資源。隨著大面積親水帶遺跡水生植物的駐入,對緩解惠州城區內熱島效應,以及改善當地小氣候有明顯的推動作用。規劃設計結合水系資源的現狀,在濕地核心區進行清淤工程并擴增水面,以達到儲蓄水量,恢復潼湖歷史“千頃湖面、萬畝澤地”的壯麗原景。

      3.2.2治水——健康潼湖

      潼湖濕地公園地處地勢低洼地帶,與河流相連,所以是天然的調節洪水的理想場所。本項目的防洪建設以滿足防洪排澇要求為前提,通過植物的栽種、形式的改造,使之融合到濕地自然景觀;結合水污染防治、生境修復,提高水環境自我修復能力。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第2篇

      生態文明建設是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和地位的必然選擇中國作為世界環境大國之一,未來在國際環境與發展事務中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中國政府已向世界鄭重宣布:中國將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近年,伴隨全球能源資源需求持續增長和氣候變暖趨勢不斷加劇,各國圍繞生態摩擦、環境爭端問題的博弈日趨激烈,而這也正影響著中國在世界范圍之內所展開的貿易活動。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之下,中國政府以積極的環境政策來應對當前這一形勢,黨的十報告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利于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與發展領域的話語權,提升我國參與相關國際談判和對話交流的位勢,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有效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和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地位。

      二、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1.正確理解和把握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水生態文明是一種愛水親水、節水保水、量水而行、人水和諧的現代文明形態。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配置、節約利用和有效保護水資源以實現水資源永續利用,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水環境以提升水環境質量,有效保護和系統修復水生態以增強水生態服務功能的一項系統工程。水生態是生態系統最活躍、最重要的部分;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最基礎的內容。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并將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領域、重點領域和基礎領域。

      2.我國水情決定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已迫在眉睫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水環境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退化。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北方城市缺水尤為嚴重,2/3的城市缺水;非法排放污水現象屢禁不止,水污染嚴重,1/3以上河流受到污染,水功能區達標率僅為47.4%;部分河流水資源開發超過承載能力,全國地下水超采面積約19萬km2,導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湖泊、濕地生態功能嚴重退化,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湖泊和天然濕地面積分別減少15%和28%。面對極其嚴峻的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形勢,為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須立即采取措施,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三、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進展但問題不少

      1.水生態文明建設已取得一系列進展積極開展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重點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和水生態綜合治理;開展了以城市為單元的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工作;初步開展了河湖健康評估;開展了全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大力開展了水土保持工作,推進石漠化地區生態保護;2012年開始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切實保障生態用水需求;在建設節水型社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水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系列挑戰和問題公民節水保水意識薄弱。公民節水、保水意識較為薄弱,水資源浪費、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現象依然嚴重。我國單位GDP水耗、單位工業產品及單位農產品水耗均明顯高于世界先進水平;地表水和地下水嚴重超采,恣意侵占和破壞河流、湖泊和濕地,惡意排放污水、破壞水體生態環境等現象嚴重。

      涉水體制問題依然存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既包含降水、徑流、蒸發、滲透等水的自然循環過程,也包含開發、利用、排放、處理等水的社會循環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過程、多領域、多環節的管理。然而,目前多數地區涉水事務還分散在水利、環保、住建、發改等部門,“多龍管水”局面在多數地區依舊,尚未形成統一的涉水事務管理體系。

      相關機制問題十分突出。水價形成機制尚不能充分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水資源費等水資源經濟補償機制尚不能適應節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費制度尚不能滿足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處理水平的要求,飲用水水源地及重點水域和濕地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尚普遍缺乏。建設經驗模式有待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雖不是全新工作,但需要全新的體制、機制、管理、經驗和模式。加之各流域、各地區的水情,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與水平,涉水事務統一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迫切需要差別化地探索和推廣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與典型模式。

      四、建立健全機制,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1.制度保障,持續推進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頂層設計,重點建立健全和切實實施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納污控制等制度;加強區域、規劃和項目層次上的水資源論證,實現項目建設、規劃計劃和區域發展的“量水而行”;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以及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建立和實行水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評估體系,及時、科學、定量地評估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度、成效與問題。

      2.社會動員,合力推進加強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的國情、省情、市情、縣情宣傳教育,加強水生態文明常識、技能宣傳和普及。建立全社會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傳播、訴求表達、實時監督、自我約束的社會氛圍和長效機制。重點在黨政機關、學校、社會團體、重點社區和大型企業等開展節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等非政府組織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3.改革體制,協同推進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領導和統籌作用。強化涉水事務的統籌統管,積極有效地推進水務管理一體化,重點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地區,特別是在所有城市建立水務統一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水生態文明建設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必要時可設立水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機構。

      4.健全機制,有效推進改革和健全水價形成機制,使水價逐步接近水資源的真實稀缺程度,實行階梯水價等差別化水價制度。改革和規范水資源費制度,積極穩妥和差別化地提高水資源費標準。改革和完善污水排放收費制度,減少污水排放,實現污水處理良性發展,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改革和健全水源保護補償制度,健全對飲用水水源地和重點濕地、庫區的財政支持機制,切實提高水資源和水生態的保護水平。

      5.規劃引領,科學推進編制全國及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水資源保護規劃,加強水資源依規科學配置。全面落實《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嚴格按流域規劃和水功能區劃,確定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抓緊研究制定全國、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重點明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原則、方向、重點領域、重點措施等。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第3篇

      關鍵詞:“河長制”;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及調活;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12)09-0132-03

      2007年太湖水危機事件后,無錫市惠山區率先在全國首創對轄區內鎮級以上河道實行“河長制”管理,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河長制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惠發[2007]41號)和《關于開展河長制管理達標競賽活動的決定》(惠發[2007]40號),自此,惠山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河道治理達標行動。區、鎮兩級“河長”們作為“河長制”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所負責河道的水生態、水環境持續改善和斷面水質達標負領導責任,牽頭組織所管河道的綜合整治方案的制定、論證和實施,強化橫向協調,落實長效管理。通過整整四年的達標治理競賽活動,采取了一系列的綜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與2008年相比,區內有71個監控斷面實現了水質的好轉,占總監控斷面的56%,并且好轉幅度超過20%;有52個斷面實現了水質的提標,占總監控斷面的40%。

      1惠山區“河長制”管理河道水質狀況

      1.1“河長制”管理河道范圍

      惠山區全區8條省、市級河道,11條區級河道,73條鎮級河道,共93條河道、設定128個監控斷面。

      1.2監測項目

      各監控斷面的監測指標項目主要有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四項。

      1.3執行標準

      斷面考核執行的地表水功能標準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執行。

      1.4監測結果

      根據區環境監測站的歷年監測報告,2008-2011年4年間,共計獲取12 288個監測數據。通過對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四年間區內“河長制”管理河道水質類別變化情況和各類監測指標的超標情況見表1、表2。

      1.5趨勢分析

      (1)由表1可知,惠山區自2008年對轄區內河道實施“河長制”管理以來,劣Ⅴ類河道的比例在逐年減少,與2008年相比,2011年劣Ⅴ類河道的比例占43.75%,比2008年減少了31.25%,削減了近1/3;Ⅳ類、Ⅴ類水質河道的比例在逐年增多,2011年Ⅳ類、Ⅴ類水質河道分別占比20.31%和29.69%,比2008年增加了3.9%和21.88%,其中Ⅴ類水體河道明顯增多。可見,通過推行“河長制”管理,惠山區境內的整體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對河道實施“河長制”管理是切實有效的。

      表1惠山區2008-2011年“河長制”管理河道水質類別年度變化情況表

      年份

      類別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斷面數 占比 / % 斷面數 占比 / % 斷面數 占比 / % 斷面數 占比 / %

      Ⅰ~Ⅲ類 1 0.78 3 2.34 8 6.25 8 6.25

      Ⅳ類 21 16.41 25 19.53 26 20.31 26 20.31

      Ⅴ類 10 7.81 14 10.94 21 16.41 38 29.69

      劣Ⅴ類 96 75.00 86 67.19 73 57.03 56 43.75

      表2惠山區2008-2011年“河長制”管理河道監測項目超標情況匯總表 / mg/L

      年份

      監測

      因子 2008 2009 2010 2011

      年均值 超標斷面數 占比/ % 年均值 超標斷面數 占比/ % 年均值 超標斷面數 占比/ % 年均值 超標斷面數 占比/ %

      溶解氧 4.78 20 15.6 4.64 16 12.5 4.44 18 14.1 4.27 14 10.9

      氨氮 3.29 94 73.4 2.73 88 68.8 2.40 85 66.4 2.43 84 65.6

      總磷 0.43 66 51.6 0.51 83 64.8 0.35 57 44.5 0.34 28 21.9

      高錳酸鹽指數 9.0 42 32.8 8.4 31 24.2 7.1 14 10.9 6.5 13 10.2

      (2)但從表1又可以看出,雖然每年的河道水質在明顯改善,但總體改善的幅度不大,到2011年底,劣Ⅴ類河道的比例仍高達43.75%,有近一半的河道仍處于劣Ⅴ類水平,離惠山區整體水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差距較大。特別是在2011年江蘇省制定的《“十二五”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試行)》中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末,Ⅲ類以上地表水比例要達到60%的目標,而2011年惠山區實施“河長制”管理河道污染物指標年均值中僅有8條河道水質達到了Ⅲ類水體的要求,占全區“河長制”管理河道的6.25%,離60%的目標要求差距很大,任務非常艱巨。

      2008-2011年惠山區實施“河長制”管理河道水質類別變化趨勢圖詳見圖1。

      (3)由表2惠山區2008-2011年“河長制”管理河道監測項目超標情況匯總表可見,溶解氧、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四項監測指標中溶解氧年均值在4.27~4.78 mg/L之間波動,達到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的Ⅳ類水體溶解氧≥3 mg/L的標準要求;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和超標斷面數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高錳酸鹽指數歷年均值達到了Ⅳ類水體規定的≤10 mg/L的標準要求,但氨氮濃度歷年均值均超過了Ⅴ類水體規定的≤2.0 mg/L的標準要求,且到2011年,仍有84個斷面氨氮濃度超標,占惠山區“河長制”監測斷面總數的2/3,超標嚴重;總磷濃度年均值變化不大,但2011年總磷濃度超標斷面數下降幅度最大,治理成效比較明顯,2010年和2011年總磷濃度年均值達到了Ⅴ類水體總磷濃度≤0.4 mg/L的標準要求。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惠山區“河長制”管理河道水體中受氨氮濃度污染影響最大,總磷污染次之,有機物污染指標和水體中溶解氧含量均達到Ⅳ類水質標準,但離Ⅲ類水質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2008-2011年溶解氧、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年均值變化趨勢,見圖2、圖3、圖4、圖5。

      2惠山區“河長制”管理河道總體水質改善幅度較慢的原因

      2.1生活污染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建設步伐和“排水達標區”建設,生活污水的接管率在逐年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全部接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但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一些工業園區以外的企業的生活污水接管率相對較低,多是通過簡單的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大部分是三格式化糞池)處理后排入河道,這些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般沒有排泥和加藥工藝,僅對COD有少許去除能力,基本沒有脫氮、除磷效果,而惠山區實施“河長制”管理的河道遍布農村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特別是氮磷污染物的影響。

      2.2工業污染

      2007年以來,通過結構調整、企業搬遷、排污口封堵、污水接管、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整治措施,工業污染對河道水質的影響已有大幅降低,但惠山區工業經濟比較發達,企業較多,常年日積月累排入外環境的廢水對納污河道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并且仍有部分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①一些被要求生產廢水全部回用企業存在回用率達不到100%、間隙性偷排現象。②一些機械制造企業,本來不產生生產廢水,由于人員沒有環保意識、缺乏管理,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乳化液、廢切削液、廢機油等,直接倒入雨水管道或附近水體,從而造成水體的水質污染。③個別企業還存在超標排放現象。

      2.3農業面源污染

      目前,區內生態農業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所占份額依舊較少。農村大部分種植業的化肥、農藥使用量仍較高,而且化肥基本都是無機肥料,例如常用的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和微量元素肥等。大量資料表明,農村地區淺層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硝酸鹽、磷酸鹽含量的日益升高與大量施用氮磷肥、農藥有直接關系,土壤中積累的硝態氮和磷酸鹽都會下滲污染地下水或通過地表徑流進入附近河道,引起水體中氮、磷濃度的升高。

      2.4其他影響

      (1)一些河道由于底泥淤積較多,水體不流動,常年處于富營養狀態,部分水體已喪失了自凈能力。

      (2)農村生活垃圾缺少有效收集和監管,河道漂浮物和岸邊垃圾堆時有出現,住家船和沿河無證收廢、收舊堆場仍未徹底消除等,都會對河道的水質造成污染。

      (3)上游來水中污染物濃度較高也是影響流徑惠山區境內主要河道常年水質改善成效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建議與對策

      要從根本上改善惠山區“河長制”管理河道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水質達標率,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江蘇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規定的Ⅲ類水體60%目標要求,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打好河道整治的攻堅戰:

      3.1控源截污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要借鑒惠山區唯一一條入湖河道直湖港綜合整治的經驗,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摸清惠山區所有實施“河長制”管理河道沿岸污染源排放情況,進一步清理和封堵排污口,加快未接管的生活、工業污染源的接管力度,提高接管率。對短期內不能實現接管的農村生活污水必須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統一規劃建設集中收集設施,采取拖運至城市污水廠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另一方面采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點源治理措施,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點源治理工程,確保氮磷污染物的達標排放和大幅削減。

      3.2河道清淤及調活水系

      自惠山區實施“河長制”管理以來,河道清淤工作逐年展開,但由于河道清淤任務重,資金投入大,清淤工作占全區實施“河長制”管理河道的比例較低,而且河道距離較長,清淤時間長。因此,目前惠山區“河長制”管理河道中仍有較多河道多年未清淤,河底淤積嚴重,必須統籌規劃,多方籌措資金,對淤泥嚴重的河道加快清淤進度;并進一步采取開閘放流、引入清潔水源等多種形式調活水系,恢復水體流動,通過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來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3.3科學種植

      目前,農作物的種值仍存在施肥過量、壟間管理一般等問題,需提倡科學種植,合理施肥,以及采取化肥深施、測土配方、節水灌溉、提高田埂、建筑生態溝渠等方式來降低由于肥料和農藥流失造成的氮磷污染。

      3.4生態修復

      對實施“河長制”管理的河道制訂生態修復計劃,通過種植適宜水生植物、建設生態護坡等有效措施,營造良好的水環境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水環境容量,達到修復水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的目的。

      3.5點源監管與中水回用

      進一步加大對區域內廢水排放濃度高、影響大的企業的排查力度,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和處罰,堅決杜絕企業廢水超標排放。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及一些排水大戶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設,開發回用途徑,減少污水排放。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清潔能源;監測監管網絡;水樣分析

      中圖分類號:TV62文獻標識碼:A

      原先設計的根據農業發展需要而形成的蘇煙水庫,其庫容保持在1586萬/m3 ,常年來水量為1500萬m3,集雨面積僅14.7km2。目前蘇煙水庫增加了對城區的供水量,從而導致供水不足,需要從大容山高垌水庫引水,年均飲水量維持在4000萬m3。其水質保持在Ⅱ―Ⅲ類。考慮到南流江水的水質逐漸變差,現已停止對城區供水,由此蘇煙水庫的重要性則更顯得突出了,加強對蘇煙水庫的水質的控制,對周邊環境的生態控制,控制來水的流量,對引水渠周邊環境的監測以及對庫區有效水源地的保護都顯得非常急切。

      目前的水源集水量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蘇煙水庫、高垌水庫以及東西兩渠集雨面積共計也只89.17km2,三個區域集水量年均為8000―12000萬m3,由1995年到2000年,到2005年的資料可以看出,入庫水量由4708.5萬m3降低到2550萬m3,可以看出整個水系統出現了比較的供水危機,需要盡快出臺措施加以解決。一方面,來水的不足與企業的用水量和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供水不足的問題與水庫的蓄水是直接相關的,蓄水的質量無法保證的前提下,是有效供水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加快對水源地保護是蘇煙水庫的重點項目。

      一、人工濕地和生物浮床

      (一)人工濕地凈化污染物

      根據自然狀態模擬出人工濕地系統,人工濕地系統是蘇煙水庫的一道保護防線,在濕地內種植一些植物來緩解污水排放速度,這些植物的繁殖力較強,對磷氮的吸收力比較強。一方面,植物可以對污水中的有害成分進行吸收,促進植物自身的生長,起到了過濾污水的效果,另一方面,大量植物的生長,阻礙了污水速度的過快流動,起到了對水中有害物質的進一步阻擋的效果。

      蘇煙水庫的水源地保護工程建成并投產的濕地部分面積達到了6.3畝,在蘇煙二庫區域內的人工濕地上,植物的長勢很好,水庫中央形成了一個人工綠島,通過大雙河基流引進的一些植物比較適應這里的環境,從實際效果來看,起到了吸收凈化污水的效果,得到凈化的污水經人工濕地植物過濾后再排放出去。

      (二)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技術利用植物的特有吸收功能,對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進行吸收,抑制有毒物質的擴散。人工培育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水葫蘆、旱傘草具有凈化水質的效果,對水體的保護比較有利。蘇煙水庫在實行生物浮床技術計劃過程中,原計劃建設生物浮床6670平方米,實際完成9600平方米,這對于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改善十分有利。

      二、保護區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

      (一)生態修復

      對于保護區的生態修復,要按照水源地的保護要求,在整合基本生態系統之后,確定要開工的工程項目,確保水生生態、庫濱生態、陸域生態幾大生態系統的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對礦山環境進行有效的治理,繼續加強入庫支流的綜合治理工作。以此確保保護區內的生態修復。

      完成區域內重點企業污染整治、、完成區域內三產業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治工程;安全防護工程;保護區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以增強環境管理能力,提高預警與快速反應能力為目的,建立并完善環境監測監管網絡,保障蘇煙水庫水環境安全。

      (二)垃圾處理工程

      城鎮化導致了污水的處理不能及時,生活垃圾、醫療廢棄物對于水源的污染相當嚴重,必須盡早的開發新能源以替代非清潔能源的使用,加強和構建水源區域內的污水排放系統,加強和管理好垃圾處理網,對于城鎮的發展應集中優勢資源,加快社會資金和能力的使用,以此改善水環境,加強對污水的控制能力。加快推進保護區內村鎮生活垃圾收集及處置設施建設,在保護區內23個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系統,主要工程包括:配置垃圾收集箱1725個、垃圾收集車15輛、垃圾中轉站14個,同時,對其河道進行統一垃圾清理。以徹底解決這23個村的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問題。

      對水庫水環境污染較重的4個鄉村(以營盤村、溫道村為代表)建集中污水處理系統,選用合理的、經濟的污水處理工藝對當地的生活污水進行試點處理;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在豎碑村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最大限度削減由生活污水造成的水庫污染負荷,改善村莊環境質量,改善改善大伙房水庫水質。

      三、加大執法力度及監管

      (一)加強大容山林區資源保護和管理

      考慮到經濟林的弊端,應該禁止速生林的栽種,增強和更新水源涵養林的補種,對于砍伐樹木的做法要堅決予以嚴厲的監控和打擊。加強對林區周邊的違法行為的查處工作,對于木材加工和營運方面的業務需要有合法的來源證明,自2009年,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11起,收繳木材49.7立方米,處理違法人員15人,警告教育80人。制止村民砍伐高垌、龍門、佛子灣水庫區的水源林70多人次。對于荒山要盡快的補種,加強對荒山的綠化工程改造,由此提高大容山林區內的植被環境水平,創造出更為適合水源清潔的生態環境基礎。

      (二)加強水質水源監管

      環保和水利部門每月對水質情況進行報告,通過現場水質取樣來監測庫區的水質變化。由水質變化的動態監測來確定是否對形成水質污染的企業的進行調研,事實清楚的情況,需要對相關企業的水污染提出警告和處理意見,確保水質在庫區內能夠長期穩定在較好的水平上。

      參考文獻:

      [1] 孟盼盼,劉淑娟,蔣躍平. 人工濕地及其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水環境生態修復報告范文第5篇

      銷號公示

      現將中央“回頭看”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序號30,整改銷號情況公示如下:

      一、反饋意見

      要系統推進長江干支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尊重治污減排和生態恢復規律,分輕重緩急,打好水環境治理殲滅戰、攻堅戰和持久戰。

      二、整改目標

      恢復和保護府澴河流域生態系統,完成省定國考斷面水質和跨界斷面水質達標任務。

      三、整改措施

      1.強化府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推進水岸同治,啟動并實施隨州“五城繞水”項目,對府河、漂水、涢水、徐家河部分河段實施水生態綜合治理,開展水生態修復,統籌解決河道水環境問題。

      2.對府澴河入河排污口分類施策,加強整治,不斷提升入河排污口監管水平。

      3.推進實施府澴河流域區域水環境分區管控,加強水污染風險防控,建立污染源清單,完善應急預案,強化水環境應急管理。

      4.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完善配套管網,提升截污控源能力,減少污水直排。

      5.積極推動河長履責,落實河長制聯席會議和目標責任考核制度。

      6.加強飲用水源地和流域重點監測斷面水質監測,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定期公示水質監測結果。

      四、整改完成情況

      1、對水資源總量控制嚴管理。2019年初,全縣地表水資源(不含河道)總量5.6億立方米,根據《隨州市水利和湖泊局關于分解“三條紅線”年度控制目標的函》(隨水函〔2019〕20號),隨縣2019年用水控制總量為4.09億m³。

      2、隨縣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1個(隨縣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1個、鄉鎮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0個)。2018年10月,完成已建隨縣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補辦行政審批手續,完善相應整改提升工程。2018年11月,完成18個鎮場新建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行政審批手續,鄉鎮規模以上10個入河排污口全部納入相應鎮場污水處理廠管網,集中達標排放。2019年2月已將相關情況報送縣住建局(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管理單位)和縣環保局(污水處理廠排污許可單位)。2018年隨縣水利局共開展了3次全縣入河排污口普查和現場核查工作,重新摸排,登記造冊,建立了“一口一檔”臺賬,制定了“一口一策”方案,印發了《隨縣入河排污口整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督辦各鎮場切實履行屬地管理責任,按照要求落實入河排污口的整改提升工作。

      3、隨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已完成對AAO池、二沉池、回流污泥池的底板及二沉池閥門井砼澆筑,AAO池外池壁澆筑施工及池內壁模板安裝,二沉池池壁裝模、污泥回流池裝模及污泥脫水機房基礎錨栓頂埋等工作,2020年1月20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任務。

      4.嚴格執行《湖北省河湖長巡查河湖暫行辦法》文件要求,履行河湖長制聯系單位職責,開展巡河,每月不少于1次,同時做好均河縣級河湖長巡查時的組織聯絡和服務保障工作,同時跟蹤做好巡查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工作,并積極向縣級河長制辦公室報送相關情況。加強河長制考核督辦,建立定期檢查督辦機制,推動河長責任落實落細。2018年,縣河長辦共印發“隨縣河長制工作簡報”27期;2019年3月底,已印發“隨縣河長制工作簡報”3期,通報了縣級河長巡河情況,推動落實了涉河問題30條。2018年11月,完成漂水河隨縣段確權劃界試點工作,落實了每季度對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監測分析并公告。2018年1月,完成了涢水、漂水、?水隨縣段水生態綜合治理可研報告。

      5、2020年隨縣厲山國控斷面、安居肖店省控斷面、洪山十四五新增斷面均達到Ш類標準。

      根據中央“回頭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目標要求,該項目完成整改目標,符合整改要求。

      本公示自本日起生效,七天內若發現不屬實內容請舉報,舉報電話:3339208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第一页中文字幕|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香蕉免费有线视频|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午夜福利717|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