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習環境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二十年以來,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lnternet網絡教育應用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主張的學習環境是指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構成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這里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
(一)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二)協作。協作在一定的意義上是協商的意識,它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協商主要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復商量;相互協商是指學習小組內部之間的商榷、討論和辯論。
(三)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這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
(四)意義建構。它是教學過程的最終目標。其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特點
(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組成
在建構主義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就是學習環境的設計,為此他們在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這里,我們就以D.H_Jonassen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模型為例.簡要介紹具體的學習環境,它主要包括六個部分:
1.項目:這是整個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設計的中心.項目就是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闡明和解決的問題。
2.相關的實例(或個案):為了使學習者更好地解決項目,為學習者提供的與項目相關的實例或個案(如法律、醫療或社會調查等方面的實例或個案)。
3.信息資源: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文本、圖形、音頻、視頻和動畫等)以及通過因特網上獲取的各種有關資源。
4.認知工具:主要指在計算機上生成的、用于幫助和促進學習者認知過程的工具。
5.會話與協作工具:就是使學習者群體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共同建構問題的意義的一些工具,比如電子郵件、聊天室等。
6.社會背景支持:在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時要考慮社會文化背景、客觀環境、物質條件等方面對于當前學習所能提供的支持。
(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特點
1.情境的真實性。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要求教師建構一定的情境,而這種情境是基于社會生活的現實.或接近于現實的情境。以幫助學習者在問題解決學習中經歷與真實世界相似的認知.并促進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遷移以及通過仿真的問題對學習者產生吸引力。
2.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在這種學習情境中,要求教師在課前就要準備好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可能應用到的較全面的材料,包括網絡上搜集到的,以便學生學習使用。
3.認知工具的多樣性。在此環境中,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認知工具。通常是可視化的智能信息處理軟件,如知識庫、語義網絡、幾何圖形證明樹、專家系統等。
4.學習過程的協作性。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為了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透徹,就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協商,特別是小組之間的協商,讓小組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促進學習者的創造性學習。
三、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者的特點
(一)在此環境中對學習者的起點能力的要求與傳統教學不同。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那么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就要提供這樣的相關實例,以便讓學習者借鑒,所以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就要求學習者能夠善于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形成對當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
除了在學習內容上的要求之外.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學習,還要求學習者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因為整個學習過程是在網絡的環境下進行的。首先要求學習者會運用搜索引擎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料.并能下載互聯網上教師提供的教學材料:其次還必須知道怎樣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和應用聊天室。進行學習者之間的協商活動;最后還要求會制作簡單的網頁以便將學習的結果設計出來。
(二)對學習者的學習的堅持性要求較高。學習的堅持性是指在較長的時間內克服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困難。堅決完成學習任務的品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這種學習的動機主要依賴學習者的個體特征來維持.這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而且展現在學習者面前的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空間.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者要自行選擇承擔的任務。并設計問題解決的方案,確定問題的假設,搜索和篩選資料,然后采用合適的工具和方法來解決問題,最終形成結論。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要求學習者有較大的堅持性,才能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N持高度的熱情,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知難而上,堅持不懈,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要求學習者的合作能力較強。在傳統環境中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對客觀知識的記憶,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封閉的。而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會話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主要形式是教師通過各種同步與異步交流工具為學習者建立起對話共同體、知識創建共同體、學習者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更容易產生對某個話題或問題的不同解釋。清晰地表述他們的觀點。
但由于學習者經驗背景的差異,所以學習者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經常是千差萬別的,這就要求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大家的思維碰撞,來深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糾正和補充自己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信息行為;高校圖書館服務
所謂信息行為是指在動機支配下,用戶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標的行動過程,是信息用戶有了確定的信息需求時,以各種方式對所需信息進行尋求、傳遞和使用的行為,是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動機的支配下,進行信息查詢、選擇 、吸收、利用、交流和的活動過程。信息行為與信息使用主體和信息環境密切相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行為是指大學生在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思維支配下對教學、科研環境所做出的反映。大學生與網絡環境下的其它信息用戶相比,其信息需求有一般年輕人的共同特點,但也有其特殊性,是為了滿足其自身科研和學習的需要,是基于此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查詢、選擇 、搜集和利用文獻信息。高校圖書館作為為大學生學習科研服務的機構,只有了解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行為特點,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務。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行為方式
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信息行為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網絡信息瀏覽行為
網絡信息瀏覽行為是指為滿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循超鏈接在不同節點間自由游移的目標導向或非目標導向的網上信息查尋行為。大學生在進行信息查尋時,可以從系統中任一感興趣結點出發進行瀏覽,在此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逐漸發現新的興趣點或者逐漸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從而調整瀏覽的內容或者改變查尋途徑。例如,一些學生在瀏覽某個網站時,可能事先的目標不是十分明確,但在瀏覽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感興趣的東西,進而深入瀏覽或通過其它渠道查尋相關信息,信息需求也由此逐漸明確。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瀏覽行為存在著一些原因:一是大學生潛在的信息需求。大學生在沒有明確信息需求的時候,往往會選擇通過瀏覽獲取相關信息。二是大學生的檢索技能欠缺,受其知識結構和信息搜索能力的限制,大學生往往會選擇通過瀏覽來獲取所需信息。三是大學生查尋信息的定勢習慣。一些大學生通常會將自己經常瀏覽的一些網站進行收藏,并且習慣于瀏覽這些網頁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學生的信息瀏覽行為還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如可支配的時間、上網的速度與費用、網頁的質量與界面的友好性等。
(二)網絡信息搜索行為
同信息瀏覽一樣,網絡信息搜索也是信息查尋行為的一個子集,通常也稱作為信息檢索。網上信息檢索行為是指通過某種特定的網上信息檢索工具來滿足特定信息需求的過程,它是一種有明確目標、有計劃、能清楚表達信息需求的信息查尋行為。與信息瀏覽行為相比,信息搜索對大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大學生必須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且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來,提交給特定的檢索系統。搜索結果的查全率和查準率是對信息搜索效果的主要度量標準,與大學生的信息搜索能力、經驗等直接相關。搜索能力較強的大學生是基于他們對網絡的知識結構的了解而對其搜索行為進行提前計劃,同時搜索效果也依賴于搜索系統的性能;搜索能力差的大學生一般則很少進行計劃,并且會受外在表現的驅使。
(三)網絡信息吸收行為。
信息吸收是信息行為的延伸和升華。高校大學生自身因素是制約其信息行為與信息吸收的內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大學生的受教育程度、檢索經驗、價值觀及態度等。同時大學生信息行為也傾向于搜集與自身專業、興趣、社會發展相關的信息,而對其它受時間和精力影響的信息,關注較少,甚至漠然無視,毫無反應。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行為特征
網絡信息突破了傳統紙質文獻的局限性,逐漸成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但大學生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也存在明顯的問題。
(一)信息瀏覽行為多,隨意性過強。
相關調查表明,60%以上大學生的網絡信息行為沒有計劃性。只是根據自己的時間、心情和意愿等點擊瀏覽各種網頁、電子書、電子期刊。對于瀏覽的目的沒有明確的計劃性,網絡瀏覽不是為了學習和查找資料,而是休閑、娛樂、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大學生面對眾多的網絡信息缺乏選擇最佳信息資源的能力,網絡瀏覽成為“盲目閱讀”。同時,在瀏覽中由于對復雜的瀏覽對象價值的判斷力不夠,不能迅速、敏銳、準確地把可利用的信息資源從海量的數據庫中挑選出來。這在大學生的網絡信息行為中是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瀏覽對象沒有選擇,瀏覽失去了意義,變成一種單純的意識行為。
(二)網絡信息吸收行為少,深度不夠。
大學生在數網絡信息行為中普遍存在著“淺閱讀”現象,對一些有一定深度,需要思考的信息不愿意吸收,只愿意選擇那些輕松愉快的短小的信息瀏覽閱讀。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觀念錯誤,認為網絡信息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快餐文化”。只要吃飽不需吃好,對于任何信息內容只要大概了解即可,無需深入研究。二是不能合理分配課余時間。在課堂外時間除了運動、娛樂、聊天、購物外所剩時間不多。但又對網上每天各種信息的更替充滿好奇,只能匆匆瀏覽。三是認識有誤區,多數人認為讀 “深”的讀物乏味無趣,讀“淺 ”的讀物輕松有趣;四是達到目的即可,只要了解到自己所需的一部分信息已滿足,其他內容則視而不見。
(三)網絡信息獲取能力差,能力下降。
網絡信息內容豐富,跳躍性強,加上一些低級趣味的網絡資源不時挑戰著大學生的神經,使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心態越來越浮躁,無法選擇和鑒別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從而使閱讀處于表面淺嘗輒止的狀態,也影響了對信息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網絡信息以聲光電影像直接充斥大學生的思維空間,隨著閱讀時間增長,大學生慢慢會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無法將信息形成系統的邏輯體系,必然造成思維能力、辨別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據調查僅有約 25%的大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與專業相關的電子書或電子期刊進行閱讀,并且能夠深入思考或進行資源的整合與深加工處理。約75%的大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不強,主觀上存在閱讀的惰性以及從眾心理,這嚴重影響了其閱讀的計劃性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四)網絡信息行為成為信息行為主體。
網絡信息資源具有豐富性、快捷性、移動性等特點,只要擁有數字化閱讀載體和服務器終端,在任何時間、地點,大學生都可以查找所需信息資源。這就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終日與網絡為伴,上網成了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大學課堂上的計往往出現一種怪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不經思考,紛紛拿出手機 “百度 ”,然后把答案直接念給老師聽,這種依賴已根植于大學生思想深處。
總的來說,大學生在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時,整體上是希望快速、便捷的獲取到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查尋信息時匆匆忙忙,較少注重信息的質量,也沒有對信息作細致 、深入的分析,當然這也與學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關系。
三、基于大學生信息行為特征的高校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是面向全校廣大教職工生的信息服務機構,應該秉承 “一切為了讀者,為了讀者一切”的理念,認真分析讀者信息行為,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爭取使其服務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針對大學生網絡信息行為特征,圖書館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行為能力。
利用網絡查詢相關信息需要一定技巧,大學生在查尋引擎查尋的技巧不夠是大學生網絡信息行為能力不高的一個突出表現。在互聯網上,很多網站也提供有關資料查尋的功能,但這些查尋引擎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學生還不能夠正確有效地使用這些查尋引擎來為自己獲取有關的知識提供幫助。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知識管理中心、信息素質教育中心,應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以提高大學生在利用網絡信息服務時的效率,滿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如:分別針對新生、研究生、教工及科研人員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講座和培訓,提高網絡知識利用率,加強其信息服務。還應開展用戶信息素養及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養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在面對信息超載時,判斷其中的權威與可用性的能力。信息傳播科技使得信息抄襲及信息產權問題更為嚴重,如何教育學生,在道德面上養成對信息產權的尊重,信息素養課程中納入信息倫理議題的討論亦有其必要性。
(二)整合網絡資源,提供專業化信息咨詢服務。
要在網絡環境下更好地開展信息服務,滿足大學生越來越精細的信息需求,圖書館必須做好網絡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使大學生能快捷、便利地查到分布于所需的各類型資源。針對不同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不同專業的差異化信息需求,圖書館應開展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及時將相關信息資源或檢索結果直接推送到用戶桌面,同時,應針對不同用戶的特定需求,積極開拓信息增值服務。開展信息分析與預測,根據已有數據、信息進行知識挖掘,實現知識發現。要利用網絡做好數字化參考服務。數字化參考咨詢是采用電子方式如 e-mail、電子公告板等來進行的網上用戶提問和咨詢專家解答。在網絡環境下,讀者的信息需求量增加,深層次的信息需求增多,信息服務質量和模式的要求提高。這種情況下,需要圖書館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數字參考咨詢服務并延長服務時間,保證知識的廣泛利用。
(三)優化網絡環境,提高大學生網絡閱讀能力。
高校圖書館首先要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文化氣息濃郁 、界面簡潔、功能清晰、體驗良好 、圖文并茂、操作簡單、方便下載、適宜閱讀的網絡閱讀空間來促進和提升大學生網絡閱讀效果。其次,高校圖書館應積極創建健康有序的網絡閱讀環境。通過多種手段對大學生開展在線信息咨詢服務,幫助他們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以及告知他們如何快速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等,在這樣的閱讀氛圍下,必然會提高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訪問量。同時,圖書館應采取各種形式的閱讀激勵機制,讓大學生都自覺自愿參與到網絡閱讀的學習中而且通過學習收獲知識,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從而實現閱讀的根本目的。
[1]陳梅,黃麗霞.校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6):79-81.
[2]衣春霞.論信息時代高校數字化閱讀的問題與引導策略[J].圖書館研究,2013(6):61―64.
【關鍵詞】 精神衛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行為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眾多因素 中,家庭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研究顯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因 素密切相關[1-2]。為揭示家庭環境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尋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預策略,降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筆者使用典型相關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特征的相關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某市小學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學校隨機抽取3 個班級, 共計21個班級1 070名學生。其中小學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環境特征的評定使用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類型的家庭社會和環境特征[3]。該量表含有10個 分量表,分別為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 觀、組織性和控制性。該問卷的中文版(簡稱FES-CV)由費立鵬等人經過3次修訂,有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評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其他等10個癥狀因子[5]。
1.3 統計分析 數據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統計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SCL-90量表與家庭環境量表的典型相關分析 見表1。對SCL-90量表的 各因子與家庭環境量表的各因子進行典型相關分析,共可得到9對典型變量,其中前3組典型 變量相應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98 7,0.325 2和0.202 4。從表1中還可以看出,這3組典型 變量解釋了總變異的86.58%。
2.2 各因子與前3個典型變量的標準化典型系數及相關系數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典型變量V1反映了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 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環境特征的典型變量W1則反映了親 密度、矛盾性和組織性3個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學生的敵對和偏執,W2反映了家 庭環境的知識性和娛樂性;V3反映了中小學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環境的情感表 達。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99,0.325和0.20 2。
3 討論
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的親密度、矛盾性、組織性、知識性、娛樂性和情感表達對中小學生的 心理健康狀況有較大的影響。家庭是人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因此家庭環境對 人的社會化過程及結果都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不良的家庭環境會阻礙和扭曲個體的正常社 會化的過程,是個體心理問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父母的矛盾沖突、家庭成員的關系緊張 等都會增加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概率。而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良又會給整個家庭 帶來很多的問題,反過來影響家庭環境的健康狀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根據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在3組典型變量中,以第一組的典型相關系數最高,而且家庭環 境的親密度、矛盾性、組織性3個因子與SCL-90的10個因子均有密切相關,其中矛盾性得分 與SCL-90的10個因子得分呈正相關。由此可見,對于家庭干預應從親密度、矛盾性和組織性 3個家庭環境特征入手,以此作為干預的重點。親密度反映家庭成員間互相關心、幫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員間公開表示憤怒或矛盾的程度,組織性反映家庭成員安排家 庭活動或承擔家庭責任中有無明確規定的程度。這幾個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員之間關系 的情況,包括緊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會支持對人們增進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個體的社會支持多數來源于家庭。由于年齡和時代的差異,中小學生與父母對 不同行為的認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觀念也格格不入,造成與父母關系的緊張,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沖突。因此,這類家庭的中小學生得到的社會支持就相對較少,是造成心理問題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預策略應該以改善家庭關系,尤其是中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為主,以 減少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4 參考文獻
[1] 謝虹,艾憲淮,朱寶俊.家庭環境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行為醫學 科學,2001,10(5):478-450.
[2] 陳虹,姜吉吉,蘇林雁. 家庭環境與兒童少年行 為問題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 費立鵬,鄭延平,鄒定輝.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34-142.
關鍵詞:網絡環境;網絡學習者;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5-20ppp-0c
Analysis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Jian
(Net Central,Guangdong songshan Pllytechnic College,Shaoguan 512126,China)
AbstractT: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rovide a very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for learner, new study way is more favorable to one's own knowledge to build construct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way at all,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era development. Study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from learner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new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ave? The study on this problem will promote more effective network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s.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network learner;Characteristic
1 問題的提出
素質教育需要我們對教育進行新的審視。教育應依據學生的特征為其提供合適的教學,而不是在既定的教育中進行學生的“優勝劣汰”。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條件下,班級授課制由于其經濟性而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教育的普及和時代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信息時代,網絡教育的出現為解決教育資源的匱乏提供了契機。同時由于信息時代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教育者開始注重對學習者個性的分析。因此對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成為網絡遠程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的要素。但是由于網絡遠程教育正處在發展階段,一些理論體系和方法還沒有形成,對于學習者分析的研究嚴重滯后于網絡教育發展的需求,成為制約遠程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者特征分析主要沿用傳統班級授課模式的體系和方法。我國傳統的教學是在行為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不利于學習者創造力的培養。而網絡遠程教育需要在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新的教學探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學習者本身特征的重視,實行個性化教學。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有必要對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者進行特征分析,以適應網絡遠程教育發展的需求。
2 網絡環境的出現對于學習者的深遠影響
馬克思曾說過:“手工作坊帶來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機導致了產業資本家的出現。”可見技術對人影響的深遠。從教學環境看,技術革新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環境、拓展了教學空間。起初無線廣播和電視技術應用于教育時,人們注意力的重點是群體教學;而PC機的引入使人們又將焦點轉向個別化教學;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國際互聯網進入教育后,計算機輔助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小組合作性學習到虛擬教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網絡是如何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的。從學習者看,技術可以改變的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一方面,學習者在不同的網絡環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網絡的特點是學習者可以迅速轉換虛擬場景,譬如,一個生性懦弱、循規蹈矩的學生可以在網上扮演一個談吐大方、妙語連珠的律師。另一方面,網絡環境可以改變學習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師生、同學之間進行的是面對面的交流,而在網絡環境中師生以及學生之間沒有直接面對,匿名或只看其字不見其人的溝通方式為學生暴露、隱藏、轉換、扭曲個人舉止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說,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完全可能以迥然不同于傳統教學情形下的形象出現。不僅如此,其性格、思維、習慣等都會在網絡環境中發生潛移默化但深刻的轉變。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處在一個未完全發展成熟的階段,網絡的出現,網絡學習對于他們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給我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3 研究學習者特征對于開展教學活動的價值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因此,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就必須在學習者開始學習時就其原有知識技能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學習內容的適應性進行客觀、正確的分析,即對學習準備的分析。這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起始能力預估,即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的學習已經具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以及對該項學習的認識和態度的分析,其中又包括先決能力預估、目標能力預估和對學習態度的了解。在網絡學習過程中,起始能力預估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多種多樣的學習起點。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的學校教育有統一的入學條件,學習起點比較接近。即使是這樣接近的起點也各有特點,即掌握的知識建構內容不同,層次不同,知識能力結構各異,這樣決定他們不必學習完全統一的內容。他們對學習內容結構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
2)學習者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掌握程度。
參與網絡教學活動,懂得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了解網絡的一般常識是必備條件。網絡高手容易在網絡教學中發現樂趣,因而更容易在學習中進步;相反對計算機不甚精通的學習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難在網絡學習中發揮自身的才干。青少年處在對新興事物感興趣愿意去探索的學習黃金時段,比起成年人對計算機的畏懼心理和難以接受運用的現狀來說,青少年在基本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接受中更容易適應。
3)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態度。
對計算機和網絡的強烈的興趣可以彌補學習者對學科較低的熱情。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態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和相關教學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響。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一般特征鑒定,即對他從事該項學習產生影響的心理和社會方面的特點,包括年齡、認知成熟度、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學習動機、注意力等的分析。
4 網絡環境下學習者新特征的具體分析
網絡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適用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各類教育中的主體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新特征。我們試將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新特征按照學習準備分析的劃分方法來逐一加以闡述。在起始能力預估中有兩個新的因素值得我們考察。首先,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掌握程度。參與網絡教學活動,懂得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了解網絡的一般常識是必備條件。網絡高手容易在網絡教學中發現樂趣,因而更容易取得學習上的進步;相反,對計算機不甚精通的學習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難在網絡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才干。貧困地區或家境不好的學習者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往往在這方面處于劣勢,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習者的情況相應地調整教學活動。其次,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態度。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態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和相關教學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響。以往對學習者的考察重點是學習者對學科知識的心態,而在網絡教學活動中,我們還應關注學習者對計算機和網絡的態度。對計算機和網絡的強烈興趣往往可以彌補學習者對學科知識較低的熱情。我們很難將網絡同枯燥乏味等字眼聯系起來。的確,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者一般特征指對學習者學習有關學科內容產生影響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特點,它們與具體學科內容雖無直接聯系,但影響學習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影響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與運用。
在對網絡環境下一般學習者特征分析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者更容易個性張揚。原因有三:①青少年處在一個自尊心極強,又相對封閉自己的階段,沒有傳統教堂中的面對面,容易克服學習者在人群面前的羞澀心理,可以直率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必擔心錯誤而遭受的嘲笑。②在網絡學習中學習者可以自己控制學習速度,人各有所長,對待新事物接受的快慢不同,在網絡學習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放緩交流的節奏,不會立即獲得反饋信息,從而避免了外界的干擾。③在網絡中采用匿名的方法使的學習者降低了正常的社會限制,對自己的抑制減少,可以自由發表大膽而富于創造性的觀點。其次學習者在網絡中更容易結成團體,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但從眾和服從權威的心理卻在削弱。傳統教學活動中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并非易事,而通過網絡則可以很容易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同的人結成跨越時空的學習團隊。虛擬環境中的學習團體的建構是動態的,成員沒有時間象傳統課堂教學中那樣逐步建立彼此的信任關系,而是立刻建立信任關系開展教學動。在網絡中學習者更容易找到與自己持相同觀點的人,有共同的學習傾向。人作為社會動物總是處在人際關系這張大網中,無論在現實還是在虛擬網絡他人無論如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但是網絡環境中的成員缺少面對面的交流,減少了相互之間的影響。
2)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扮演意識強烈。傳統教育中角色扮演有時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很好的教學方式,青少年更注重自己在外界的印象如何,甚至為了不會有壞的影響而放棄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壓抑自己的表現欲望,而網絡環境為實現學習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學習者只要點擊一下鼠標就可以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空間,并轉換相應的角色,而且因為一切都是虛擬的失敗后學習者可以馬上從來,削弱了損失減輕了挫折感,作為學習者的大群青少年更容易表現出強烈的扮演意識。
3)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中認知策略發生了變化。人們傾向于減少認知負擔,從信息傳遞角度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同學除了通過會話,還可以通過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學習者則使用視覺、聽覺、觸覺以及情感獲取信息。而在網絡環境中,可收集的信息類別十分有限,往往導致認知的簡單化,由于網上交流絕大部分還是采用純語言符號,而且慢于正常對話節奏,因此網絡中的學習往往顯得冷漠,對問題簡單化、絕對化。
4)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在網絡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完善。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偏好某種或某些教學策略的學習方法,它源于學習者個性在學習中的定型和習慣化。學習風格多種多樣,并無優劣之分,重要的是是否適合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教學不是要改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而是要促進其發展和完善。再傳統教育中很難針對每個學習者設計教學活動,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網絡學習環境的出現,使得不同學習風格的同學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網絡環境承認差異,尊重個性,是學習者學習風格發展和完善的催化劑。
5)學習目標多樣化。由于個體對于生命質量的追求、生存價值的認識的巨大差異;由于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角色各不相同;由于個體受教育程度和受文化環境的影響的差別,就產生了多重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總的都是為了個體個性和潛能的進一步發展。按學習目標的內容分類,青少年是為進入社會做好更充分的準備。按教育類型分,有的為了獲得一定層次的學歷文憑,有的為了獲得一定的資格證書,有的參加各種非正式的學習,只是為了不斷充實自己,追求自身的發展。網絡教育中學習目標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
6)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多樣化。戈登?德萊頓和?珍妮特?沃斯認為,人類的學習類型有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三種,人的思維類型可按抽象思維、具體思維和有序思維、隨機思維進行組合。不同的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的人學習成效與他們所選擇的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相關,他們往往喜歡選擇與自己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相適應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以求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在網絡環境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學習者所具有的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學習是傳統教育下的學習無法比擬的。
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網絡教育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之所能,為各種不同需求、不同類型的學習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更符合它們個體學習特征的學習材料,以使網絡教育在教育對象的適應性方面,在對不同對象的“因村施教”方面,超越傳統教育所能達到的極限,從而提
高教育的效率、質量和效益。
5 結束語
布魯姆認為,若學習者未能取得最優異的成績,問題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他所需的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幫助和學習時間。因此,為了開展有成效的教學,就必須既要明確“目的地”,即教學目標,又要明確“出發地”,即學生的準備狀態。網絡環境中學習者具有以往傳統教學活動中所不具備的新特征,對這些新特征的研究,必將加深我們對網絡環境中學習者的認識,從而為開展有的放矢的網絡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路璐,于德宏,吳茜媛.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5(4).
[2]馮衛莉.青少年網絡學習者特征的分析與啟示[EB/OL].61.132.88.19/gbl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
[3]烏美娜.教學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鄧暉.論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者特征分析系統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03(1).
[5]錢玲.我國當代網絡環境下學習者的研究述評[J].遠程教育雜志,2006(1).
[6]張建偉.基于網絡協作學習方式的探討[J].清華大學電教中心.
[7]姜曾賀,吳戰杰.網絡環境下多維學習者特征分析模型的構建[J].網絡教育,2005(4).
一、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
1988年,夏爾(Shall)曾提出建構主義學習應具備積極性的學習、建構性的學習、累積性的學習、目標指引的學習四個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 Simons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建構主義學習還應具備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兩個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構主義學習還具有探究定向的學習、情境化學習、問題定向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社會性學習、內在驅動的學習等特征。概括來說,建構主義學習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基于真實環境的、積極的學習
學習者處在一定復雜的、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并通過積極的行動或活動參與學習過程,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
(二)是目標指引下知識建構的學習
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在既定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先前的學習內容相聯系進行學習,并在對新信息加工的同時與其他信息相聯系,在保持原有簡單信息的同時理解更為復雜的信息。只有當既定的學習目標實現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才被認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用發現、探索等方法進行學習,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同時,可進行自我監控、測試、檢查,判斷或檢測其學習行為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則處于從屬地位,起著引導、輔導、支撐、激勵等的作用。
(四)是社會性的學習
當學習者遇到問題時,可與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或請教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與周圍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是社會性的學習。
網絡課程主要由網絡課程教學環境、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導航系統等功能模塊組成,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網絡課程建設,并采取適當的技術來表現或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特征。
二、網絡課程教學環境
網絡課程教學環境是網絡課程得以運行的必要條件,是為學習者提供的能夠方便快捷地訪問教學資源、完成學習、達到學習目標的輔助環境。目前網絡課程主要為學習者提供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一是提供一個類似現實世界的虛擬環境(如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二是提供一個可以與他人進行通信、交流的社會環境(如:聊天室、專題論壇等)。
(一)虛擬環境
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借助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設出一個與課程內容相符、與現實環境相似的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相比,虛擬環境既能保留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也能排除現實環境中會對學習者學習的干擾因素。更為重要的是,虛擬環境能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實世界處于不同時空的場景置于同一環境下,也能創建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出現或不能到達的環境,使學生處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環境中。虛擬環境的創建滿足了建構主義學習對真實環境的要求。
虛擬現實技術創建的虛擬環境允許學生對其中的對象進行符合規則的操作,虛擬環境系統能自動地對學習者的動作或行為做出相應判斷,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整個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技術特征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使網絡課程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的積極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環境
借助于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給網絡課程添加一些幫助學習者學習的網絡通信交流工具,如,電子郵件、論壇、BBS、聊天室等。借助于這些工具,學習者可以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一起進行討論,或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些活動,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于教師,可以主持在線討論、回答學習者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師輔導、指導、激勵的作用。通信交流環境為網絡課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學習者可以進行協作式學習,使網絡課程具有社會性學習的特征;另外,這樣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討論并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式學習,使網絡課程滿足一定自主學習的要求。
三、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網絡課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特征,網絡課程應能滿足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要求,因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有以下的主要內容:內容提示、主體教學內容、參考文獻資料、測試評價等。轉貼于
(一)內容提示
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專門設置的提示性內容,如前導課程、學習者必備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簡介等。這些提示性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使網絡課程的學習體現累積性、目標指引等特征。
(二)主體教學內容
應按知識點進行組織,并遵循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性的原則,配以教學活動、學習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及參考文獻資料等。從內容來看,主體教學內容給出了學習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參考性的學習方法等信息。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縱向的聯系,有利于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但如何完成知識單元的學習,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確定。從學習方法來看,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進度等輔助信息進行學習,也可自定學習步調、方式,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不斷的分析各種資料,從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學習者必須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學習方法從各類資料中獲取有益的信息,來完成課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擇學習單元,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閱課程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或通過與他人協商的方法解決。總體來說,主體教學內容這樣的選擇和組織既能滿足學習者主動性地位要求,也能體現教師的輔導性地位。
(三)參考文獻資料
與傳統課程相比,網絡課程最大的優勢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訪問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源。就一門課程而言,其參考資源可能是無限的,但在課程的具體建設中,教學參考資源的選擇和組織應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要能幫助學習者發揮學習主動性。面對無限的信息資源,網絡課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資源都包括到課程內容當中,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加入到課程內容當中。這一方面有助于課程的建設開發,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
參考文獻資料的內容涉及課程內容的各個方面,能輔助學習者將當前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進行建構。相互聯系的參考文獻資料還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導學習者思考用那些知識來解決當前問題。所以,有效的選擇和組織參考文獻資料,可以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提供了一條高效的學習途徑,同時也使網絡課程表現出累積性、社會性的學習特征。
(四)測試評價內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并控制學習進程,另一方面還應能自行評定學習行為。為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測試評價內容,在評價系統的支持下,測試評價內容可以幫助學習者評定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并能對學習者做出必要的指導。根據學習過程,測試評價內容應包括:課前測試、單元測試和課后總結測試的內容。課前測試內容用于在學習者進行學習前的測試,以此確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過程的建議;教學單元測試內容用于學習者完成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后,自我檢測其學習行為是否達到單元學習目標;課后測試內容用以測定學習者在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后是否達到課程學習目標。針對單元、課后測試內容,評價系統允許學習者將自己的測試結果與他人的測試結果進行比較,確定自身在整個學習群落中的狀況,以便及時的調整學習目標;也可以將現有的知識與課程學習前的知識進行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信心。同過網絡課程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測試、檢查等活動,使網絡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網絡課程上述四項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只有將他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要求,才能使網絡課程充分體現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特征。
四、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
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主要用于引導學習者學習行為,幫助學習者順利的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它與網絡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網絡課程中,導航系統是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主要紐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要由它來幫助完成,因而對于導航系統的設計也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于課程的學習,學習者應該可以自定學習方式、自定步調、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這些都需要有導航系統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為實現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體、動態網頁編程和網絡數據庫等技術構建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體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以網狀結構進行組織,在網狀的知識體系中,學習者可以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根據個人情況自定學習方向,實現發現式學習;借助于網絡數據庫技術,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記錄,學習者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獲得其學習的進程狀況,形成自定學習步調的學習過程;借助于動態網頁編程技術,使課程能及時的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反饋,實現交互式學習;借助于網絡通信技術,可以實現不同的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學習,實現社會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