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討論法優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汽輪機;軸承箱;漏油;處理措施
0 前言
近年來,電力系統雖然在消滅汽輪發電機著火措施上加強監管力度,做了大量工作,火災明顯減少。但有些電廠采取的措施仍然不夠徹底,機組滲漏油仍然存在,火災事故的防范仍有其必要性,防止機組油滲漏仍是工作之重點。本文主要對國產汽輪發電機機組軸承滲漏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并給出相應的處理建議和措施。
一、國產機組汽輪發電機若干問題原因分析
1.軸承箱都是鑄造的,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鑄造軸承箱比鋼板焊接的軸承箱剛度好,但不密實、蜂窩砂眼多且不易檢查消除,從而造成滲漏油現象。
2.由于制造安裝與檢修工藝粗糙、接合面的墊料采用不當等原因,造成結合面等部位滲漏油,甚至引起火災事故。
3.油擋方面的原因:油擋片的材料、材料厚度與齒端厚度選擇不當;油擋齒片過矮;油擋齒片數量過少,防漏性能低;下半油擋齒片間底部沒有回油孔、油孔直徑過小或油孔堵塞不暢;“死油擋”洼窩不正,且調整難度大,封油效果差等原因,都會造成部分油流到軸承箱外面的現象。
4. 軸承箱內負壓本來就小,而且由于回油管過細且運行時上部充滿了油,再加上軸承箱上部的排煙管較細或排油煙風機效率較低的原因,造成軸承箱內多為正壓,從而致使軸承箱內的油煙從油擋齒處向外冒出。
5. 熱工引出線是從軸承箱引出的,往往由于引出線絕緣外皮的毛細管作用,將透平油從軸承箱內吸出流到軸承箱外。
二、消除滲漏油建議和措施的探討
1. 在鑄造的軸承箱內側加涂層
軸承箱滲漏油情況在電廠中是常見的缺陷,過去多采用灌煤油的辦法進行檢查,但因油壓時間較短,許多滲油處不易發現,即使發現一些滲油部分,只能從外部進行處理,常常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因此,消除鑄造軸承箱滲油的有效辦法是在軸承箱內側粘涂聚硫橡膠,聚硫橡膠是特種合成橡膠之一,聚硫橡膠制品具有優良的耐油、耐溶劑、耐稀酸、稀堿腐蝕等特性,良好的耐大氣、臭氧老化性以及對金屬較好的粘結性,并能在常溫或低溫下固化等特點。
2. 采用性能好的密封材料
軸承外殼結合面采用什么密封材料,對消除滲油的效果影響很大。這里介紹一種1587天山可賽新硅橡膠平面密封,湛江電廠自2006年開始采用此膠效果很好。可賽新硅橡膠平面密封系列產品用于大間隙及撓性連接件的平面密封,如箱體、法蘭、電噴發動機油底殼及端蓋結合面等部位。該產品特性單一組分,不含溶劑,室溫硫化 100%填滿平面間隙 適合較大間隙(最佳間隙小于2.5mm)平面密封 中性,不腐蝕機件 含氟硅橡膠耐油性能優異 耐沖擊、耐介質、耐高溫。用于油系統密封的是158716,藍色,中等粘度,粘接性能良好,耐機油性能優良,用于汽車、摩托車、內燃機及各類機械設備部件平面密封。涂在法蘭結合面上壓緊后形成一個薄層的膠墊,其密封效果較好。
3. 油擋方面的改進
3.1 油擋片的材料、材料厚度與齒端厚度
油擋片的材料,有銅片的,有鋁片的,從理論上講都可以用,但從強度上考慮,銅片要比鋁片好得多,建議用銅片。油擋片厚度采用1.5mm -2.0mm 為宜,將銅板剪切成條,然后用專用工具彎制而成,齒頂厚度一般為0.15mm-0.30mm 。
3.2 齒片高度、片數與齒頂角度
齒片過矮密封效果低,過高則剛度不足,不利于加工與調整,建議齒片高度為8 mm -10 mm ;齒片數量過少密封效果降低,過多加工麻煩且浪費材料,建議對汽輪發電機每副油擋的齒片最好分為前后兩組,每組片數為4-6片,至少3片;齒頂角度太小強度減弱,過大運轉時可能磨傷軸頸,建議以25º-30º為宜,如圖1所示。
圖1 油擋齒片
3.3 原油擋改造為氣密式油擋
氣密式油擋在原油擋的基礎上,引入壓縮空氣到銅齒與轉軸形成的密閉腔室中,在轉軸與油擋的間隙處生成一道汽墻,阻擋汽缸側的軸封漏出的蒸汽進入軸承箱中,同時又阻擋軸承外側油擋處的油向外滲漏。它的工作原理:通過管路向油封本體內引入壓縮空氣,壓縮空氣通過氣閥和干燥過濾器進入氣密式油封的均壓室,再由均壓室把壓縮空氣均勻分配到內部的齒中間,使油封軸向位置 中部形成正壓區,通過應用空氣動力學原理利用壓縮空氣來充滿轉軸與軸封之間的泄漏間隙,不僅可以達到油封零泄漏的密封效果,同時該氣密式油封還可以阻止軸封漏汽和灰塵雜質的進入,避免了油中進水和油中帶雜質等情況的出現。
圖2 氣密性油擋改造圖
改造后運行時要求運行人員根據機組軸封漏汽情況調整各油檔供氣調整門保證各軸承油檔供氣壓力在0.1-0.3Mpa之間。
氣密性油擋的特點:
①、運行安全穩定,采用大間隙密封,油封與轉軸不會出現碰磨,不能出現傷軸和轉軸振動等安全隱患。
②、密封效果好,可實現油的零泄漏,同時又能防止油中進水、油中帶雜質等問題。
4. 軸承箱負壓的提高
建議排煙支管采用Φ60×4和母管采用Φ133×4的無縫鋼管,排煙風機效率低的可更換為型號TTP系列高效排油煙裝置,該裝置配有玻璃纖維濾芯,油煙徹底分離,煙暢無油,不污染排放口周圍環境。 整機無任何漏點,密封效果好。可以徹底排除汽輪機組運行時產生的油煙。解決了汽輪機油系統排煙不暢、油箱油質劣化,軸承箱內的負壓不高等問題。
5. 熱工引出線的密封
為徹底破壞線束的毛細管作用,首先在軸承箱內接完線的插座上灌以環氧樹脂,從起始點破壞引線的毛細管作用,其次在引線束出軸承箱孔洞處,局部剝去引線外皮絕緣,在絕緣斷開處單根線涂以環氧樹脂,這是再一次破壞毛細管作用,最后在軸承箱孔洞處堵以環氧樹脂,將線束固定。這樣既徹底破壞了線束的毛細管作用,同時線間也不會造成短路,油再也不會被吸出來了。特別注意:凡澆灌環氧樹脂的地方,必須在出線口處作好擦拭工作,不得有油垢,否則起不到密封的效果。
三、結語
【關鍵詞】800KW;31500KVA;;零起升壓;70-80公里
1、此次的零起升壓主要目的是檢驗800KW柴油發電機電源能否完成對31500KVA主變充電和遠距離送電,解決在70公里處的生產設備用電,其次從零起升壓到額定的電壓情況下,檢查主變壓器、降壓變壓器、30公里110KV架空線路和相關附件金具、懸瓶的絕緣性能、35KV變電站、35KV架空線路等所有第一次投入設備的絕緣、相序、接線、表計指示、保護是否正確。
2、設想可行性分析:
經過謹慎思考、多方查詢資料,如果用800KW柴油發電機全壓直接向31500KVA主變供電(充電)那是肯定不行的。
2.1應用分析理論公式:電磁感應電源公式E=4.44f∮W,阻抗公式XL=2*3.14fL,電流公式I=E/(R+XL)
f 是頻率,∮磁通(電磁場),W變壓器匝數,E 電勢 ,R變壓器一次直阻
XL變壓器感抗
2.2主要設備參數
(1)主變參數:型號SF9-31500/110,額定容量31500 KVA,負載損耗122.3KW,空載損耗23.4KW;
(2)110KV降壓變壓器參數:型號SF9-20000/110,額定容量20000 KVA,負載損耗91.3KW,空載損耗12.4KW。
(3) 110千伏線路是LGJ-3*185架空鋼芯鋁導線距離30公里。10KV LGJ-3*150架空鋁導線距離約4公里。
(4)柴油發電機參數:電壓0.4KV,額定功率800KW,額定電流1358A
2.3分析理論:從上述1的公式中可以看出用變壓器感應電勢、電流的變化與柴發供電頻率即轉速有很大關系,在額定電壓情況下直接給主變壓器送電,變壓器沖擊電流I=E/(R+XL) 近似等于I=E/R,因為瞬間XL =0,根據以往經驗變壓器在額定電源情況下進行合閘沖擊,沖擊電流是額定電流4-7備之間,當然沖擊電流瞬間下降很快,此時我們按最小4備額定的電流算主變壓器的10千伏測就有約7000A的電流,換算到0.4千伏測=25*7000=175000A,遠遠大于9臺800KW柴油發電機并列運行額定輸出電流,直接用柴油發電機的額定電壓向31500千伏安主變充電,沒有科學理論支持、沒有安全保障。那么我門采取柴油發電機與升壓變、主變、降壓變開關全部合上,啟動柴發從零起升壓又會怎么樣呢?從上述1的公式中看出變壓器沖擊電流隨著感應電勢增加而增加,隨著阻抗增加而減少,阻抗隨著感應電勢的頻率增加而增加,電勢又有隨頻率增加而增加。零起升壓就可以保證沒有沖擊電流,只有平穩增加的(容性、感性電流)即無功電流和空載電流,當時我們缺少很多技術數據,只能累加計算變壓器的空載損耗及從部分書籍查到10KV線路電容電流等極少數據,估算柴油發電機在零起升壓穩定后電流約在500A左右,所以從理論上選擇現有的800KW柴油發電機做零起升壓對主變送電是可行的。
3、在羅布泊用柴油發電機電源零起升壓的意義深遠:而我們這次變壓器零起升壓主要目的是為了檢驗用單臺800KW柴油發電機能否勝任零起升壓重任,同時解決高壓設備帶電調試工作,否則我們得另外購買大柴油發機組和想其它法解決零起升壓的電源設備問題;此次送電成功為以后燃煤機組全壓供電、黑啟動提供安全保障第一手資料等。
4、零起升壓注意事項:
(1)試驗前認真檢查有關的接線電壓回路,仔細檢查原有2000千伏安0.4/10KV降壓變做為升壓變、臨時用電纜、架空線、斷路器等所有應進行升壓試驗設備,嚴格控制發電機輸出電流,以防止電壓回路短路和電流回路開路事故發生。
(2)嚴格控制柴油發電機的電壓,防止電壓不穩等諧振過電壓的發生。
(3)零起升壓線路的所有設備的保護要完整、可靠投入,如2000千伏安升壓變、31500千伏安主變、35千伏的20000千伏安降壓變等有關設備保護裝置。
(4)對每一條回路、設備開關要嚴格測絕緣電阻,合格方能投入。
(5)因為主變和110KV、35KV等設備都是第一次送電,必須要有完整的驗收資料和監理簽字的竣工資料、試驗資料,并且所有安裝、在現場的供貨廠家、監理、我方工程技術人員都要到位。
(6)在9臺800千瓦柴油發電機中選擇運行性能穩定、操作方便、保護靈敏、可靠的一臺機組。同時對該臺機組保護定值進行調整,速斷和過流定值均調小,升電壓設定三個階段150伏、270伏、380伏,無問題可平穩過度。
5、實驗接線方式選擇和啟動試驗記錄:利用現有的柴油發電機配電系統,選擇一臺800KW柴油發電機,通過2000KVA升壓變(0.4KV/10KV),通過LGJ-3*150架空鋁導線路,距離約4公里到我公司新建動力廠網控10KV配電室的進線開關到10KV母線系統,經過出線開關到31500主變10KV/110KV,再通過3*LGJ185架空線路,距離24公里,將110KV電源送到35KV變電站110KV六氟化硫斷路器到20000KVA的降壓變110KV/35KV,此時電源電壓從零到穩定的35KV,即完成零起升壓的送電任務。這里一個重要問題選擇一臺800KW的柴發功率夠不夠,就是要從分考慮了變壓器空載損耗,線損、無功勵磁電流損耗,當時我們這缺少相關數據,只有各變壓器的空載損耗、LGJ185鋁導線直流電阻0.17/KM,變壓器空載損耗不超過60KW,10KV架空線電容電流0.0256A/KM,就是不好確定無功功率,只好大概估計實際需要視在功率在500KVA左右。安排各個點位有人嚴格記錄,決不讓柴油發電機過壓運行或過流運行,柴油發電機設專人啟動、控制,根據電流、電壓和發電機運轉聲音及狀態,可以沒有命令的隨時切斷和停止柴發轉動,于是試驗工程中調整了柴油發電機的保護定值并在各點安排人員記錄,電流、電壓和時間以保證人生、柴發設備的安全。逐步零起電壓至額定電壓,空載運行穩定,并以此切斷35KV側到主變側,記錄各種設備帶電情況下得電流、電壓變化量后即可結束,這當中如果出線各種保護動作、指示、相序、絕緣異常,應立即停止升壓,待問題查清后再繼續進行試驗,下圖是柴發零起升壓的接線送電示意圖。
1. 什么是小組討論法
1.1 小組討論法的優點
小組討論的時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圍繞某個問題,用英語發表各自的見解,以達到互相啟發、探討問題、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興趣等目的。這也體現了交際法的教學原則:即把言語交際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依歸,力求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在課堂上,以學生而不是教師作為學習的主體。聽、說、讀、寫等技能被視為綜合的語言活動技能。采用小組討論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實踐機會,提高英語技能。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使用小組討論法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2. 如何在高職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討論法
高職大學英語英語課程是由聽說讀寫幾個環節共同構成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語言能力。所以在這些教學環節運用小組討論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2.1 小組討論法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聽是一種有目的性的交際行為。在高職聽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聽力訓練,還要教會他們學會傾聽,學會與別人交流。為此,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聽力教材中的練習材料,發掘出其自身的價值。但是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中采取放錄音、做練習、核對答案的方式進行訓練,估計難以達到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可以在聽前或者聽中安排一些討論活動進行“預測”或“熱身”,這樣就會拓寬學生聽的輸入渠道。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3》中《Enough of Worries and Tears》這一單元為例,該材料是講述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組討論活動:將班上學生分成4至5人一個小組,各自討論自己對于不同的父母教育方式的看法,討論過后,再按教材要求進行聽力訓練,這樣一來,學生有了預備活動,就不會感到聽力難了。
2.2 小組討論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是獲取書面信息的解碼過程。由于學生的英語詞匯量有限,語法掌握的也不夠牢固,在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英語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采取小組討論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針對閱讀材料提出一些相關問題或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相關背景知識,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閱讀材料有一種心理準備,帶著目的去閱讀往往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小組討論法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寫作是一個綜合過程,既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也要使用一定的語法結構。學生在寫作時,不足之處自己很難發現。教師可以使用小組討論法解決此問題。在小組討論中,其他同學會對自己的文章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糾正寫作中所犯的錯誤。同時也聽取別人的作文,評價其作品并提出具體建議。通過小組討論,同學們在寫作方面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比別人強,而哪些方面又不及他人,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在另一方面,小組討論有助于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增進相互了解。作為老師,對學生取得的成績能及時地給以肯定和表揚,增強其自信心,以便其更好地與老師合作,積極參與課堂寫作教學活動。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中《College Life in the Internet Age》這一話題為例,教師先進行分組,然后讓學生針對互聯網時期大學生活的特點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固定句型,如In my views/opinions;First… second…third…;Therefore….;However…;Consequently…;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In all以供學生參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既找到了可寫材料,也學會了一些固定句型,一舉兩得,寫作水平就會逐步得到提高。
2.4 小組討論法在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口語是活的語言的本質體現。如果英語教師只是單純地進行口語句型操練,讓學生模仿,不僅不能調動學生想說的興趣,也會使課堂氣氛單調、沉悶。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將口語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為此,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法,將學生分組,一組給出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先不要在乎語法對錯等問題,先用英語將自己心中所想說出來,在這種過程中,教師要盡量保持沉默,觀察學生的反應,必要時給予一些提點,如此一來,學生想說了,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學生在無形中提升了口頭表達能力。
【關鍵詞】: 新課改、活動討論法、思想政治、應用價值
當前,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各國都相應地進行了教學方式的改革。許多國家都把開發學生智能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或培養目標來加以研究和貫徹實施。在我國,盡管提倡教改已經多年,但目前從小學到大學以至繼續教育實行的仍是要求大量 “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法,即老師教條條框框,學生學條條框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只會應付考試而不會應用。80年代以來,“以問題為基礎的活動討論法”教學逐漸傳入我國。活動討論法的優點十分明顯,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活躍課堂氣氛,加深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活動討論法對解決較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很有幫助。
一、活動討論法是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布魯納說過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如,在學習第三課《認清基本國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的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內容時,采用活動討論法進行活動。
【活動討論一】由教師通過歷史事實設計問題,教師先講述相關鏈接資料: 1997年7月1日,香港終于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999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澳門駐防部隊進駐澳門。后由學生認識課本上面兩幅圖片及討論其含義。通過分組討論,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把學生討論結果匯總,最后由教師點評總結出:香港特區區徽: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將它放在紅底上象征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顆星代表香港人熱愛祖國,全旗使用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澳門特區區徽:區徽上有五星、蓮花、大橋、海水圖案,澳門古稱“蓮島”,蓮花象征澳門,五星照耀下蓮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門將興旺發達,綠底象征和平與安寧,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蓮花、大橋、海水是澳門的自然景觀。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香港特區區徽和澳門特區區徽中各種圖案象征意義的理解,明確“一國兩制”的真正含義及香港和的歷史意義。
【活動討論二】如何解讀《鄉愁》這首詩?學生甲說: “《鄉愁》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我國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風俗習慣和心理上相互認同、血肉相連的文化氣息。”學生乙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經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民族意識之中,《鄉愁》就是這種民族意識的現代詮釋。”學生丙說:“哪里是‘鄉愁’,明明是‘國愁’。”學生丁說:“詩中強烈反映了長期以來,臺灣人民對祖國充滿的無限思念之情,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然后教師與學生一道總結出:(1)發展兩岸關系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2)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國兩制”,(3)“一國兩制”提出和實施的重大意義:A、有利于實現祖國統一;B、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有利于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穩定、繁榮和發展。
二、活動討論法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礎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針對問題進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傳統教學的模式使學生習慣于教師用湯匙喂給他們知識,一旦獨立面對問題,必然感到束手無策,而活動討論法教給學生如何獲得新知識,教給學生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并幫助他們進行科學的探討。這樣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推理的技能,這將幫助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新的知識并取得成功。
【活動討論三】通過討論學習香港和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 “一國兩制”的深刻歷史意義,從而使學生自然聯想起,并自覺地通過信息網絡等手段查閱有關臺灣的豐富知識,在課堂上交流總結:如列舉歷史原由:①元政府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臺灣。②1662年,鄭成功。③清朝施瑯挫敗分割臺灣的陰謀。④18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⑤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國際上明確無誤地確認了中國對臺灣的。這些史實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到了近現代,西歐國家在17世紀就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而我國成體系的課堂教學設計到了20世紀50年代才真正開始采用。上海市育才中學的“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課堂教學法,其中的“議議”就是指課堂討論法。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想;又便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進入21世紀,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發展趨向,但討論式教學法不是被削弱了,反而進一步強化。討論式教學法在各級各類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凸顯出它的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重視。
有的討論課很熱鬧,學生也很積極開展,但課后卻讓人感到很膚淺。有的討論課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們只是討論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課堂較為沉默。怎樣才能上好討論課,決定討論課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成功的討論課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因素。
一.學生在討論課堂上的安全感
所謂學生在討論課堂上的安全感,是指在討論的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沒有竊竊私語的現象,特別不要有嘲笑或諷刺發言者的行為。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感到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在攻擊性和保守性兩個方面。攻擊性表現在攻擊不同意見者,不參與或不愿意參與課堂討論。保守性表現在發言的觀點沒有挑戰性,討論問題沒有深度,討論課堂氣氛沉悶。
創造和保持一個安全的課堂環境在討論課成功的前提必備條件。這里的安全感主要指學生在課堂心理和情感狀態的安全感。盡管有的同學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什么樣的課堂情況下都可能 “暢所欲言”,但大多數學生在沒有安全感的課堂氛圍中是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的。他們怕自己被別人嘲笑,脆弱的神經不能得到保護。所以不安全感會嚴重影響討論課的成功。作為老師,必須在在討論課堂上時刻注意:學生發言的語氣和討論課堂現場的氣氛。討論課的語氣應該是全體學生參與進來,當然沒有必要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都表示贊同,但必須尊重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討論課的成功是基于對不同觀點的理解,沒有這種尊重,討論課堂就變成了聊天會或帶著個人偏見的吵架會。對于學生來說,討論課的兩個重要目標是如何理解他人,能夠讓他們的觀點受到挑戰。讓學生學會用和諧協商的方式爭論。
二.學生在討論課堂上是否真實參與
學生真實參與度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參與者發表的觀點是與其他參與者的觀點緊密聯系,并且參與者的發言是以尊重其他同學的方式進行的。學生沒有真實參與課堂討論體現在不參與和表面參與兩個方面,不參與的表現是學生長時間的沉默、走神,同學之間很少有互動,表面參與的表現是學生只是單純的談話、無依據的發言、重復引述專家的話。
我們應該用以下方法識別學生是否真實參與課堂討論:學生們參與討論是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嗎?討論是圍繞中心議題嗎?發言者是不是在不同觀點間轉換,而沒有深入文本?發言是不是僅僅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對同學觀點的回應?所以學生的真實參與表現在他們在討論課堂上有深思熟慮的發言,有彼此尊重的積極互動。
三.學生在討論課堂上的發言是否有挑戰性
學生發言的挑戰性是指參與者的發言體現了所討論問題的復雜性,并且能夠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所討論的問題和文體要有很強的挑戰性,既能使理解力強的同學有深入思考的空間,又能使理解很差的同學不至于理解不了。作為教師,要保持這種問題的適宜性,要能控制全體同學的相對理解程度,不能顧此失彼。要判斷討論課所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挑戰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判斷: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人數,發言的觀點是否只是同一問題的不同表述,當討論陷入僵局時,能否讓學生聯系文本進一步思考。討論課所有對話的中心,是否圍繞文本中的觀點。
四.學生在討論課堂上是否占據主導權
所謂在課堂上占據主導權就是指課堂上的討論始終圍繞著對中心問題的理解,并且大多數的關鍵問題都是由學生們自己提出來的。缺乏學生主導權的討論表現以老師為中心的討論,學生被動參與,參與討論的情緒不高或討論問題的水平較低。還有一種混亂狀況就是討論呈現的是一種缺乏紀律的爭論,辯論時情緒容易失控,有的學生被排除在外。
在一個成功的、由學生推動的討論課上,學生們會擔負起主要的工作,通過彼此辯難來理解文本中的觀點,直接引用文本中的觀點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當然,作為輔導者的老師并不是要全然置身事外,當討論陷入僵局或進展緩慢時教師必須考慮合適的梯度予以點撥,使討論步入正規。
識別課堂討論的主導權問題應從三個方面入手:是誰提出的最關鍵問題,討論課的方向是由誰決定的,討論課的完整性由誰負主要責任。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應該是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