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學齡前兒童時期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幫助學齡前兒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個家長、教師甚至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本文旨在通過對目前我國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問題與對策
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說過“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任何教育都應以道德為目的。尤其對于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兒童,其道德認識還處于形成和發展的階段,正是道德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此時道德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以后只需順勢培養下去,自然可成為社會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養成不良心態和行為習慣等,不易改變……”可見,思想品德教育在學齡前兒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這一時期兒童自身的發展特點,其道德認識的形成與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道德水平發展的最佳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決定學齡前兒童未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的發展是兒童個體知、情、意、行各要素相互協調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交往和活動的影響,將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從而形成個體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為。隨著兒童社會化程度逐漸加深,在其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其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也不斷地發生矛盾和沖突。因此,必須要在學齡前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發生矛盾沖突時,及時通過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從而幫助和指導學齡前兒童正確處理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矛盾沖突,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來指導道德行為,幫助兒童最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學前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和學校重智育而輕德育的教育理念
第一,家長過分重視兒童智力發展。受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大多數家長“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教育大多時候只體現了它的功利性。這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在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教育時,只關心兒童“算對了幾道數學題”、“背會了幾首古詩”、“學會了幾個單詞”等,卻很少過問孩子“今天過得快不快樂”。這樣過分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長此以往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第二,學校教育內容過早進入小學化。如今的幼兒園教育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早已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變了味。教育內容也過早進入小學化,實行“超前教育”,有些幼兒園甚至還給兒童布置“家庭作業”,從而使素質教育大打折扣。
(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抽象難以踐行
第一,德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幼兒園德育內容大多只停留在“口號式”、“文件式”,局限于理論而缺少具體實踐。老師總是告訴孩子要愛祖國、愛家鄉、愛國徽國旗、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等等,卻沒有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愛祖國、愛家鄉。孩子也因未能理解而無法將德育內容貫徹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導致這樣的德育內容并不能真正地發揮教育作用。第二,德育內容缺乏針對性。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特征的兒童,他們的知識容量和心理需要也不同。但幼兒園德育在內容方面普遍追求共性教育,而輕視對個體的指導。從而導致教育者在對兒童進行德育的過程中缺乏針對性,忽略了不同個體之間的心理差異,致使德育教育難以取得實際的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和評價方式單一
第一,德育方式以教師講述為主。目前我國大部分教師在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孩子講故事。這種方法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不能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同樣達不到德育的最佳效果。第二,思想品德評價多是教師的印象打分。對學生進行品德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學校德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但要將這項工作做好卻很不容易。根據學齡前兒童的特點,品德評價多以教師為主。但如果老師平時沒有認真地關心、觀察每一個兒童的話,教師的評價方式就會依賴于自己的主觀觀念,片面地根據某個孩子的衛生、紀律甚至成績,來對孩子進行好與壞的評價,這樣極易導致將好孩子劃分到“壞孩子”的隊伍里,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打擊。
三、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培養的主要對策
(一)建立“家庭——幼兒園手拉手”協調配合機制
第一,家長要充分重視兒童思想品德的培養。“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對于學齡前兒童這個階段,相對于智育來說,家長更應該重視學齡前兒童的品德培養。這就要求家長應有一套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切忌用暴力和語言逼迫孩子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感變化,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漸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樂于助人等一些優秀品質。第二,實現“家庭——幼兒園手拉手”協調合作。家長與幼兒園雙方應時常溝通交流,一方面,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品德表現,并結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通過家長所反映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通過建立“家庭——幼兒園手拉手”協調配合機制,家庭和幼兒園雙方均可以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實現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預估,從而更好地進行對學齡前兒童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
(二)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應具體化
第一,德育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只有源于生活才能發揮出教育的作用,德育也是如此,只有結合實際生活的德育內容才能真正的達到德育的效果。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等等這些德育內容,雖然都是正確的,但畢竟太過抽象化,孩子無法理解,也無法踐行。而德育的最終目的,終究還是要回到實際生活的,所以德育內容應是源于孩子從生活中感悟、認識到的真實的道德情感,而并非強制地向孩子傳授抽象的道德內容。切忌為了德育,而讓孩子成為知識的奴隸。第二,有針對性的制定德育內容。只有符合學齡前兒童認知特點的德育內容和方法才能促進學前兒童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對于較低年齡段的兒童要以引導其明辨道德是非為主;對于稍大年齡的兒童應逐漸引導和培養其道德情感。對于性格內向的兒童,應注重培養其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等道德品質;對于性格外向的兒童,應注重培養其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等道德品質。
(三)改進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和評價方式
第一,德育過程中要重“行”。美國的民本主義教育學家杜威,就主張教育應在“做中學”。例如,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做一些集體小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感受到一個人的力量有時是很渺小的,而集體的力量遠比個人的力量要大得多,無形之中培養了孩子熱愛集體、團結友愛等道德品質。再比如,為了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可以開展“我是小小清潔工”活動,讓孩子在自己動手勞動的過程中體驗勞動帶來的成果,感受勞動帶來的樂趣。通過“做中學”讓孩子在實踐中親身經歷和感受,不僅能使孩子將平時所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還能學到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而且通過實踐所達到的德育效果能夠使兒童留下深刻的記憶,這是課堂德育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效果。第二,教師應樹立開放的評價理念。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評價既然無法避免評價教師“專人化”,但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前文提到的“家庭——幼兒園手拉手”協調合作機制依然可以起到作用,教師通過和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不同狀態下的表現,用較為全面的觀點對孩子的品德進行評價。此外,也可為學齡前兒童設計“成長檔案袋”,記錄兒童日常生活的表現、兒童的自評、小組的互評等等,為其品德評價提供依據。
四、結語
總之,德育工作是一項長久的、系統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顯得效果。這就需要無論是家庭還是幼教工作者都必須將這項工作重視起來,要將德育工作開展的可行、有效,方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茂聰.兒童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2]汪筱華.幼兒園德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劉電芝.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陳美玲.論兒童品德發展與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J].教育與教育學研究,2014.11.
[5]曹嘉琪.德育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之我見[J].教育科研,2013.10.
作者:盧珊 杜桂娥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