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等教育與民族文化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逐漸把文化也做全球化了。這是一種慣性,一種極其不良的慣性,似乎任何文化都是建筑在經濟的基礎上的。其實不然,如何處理得當,經濟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而且,文化發展的重要程度并不比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低。要想做一個中國人,中華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中國必須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否則,國不成國。國家與國家間的差異,無非也就是文化的差異,而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若為了所謂的“外國優秀文化”而舍我民族文化,無異乎“丟了西瓜揀芝麻”。而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人,則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孩子,如今的小學生。
2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教育工作者應代孩子們選擇合適的民族文化進行教學
小學生一般都是“三分鐘熱度”,但卻又很容易對很多不明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則是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正確的事物上進行教育。關于中華的民族文化,有精華亦有糟粕,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華,而且還得看看這些精華是否適合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學習。
3小學生的興趣是可變的
關于小學生的興趣,這很重要。這是決定學習“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的關鍵,孩子們對這樣事物有興趣了,那學起來自然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的。若無興趣,學起來往往便是死記硬背、不得要領的。然而,小學生的興趣是可變的,他們的注意力極其容易分散。這時,教職人員應該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優秀民族文化上,學會“教”。教他們愿意學、樂意學。
4如何“教”
小學生往往對具體生動、前所未見、前所未聞的事物有極大的興趣,對于太過空泛、宏觀、晦澀、抽象的理論知識,則常常提不起半點興趣。這個,就在于教職人員會不會教了。一個好的小學老師,便應該懂得“由淺入深”、“化艱深為易懂”。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愿意學、提起精神來學。
4.1“由淺入深”
由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學習,要進階,非循序漸進則不可,決不能想著一步登天,否則,必然再演“欲速不達”。所以,對于尚且稚嫩的小學生們,小學教師應選擇較為易懂的古籍來教學。如《三字經》、《弟子規》這樣朗朗上口的則是不二選擇。
4.2“化艱深為易懂”
雖說《三字經》與《弟子規》朗朗上口,但畢竟是流傳了上千年的古籍,其要點還不是小學生所能領會的。小學老師就應該把這兩本古籍由“抽象”轉到“形象”。仔細地向小學生們講解其中的意思,適當地添加一些相關故事。要知道,小學生是最喜歡聽故事的了。結合故事,也能讓小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古籍,對中華五千年的結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會因此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孩子時的“認識”,往往可以影響其一生。
4.3上述“例如”
例如:對啟蒙讀物《三字經》,如果僅是單純地死記硬背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三字經》里好多典故事蘊含有許許多多做人的哲學道理,這恰恰是能夠吸引學生、教育學生的有效法寶,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記時,可以對其中的典故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教師不拘泥于教材教參,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和探究的樂趣,讓課堂教學走出空洞說教,走進“活動課”中來,尤其是著眼于學科教學內容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是提高素質教育實效的良好途徑。當然,對小學生民族文化的教育形式應當是豐富多彩的,并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大膽走出課堂,突破傳統教育方法,讓民族文化進人學生的血液,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人格素養,應是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也更有助于學生對民族文化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還有一些學校,把民族文化教育和第二課堂相融合,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興趣活動課上,同學們學習國畫、書法、篆刻、武術、象棋、戲曲、舞蹈、民族樂器和古樂欣賞等,弘揚民族文化,做到寓教于樂。還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少先隊活動中開展古詩文誦讀、傳統美德和禮儀教育,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礎上,使民族文化教育成為開展的一項特色活動。在學校環境中,應處處體現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教學環境中的條幅、字、畫以及名言警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感受生活。自然成為人格健全、知義明禮的好公民。成都杜甫草堂旁邊的草堂小學,就把民族文化融入了校園的各個角落。走進學校,小石徑的青磚上刻著詩,走廊里、教室里掛著詩,孩子們的手工作品中鑲著詩。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也遠勝于牛硬的背誦。
5結語
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有利于人類發展的進程的,要想復興中華,單從經濟入手是沒用的,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其素質的能否傲立于世界之巔。只有在強大的文化基礎下,經濟的效力才能得以發揮。我國有很多人曾抨擊過中國的優秀民族文化的不科學,卻又有很多外國人是中國民族文化為瑰寶,這是為什么呢?前者淺薄,后者則有前瞻意識。這就是素質和思想的差異。要知道,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有的人縱是終其一生,也是難窺其一項之堂奧的,一個人若要站出來抨擊中華文化,那只能證明他的淺薄而已。而這樣的人卻越來越多了,這便是由于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缺乏。要把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下去,還需要從小學抓起、抓好、抓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