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等教師職業道德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或基礎教育,這一階段的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起奠基性作用。初等教師是小學階段學生的啟蒙者及領航者,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初等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是關鍵。然而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初等教師越來越難以承受師德的考驗,因此很有必要對當前初等教師職業道德面臨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并提出有效解決措施。
關鍵詞:初等教師;職業道德;問題;解決措施
一、職業道德的涵義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為“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品質。它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中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等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著名言論,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首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漢代的董仲舒也對教師的道德品質、言談舉止等進行補充,把“三綱五常”作為師德的核心要求,并提出“善為師德,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現代社會,教師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以共產主義道德為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擔負著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雙重任務,而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適應這一任務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寫道:“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導者和道德引路人。”[1]師德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使教師自覺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并使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獲得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現今,由于各種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案例頻頻出現,教師職業道德的認知和履行方面受到了質疑。
二、我國初等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一)身份認同感不強、缺乏敬業精神教師的職業被譽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當代,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同程度卻很低,尤其是初等教師認為自身處于學級的最低階段,僅滿足于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教育水平,把這一職業當做謀生和養家糊口的手段,以致于對待工作采取得過且過的態度。華東師范大學師范所對上海教師職業調查表明:“在對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過得去的人大約是35.7%;懶散馬虎、敷衍塞責的人約占10.34%;24.26%的教師對學生的生活漠不關心;約有21.83%的教師以是否符合自己的個人利益來看待領導的工作安排。”[2]初等教育階段是造就人才的基礎性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使命,對自身身份認同感不高的教師只能安于現實、不去創新,降低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二)為師不廉、追求利益有些初等教師不滿足當前地位待遇,受到“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等腐朽觀念的影響,不顧一切追求利益。對待學生和家長,部分小學教師利用教育管理學生的權利,把學生當成謀取私利的籌碼,例如強制學生訂閱各種雜志書刊、學習材料,擅自提高學費收費標準、添加收費項目等;或開設輔導班,把自己的知識當做明碼標價的商品,對學生進行有償補習。在教師與教師間,缺乏合作交流,具體表現為不能尊重和信任其他教師、不支持和配合其他教師的工作等。馬卡連柯曾說,“應該有這樣的教師群體,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間互相幫助,彼此間沒有猜忌,不追求學生對個人的愛戴。只有這樣的集體,才能教育兒童。”[3]言下之意,教育是需要教師之間摒棄利益與爭斗,相互合作、交流來進行的。(三)缺少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教育學生和尊重學生是相輔相成的。初等階段的學生具有心理上特殊性:好勝心強,期待教師的鼓勵和關注;自尊心強,對于老師的批判反應明顯;自控能力不強,好動、集中力不夠等。這些都是這一階段孩子的正常表現,然而有些教師卻對這部分孩子嚴厲批評懲罰。教師對學生的不關心主要表現為:其一,不尊重學生,不能公平對待學生。教育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公平合理地教育和評價每一位學生。部分小學教師排斥甚至厭惡學生,無視學生權利,歧視所謂的“差生”、“搗蛋分子”,即使他們取得進步,也會歸因于巧合、目標簡單等因素。其二,體罰和變相懲罰學生。某些小學教師要求學生絕對服從自己的意愿,對于侵犯教師權威的學生施以精神及身體上的處罰,例如諷刺學生、侮辱其人格,冷漠對待學生,推搡、敲打等方式也是屢見不鮮的。
三、我國初等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社會現狀的壓力從古至今,教師一直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隨著人們思想的轉變以及受社會生產力的制約,教師的身份經歷了巨大的轉換,從原有的高等知識分子跌落至現在的“教書匠”身份。恩格斯說:“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4]市場經濟的消極方面影響了教師的價值及職業道德觀念。我國初等教師的工作條件和工資待遇等各方面也遭受了差別的對待,特別是農村的小學教師與其他行業的工作人員相比確實存在很大落差,甚至有些地方還存在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以及教師醫療、住房、福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問題。教師也是某一家庭的一員,也需要承擔家庭的責任,但在工作崗位上得不到基礎保障時,就出現選擇利益,拋棄師德、責任的局面。(二)教師自身道德意識薄弱內因是根本,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還是要靠教師自身正確的意識。法國人文主義者蒙旦對人的道德問題有這樣的表述:“教育在培養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人的判斷力和德行;教師要善于修飾、豐富自己的內心,成為心神鎮定、穩健的導師。”[5]當代教師迫于各種壓力,現實的只尋求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對于“修身養性”卻毫不在意。教師與學生角色的科學定位即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初等教師依然堅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學生因教師的權威不可侵犯,有質疑的想法都會被抹滅,也就導致學生批判性的思維逐漸失去。教師是需要通過學生的表達和表現才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教師堅持自己的權威中心,則會失去了解學生的機會。(三)學校及相關部門管理失策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在管理觀念上存在的偏差是導致教師職業道德失范的外在原因。教育主管部門僅以學生成績來評價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導致各學校片面地追求學生的分數,忽視了對學生及教師的德育教育,導致部分學校聘用教師時僅注重教師的知識技能。對于校內的師德培養工作,學校采取形式主義的做法,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還有部分學校管理者以學生考試成績高低作為考評教師的主要依據,并認為體罰學生是教學的一種有效輔助手段,這就促使教師為提升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績而不擇手段。由于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未設立一套完整、健全的師德監督機制來制約教師的失范行為,即使教師違背相關規定,也并未受到實質性的懲處,因此這種有效監督、管理機制的缺失給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機。
四、改進措施
當前初等教師在職業道德方面的缺失已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因此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強初等教師職業道德的建設。(一)政策的保障與支持教師自身的福利保障和工資待遇的改善,地位的適當提高,很大程度上會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態度,避免出賣性教學。應從幾個方面來完善教師的保障制度:第一,提高初等教師的政治地位,在全社會范圍內真正樹立起崇尚科學、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提高教師工資和職業水平,使教師這一職業成為社會羨慕的職業,并同其他行業人員一樣享有平等的待遇,如住房、醫療、子女就業方面。第二,關注城鄉初等教師各方面的巨大落差,注重公平性。政府在政策方面要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設立農村初等教育專項資金,將城市所征得的教育附加稅用到農村基礎教育中。第三,各教育部門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層層落實、嚴格把關,禁止出現拖欠教師工資、福利未到位的問題。此外,教育內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思想,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二)教師德育的自我提升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往往把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化為自己學習的內容、效仿的榜樣,因此教師需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良好形象來教育和感化學生。教師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僅需要遠大的目標來支撐,還需要從細節做起、落到實處,其次,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權威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昆體良在《演說術原理》也提到:“教師要以父母的態度對待學生,不能過分嚴厲。民主并等于教師與學生的相處完全零距離,而是要堅持“中庸之道”,適當的交往。”學生的角色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的地位得到學生的尊重,就能根據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學生的各項能力也能潛移默化的發揮出來。但教師畢竟還是整個課堂的引導者,因此學生需要尊重教師的身份與勞動成果。(三)完善初等教師職業道德的監督機制教育事業與社會倫理密切相關,教育工作者經常被認為是社會道德的化身,可見,教師的道德素養狀況備受社會關注。學校和各有關部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立健全教師德育的監督機制:首先,對初等教師的聘用不能僅以教師知識技能為選撥的標準,還應增加職業道德的考察項目,兩項合格的教師才予以聘用。教師知識技能可從教學的親身實踐中來不斷豐富,但如果沒有道德意識,是不能使道德水平與知識水平同等量化的。其次,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師德的建設工作并列為重點,可設立培訓班定期對教師進行德育培訓,或組織優秀教師開展初等教師座談討論,還可安排受訓教師跟隨先進模范人物實習實踐等。最后,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科學、多元化的教師考評制度,轉變依據教學質量好壞來評價教師的單一模式,把師德優劣作為考評的重要內容。另外,還應設立專門的教師監督機構,負責對初等教師職業道德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幫助教師了解自身不足。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師各方面被各界所關注與要求。因此,教師不僅要從根本來擯棄舊社會的陳舊意識與態度:學會尊重學生,從課堂的權威者、掌控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也要保留原有的標準,堅持身正為范的典型品質。并且在社會制度的保障下,勇于探索和創新,在實踐中不斷進取。通過對師德內涵的理解、自身品行的修養和專業知識的不斷豐富,才能真正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
參考文獻:
[1]黃文.新時期基礎教育教師職業道德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3):105.
[2]陳永明,鐘啟泉.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2-205.
[3]王金,韓雪,陳琦.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11(3):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5]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浙江大學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6.
作者:向葳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