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模式轉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適應我國當前醫學模式的轉變,必須注重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使他們既能夠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又能具備良好的醫學素養,進而提升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與服務質量。因此,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醫學模式;重要性;綜述
近年來,我國的醫學發展呈現出社會化的趨勢,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尤其是“生命科學”這一名詞的提出,使醫學與生命科學聯系密切、相互作用,人們開始重視人文素質在醫學中的重要作用。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乃至世界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此,必須順應當前醫學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法律知識,打破傳統醫學弊端的壁壘,進而促進我國醫學教學的有效發展。然而近年來,我國醫學發展狀況不容樂觀,由于醫生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素質低下,一些醫患糾紛所帶來的慘痛代價讓我們難以承受,加上網絡、媒體的大肆宣揚,引起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這些現狀對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醫學生的法律意識是當務之急、大勢所趨。國內外學者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從人文素質在醫學發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徑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現綜述如下:
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醫學生的人文素質主要體現在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兩個方面,同時這也是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張宏[1]認為:我國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式要求必須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學人才,除了專業的醫學技術水平,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人文素養。醫學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質卻是對一個人責任心、愛心、耐心的綜合體現,只有實現兩者的結合,才能使醫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承擔起救死扶傷的責任。楊曉東、馬雪梅、孫云暉[2]等人認為:近年來我國的醫學模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已經被時代摒棄,開始注重對醫院服務質量的提升,對病人的關心和照顧,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因此,我國的高等醫學院校開始注重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余天霧、李靜[3]等人認為:當前的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社會醫療糾紛案件頻繁發生,這大多數是由醫患矛盾引起的,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對醫學的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國當前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再結合現有的臨床醫學經驗,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不僅是我國醫學模式轉變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吳珊珊、李艷艷、李微霞[4]等人認為:我國目前的醫學生選拔與培養模式存在一些問題,校園文化體系沒有建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維權意識淡薄,法學課程與醫學課程缺乏有效地鏈接。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這一方面能夠幫助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醫學生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使其愛崗敬業,為患者著想,豐富其自身的內涵;另一方面能夠對當前社會的醫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緩解醫患糾紛頻發難題,進而使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醫學模式轉變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要求
所謂醫學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醫學的一些基本觀點與思維方式,它與社會經濟、政治相適應。而經濟政治的發展反作用于醫學模式,創新醫學模式才能適應經濟政治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我國的醫學模式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郭瑞[5]認為:我國近代醫學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醫學模式為主,它主要致力于對傳染病、寄生蟲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然而,新時期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優勝劣汰的社會存在法則,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將疾病作為中心,醫生起到主導作用,身體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卻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僅僅以技術為中心難以滿足社會對醫學的發展需求。醫患關系變的單一且冷漠,且與利益掛鉤,忽略了社會、心理、環境等因素對患者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加重了治療負擔。因此,必須針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實際,對患者要兼顧疾病與心理的關懷,順應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要求。盧書明、李春艷、李艷霞、路巖、段志軍、杜建玲[6]等人認為: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主要側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力度不夠。這導致一部分醫學生對現實利益過于看重,缺乏對病人的人文關懷,缺乏醫學生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不僅對醫患關系認識不到位,而且還缺乏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與同情心,對患者提出的問題持不嚴謹態度。醫學生難以明確自己和患者的權利和義務,不能用法律的天平來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為,醫學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醫患關系緩和的強有力的保障。醫學生應尊重法律,從法律層面去考慮醫患問題,用職業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會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對自己工作的認同感,對患者基礎的問題細心講解,保障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信息的對稱,解除醫生的后顧之憂。有了法律的保障,醫生才會放心大膽投入到治療工作之中,減少不必要的醫患糾紛的發生。法律素質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文素質,為醫學新模式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生能夠綜合社會、心理、生物等多種因素對患者的疾病進行分析,這也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勝、傅琛[7]等人認為:人文素質體現了一個人的知識素養與外在表現,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定要將人文素質作為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對醫學生來說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首先,要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的醫學知識與醫學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素養,實現全方面的發展。其次,當前的醫患關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醫院與患者之間成了一種平等的主客體關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質底蘊的醫生,才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全方面的關注患者,使醫患間形成和諧、良好的關系。最后,對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的醫學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只有完善醫學生的人才培養機制,才能使我國的醫學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道路。邱曉霞[8]認為:當前的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生的法律素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醫患關系緊張,“醫鬧”問題加劇,因醫療事件產生醫患糾紛甚至走上法庭的現象逐年增多,引起社會的恐慌,這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必須加強對醫學生的法律知識的培養,提升醫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這樣能夠使醫生在醫院工作中能夠知法、懂法、守法,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質量,有效改善醫患關系。
三、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針對我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必須對其進行強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勝、傅琛等人認為:我國的大多數醫學院校缺乏具有專業醫學知識結構的資深教師團隊。即使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卻缺少人文素養教學方面的能力,造成了醫學生專業醫學技能與人文素養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不能夠滿足當前的醫學模式的實際需要。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醫學知識與人文素養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打造出一批強有力的教師隊伍,使其作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動力基礎。陳芳、趙海錄[9]等人認為:在未來的幾年里,將會有50%左右的醫學生從事醫療服務,為了使這些醫學生能夠順利上崗,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必須為他們提供充分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親身感受、體驗,學到一定的醫學技能,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這種實踐效果遠比單一的課堂知識的學習更為有效。把傳授法律道德知識與法律的實踐結合起來,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識維護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權益,切勿使學習的法律知識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識貫穿于對醫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課程學習的始終。孫鵬、劉詩權、胡智昕等人[10-12]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校園文化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認識。因此,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此促使教師轉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而忽視法律等人文素質的教育模式,促使醫學生在舉手投足間將法律作為行為準則,轉變為內在的道德,為以后成為醫務工作人員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開展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主題的知識講座、演講比賽以及話劇大賽等活動,使醫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啟示;請法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分析具體的案件深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促使醫學生學會將法律知識與醫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有的放矢。教師更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使醫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理念,不為外在的物質條件而轉移,進而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鞏建鵬、李燕瓊[13-14]等人認為:要想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須加強醫學生的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將醫學生真正置身于醫學活動中。這一方面能夠提升醫學生的專業醫學技能,另一方面能夠使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注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對于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當前醫學模式轉變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育模式,不斷改進教育教學體制,豐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變醫學生法學知識不足的局面,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使醫學生能夠適應當前的醫學模式,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宏.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18):51.
[2]楊曉東,馬雪梅,孫云暉,等.構建新醫學模式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11):1537-1538.
[3]余天霧.探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160-161.
[4]吳珊珊,艷艷,李微霞.獨立院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分析與對策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6-38.
[5]郭瑞.新醫學模式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視聽,2012,(6):67-69.
[6]盧書明,李春艷,李艷霞,等.臨床教學中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勝,傅琛.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境遇與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3,(21):65-67.
[8]邱曉霞.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討[J].醫學信息:內•外科版,2009,(8):757-759.
[9]陳芳,趙海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路徑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孫鵬.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大學,2012.
[11]劉詩權,毛業波,唐國都.新醫學模式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及途徑的思考[J].內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醫改背景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青年時代,2014,(14):62-63.
[13]鞏建鵬.醫學高職院校人文教育及學生人文素質情況調查報告[J].科技創新導報,2015,(17):246-247.
[14]李燕瓊,夏波.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醫學教育的全程———談醫學高職高專院校人文素質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18-19.
作者:李微霞 梁修才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