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思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思考

      一、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對現實社會道德問題的認識就要立足于它所存在的社會環境,具體分析道德在現實社會中應該具有的規范性,認識它對社會生活所發揮的實際功能。要理性認識和諧社會中的道德問題,就必須首先認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征,才能了解這一社會所應有的道德規范,以引導人們的行為。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總書記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作了明確的表述: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的整體性表述。與以往我們的發展目標相比較可以看出,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更加注重的是社會建設,而社會建設的主體便是人。正因為如此,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強調把人的需求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人的需求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人的物質需求可以很直觀地通過物質條件的改善加以評價,而且能夠以量化的指標來確定其滿足的程度,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在物質生產的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改善民眾的物質生活奠定了經濟基礎。但人的精神需求則復雜得多,對其進行評價要涉及到諸多的社會性因素,而其滿足的程度對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們在社會發展方面恰恰明顯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社會整體現代化的程度。這正是黨中央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命題的客觀依據。由此不難理解,近年來人們在物質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后為何更多關注社會發展的問題,尤其是道德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進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道德悖論現象,人們可以從市場經濟行為的合理性角度去理解(這也只是就人們行為產生的社會條件去理解),但在今天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則需要重新審視人們所表現的道德行為。因為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和諧社會就不僅包括政治和諧、經濟和諧、生態和諧還應包括精神文化和諧,道德是衡量精神文化和諧的重要標準之一。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道德問題首先涉及到價值判斷,作為社會行為來看就是普遍的社會共識,表現為對帶有普遍性的事件或行為所持有的態度。其次表現為行為模式,反映在人們從事各種具體活動中的行為方式、言談舉止。在任何時代,都一定是社會的價值判斷影響人們的道德行為,而社會的價值判斷又是由其社會發展的要求所決定。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之所以特別注重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是基于全社會對近年來我國社會發展中諸多不和諧現象的深刻反思,二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社會所必然提出的要求。就前者而言,人們已認識到前些年在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過度關注GDP增長指標,忽視對人的關懷,導致各種有悖于人倫的現象出現,造成了較為嚴重的道德失范現象,所以社會各界一直呼吁“現代社會道德底線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整體的社會善惡觀淡化和在價值多元主義的背景下,缺乏一個符合時代的價值共識。所以,必須要提高我們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就后者而言,我們在經過了一段快速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后,要有一個更高的發展目標,引領全國人民邁向更加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社會。這樣的社會發展階段在行為模式的選擇上要擯棄過去那種功利性的行為,更加注重于民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它不是簡單地講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而是基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從公民的行為自主性上所提出的要求。在現代社會中“一個理性的公民,不僅要捍衛自身的個人權利,同時也要向國家提供各種義務。……因此,理性的公民,不僅是一個自我權益的主體,同時也是一個能夠認真地對待國家和他人要求和利益,理解自身的要求和別人的要求的關系,能夠在個人和集體、個人與個人的博弈當中達成一個雙方都能共贏或是一定程度滿足社會成員利益的一種妥協。”

      在社會的利益分配上要由效益優先轉為公平原則為主,特別要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利益,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好處。在人際交流上要消除唯利主義傾向,增進人們之間的平等交流,體現對人的尊重。所謂“有尊嚴”的生活絕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上的保障,更體現為人格的尊重。所以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更多關注的不僅僅是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而是要加大社會建設的力度,因為“強調公共領域的建設,多元文化價值的并存與整合,共同利益的形成;就是更多關注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道德約束和自律性規定,而不是法律的強制;就是每個人開始超越出法律所約束的個人利益的沖突,政治也超越了調節個人利益范疇而成為一種新的整合方式。這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是殊途同歸的。馬克思主義最后要求的并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合理分配,而是人的道德的提升和為了達到這個提升真正實現社會公平。”

      二、和諧社會中的道德基礎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清楚近年來有關道德困境的分析為何不具有說服力。很顯然,今天我們所討論的道德問題,是基于兩個維度來思考的:一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二是作為社會主體的民眾的行為自主性。我們既不是局限于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某些道德悖論現象進行所謂的糾正,也不是簡單地拿過去某一個道德標準來規范今天人們的行為,更不能脫離現今社會發展的實際去杜撰一個所謂的道德范式。和諧社會所崇尚的道德應該是與這個時展的要求相適應的行為規范。集中體現在以下諸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感。這應該是和諧社會對個人行為的首要要求。它與市場經濟所崇尚的個人利益原則是截然不同的,也有別于計劃經濟時代所宣揚的集體主義原則。這里集中反映的是社會在提供更加平等的權利空間中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行為準則,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民眾行為的共贏特征。在經過了市場經濟對個人利益的過度追逐后,人們開始認識到物質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在基本的吃穿住行滿足以后,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似乎感覺缺少了什么?其實,那就是支撐個人精神和信仰的潛意識。更多的人在思考:我們所享有的一切是如何而來的?應該如何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意大利共產黨領袖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指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提高無產階級自身的覺悟問題,由此又深入到一個更深刻的問題:我們生活是為了什么?我們是不是僅僅為了吃好穿好,解決了吃好穿好之后我們追求的意義是什么?”①人們社會責任感的普遍提升為社會更好地分配社會資源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進而有利于社會的公平與進步。

      第二,公平與誠信。這是和諧社會中對個人行為的普遍道德要求,它體現在人們具體的社會行為之中。它不同于市場經濟中處理競爭關系和利益交換的行為規范,而是基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市場經濟中人們行為的合理性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準則,所謂公平也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為前提,由此而形成的利益分配差距有其合理性依據。和諧社會注重利益的再分配,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則以社會公平為原則,物質利益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中不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體現出純粹的理性關系———擺脫物欲束縛的自由關系。同時應當看到,我們雖然已具備了相對豐裕的物質基礎,但相對于個人的需求社會資源約束仍然是個現實的問題。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現實存在的,在基本解除了個人生存壓力的現實社會中,個人利益的滿足必須考慮社會的公平性,不能無償地占有社會資源,個人行為的選擇既要考慮社會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也要考慮到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個體自主意識普遍增強的社會中,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要想降低機會成本,必須以誠實的態度面對社會,否則會得不償失。這既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也是這一社會中對人們提出的道德的要求。(本文來自于《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雜志。《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雜志》雜志簡介詳見)

      第三,互助與協作。如果說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鼓勵個人積極性的發揮,客觀上強化了個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出現了一些社會的不和諧現象。那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在政策方向上引導人們趨向于團結和協作,使人們從過去過度注重個人利益,到今天更加關注社會群體的利益。人們應該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所謂自我價值的實現,并不僅僅取決于個體自我努力的程度,而更有賴于社會環境和群體意識。每個人要想在社會中有所作為,必須克服個人英雄主義傾向,自覺樹立現性公民意識———尊重個體自由的社會群體意識。所以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更強調民眾的互助與協作精神,因為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現實基礎,也是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正因為如此互助與協作才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要求。現代交通和通訊手段的廣泛應用為人際交流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網絡等現代傳媒手段為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提供了方便,也更易于杜絕各種投機行為,從而建立起真正和諧的人際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有了這樣的現實條件,才使得互助與協作成為人人得以實施的道德行為,更有利于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人獲得真正的解放———人們才不會為物所累,和諧社會的文明程度才會進一步提高。

      三、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現實途徑

      和諧社會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突出人的社會主體性,就必須培養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公民。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就成為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現實途徑。客觀的講,由于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我國社會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建國后的一段時期,我們曾經為改造社會做出過積極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出現了諸如雷鋒、焦裕祿等一大批引領時代的道德模范,但那樣的社會環境中只能培養先進的個體,而不可能達到民眾普遍的自覺。在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客觀上助長了部分社會成員極端個人之義傾向的滋長,唯利主義傾向使得社會出現了道德失范現象,又使我們失去了培養現代公民的良好社會條件。只有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下才可能培養出現代公民。所謂現代公民,是指擺脫了物質生存制約、具有自主意識和社會責任的社會公民。這是我國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然會反映的社會特征。顯然,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民眾必須具有道德自覺,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中,這種道德自覺難以自發形成,需要社會有目的的引導,這便是公民教育的意義所在。“公民教育是基于構建個體成熟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達到主體的自識、主體間的互識和主體間的共識的邏輯發展過程,是旨在培養個體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品質和進入政治生活所需的公共品質,使個體獲得過優良生活所需的公民美德,從而獲取自我身份認同的活動過程。”

      這種公民教育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通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等具體的行為規范得以體現,使其逐漸成為民眾的自覺行為。通過系統的制度建設,以規范化引導人們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是建設現代公民社會的根本性舉措。應該說,建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對公民行為的積極引導,但為何效果不佳?值得反思的是,我們以往的做法過于簡單化,用行政化的手段去推進道德建設,又時常用搞運動的方式去推進。比如,先進事跡報告會、模范人物宣講等。這些形式在特殊時期可以起到有效動員民眾的作用,但不能作為常態化的手段運用,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運行的社會環境中,這種方式顯得很不適宜。在今天,那些生動感人的先進事跡為何都很難得到社會普遍的相應,不能簡單說是因為今天人們的道德覺悟下降了。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人們的道德感和自覺行為是規范出來的而不是被教育出來的。

      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制度完善并有效實施的過程中才能夠真正有效,很難想像,在不公平的規則運行中可以通過所謂“榜樣的力量”來喚起民眾的責任心和道德感。我國社會近年來出現的諸如所謂“仇富”、“冷漠”等現象,如果不從現行社會中較為普遍的制度缺失中去反思,只是簡單地斥之為“道德淪喪”,那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除了增加社會的積怨外,不會對社會建設產生任何積極的作用。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具備了制度建設的民眾基礎和思想條件,近年來不斷發生的群體突發事件也頻頻昭示出社會變革的信號,為何具體的制度建設總是舉步維艱,關鍵的問題不是決策者是否有能力,而是某些特殊利益集團在干擾著決策集團。這是令人堪憂的局面!中國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能否順利跨過“拉美陷阱”,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既考驗著民眾的耐力,更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決心。

      作者:仝雙印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教授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v国产v天堂a无码久久|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亚洲依依成人亚洲社区|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亚洲va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亚洲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