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醫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化學教學現狀
1.1學生基礎差。厭學情緒重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文理生兼收,學生化學基礎參差不齊。尤其對文科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抽象、難學的課程,學習時往往帶有抵觸情緒鞠。另外,學生從高中步人大學,學習方式不能適時轉變,而課程驟然增多、課堂容量大幅增加、難度跨越加大、進度變快等都引起了他們“消化不良”,甚至“因噎廢食”。學生也很難體會到化學課同醫學專業課的聯系,只把化學作為一門獨立課程來學習,未發現醫學專業課中處處存在化學的“影子”,因而缺乏學習興趣,表現出應付及被動的學習狀態,從而忽視了對化學課程的學習閉。
1.2教師教學方法陳舊,知識更新速度慢
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化學教學時數不斷減少,但教學內容又不斷增加。在這一矛盾作用下,教師面對不同教材,不同學生,往往不能適時改變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大部分化學教師專業知識扎實,但對醫學知識了解不多,授課時缺少生動、具體的醫學實例,講解空洞、乏味,導致學生對化學失去學習興趣嗍。另外,教師也面臨做科研、晉升職稱等壓力,因而教學方法陳舊,知識更新速度慢。
1.3化學實驗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一、國外醫學信息學教學與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國外醫學信息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進行的與MEDINT項目相關的醫院信息系統(HIS)的開發[2]。以曼徹斯特總醫院的Barnet為代表的研究人員發展了許多醫院應用系統。同時期美國的鹽湖城、奧克蘭、斯坦福等地的一些科研機構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這種研究分成了兩個方向:一種是在大型、時間共享型的單機系統中聚合或集成電路的設計;另一種則主要致力于在小型計算機上的分布式設計。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開始出現多機模型的分布式醫院信息系統。美國進行的醫院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是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醫院信息管理工作所做的努力。這種研究,一方面滿足了計算機時代醫院信息管理的需要,更為深遠的意義是它成為了醫學信息學產生的基礎。而醫院信息系統目前也已經發展成為醫學信息學下的一門學科,成為國內外醫學信息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受到了教學部門和研究機構的極大重視。當前,醫學信息學教學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培養醫生、護士和行政管理人才的一部分。由于培訓目的的多樣性,醫學信息學的教學計劃、課程和內容差別很大,國家之間和機構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美國早在1972年就開始支持醫學信息學研究生培訓計劃,現在醫學院校的醫學信息學教學已經越來越普及,不但設立了醫學信息學系、規范的學位教育,而且有了較為專門的研究中心和公認的學術單位。歐洲的許多醫學院校在20世紀90年代也設立了醫學信息學專業,荷蘭鹿特丹的Erasmus大學同時有醫學信息學的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課程。各國醫學信息學科的成熟程度存在差異。隨著醫學信息學職業化發展的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學信息學課程標準出現并被該領域內從事培訓工作的各學術機構所接受。醫學信息學的對象是生命系統的信息和知識,醫學信息學研究的內容是與生命信息密切相關的知識系統和語言系統,這些系統都具有無窮的復雜性。因此,醫學信息學研究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所面臨的挑戰是其他任何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國外醫學信息學研究具有相對較長的歷史,其研究成果也達到了相當的廣度和深度。目前,以支持臨床工作的CIS系統為研究重點,內容主要包括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決策支持與質量保證、電子病歷與整合信息系統等。而國內仍然以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MIS)為主要研究內容,較少涉及CIS系統。
二、我國醫學信息學教學和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醫院信息管理工作仍然以建設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為主,與國外相比,我國高層次醫學信息學人才匱乏,醫學信息管理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這是我國醫學信息學教學和研究滯后的結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醫學信息學發展基礎薄弱: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醫學信息學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我國的醫學信息學是在醫學圖書情報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國外在醫院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醫學信息學相比,醫學信息學發展先天不足。醫學信息學的任務是借助醫學科研中獲得的知識,開發和評估各種有關獲取、處理和解釋患者數據的方法和系統,計算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醫學圖書情報專業教學側重于醫學文獻信息的處理,學生計算機能力普遍偏弱,無法適應應用計算機技術管理醫學數據和信息的現實需要。但直到現在,國內對醫學信息學的概念與實質仍缺乏深入的、清醒的認識,許多人仍把醫學信息學等同于醫學圖書情報學,甚至有人認為醫學信息學教育就是講授醫學信息檢索課l_3]。這種認識是非常狹隘的,對我國醫學信息學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二)醫學信息學教學體系不合理:2003年,國家教育部將“醫學信息學”正式列為高等教育專業目錄外專業,醫學信息學還沒有成為醫學高校的正式專業。而我國已成立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30多所醫學院校,其教學現狀也并不能滿足醫學信息學發展的需要。由于缺乏適應醫學院校特點的課程體系和教材,教學內容千差萬別。許多高校只是在講授醫學課程的基礎上,再講授一些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課程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對醫學領域信息的管理鮮有涉及,體現不出學科的交叉性和醫學信息的獨特性與復雜性。有些高校則干脆把該專業辦成了第二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也是定位在公共信息管理上,根本無法滿足醫院信息管理的需要。
1加強教師綜合素質培養,強化教學意識,形成教學梯隊
教學醫院的臨床醫師常常承擔多重工作,臨床、科研、教學,用于臨床實習教學的時間精力有限??剖以O立專門的教學秘書,詳細制定臨床實習教學計劃,相對固定的帶教老師,強化教學意識,建立統一考核標準,包括出科、操作技能、醫德醫風等各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學梯隊培養,由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親自負責八年制實習同學帶教,本醫療組內責任心強的高年資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研究生作為補充。由于主治醫師常常不參加一線值班,更多負責門診及二線會診工作,因此如果能夠注意培養本醫療組內責任心強的高年資住院醫師或進修醫師、研究生的教學意識,作為臨床值班、技能操作的具體教學老師,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住院醫師本身的發展。此外,對于實習學生而言,臨床帶教教師是初次接觸的臨床醫師,從醫習慣、對患態度、工作作風都將從臨床帶教老師身上學來,并可能影響未來從醫生涯;因此臨床帶教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醫學知識,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自身品質和人格魅力直接對學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因此加強教師綜合素質培養,強化教學意識非常重要。
2重視床邊教學,注意基本功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查房質量
病房是培養醫生最好的課堂,床邊教學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最好途徑[3]。日常三級查房時,引導學生從病史詢問、體格檢查中了解癥狀和體征,根據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分析病情,從而更好的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病例結合起來,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在日常收治病人的過程中還應注意技能培訓,雖然八年制實習生經過診斷學學習,對于查體、問診的規范性都有一定提高,但是帶教老師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應根據各個患者的疾病特點,一一強調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問診特點、鑒別診斷思維及病例書寫,這樣由點及面、由面及點可以增加學生對疾病的認識。同時系統規范實習醫師肺部體格檢查手法,提高查體水平,并針對不同疾病強調相關陽性、陰性體征所提示的意義。同時要讓學生盡快熟悉開檢驗、檢查單、下醫囑等具體工作,特別重視醫療文書的規范書寫。呼吸科是一個操作較多的科室,動脈穿刺術、胸腔穿刺抽氣(液)術、胸腔閉式引流術等,這些操作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學會,老師應該做到在術前講解、術中指導、術后點評,增加操作規范性。此外,以PBL教學模式為指導建立教學查房制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主動思維,通過問題的自學、討論到總結,以鞏固所學知識,掌握思維方法。臨床工作中選擇典型的病例設計一系列漸進式的問題,包括基本理論、臨床知識等方面,學生圍繞病人仔細詢問病史、認真體格檢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時根據老師提供的病史資料分析、得出初步答案,老師因勢利導提供相應指導和補充,同時注意增加指南、循證醫學方面內容,作為書本的有力補充。帶教老師還可組織學生參加疑難危重病例的討論,提前通知學生認真準備、踴躍發言,通過病案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病例、病理、病生、臨床表現、診治的認識[4],同時有利于學生從老專家、老教授身上學習有益的臨床思維和臨床經驗,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針對呼吸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提高專業知識
在呼吸科實習時間不長,接觸的病例有限,單純靠查房所見,往往會遺漏一些典型的病例、體征、影像學、病理資料。如果每次僅針對呼吸科實習同學開展講座,聽課人數過少,不利于充分利用時間,如果能夠在整個內科實習的時間聯合其他科室老師一起針對內科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每次常見人數10-20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到呼吸科應該包括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查、機械通氣、抗生素臨床應用、常用解痙平喘藥物、GOLD、GINA等方面,針對呼吸常見疾病、重要檢查項目、基礎知識開展專題講座,提高相關知識。
1PBL教學模式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是一種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1-2]。PBL醫學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以醫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指導教師參與下,圍繞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其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式或互動式學習為主,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問題中;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和自主學習能力。
2PBL發展歷史回顧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西余大學;1969年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大學首先把PBL引入到醫學教育領域;1984年Schmidt詳細論證了PBL的優點,倡導在醫學教育中使用PBL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從此,PBL的研究與實踐在世界醫學教育領域大規模展開。1991年美國70%的醫學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學;1993年在愛丁堡世界醫學教育高峰會議上PBL得到了大會推薦;1994年英國曼徹斯特醫學院在1~4年級的教學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1997年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式開始實施,目前,采用此種方法教學已占該校全部醫學教育的60%以上;日本全國80所醫學院校中,已有39所院校(48%)引入了PBL教學模式,另有14所院校(18%)已決定引入。據WTO報告,全球目前大約有1700余所醫學院校采用PBL教學模式,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我國最先是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西安醫科大學于1986年開展的。9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PBL教學的院校逐漸增多,如湖南醫科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暨南大學等。這些院校分別在基礎課、臨床課和實驗課中部分試行了PBL,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PBL教學方法已成為國際上一種十分流行的教學模式。
3PBL的基本要素
(1)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2)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的;(3)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未來的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真實世界”的非結構化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過程;(4)偏重小組和自主學習,較少運用講述法的教學;(5)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必須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在每一個問題完成和每個課程單元結束時要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6)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
第一篇:醫學生的需求對臨床醫學教學質量的影響措施
隨著社會對醫學人才需求的擴大和質量要求的提高,醫學院校教學必須與市場接軌。從全面質量管理的視角來看,學生是學校教學最重要的“顧客”。目前,國內理論界將目光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等方面,對學生關注比較少,本文以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醫學生為“顧客”群體展開探討。
1完整準確地了解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醫學生
蘭祖利和里斯(J.S.Relluzill&S.M.RieS)認為只有掌握學生的全面信息,才能完整準確地了解學生以及他們的需要,并給出了一個有效的工作框架。他們認為應該從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教學風格偏好、學習環境偏好、思維風格偏好、表達風格偏好6個方面來獲得學生全面信息。我們向醫學院2010級、2011級正在學習臨床課程的108名醫學生發放了調查表,其中男生48名,女生60名,年齡21一24歲,平均年齡(22.3士0.7)歲。實際回收10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3.5%。應用SPS1S7軟件進行統計計算。統計結果可見醫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閱讀(3.36%),語言文學(3.05%),數學(3.01%);醫學生的興趣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社會活動(2.83%),體育(2.78%),數學(2.71%);醫學生的教學風格偏好主要為:獨立學習(3.37%),聯網學習(2.98%),多媒體(2.88%),模仿(2.88%);醫學生的學習環境偏好主要為:自己學習(3.24%),和同學在一起學習(2.87%);醫學生的思維風格偏好主要為:執行型(促進型)(2.86%);醫學生的表達風格偏好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操作(3.25%),口頭或討論(2.89%),多種表達方式(2.88%)。
2確定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醫學生“顧客”角色時的需求
通過對醫學生全面信息的調查及訪談結果,我們了解了醫學生的需求和期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