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醫學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專業課程單項實訓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的實訓項目繁多,大多數都是一些驗證性、重復性的實驗,這些實訓內容大部分都是條塊分割,只要按照實訓指導,用指定的方法,完成固定的步驟即可。這種實訓教學模式對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學生只在規定的框架和既定的思維下進行實訓操作,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學習完全處于被動地位,這將阻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圓,同時使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出現了理論與實踐、教學與臨床脫節的現象。為培養出跨世紀的高質量醫學人才,必須對傳統實訓教學方式做出相應的改革,而作為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及創新能力、訓練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性實訓教學就成為改革的新方向。
2綜合實訓的內容和意義
2.1綜合實幸唷的內容
為了體現綜合實訓的綜合性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結合目前醫院臨床檢驗科的實際情況,經專家反復論證,選擇了臨床檢驗基礎、免疫學檢驗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等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實訓項目整合在一起構成綜合實訓項目,這些項目綜合性強,與臨床檢驗科常規的檢驗項目緊密聯系。綜合實訓的內容包括: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糞便常規檢驗及隱血試驗;凝聚胺介質交叉配血;乙肝兩對半檢驗;肝功;腎功;臨床常見標本(血液、尿液、糞便、膿液及創傷感染分泌物等)細菌學檢驗等20項。
2.2開展綜合實鍘的意義
【摘要】口腔醫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當具備熟練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實踐教學在當今的口腔醫學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為了改變學生操作機會少、動手能力差的現狀,我系通過從多方面對實驗實訓課進行改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口腔醫學生;實踐教學;實踐操作能力
口腔醫學是一門專業覆蓋面廣,操作內容繁多,動手性極強的臨床學科,在醫療服務行業中主要以臨床操作為主,這就決定了口腔實驗教學是口腔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手段。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實現由口腔醫學生到口腔醫生的不可替代的最為關鍵的環節[1]。因此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自2004年開辦“口腔醫學”專業十多年以來,在不斷進行摸索改革,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我??谇会t學系研究了多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法,做到將基礎理論學習與操作技能鍛煉有機結合。具體方法包括:實驗實訓課的改革、實驗實訓室的開放、口腔醫學技能大賽的舉辦、臨床見習與實習共4個部分,下面筆者就這4個部分進行具體闡述:
1實驗實訓課的改革
在口腔醫學專業教學中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口腔醫學專業是一個要求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操作技能密切結合的學科,因此我系在實驗實訓課的改革中保證理論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實驗實訓項目和實驗實訓課時,加大實驗實訓課時比例,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實踐操作的項目和時間,還使學到的技術得到及時的練習和強化。同時我們在實訓材料上也進行了改革,例如在《口腔解剖生理學》牙體雕刻實驗實訓課中,學生先通過視頻演示學習石膏牙體雕刻技術,然后再加上老師的進一步示教和分步指導,學生掌握了牙體的解剖形態后,需要自己動手進行石膏牙體的雕刻,為了讓初學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反復練習牙體的雕刻,我們把石膏換成了肥皂,由于肥皂取材方便、質地較軟,還可以回收利用,這樣不僅降低了學習成本,還有利于激發初學者的雕牙興趣,學生經過反復練習有了一定的雕牙技術后,再換回石膏牙的雕刻,這樣學生就會有種得心應手的感覺,在這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2實驗實訓室的開放
1現今臨床生化檢驗實踐教學存在弊端
1.1重手工輕儀器
現今很多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生化檢驗實踐教學都存在重手工輕儀器的現象,其主要表現一方面是實訓課編排的實訓內容都是檢驗項目手工操作法的教學,如從基礎生化的重復性試驗、干擾試驗,到臨床生化的血糖測定、總蛋白測定、心肌肌酶測定等試驗,全部只教授手工操作法,造成學生在全部的實訓時間里只掌握了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及分光光度計的使用。并且在手工操作法中,由于分光光度計的老化或靈敏度不夠,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等連續監測法檢測中觀察不到吸光度的變化,得不到結果;另一方面是實訓課以手工操作法教學為主,只是在全部實訓課程要結束時,用1~2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到醫院進行臨床生化儀器見習,或由專業教師在校內進行生化儀器操作示教,學生都是作為旁觀者,只是作一種了解。
1.2手工儀器實踐教學相脫離
部分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有《臨床檢驗儀器學》這門課程。該課程對自動化生化分析儀、自動化電解質分析儀、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等各種臨床檢驗儀器進行統一介紹,總課時普遍較少,針對臨床生化檢驗儀器的實踐教學則更少。并且在該課程教授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將《生物化學檢驗》課程學到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知識與之相聯系,而且在生化檢驗實踐教學中又以手工為主,當進入臨床生化檢驗儀器的實踐教學時,學生見到全自動儀器的工作運行后,仍然會感到茫然。在教師的短時間指導下,或只是學會如何加試劑,如何對電腦進行操作,而對儀器工作的原理,運行的各個環節的內容,對各項檢驗項目的實驗原理、檢測指標及結果的臨床意義就不得而知,只掌握了其形沒有掌握其神。這些現今臨床生化檢驗實踐教學存在的弊端使得培養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都只是比較好的掌握了生化檢驗的手工操作,而沒有對臨床生化檢驗儀器進行掌握,脫離了臨床實際。
2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的改革
教高[2000]2號關于《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要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針對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教學效果并不樂觀的現象,我校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教學進行了大膽地探索與實踐。具體報道如下。
1明確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思路
中醫治療技術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已顯示出神奇的魅力。然而臨床醫學專業的部分管理人員、教師對《中醫學》課程重視不夠,認為學生畢業從事的臨床專業是西醫,工作中不會涉及中醫診療。針對這一現象,我校中醫教研室全體教師認真討論,統一了認識。既開設了《中醫學》這門課,就要讓學生達到學有所用;增強信心,能讓學生掌握中醫一些實用技術,為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利用假期組織學生到農村診所、基層鄉鎮醫院進行調研,發現國醫堂在基層醫院大量開設,中醫療法在基層群眾中很受歡迎。臨床需求就是我們的培養目標。通過調研,使師生認清了當前基層醫療形勢,從而調動了教與學的積極性。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改變教學思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具有中醫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壓縮理論學時,刪減艱澀難懂且不必要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閱讀中醫典籍,尋找中西醫的契合點,教學過程中盡量把中醫理論通俗化,并結合臨床將中醫治療技術引入養生保健與慢性疾病的康復中,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
2加強實訓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高職高專的辦學方針為“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其培養目標的“應用型”、“技術型”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完善了教學大綱,重新制定了教學計劃,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了實訓學時,加強學生實踐技能訓練。在實訓教學中,擯棄了學生看電教視頻、老師單獨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中醫教研室的教師資源、組織學生小額分組實訓;采用老師示范、學生訓練、逐個指導的教學方法。增加兩周中醫畢業臨床實習,讓學生了解中醫望、聞、問、切的診療特點,培養學生臨證實踐能力。
3突出中醫的人文特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
一、基本內容
1.醫教結合,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學教師團隊的技能。醫學影像技術課是最具顯著特征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實踐性課程,教師要有過硬的技能才能實實在在地上好本門課,該團隊教師注重醫教結合,切實提高操作技能。
1.1先期、分散實行院外醫教結合。學習與進修是提高教師技能的常規手段,在此基礎上,該團隊教師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較長期地實行院外醫教結合。一位擔任超聲技術課的老師一直在附屬醫院連續上班11年,一位擔任放射技術課的老師多年來一直在本市中醫院上班,數名老師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醫院上班。
1.2整體實行院內醫教結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醫學影像教研室全體教師到附屬醫院放射科和超聲科統一排班值班,整體實行院內醫教結合,通過臨床“大練兵”,提高了處理臨床病人的能力,豐富了臨床案例,為突出技能教學打下了基礎,教師們講課生動,設計實驗、實訓更切合實際,達到教學與實際的“零距離”,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2.教研活動,針對臨床需求剖析教材實踐性知識點,明確教學重點
該團隊教師融入臨床工作后,對現階段專業崗位現狀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業務活動中緊緊結合臨床實際,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節的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實踐性知識點。此時,在制定教案、書寫講稿、制作課件及實時授課等教學各環節活動中以此為中心來進行,明確教學重點。這樣,徹底改革舊時課前準備模式,保證了課前準備突出技能,有效設計各環節的教學文件,做到所講的每一個理論都要聯系所指導的實踐,理論知識與實踐緊緊相扣,保證了所授知識點對臨床應用的指導價值。該課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訓練特征的課后練習題,形式多樣且與國家上崗證統一考試接軌,內容切合目前醫院發展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