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發展中更好地維護群眾利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前,昆山是一個農業縣,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較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城市工業向外急劇擴散,位于蘇州與上海之間的昆山,通過大量接納上海工業轉移,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同時,自辦工業園區,引進一大批中外企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市工業規模迅速擴大,開始從農業縣向工業市轉化。在經歷了“農轉工”、“內轉外”、“散轉聚”的發展階段后,近幾年昆山處于“由低轉高”提升發展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繼續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和民營經濟趕超戰略,圍繞“四個鞏固、四個提升”的發展思路,做大經濟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發展水平。
一是在鞏固發展外商投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民資投入的比重。目前全市已累計批準外資企業3800多家,注冊外資180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90億美元;私營企業總數超過1.2萬家,注冊資本累計突破144億元。外資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迅速擴大了全市經濟總量。
二是在鞏固發展臺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日韓歐美投資的比重。通過繼續承接臺灣地區資本和產業轉移,加大對日韓、歐美地區的招商力度,鞏固了臺商投資密集區地位,擴大投資來源,優化投資結構。
三是在鞏固發展制造業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的比重。近兩年,全市已引進東方首席電子商務、YCH物流中心、聯邦快遞、友邦保險等一批服務項目,服務業有了較快發展。
四是在鞏固發展IT硬件招商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軟件研發項目的比重。通過引進一大批科技含量較高、投資強度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外資項目,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其中尤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令人矚目。全市電子信息類項目累計達到650多個,投資額超過60億美元,產出已占全市工業總量的40%,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國內重要的IT生產基地。
通過實施以上舉措,昆山加快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進程,近幾年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經濟指標再創新高。從1987—1998年,昆山財政收入跨過10億元;1998—2000年兩年間翻了一番,達到20億元;2000—2002年又翻了一番,超過40億元,人均GDP達到6000多美元。2003年,全市GDP完成430億元,比上年增長31.5%;財政收入66.25億元,增長59.6%;進出口總額139億美元,增長6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億元,增長5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4元,增長17.1%;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元,增長11.8%。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根據昆山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情況,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昆山市更好地貫徹中央對江蘇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爭先創優,做全省率先發展的排頭兵,為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闖出路子。這成為激勵昆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加快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從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切實以民為本,把富民作為“兩個率先”的重要目標,通過采取多項措施推進富民工程,在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
加快富民進程,關鍵是要拓寬增收渠道,努力實現群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和結構的多元化,確保長期增收,穩定增收。去年以來,全市實施以“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工作、家家有物業”為目標的“三有工程”。
“人人有技能”,旨在化解勞動力供需結構的矛盾。這是勞動力就業必備的條件,是富民的手段。為此,市委、市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勞動力培訓工作。市里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強化勞動力培訓,特別是幫助農村富余勞動力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本領。勞動者通過培訓,提高了技能,并由技能提升到崗位提升,實現了工資收入的增長。
“個個有工作”,主要是圍繞農民增收,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擴大就業。依托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市里加快建立和完善了勞動力資源和勞動用工需求信息庫,積極發展勞務中介機構和勞動力市場,拓寬就業渠道,實現了每年確保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0人以上,由此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家家有物業”,主要是鼓勵群眾自主創業,使其獲得資產性和投資性收入。這是富民的關鍵。市里鼓勵群眾投資置業、開店建廠、種植養殖、房產出租,鼓勵發展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推行土地股份制,使更多的農民、市民增加投資性、經營性收入。
如何保障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維護好和發展好群眾的利益,是市委、市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我們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重點構筑“三道保障線”。一是實行征使用土地補償“年薪制”。按照每畝口糧田1200元、自留地800元、其他土地400元的標準,每年補償失地農民,使其長期收益。去年共補償1.2億元,人均受益890多元。二是全面推行農村社會保障。我們在不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合作醫療、大病統籌等制度的同時,從去年4月1日起全市農村全面推行“低水平、廣覆蓋、有保障”的基本養老保險。到2003年底,全市低保覆蓋率達到100%,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1%,全市已發放養老金近1億元。今年3月我們又全面推行了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逐步建立起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實行使農民受惠較多的拆遷政策。實行貨幣補償、拆一還一政策。這樣,平均每戶補償25萬元左右,可購買到比原面積更多的動遷房。去年全市拆遷1.2萬戶,廣大農民從中受益,確保了失地不失居、失地不失利。
在加快經濟發展中維護和發展群眾利益,還要體現在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方面。我們提出了“把昆山建設成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工商城市,建成最適宜人們投資創業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標,從去年以來全方位加大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
一是優化服務環境,打造“效率昆山”。政府加快推進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杜絕亂收費,政府實行了外資企業收費登記卡制度;為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政府砍掉了幾十種收費項目;為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建立了行政審批中心,形成一個“窗口”對外服務;為構建透明政府,實施了電子政務,使政務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我們努力建設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為民親商的“服務政府”、實干守信的“責任政府”和公正廉明的“陽光政府”,打造“效率昆山”。
二是構筑生態環境,打造“綠色昆山”。突出抓了“水”和“綠”兩方面的工作,加快建設“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生態示范區”,按照環保經濟體系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同時在全市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努力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是創建法制環境,打造“平安昆山”。在全市范圍內加強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確保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寧。
四是提升人文環境,打造“魅力昆山”。全市實施了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大力倡導市民學習文化知識、職業技能,倡導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塑造新一代市民形象。同時,發揮企業和社區的作用,營造“共處一方、共保安寧、共創繁榮、共樹新風”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