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文旅結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全面落實農民增收工作,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結合文旅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區政府下發的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文件精神,充分發揮農文旅產業融合優勢,依托我區鄉村旅游資源和萬畝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豐富農村地區旅游業態,促進旅游商品發展,帶動農民收入增長。
二、組織領導
局黨組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調整后局農民增收工作領導小組如下:
組 長:XX黨組副書記、文旅中心主任
副組長:XX總規劃師
XX副局長
XX黨組成員、副局長
XX黨組成員、文旅中心副主任
XX黨組成員
XX班子成員
成 員:XX局辦公室副主任
XX局辦公室副主任
XX文旅中心綜合服務股股長
XX文旅中心投資促進股副股長
XX區文管所所長
XX區博物館館長
XX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
XX區文化館館長
XX區圖書館副館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文旅中心投資促進股,由XX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依托全域旅游規劃,促進農文旅產業發展。
以全域旅游規劃編制為契機,結合XX本地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等資源以及農事體驗等農業生產活動,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以三條精品路線為核心,抓好鄉村旅游業態布局、路網建設、景觀打造等工作,構建農文旅“三產聯動、多業融合”的“旅游+”產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打造我區休閑度假旅游新天地,推動鄉村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二)豐富鄉村旅游業態,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特”。
聚焦美麗鄉村旅游發展,依托現有的人文歷史和景區資源,倡導因地制宜、一鎮一特、一村一品。依托XX景區“天然氧吧”、XX產業園、XX村鄉村振興示范基地、春花秋月彩色小鎮等文旅資源,主動順應現代人的出行需求,以生態養生、康養食療、鄉村休閑、研學旅行為重點,廣泛吸引民宿、康養產業及文創集團,到我區建設特色民宿、農家樂、文創基地、房車營地等,豐富我區旅游業態,變“過境游”為“過夜游”,提高游客消費熱情,促進我區城鎮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快推進文旅項目,實施景區風貌改造。
加快推進XX文化旅游提升項目、XX鎮傳統村落保護項目、XX谷旅游基礎配套設施項目、XX片區風貌改造及景觀提升、水晶藝術小鎮項目、后樂園4A景區建設項目、XX莊園建設等文旅項目,通過文旅項目提升當地人氣,吸引游客,通過拉動農民就業、游客消費等帶動農民增收。
(四)做好幫扶村扶貧工作。
一是抓好結對幫扶,對生活存在困難、收入不達標的困難戶實施對口幫扶,解決貧困戶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二是抓好以購代扶工作,通過對口采購、聯系供貨渠道、幫助宣傳推廣等方式,解決困難戶農產品銷售問題,提高幫扶戶收入;三是抓好行業扶貧工作,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廣播電視需求,激發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動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局機關各股(室),局屬各事業單位要高度重視該項工作,認真落實責任,切實推進農民增收工作。
(二)強化經驗總結。
要全面總結梳理日常工作中的做法、成效及經驗,分析問題、剖析根源,提出解決辦法及意見建議,及時調整思路、整改問題,確保完成年度工作任務。
關鍵詞:農業 旅游業 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3(b)-0252-01
目前,產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產業邊界也被不斷的突破,旅游產業融合就是一個新的旅游研究領域,研究文獻數量相對較少。農業旅游正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一定程度融合的產物,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正形成一種熱潮,基于此所形成的鄉村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研究不斷。旅游與農業產業的融合使得農業與旅游取得雙贏的局面。
1 農業旅游的范疇界定
祁黃雄(1998)、張永貴(2001)等認為:農業旅游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僅僅是一種用來滿足旅游者觀光需求的農業;廣義概念是指:農業旅游有“觀賞農業”、“觀光農業”、“農村旅游”等多種不同概念的集合體。
劉杰(2004)等認為:農業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的基礎上,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體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農業示范、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游者充分領略農業藝術與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
陳琳(2006)認為,農業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相融合的一種農業類型,農業旅游使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和行為成為旅游活動的內容,它拓展了旅游資源的類型,使農業煥發出新活力。
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是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交叉重合而成的新型業態,是農業與旅游業之間相互延伸融合的產物,通過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內容得以豐富;而旅游服務向農業部門的延伸,也使農業從滿足人們生存需要擴展到了滿足人們發展與享受的需要,使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優化發展。
從對農業旅游不同定義的分析、比較中可以發現他們具有一些較為一致的看法,即認為農業旅游是由農業與旅游業相融合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它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牧業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體驗、休閑、度假,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
2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意義
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融合帶動農業實現新的增長點,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龐云杉,常少林(2011)等認為,發展鄉村農業旅游可以幫助農業由傳統的單一功能向集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方向發展。鄉村農業旅游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利益,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可以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幫助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張文建(2011)認為,農業旅游使農業的勞作方式、農田風光等原本屬于農業范疇的事物成為可被依托發展旅游活動的內容,有效地拓展了旅游業可依托資源的類型,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容,迎合了旅游者多種多樣、求新求變的旅游需求,推動旅游業更快更好的發展。農旅結合,實質是通過二者間的要素依賴與對接,達到供給優勢與需求優勢的最佳結合。
當然,農業旅游也會促進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對旅游業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楊振之(2011)以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背景,提出農業與旅游的融合互動有著雙贏的效果。二者的相互融合幫助增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邊際效益;幫助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新興產業幫助形成新的增長極和新的主導產業。張瑩(2006)提出了農旅互動的“三農”效應與旅游效應。“三農”效應表現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密切城鄉交流,擴大農村社會開放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對農村的生態影響巨大。旅游效應表現在:開拓旅游新領域,豐富旅游產品和緩解假日旅游熱點壓力。
3 農業旅游的融合模式
學者們大多集中于研究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劉華楠(1998)根據我國地形、地貌、人文的多樣性和氣候、生物、農業資源的多樣性以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要求與特點,認為我國農業旅游開發模式和方向有十類,即都市農業型,生態環保型,綠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風情型,新、奇、優、特產品型,人文景觀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導型,動植物品種示范推廣型及農業博覽會型。
梁留科,吳次芳,曹新向(2002)等從項目開發上認為農業旅游分為觀賞型,實踐型和綜合型三種旅游模式。孫愛麗(2003)對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模式進行研究,認為,此類旅游首先緣起于大中城市周邊地帶,在發展過程上,出現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三種開發模式。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開發模式歸納為田園模式、鄉村模式、科技模式和商業模式四大類,每大類又各自包括不同的具體類型。農旅互動產業組織模式則分為:“企業+農戶”模式;“企業+社區+農戶”模式;“政府+企業+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模式和“示范農戶+農戶”模式。
4 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對策
顏醒華,李勇泉(2004)指出,農業旅游要想實現高層次的融合與良性互動,必須著手于加強農業旅游區的統一規劃,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構建旅游區發展的利益驅動機制,靈活運用各種營銷策略,搞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農業旅游創新的體系。
張瑩(2006)認為農旅互動在產品的開發上要進行突破,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特色來培育品牌。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來完善旅游設施,加強宣傳促銷,實行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進而努力實現農旅互動的可持續發展。
鄭俊挺(2011)對福州市農業旅游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包括提高對農業旅游的認識,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農業旅游配套服務的建設,提高農業旅游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旅游協作組織建設,提高農業旅游產品檔次,豐富淡季農業旅游產品,營造農業旅游濃郁的鄉土氣息。
孫杰(2012)認為農業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前提是要對農業旅游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布局。同時要加強農業旅游產品的多元化,注意保護環境,打造體驗型椎體旅游產品,重視資源開發的文化定位。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區域觀光農業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與實踐[J].國土開發與整治,1998(1):48-50.
[2] 張永貴.投資新領域:城郊休閑農業[J].中國投資與建設,1998(6):48-49.
[3] 劉杰.城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1(2):214-217.
[4] 陳琳.從產業融合的角度探討農業旅游的發展[J].黑河學刊,2006(2):27-29.
[5] 張文建.農業旅游:產業融合與城鄉互動[J].旅游學刊,2011,10(26).
[6] 張瑩.農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一管理”的原則,按照“精品示范、突出特色、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規范服務、打造品牌,以星級創建活動整體帶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全區鄉村旅游持續快速發展。
二、工作目標
各鎮人民政府要按照創建星級“農家樂”的要求,突出生態性、地域性、自然性、民俗性,選擇一批基礎設施較好、服務意識較強、管理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農家樂”示范戶進行重點扶持和申報。轄區內的度假村和度假山莊可納入此次星級“農家樂”申報和評審范圍。
按照市上年初目標任務要求并結合我區實際,2014年全區擬評定四星級“農家樂”5戶,三級“農家樂”10戶,二星級“農家樂”10戶。共計扶持建設星級“農家樂”25戶。
三、方法步驟
1.第一階段(9月10日——9月25日)籌備組織,宣傳申報階段。按照創建工作安排意見,健全機構,明確任務、制定措施、落實責任,同時廣泛宣傳發動、積極參與,全面申報。
2.第二階段(9月26日——10月21日)全面實施,星級評定階段。按照目標任務和評審標準,由區文旅局牽頭,集中進行星級評定工作,完成星級創建目標任務。
3.第三階段(10月21日——11月10日)組織驗收,總結命名階段。評審委員會成員單位對評定星級農家樂進行總結驗收,全區統一進行命名和頒發星級等次牌。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組織機構。區文旅局牽頭組織各鎮和相關部門成立星級“農家樂”評審委員會,依據《省“農家樂”星級評分細則》等相關細則規定,全面負責全區“農家樂”星級評定工作。評審委員會成員單位:區文物旅游局、區文化廣電局、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區衛生局、區安監局、區工商分局、區物價局、區人社局、區環保分局、神農鎮人民政府、高家鎮人民政府、石鼓鎮人民政府。
貴州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強調,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做強做優大生態長板。水城縣牢固樹立五大新發展理念,按照“四個價值”最大化的要求,以“三變”改革為統領,堅持改革先行,推動綠色崛起,把綠色理念貫穿“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先行示范縣”建設的全過程,以“六路共進”為主要戰略路徑,注重發展底線與生態底線“兩線”一起守,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兩山”一起建,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兩化”一起抓,積極探索走出一條具有水城特色的“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奮力推動“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邁上新臺階。
堅持走生態產業化之路
全面整合各種資源,加大對生態旅游、生態科技、生態養生等生態經濟的發展力度,形成生態產業鏈,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努力把水城縣打造成為“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縣”。
堅持生態建設、保護、開發統籌推進,依托野玉海管委會,全面加大對玉舍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力度,將玉舍森林公園打造成為貴州的“林海雪原”。
加大楊梅林場的_發建設力度,加強與中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生態科技“產學研基地”,將楊梅林場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產業園區。
加大生態示范帶的打造力度,重點打造玉馬線美麗鄉村產業示范帶和北盤江美麗鄉村生態示范帶,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推動全縣生態產業的建設水平。
堅持走產業生態化之路
加大綠色園區建設力度,著力打造一批規模化基地、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生態化景觀、循環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精品農業園區。
加大綠色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推進農業技術創新,把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技術與循環經濟技術有機整合起來,把技術標準化與技術綠色化結合起來,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效綠色農業技術體系。
加大綠色產業發展力度,堅持把產業發展與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礦山復綠等工程緊密結合起來,注重選擇經濟價值高、觀賞價值好、綠化效果佳的產業品種,讓經果林變成生態林,讓產業帶變成綠化帶,讓產業園區變成生態園區,努力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統一。
堅持走規模化發展之路
堅定不移地圍繞全縣“特色產業”,按照“能退則退、應退盡退”的要求,堅持以“三變”理論為指導,全面總結推廣“村企連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的“五連模式”,在鞏固好上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成果的基礎上,迅速掀起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向規模化發展,以規模化提升產業綠色化效果,形成生態效應。
加大農業產業經營主體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全面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努力把種植大戶培育成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業,把小微企業培育成龍頭企業,把龍頭企業培育成精英企業,把精英企業培育成企業集團,推動農業產業向組織化、規模化發展。
堅持走多產業融合之路
積極探索大農業、大融合、大發展的機制,注重整合部門力量、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資源,全面構建農業、林業、水利、移民、扶貧、生態、畜牧等“多位一體”的大農業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提升大農業的效益。科學規劃好產業套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擴大復種指數,增加單位畝產,積極探索走出一條以短養長、長短互補、種養結合、多產融合的發展路子。
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做大做強雙水物流中心。充分發揮水城經開區和5個管委會的作用,廣泛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等產業融合發展。
著力在農產品加工、保鮮、包裝、運輸、銷售、服務等方面下功夫,拉長產業鏈,拓寬產業幅,努力實現種、養、加一體化和產、加、銷一體化,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
堅持走精品化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圍繞“六精”打造現代高效生態農業,以“產業結構上是精致農業、產品生產上是精品農業、技術路線上是精準農業、設施裝備上是精良農業、生態環境上是精美農業、經營主體上是精英農業”為發展方向,按照促進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要求,整體推進農業的產品結構、區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特色農產品附加值。
牢固樹立品牌意識,立足市場導向,注重發展本土優勢品種,加大品牌打造力度,著力鞏固好水城縣已經獲得的國家級出口獼猴桃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級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省級獼猴桃種植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等成果,充分利用好水城春茶、水城紅心獼猴桃、水城小黃姜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加大特色農產品品牌的打造力度,積極培育一批具有水城特色、深受市場歡迎的品牌,力爭每個鄉鎮注冊1至2個特色農產品商標,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向品牌化、精品化發展。
牢固樹立示范意識,大力發展示范農業,按照細致、精致、極致的要求,加大對全縣“九大產業帶”和“三百產業長廊”的提升打造力度,推動農業向產業化、標準化、精致化發展。
堅持走農文旅一體化之路
堅持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切實把產業發展與景區景點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產業帶變成景觀帶,努力實現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旅游價值、社會價值“四個價值”最大化。
羅江縣地處成都平原北部,為德陽市北部丘陵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擁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鐵路、水運立體交通網絡,經濟區位具有明顯優勢,又是成德綿區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經濟圈和成德綿半小時經濟圈核心地段,東西南北均可輻射超大城市,輻射成德綿2400萬人口消費市場,向東可輻射重慶、湖南、湖北,向北可輻射大西北,向南緊聯成都,輻射云南、貴州、廣西。
2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調查
羅江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可分為5類:鄉村產業旅游資源、鄉村村落旅游資源、鄉村文化旅游資源、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和景區依托型旅游資源。
2.1鄉村產業旅游資源
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優質糧油產業、現代柑桔產業(蜜柚、雜柑)、現代梨產業(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產業、貴妃棗產業、核桃產業、特色蔬菜產業、特色水產基地等。特色產品有貴妃棗、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雜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魚等。
2.2鄉村村落旅游資源
產業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寶峰村(貴妃棗)、順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魚歡村(水產養殖)、黃荊村(雜柑)、星光村(蜜柚)、燈盞村(雜柑)、蘇橋村(柑橘)、槽溝村(有機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蓮藕)、金龍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龍泉山莊、鳳嶺居休閑山莊、故里農莊、凌云山莊等特色農家。
2.3鄉村文化旅游資源
主題文化:三國文化、調元文化、詩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劇文化、民俗文化、鴿子文化、鄉愁文化、路橋文化、廉政文化等。節慶活動:梨花節、詩歌節、童兒節、葵花節、鴿子會、青花椒節、荷花節、棗子節、柚子節、品果節、賞花節、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國ATV全地形車賽等,一年四季節會不斷,“春賞花、夏納涼、秋品果、冬養生”已經成為羅江鄉村游名片。
2.4鄉村生態旅游資源
自然生態:春風十里生態農業產業園、山彎灣家庭農場、凱江沿線“大回灣”、天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濕地公園、大霍山貴妃棗基地、彭家壩水庫(隱海)濕地公園、鄉愁記憶國家農業公園、周家壩濕地公園、寶峰山森林公園、春花秋月現代梨產業基地、八卦谷、鳳雛湖風景區等。人文生態:醒園、龐統祠、點將臺、白馬關關樓、白馬關北關樓、倒灣古鎮、鹡鴒古鎮、奎星閣、李調元紀念館、文昌宮、金牛古道、詩歌博物館、太平廊橋、潺亭水城、萬安驛、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區依托型旅游資源
白馬關4A級旅游景區、香山鷺島3A級旅游景區、調元故里景區、大霍山(寶峰山)風景區、天馬山風景區、天泉山旅游區等。全縣有精品旅游點132個,可用“近”(空間)、“精”(產業)、“靜”(生活)、“敬”(文化)、“凈”(環境)5個字概括。其中,16條精品旅游線路,年接待游客320萬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數和營業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旅游開發層次不高
綜合配套服務設施還需要不斷完善和提升,絕大多數仍處于原生態狀態。“鄉土農業”味道十足、“鄉土文化”味道不夠,產業園區變景區還有一個“羽化升華”的過程,還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區道路、標牌標識、觀光亭臺、餐飲醫療衛生等基礎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點打造風格內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還需深度挖掘。
3.2互動欠缺,缺乏統一管理服務、缺乏統一包裝打造
一是復縣20年里,羅江縣委縣政府在調結構時“五帶十園”的匠心布局和“一鎮一品”建設,為現今發展休閑農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羅江縣內人文類、農業類、休閑類的景點眾多,有132處,可謂“星羅棋布”“鎮鎮開花”,但沒有形成統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寶峰山)風景區,同一座山、同為貴妃棗生產基地,在白馬關鎮域內(山南)叫大霍山景區,在蟠龍鎮域內(山北)叫寶峰山景區。二是沒有進行統一宣傳和納入統一的旅游線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亂,沒有串聯形成經典特色線路,線路標識標牌不清晰,不能滿足現今自駕游(騎行)的需求。三是沒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統一包裝,每年羅江縣境內的各種節會多達40余次,來羅江縣觀光的游客雖多達200萬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觀光”層面而不是“休閑”,沒能發揮宣傳羅江的作用。
3.3營銷宣傳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羅江縣鄉村旅游很有亮點特色,猶如養在“深閨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內涵,雖然自身條件不錯,但由于包裝和宣傳力度不夠,在百里之內的成都、綿陽等市,名氣還不大,羅江縣的宣傳營銷還亟需努力。
4關于羅江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考
4.1定位
羅江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探索和實踐,需要以“體現羅江特色、塑造羅江品牌、服務羅江三農”為核心,遵循“以產業為基礎、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手段”的指導思想,充分彰顯休閑農業促進增收的經濟功能、帶動就業的社會功能、保護傳承農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鄉村環境的生態功能。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生態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標
按照突出優勢資源、開發重點產品和逐步配套發展的原則,對羅江全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功能布局等進行綜合規劃,分階段和分步驟有序開發建設,將羅江建設成中國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議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科學規劃功能區域、明確重點發展組團和重點項目業態,帶動和引導整個羅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轉型調整。依據羅江縣的地理空間結構、人文資源分布、農業產業聚集特點,建議將羅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按照“一帶三區”的布局進行建設。凱江流域觀光帶(凱江流域沿線),即“水河-濘水河-凱江”。依托凱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娛樂和水上康體等功能業態,形成一條“兩岸有生態、水上有業態、節點有形態”的和諧共享羅江生態母親河。詩鄉田園發展區(北部4鎮),即“略坪鎮-調元鎮-金山鎮-慧覺鎮”。依托良好的特色產業基底、文旅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重點發展生態觀光、休閑娛樂、養生養老、鄉村度假、農耕體驗、文化節慶等主題業態,形成點-線-面鄉村旅游資源相結合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北部詩鄉田園發展區。文旅融合聚集區(中部3鎮),即“白馬關鎮-萬安鎮-御營鎮”。依托豐富良好的特色產業基底、文旅資源以及已經形成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重點發展都市商務休閑、主題文化之旅、山地運動康體、鄉村休閑度假、會議節慶活動等主題業態,形成以羅江都市人文和三國歷史文化為核心的農文旅融合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區。生態農旅體驗區(南部3鎮),即“蟠龍鎮-鄢家鎮-新盛鎮”。依托優異的產業基礎、生態環境和較完善的鄉旅配套,重點發展生態觀光、鄉村休閑、家庭旅館、山地運動、定向越野、鄉村節慶、民俗活動等主題業態,形成以貴妃棗、蜜柚兩大產業為主題的特色組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格局,構建羅江南部生態農旅體驗區。
4.4措施